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与工业4.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时代

1定义

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不同的社会是依据不同的中轴建立起来的。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是资源,地主和军人拥有统治权。(从时间上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前)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而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2后工业时代的特点

(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他们从事何类工作。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拿美国的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这两者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变化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2倍。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

(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

据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协调人相机器关系的社会。后工业社会则是围绕知识,为了创新和变革,实施社会控制和指导而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

当然,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是后工业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居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当今任一现代社会,都依赖于创新和对变革实行社会控制。实施社会控制,使社会产生了计划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的性质看法有了这个变化,才使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领域的发展,日益取决于理论工作的进展。理论工作把已有知识有序化(编码化),并指出用经验来验证的途径。实际上,理论相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

3)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3不同看法

对于贝尔提出的概念,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有学者认为,美国现在所经历的转变,不是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服务性经济”,而只是过渡到另一种工业社会。事实上,一度被视为“夕阳工业”的美国制造业,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成为美国有革新精神的部门。而随着电子、宇航、新能源和激光等新兴工业的崛起,工业在21世纪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劲且增长的工业,也难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重视和发展工业同样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

工业

机械化,以蒸汽机为标志,用蒸汽动力驱动机器取代人力,从此

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正式进化为工业。

工业

电气化,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

力,从此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实现分工,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工业

自动化,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从此

机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同时也接管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工

业生产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这三个定义都很学术,你们放心,这是我全文最学术的一段话,

后面,我决定老和尚讲故事的方法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要理解工业,我们得先看下目前的状况,我们称之为工业,用修真小说的时髦描述,也就是中后期,这种状态叫做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咱们还得从工厂的业务模式说起。

作为一个工厂,存在的目的只有两个,生产产品,然后卖出去。所以在工业企业中,通常会分为两个大的部门,一个是生产部门,一个是业务部门,前者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管理,后者通过ERP(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

这两个系统啥区别呢ERP更倾向于财务信息的管理,而MES更倾向于生产过程的控制,简单的说,ERP主要告诉你客户需要生产多少个瓶子,哪天下单,哪天要货,而MES主要负责监控和管理生产这些瓶子的每一个步骤和工序如何实现。

在中国工厂的很多车间里,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和控制器之间,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连通。再牛逼一点的公司里,整个工厂已经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连通起来,而业务部门全部通过ERP连通起来了。

发现问题了吗?

ERP和MES其实并没有连起来!

所以当ERP给MES下达生产计划指令后,MES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与计划偏差的事项(比如设备坏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会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会继续按照原本的计划执行订单,时间久了,财务系统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

至于为啥没连起来,两个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开发公司通常是两拨人,搞财务的和搞生产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对方的职业术语,鸡同鸭讲,而且互相看不上对方。另外,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公司里通常是分开运营,各自的领导有各自喜欢的供应商(原因你懂的)。

当然,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是断然不会干等着两个系统的偏差越来越大的,既然系统不给力,咱人工上,咱们工人有力量。所以工厂车间通常会定期把MES的调整项做成一个表,交给业务部门,然后由业务部门手动在ERP

中调整过来。

ERP和MES的问题只是工厂内系统断层的一个问题缩影,事实上工厂里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统,设计、制造、采购、办公等等,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在干啥,干到哪一步了。其中一个部分出了特殊情况,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问题出现了,才能退回来,所有系统再一个个改。

插一句,老罗的锤子手机之所以难产,就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生产人员并没有实时了解情况,所以实际生产时发现原本的牛X设计会导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设计。这样每一个产品都要改来改去,所以一个工业品从设计到上线量产,往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