第四章 第13课时解析

合集下载

2013年人教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四章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

2013年人教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四章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汪道衍某县有个分房小组负责人,在分房会议上振振有词地讲:这次分房的原则是县委常委定的。

分新房,就要交旧房,先交旧房钥匙,才能领取新房钥匙,等等。

他的话还未讲完,人们就窃窃私议起来:“他自己没交旧房就住了新房,说一套做一套咋能服人啊!”原来,这位干部不但未交旧房,还在外单位又占了一套,加上县委分的一套,一家六口人就占了三套房。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

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

叫台下做到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

否则,当他在台上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

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1.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原因是什么?根除这种现象的办法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领导不以身作则,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致。

②领导要以身作则,不要以“声”作则。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试分析本文的论述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以身作则就会失去人民信任。

②先以个别新闻实例入手,一分房小组负责人不以身作则,导致老百姓不满。

继而有个别到一般,扩展到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最后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

3.《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本文语言富含讽刺幽默的意味。

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

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

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该内容属于历史学科,教材第四章“美国历史”的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新政的背景、核心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理解新政实施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政策,如“新政三法”、金融改革、工业复兴等。

3. 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政策及其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重点:新政的背景、核心政策、实施效果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罗斯福名言,引发学生对新政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新政的背景,讲解“新政三法”、金融改革、工业复兴等核心政策。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当时美国民众,讨论新政对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新政的政策,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新政背景经济大萧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2. 新政核心政策新政三法金融改革工业复兴3. 新政实施效果经济复苏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2. 答案要点:新政使美国度过经济危机,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影响后世政策制定。

新政提高了美国民众的生活水平,缓解了社会矛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新政的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罗斯福的传记,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政策及其具体实施过程。

2. 新政背景与影响的关系。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一、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政策及其具体实施过程1. 新政三法:《紧急银行法》、《国家产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

2024年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统编版】3

2024年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统编版】3

2024年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统编版】 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现代国家的成长”中的第13课“罗斯福新政”。

具体内容包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核心措施、实施效果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其核心措施。

2. 学会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效果及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难点: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罗斯福总统的肖像和名言,引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总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胡佛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失败原因(2)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紧急银行法新政的首要任务:振兴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3)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效果及影响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稳定美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对美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3. 实践情景引入以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项目为背景,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一名政府官员,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和改善基础设施。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选取一道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罗斯福新政背景核心措施实施效果及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3)谈谈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2. 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胡佛政府的应对措施失败。

(2)核心措施及实施效果:见教材。

(3)影响:美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逐渐恢复,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状况,进一步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第13课《罗斯福新政》【初中历史教学课件】(1)

第13课《罗斯福新政》【初中历史教学课件】(1)

第13课《罗斯福新政》【初中历史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罗斯福新政》,这是历史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我们将详细探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以及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恢复美国经济和政治秩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及全球的影响,理解罗斯福新政产生的背景。

2. 使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认识到其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及其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济大危机时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当时情况的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必然性。

接着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如“新政三R”(复兴、救济、改革)等,以及这些政策对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拟当时美国政府决策者,讨论如何解决经济危机。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和PPT,讲解与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经济大危机背景2. 罗斯福新政复兴救济改革3.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效果,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答案: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13次课(磁粉检测)

第13次课(磁粉检测)

4.材料状态 (1)晶粒大小 漏磁场越大。 漏磁场越大。 (2)含碳量 (3)热处理 磁场变大。 磁场变大。 (4)合金元素 584A/m和1256A/m。 584A/m和1256A/m。 (5)冷加工 冷加工影响材料的硬度和矫顽力。 冷加工影响材料的硬度和矫顽力。随着压 缩变形率增大,材料硬度增大,漏磁场也增大。 缩变形率增大,材料硬度增大,漏磁场也增大。 合金元素的加入会改变材料的硬度, 合金元素的加入会改变材料的硬度, 矫顽力也改变。如正火状态的40钢和40Cr钢 矫顽力也改变。如正火状态的40钢和40Cr钢,矫顽力分别为 40钢和40Cr 热处理工艺相同时,含碳量越高,矫顽 热处理工艺相同时,含碳量越高, 淬火可提高钢材的矫顽力和剩磁, 淬火可提高钢材的矫顽力和剩磁,使漏 力越大,漏磁场越大。 力越大,漏磁场越大。 晶粒越小,磁导率越小,矫顽力越大, 晶粒越小,磁导率越小,矫顽力越大,
第一节 磁粉检测的基本原理
一、金属的铁磁性 1.基本概念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磁性材料的性质。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磁性材料的性质。 (2)磁体:能够吸引其他铁磁性材料的物体。 磁体:能够吸引其他铁磁性材料的物体。 磁体分为: 磁体分为: a.永磁体:不需要外力维持其磁场的磁体。 a.永磁体:不需要外力维持其磁场的磁体。 永磁体 b.电磁体:需要外加电源维持其磁场的磁体。 b.电磁体:需要外加电源维持其磁场的磁体。 电磁体 c.超导磁体:用超导材料制成的磁体。 c.超导磁体:用超导材料制成的磁体。 超导磁体 (3)磁力线:为了描述磁场的大小、方向和分布情况,可以 磁力线:为了描述磁场的大小、方向和分布情况, 在磁场范围内画出许多假想的连续曲线,来描述磁场分布情况, 在磁场范围内画出许多假想的连续曲线,来描述磁场分布情况, 称为磁力线。 称为磁力线。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章4.13美国1787年宪法课件人民版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章4.13美国1787年宪法课件人民版
体,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代表: 独立后不久的美国、英联邦、独联体。
2.联邦 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州、邦)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 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代表:美国、俄罗斯。
(二)追根溯源——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的背景 1.邦联制给美国带来的问题:美国独立后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制国家,各 邦实际处于独立状态,中央政府权力弱小,不能解决全国性的问题,这是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根本所在。 2.启蒙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美国的建国者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面对建 国初美国面临的严峻局面,他们既要维护自己的理想——追求自由,又要 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美国的建国先驱需要做出更加现实的选择。 3.国际竞争压力下的变革:美国独立后,面临着在北美有着重要影响力 的英国和西班牙的有力挑战,美国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保障美 国的国家利益。 4.内部稳定政局的必然: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的阶级分化也 日趋严重,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谢司起义给美国的精英敲响 了警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史料二 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 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⑤。”这条修正案确立了美国联邦政 府与州政府的分权原则:联邦政府拥有宪法授予的权力,而州政府则拥有 “保留权力”⑥。 [探究] 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 原则。
(四)纵引横联——现代美国政治体制的新发展
(1)在20世纪以前,国会在制定国家政策方面往往起主导作用。进入20世纪,经 过几任总统的努力,权力中心逐渐向总统倾斜。富兰克林·罗斯福是这一新格局 的奠定者。在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罗斯福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逐渐 扩大总统的权力。例如,通过建立大批行政机构来争夺国会对特定领域的管辖权, 从而扩大总统的权力范围;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参与立法;利用规避手 段获得独立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等等。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3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3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3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的探究精讲点拨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沉积岩堆积、固结成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的层序判断沉积岩是受外力作用沉积而成,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

如上图中①岩层位于⑥岩层以下,①岩层的形成早于⑥岩层。

(2)根据岩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新老关系可以根据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上图中②侵入岩侵入①岩层,故②侵入岩的形成晚于①岩层;⑤喷出岩切穿⑦岩层,⑤喷出岩的形成晚于⑦岩层。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判断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如上图中④岩层位于②岩浆岩与围岩(①或⑥)之间的接触带上,④岩层为变质岩,其形成晚于②岩浆岩。

真题感悟[典例] [2020·全国Ⅲ卷]如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解题能力培养][答案] (1) (2)变式演练[2024·江苏无锡市调研]岩浆热场指的是很短时间内一个局部区域出现的岩浆活动使该区域地热梯度明显上升,形成局部区域的瞬间热场。

汉语拼音13angengingong完整版课件

汉语拼音13angengingong完整版课件

汉语拼音13angengingong 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汉语拼音中的ang、eng、ing、ong四个后鼻韵母。

教学内容出自《汉语拼音》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详细讲解这四个韵母的发音要领、拼写规则以及它们在不同声母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ang、eng、ing、ong四个后鼻韵母的发音,并能正确书写。

2. 学会区分这四个韵母,能够准确拼读含有这些韵母的音节。

3. 能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韵母,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ang、eng、ing、ong四个后鼻韵母的发音要领,以及它们在不同声母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这四个韵母的发音、拼写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录音机、拼音卡片。

学具:拼音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含有ang、eng、ing、ong韵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发音,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ang、eng、ing、ong四个韵母的发音要领,通过示范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发音技巧。

a. ang:发音时,先发a,然后舌根后缩,舌面上升,鼻腔共鸣。

b. eng:发音时,先发e,然后舌根后缩,舌面上升,鼻腔共鸣。

c. ing:发音时,先发i,然后舌根后缩,舌面上升,鼻腔共鸣。

d. ong:发音时,先发o,然后舌根后缩,舌面上升,鼻腔共鸣。

3. 实践:进行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纠正发音,提高发音准确性。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含有ang、eng、ing、ong 韵母的音节拼写规则。

5. 随堂练习:发放拼音卡片,让学生进行音节拼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汉语拼音13ang eng ing ong2. 板书内容:a. ang、eng、ing、ong四个韵母的发音要领b. 含有这些韵母的音节拼写规则c. 例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a. fang _____b. peng _____c. king _____d. long _____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多写,积累含有ang、eng、ing、ong韵母的词汇,提高汉语水平。

高中数学 第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课时作业13 4.1.2 复数的有关概念(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中数学 第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课时作业13 4.1.2 复数的有关概念(含解析)北师大版

课时作业13 复数的有关概念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对于复平面,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虚数集和各个象限内的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B .实、虚部都是负数的虚数的集合与第二象限内的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C .实部是负数的复数的集合与第二、三象限的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D .实轴上侧的点的集合与虚部为正数的复数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 D【解析】 注意坐标轴上的点所对应复数的特点.2.当23<m <1时,复数z =(3m -2)+(m -1)i 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位于(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答案】 D【解析】 ∵23<m <1,∴3m -2>0,m -1<0.∴对应点在第四象限.3.若i(x +y i)=3+4i ,x ,y ∈R ,则复数x +y i 的模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复数相等,复数的模等概念.由x i +y i 2=3+4i ,知x =4,y =-3,则x +y i 的模为x 2+y 2=5.4.复数z =(x -2)+y i(x ,y ∈R )在复平面内对应向量的模为2,则|z +2|的最大值为( )A .2B .4C .6D .8 【答案】 C【解析】 |z |=2,则(x -2)2+y 2=4,|z +2|表示圆(x -2)2+y 2=4上的点到点(-2,0)的距离. ∴|z +2|最大值为6.5.若A 、B 是锐角△ABC 的两内角,则复数z =(cos B -sin A )+(sin B -cos A )i 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答案】 B【解析】 ∵A 、B 是锐角△ABC 的两内角,∴A +B >π2①由①得 A >π2-B ,∵A 、B 为锐角△ABC 的内角, ∴A ∈(0,π2),(π2-B )∈(0,π2),又在(0,π2)上,正弦函数单调递增,∴sin A >sin(π2-B ),即sin A >cos B ,∴cos B -sin A <0. 又由①可得 B >π2-A ,同理可得sin B >sin(π2-A ),即sin B >cos A ,∴sin B -cos A >0. 即z 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6.已知复数(x -2)+y i(x ,y ∈R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向量的模为3,则yx的最大值是( )A.32 B.33 C.12D. 3 【答案】 D【解析】 因为|(x -2)+y i|=3,所以(x -2)2+y 2=3, 所以点(x ,y )在以C (2,0)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上, 如图,由平面几何知识知-3≤y x≤ 3.7.已知复数z =k 2-3k +(k 2-5k +6)i(k ∈R ),且z <0,则k =( ) A .2 B .3 C .2或3 D .4 【答案】 A【解析】 认真审题,把握“z <0”,说明“z 是实数且小于0”,然后具体求解. 因为z <0,则z ∈R ,所以虚部k 2-5k +6=0解得k =2或k =3. 当k =3时,z =0,不合题意,故舍去,所以k =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8.i 为虚数单位,设复数z 1,z 2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若z 1=2-3i ,则z 2=________.【答案】 -2+3i【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复数及对称问题. ∵z 1=2-3i ,∴z 1对应的点为(2,-3),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2,3).∴z 2=-2+3i. 9.若复数z 满足z =|z |-3-4i ,则z =________. 【答案】 76-4i【解析】 设复数z =a +b i(a ,b ∈R ),则⎩⎨⎧a =a 2+b 2-3b =-4,∴⎩⎪⎨⎪⎧a =76b =-4.∴z =76-4i.10.已知M ={1,2,(a 2-3a -1)+(a 2-5a -6)i},N ={-1,3},M ∩N ={3},实数a =__________.【答案】 -1【解析】 按题意(a 2-3a -1)+(a 2-5a -6)i =3,∴⎩⎪⎨⎪⎧a 2-5a -6=0a 2-3a -1=3,解得a =-1.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1,12题每小题14分,13题16分,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1.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并求出它们的模. 1,-12+12i ,-12-32i.[分析] 在复平面内先找出各复数对应的点,从而画出各复数对应的向量.【解析】 如图,点A ,B ,C 分别表示复数1,-12+12i ,-12-32i ,与之对应的向量可用OA →,OB →,OC →来表示.|1|=1; |-12+12i|=-122+122=22; |-12-32i|=-122+-322=1.12.求下列复数的模:(1)3+4i ; (2)3+i ; (3)-25-3i ; (4)2- 3 i ; (5)6i ; (6)-7. 【解析】 (1)|3+4i|=32+42=5; (2)|3+i|=32+12=2;(3)|-25-3i|=-252+-32=29;(4)|2- 3 i|=22+-32=5;(5)|6i|=6;(6)|-7|=7.13.已知a ∈R ,复数z =(a 2-2a +4)-(a 2-2a +2)i 所对应的点在第几象限?复数z 对应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解析】 ∵a 2-2a +4=(a -1)2+3≥3, -(a 2-2a +2)=-(a -1)2-1≤-1,∴复数z 的实部为正数,复数z 的虚部为负数,因此,复数z 的对应点在第四象限.设z =x +y i(x ,y ∈R ),则⎩⎪⎨⎪⎧x =a 2-2a +4y =-a 2-2a +2,消去a 2-2a 得:y =-x +2(x ≥3). ∴复数z 的对应点的轨迹是一条射线, 方程为y =-x +2(x ≥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20张PPT)

●三、新旧杂陈的中国—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第二组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新建商办企业
新投资总额
年代
数量(家)
年平均增长 数(家)
新投资 (万元)
平均增长(万 元)
1895-1900 104
17
2300
383.3
1901-1911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 470
60
9500
1187.5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 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 预。…… 十、总揽司法权……
成立皇族内阁(1911.5.1)
谢谢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 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 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
●三、新旧杂陈的中国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第三组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 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 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 帝制。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约法》(1914.5.1)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搅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 官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 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 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历史 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点

历史 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2课古代日本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大和__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大王__”。

知识点二大化改新2.背景:__中国文化__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时间及人物:从__646年__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__孝德天皇__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4.主要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__中央集权__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__赋税__。

5.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__中央集权制的封建__国家。

知识点三武士和武士集团6.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__武士__”。

7.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__征夷大将军__”称号,设__幕府__于镰仓。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8.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__武士阶层__手中。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__武士道__。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__国家__,而是他的__主公__。

探究一6世纪前的日本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探究二大化改新1.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说说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对数的运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对数的运算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4.3.2 对数的运算[目标] 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2.能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3.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重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推导与应用.[难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换底公式的应用.知识点一 对数的运算性质[填一填]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1)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 (2)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3)log a M n =n log a M (n ∈R ).[答一答]1.若M ,N 同号,则式子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成立吗? 提示:不一定,当M >0,N >0时成立,当M <0,N <0时不成立. 2.你能推导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与log a MN =log a M -log a N(M ,N >0,a >0且a ≠1)两个公式吗?提示:①设M =a m ,N =a n ,则MN =a m +n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log a M =m ,log a N =n ,log a (MN )=m +n .这样,我们可得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②同样地,设M =a m ,N =a n ,则M N =a m -n .由对数定义可得log a M =m , log a N =n ,log a MN =m -n ,即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知识点二 换底公式[填一填]前提原对数的底数a 的取值范围a >0,且a ≠1条件 原对数的真数b 的取值范围 b >0 换底后对数的底数c 的取值范围c >0,且c ≠1公式log a b =log c blog c a换底公式常见的推论: (1)log an b n =log a b ;(2)log am b n =n m log a b ,特别log a b =1log b a ;(3)log a b ·log b a =1; (4)log a b ·log b c ·log c d =log a d .[答一答]3.换底公式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利用换底公式可以把不同底数的对数化为同底数的对数. 4.若log 34·log 48·log 8m =log 416,求m 的值. 提示:∵log 34·log 48·log 8m =log 416,∴lg4lg3·lg8lg4·lg mlg8=log 442=2,化简得lg m =2lg3=lg9, ∴m =9.类型一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例1] 计算下列各式: (1)12lg 3249-43lg 8+lg 245; (2)2lg2+lg31+12lg0.36+13lg8;(3)lg25+23lg8+lg5·lg20+(lg2)2.[分析] (1)(2)正用或逆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化简;(3)用lg2+lg5=1化简.[解] (1)(方法1)原式=12(5lg2-2lg7)-43×32lg2+12(2lg7+lg5)=52lg2-lg7-2lg2+lg7+12lg5=12lg2+12lg5=12(lg2+lg5)=12lg10=12. (方法2)原式=lg427-lg4+lg(75)=lg 42×757×4=lg(2×5)=lg 10=12. (2)原式=lg4+lg31+lg0.6+lg2=lg12lg (10×0.6×2)=lg12lg12=1.(3)原式=2lg5+2lg2+(1-lg2)(1+lg2)+(lg2)2=2(lg5+lg2)+1-(lg2)2+(lg2)2=2+1=3.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1)把复杂的真数化简;(2)正用公式:对式中真数的积、商、幂、方根,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它们化为对数的和、差、积、商,然后再化简;(3)逆用公式:对式中对数的和、差、积、商,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它们化为真数的积、商、幂、方根,然后化简求值.[变式训练1] (1)计算:log 53625=43;log 2(32×42)=9.(2)计算:lg8+lg125=3;lg 14-lg25=-2;2log 36-log 34=2.类型二 换底公式的应用[例2] (1)计算:(log 32+log 92)·(log 43+log 83); (2)已知log 189=a,18b =5,试用a ,b 表示log 3645.[解] (1)原式=⎝⎛⎭⎫lg2lg3+lg2lg9⎝⎛⎭⎫lg3lg4+lg3lg8=⎝⎛⎭⎫lg2lg3+lg22lg3⎝⎛⎭⎫lg32lg2+lg33lg2=3lg22lg3·5lg36lg2=54. (2)由18b =5,得log 185=b ,∴log 3645=log 18(5×9)log 18(18×2)=log 185+log 1891+log 182=log 185+log 1891+log 18189=log 185+log 1892-log 189=a +b 2-a.利用换底公式可以统一“底”,以方便运算.在用换底公式时,应根据题目特点灵活换底.由换底公式可推出常用结论:log a b ·log b a =1.[变式训练2] 计算下列各式:(1)(log 2125+log 425+log 85)·(log 52+log 254+log 1258). (2)log 89log 23×log 6432. 解:(1)方法1:原式=⎝⎛⎭⎫log 253+log 225log 24+log 25log 28 ⎝⎛⎭⎫log 52+log 54log 525+log 58log 5125=⎝⎛⎭⎫3log 25+2log 252log 22+log 253log 22·⎝⎛⎭⎫log 52+2log 522log 55+3log 523log 55=⎝⎛⎭⎫3+1+13log 25·(3log 52) =13log 25·log 22log 25=13.方法2:原式=⎝⎛⎭⎫lg125lg2+lg25lg4+lg5lg8⎝⎛⎭⎫lg2lg5+lg4lg25+lg8lg125=⎝⎛⎭⎫3lg5lg2+2lg52lg2+lg53lg2⎝⎛⎭⎫lg2lg5+2lg22lg5+3lg23lg5=⎝⎛⎭⎫13lg53lg2⎝⎛⎭⎫3lg2lg5=13.(2)方法1:原式=log 29log 28÷log 23×log 232log 264=2log 233÷log 23×56=59.方法2:原式=lg9lg8÷lg3lg2×lg32lg64=2lg33lg2×lg2lg3×5lg26lg2=59.类型三 与对数方程有关的问题[例3] (1)若lg(x -y )+lg(x +2y )=lg2+lg x +lg y ,求xy 的值;(2)解方程:log 2x +log 2(x +2)=3. [解] (1)由题可知lg[(x -y )(x +2y )]=lg(2xy ), 所以(x -y )(x +2y )=2xy ,即x 2-xy -2y 2=0. 所以⎝⎛⎭⎫x y 2-x y -2=0. 解得x y =2或xy=-1.又因为x >0,y >0,x -y >0.所以x y =2.(2)由方程可得log 2x +log 2(x +2)=log 28. 所以log 2[x (x +2)]=log 28, 即x (x +2)=8.解得x 1=2,x 2=-4. 因为x >0,x +2>0,所以x =2.对数方程问题的求解策略:,利用对数运算性质或换底公式将方程两边写成同底的对数形式,由真数相等求解方程,转化过程中注意真数大于零这一条件,防止增根.[变式训练3] (1)方程lg x +lg(x -1)=1-lg5的根是( B ) A .-1 B .2 C .1或2D .-1或2(2)已知lg x +lg y =2lg(x -2y ),则log2xy的值为4. 解析:(1)由真数大于0,易得x >1,原式可化为lg[x (x -1)]=lg2⇒x (x -1)=2⇒x 2-x -2=0⇒x 1=2,x 2=-1(舍).(2)因为lg x +lg y =2lg(x -2y ), 所以lg xy =lg(x -2y )2,所以xy =(x -2y )2,即x 2-5xy +4y 2=0. 所以(x -y )(x -4y )=0,解得x =y 或x =4y .因为x >0,y >0,x -2y >0,所以x =y 应舍去, 所以xy=4.故log2xy=log 24=4.类型四 对数的实际应用[例4] 人们对声音有不同的感觉,这与它的强度有关系.声音强度I 的单位用瓦/平方米(W/m 2)表示,但在实际测量时,声音的强度水平常用L 1表示,它们满足以下公式:L 1=10lg II 0(单位为分贝,L 1≥0,其中I 0=1×10-12W/m 2,是人们平均能听到的最小强度,是听觉的开端).回答下列问题:树叶沙沙声的强度是1×10-12W/m 2,耳语的强度是1×10-10W/m 2,恬静的无线电广播的强度是1×10-8W/m 2,试分别求出它们的强度水平.[解] 由题意,可知树叶沙沙声的强度是I 1=1×10-12W/m 2,则I 1I 0=1,故LI 1=10·lg1=0,则树叶沙沙声的强度水平为0分贝;耳语的强度是I 2=1×10-10W/m 2,则I 2I 0=102,故LI 2=10lg102=20,即耳语声的强度水平为20分贝. 同理,恬静的无线电广播强度水平为40分贝.对数运算在实际生产和科学技术中运用广泛,其运用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对数应用模型(公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实际求值.计算时要注意利用“指、对互化”把对数式化成指数式.另一类是先建立指数函数应用模型,再进行指数求值,此时往往将等式两边进行取对数运算.[变式训练4] 抽气机每次抽出容器内空气的60%,要使容器内的空气少于原来的0.1%,则至少要抽几次?(lg2≈0.301 0)解:设至少抽n 次可使容器内空气少于原来的0.1%,则a (1-60%)n <0.1%a (设原先容器中的空气体积为a ),即0.4n <0.001,两边取常用对数得n ·lg0.4<lg0.001,所以n >lg0.001lg0.4=-32lg2-1≈7.5.故至少需要抽8次.1.设a ,b ,c 均为不等于1的正实数,则下列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B ) A .log a b ·log c b =log c a B .log a b ·log c a =log c bC .log a (bc )=log a b ·log a cD .log a (b +c )=log a b +log a c解析:由换底公式得log a b ·log c a =lg b lg a ·lg a lg c =log c b ,所以B 正确.2.2log 32-log 3329+log 38的值为( B )A.12 B .2 C .3D.13解析:原式=log 34-log 3329+log 38=log 34×8329=log 39=2.3.lg 5+lg 20的值是1.解析:lg 5+lg 20=lg(5×20)=lg 100=1.4.若a >0,且a ≠1,b >0,且b ≠1,则由换底公式可知log a b =lg b lg a ,log b a =lg a lg b ,所以log a b =1log b a ,试利用此结论计算1log 321+1log 721=1.解析:1log 321+1log 721=lg3lg21+lg7lg21=lg (3×7)lg21=1.5.计算:(1)3log 72-log 79+2log 7⎝⎛⎭⎫322;(2)(lg2)2+lg2·lg50+lg25.解:(1)原式=log 78-log 79+log 798=log 78-log 79+log 79-log 78=0.(2)原式=lg2(lg2+lg50)+2lg5=lg2·lg100+2lg5 =2lg2+2lg5=2(lg2+lg5)=2lg10=2.——本课须掌握的两大问题1.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应注意:(1)在各对数有意义的前提下才能应用运算性质. (2)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公式的正用或逆用. (3)在运算过程中避免出现以下错误:①log a N n =(log a N )n ,②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③log a M ±log a N =log a (M ±N ).2.换底公式可完成不同底数的对数式之间的转化,可正用,逆用;使用的关键是恰当选择底数,换底的目的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式的化简.。

第13课伸缩玩具(教案)

第13课伸缩玩具(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伸缩玩具制作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伸缩玩具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伸缩玩具。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伸缩玩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分析伸缩玩具的结构与原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科学探究精神;
2.实践创新:在制作伸缩玩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素养;
3.知识整合: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4.团队协作:在小组合作制作伸缩玩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之心,形成积极、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伸缩玩具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杠杆原理和齿轮传动原理在伸缩玩具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物理原理;
1.加强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指导,通过举例、图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伸缩玩具的原理;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பைடு நூலகம்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对伸缩玩具产生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杠杆原理和齿轮传动原理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后续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后习题 第四章 课时规范练13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后习题 第四章 课时规范练13

课时规范练13《课时规范练》P364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在科技上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聚乙烯纤维是有机高分子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砷化镓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 2,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2.(福建卷,1)建盏是久负盛名的陶瓷茶器,承载着福建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关于建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温烧结过程包含复杂的化学变化B.具有耐酸碱腐蚀、不易变形的优点C.制作所用的黏土原料是人工合成的D.属硅酸盐产品,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由自然界中获取,不是人工合成的,C错误。

3.(广东茂名一模)硅及其化合物在人类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i和SiC 用于制造芯片,SiO2用于制造光纤,Na2SiO3用作木材防火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存在B.Si和SiC具有优良的导电性C.SiO2不与酸反应D.Na2SiO3溶液可与CO2反应,而不是游离态形式存在,A错误;Si和SiC属于半导体,导电能力弱,B错误;SiO2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C错误;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则Na2SiO3溶液可与CO2反应生成H2SiO3,D正确。

4.(广东梅州质检)半导体工业中用到多种化学试剂及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光刻胶所含的聚乙烯醇月桂酸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B.刻蚀二氧化硅的HF和NH4F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C.清洗半导体硅片用的去离子水适合长期饮用D.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属于合金,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因此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A正确;HF是共价化合物,其中含有H—F共价键,而NH4F 是盐,N H4+与F-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N H4+中N、H原子之间以共价键N—H 结合,因此二者所含化学键类型不相同,B错误;去离子水不含矿物质,不能补充人体生命需要的微量元素,不适合长期饮用,C错误;GaN为化合物,不是合金,D错误。

第13课太空新居(教案)

第13课太空新居(教案)
第13课太空新居(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太空新居
本章内容选自《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章“探索宇宙”。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我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
2.认识国际空间站及其作用,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
3.学习太空舱的基本结构,了解宇航员在太空舱内的生活设施;
4.探讨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了解宇航员在太空如何保持健康;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太空舱的生活设施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太空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模拟无重力环境下的运动,这个操作将演示在太空中的运动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技术,对宇宙空间进行探测和研究的活动。它是科技进步和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国际空间站。这个案例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科技如何帮助他们在太空中生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太空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太空生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太空科技的发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精3】《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

【精3】《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

【精3】《第13课罗斯福新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历史教材的第四章“近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第13课“罗斯福新政”。

教材主要介绍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及其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

2. 让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及其对美国经济政治的影响。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特别是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2. 教材内容讲解:(1) 讲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 详细讲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如整顿金融、恢复工业、调整农业、兴办公共工程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 分析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大危机主要措施:1. 整顿金融2. 恢复工业3. 调整农业4. 兴办公共工程评价:1. 积极意义2. 局限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2)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3) 分析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13课花钟课程设计

第13课花钟课程设计

第13课花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花钟”的概念,掌握时序花的开放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列举并描述5种以上常见时序花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3. 学生能够解释生物钟与花钟之间的联系,理解植物生物钟对开花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对校园或家庭周围环境中的时序花进行观察和研究。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花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花钟”现象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2. 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结合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但需要引导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时序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花钟现象,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教材章节:第一章 植物的多样性2. 基本概念与知识:(1)介绍“花钟”的定义、原理及意义。

(2)讲解植物生物钟对开花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3. 时序花特征及其生活习性:(1)列举并描述5种以上常见时序花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分析时序花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 植物与生态环境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家庭周围环境中的时序花观察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目标导读] 1.通过分析教材P“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现象的发生条件和机60理。

2.结合教材P60图4-1,分析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

3.结合教材P61~62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4.阅读教材P63~64资料分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理解选择透过性膜的含义。

[重难点击] 1.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和机理。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⑥]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且有一定的伸缩性。

(2)植物细胞中的[⑤]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内部的液体称为细胞液。

色素主要位于图中的[④]叶绿体和[⑤]液泡中。

(3)[⑦]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细胞需要的物质才能进入细胞,但是对细胞有害的病菌和病毒有时候也能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且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到清水里会吸水涨破,该原理可以用来提取细胞膜。

课堂导入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膨胀,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皱缩,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这些现象说明细胞会吸水或失水。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呢?探究点一渗透现象及其解释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

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漏斗管内液面上升的现象,这就是渗透现象。

结合下图分析渗透现象的发生条件和原理。

1.发生条件:如果将半透膜换成纱布,渗透现象将不会(会、不会)发生;如果漏斗内也注入清水(或烧杯内也注入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渗透现象将不会(会、不会)发生。

这说明渗透现象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

2.渗透现象的原理:以半透膜为界面,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多于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数。

因此,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上升。

3.上图中的液面高度差H会不会一直升高,为什么?答案不会。

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升高时,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随之变大,当静水压增大到和渗透压相等时(二者的方向相反,静水压向外、渗透压向内),通过半透膜进出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因此,液面就不再升高了。

4.当液面不再升高时,长颈漏斗内外液体的浓度相等吗?答案不相等。

当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时,长颈漏斗中溶液浓度仍高于烧杯中的液体浓度。

5.如果增加蔗糖溶液的浓度,最终形成的液面高度差H会增大。

小贴士(1)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能否透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直径的大小和膜上小孔直径的大小。

(2)此处的溶液浓度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归纳提炼1.渗透系统的组成(1)半透膜;(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2.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关系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称为扩散作用。

渗透作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扩散,它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膜)进行的扩散。

3.渗透作用的原理活学活用1.“人造细胞”是用羊皮纸或火棉胶等半透性膜材料做成的一个密闭的囊,囊里面装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假设有三个这样的“人造细胞”,分别用A、B、C表示,它们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是10%、20%和30%。

其中A、B细胞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C细胞的外面没有套金属网笼,如图把三个“人造细胞”同时放在浓度为15%的蔗糖溶液的玻璃槽中,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经过一段时间后,三个“细胞”的变化分别是()A.A变大,B稍微变小,C不变B.A变小,B稍微变大,C不变C.A变小,B稍微变大,C变大D.A变大,B稍微变小,C变大(2)一段时间后,A、B的体积不再变化,此时A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比________(较高、较低、相等)。

B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比________。

(3)若将C浸入玻璃槽后,每隔半小时称量一次重量,下列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测试结果的是()问题导析(1)A细胞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0%,而A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5%,所以A 细胞会失水变小。

(2)B细胞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为20%,而B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5%,所以B细胞会吸水,但由于B细胞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所以B细胞的体积稍微变大。

(3)C细胞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为30%,而C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5%,所以C细胞会吸水,由于C细胞的外面没有套一金属网笼,所以C细胞的体积变大。

答案(1)C(2)相等较高(3)B解析(1)由于水分能够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溶液渗透,因此可以判断A失水体积缩小,B和C会吸水膨胀,但由于B的外面套有金属网笼,体积会被限制在金属网笼的大小范围内,只是稍微变大。

(2) A体积不再变化时,说明此时A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而B的体积只能稍微增大,内部的蔗糖溶液浓度仍然高。

(3)开始时,水分进入C中的较多,C体积增加,重量也增加,当内外液体浓度相等时,水分进出平衡,C的重量不再增加。

探究点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也具有类似于渗透装置的结构,也能发生渗透作用,阅读教材P60~63内容,结合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探究以下内容:1.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形态变化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也没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直至涨破。

(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态基本不变。

2.植物细胞的渗透系统构成(1)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内部的细胞液。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证据,请结合教材P61~63内容,完成实验过程并讨论提出的问题。

(1)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2)实验原理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原生质层的内侧细胞液与外侧外界溶液可形成浓度差。

③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3)实验试剂:质量浓度为0.3_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4)实验过程(5)实验结论①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小贴士(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这些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归纳提炼活学活用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

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可推测()A.a>b,细胞渗透吸水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C.a<b,细胞渗透失水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问题导析(1)图中a为细胞液,b为外界溶液,二者之间为原生质层。

(2)若细胞渗透失水,则a<b。

(3)若细胞渗透吸水,则a>b。

(4)若细胞水分子的进出处于动态平衡,则a=b。

答案 D解析图示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要注意此状态的下一步可以是液泡继续增大,也可以是液泡继续变小,也可以是液泡不发生变化。

该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也可能正处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故答案D 正确。

探究点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什么特点呢?请阅读教材P63~64内容,结合下列材料分析:1.观察水稻和番茄对无机盐的吸收示意图,分析:(1)据图,番茄吸收Mg2+、Ca2+多,吸收SiO4-4少;水稻吸收SiO4-4多,而吸收Mg2+、Ca2+少。

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对同一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同一植物细胞对不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水稻培养液中的Mg2+、Ca2+的浓度有所上升,对此下列的两种解释哪种合理(B) A.水稻根细胞不吸收Ca2+、Mg2+,而且分泌了大量的Ca2+、Mg2+,使其浓度升高B.水稻根细胞吸收Ca2+、Mg2+的速率较吸收水的速率低,使这两种离子的浓度升高(3)由此说明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什么关系?答案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2.甲状腺细胞内的碘浓度比外界高很多,但甲状腺细胞仍能从外界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答案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有时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运输。

3.根据探究点二和三的实例可以看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归纳提炼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1)区别:①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

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

(2)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活学活用3.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

在两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 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 h后溶()A.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4-4的需要量大,对Ca2+的需要量小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答案 D解析由表中每一列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

水稻吸收的SiO4-4多,吸收Ca2+、Mg2+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因此选项A、B、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