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唐雎不如使命》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唐雎不如使命》课堂实录本次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唐雎不如使命》。
这是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讲述了为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老师希望通过本课学习,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使命感与个人情感的关系,激发同学们爱国爱民的热情。
老师先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然后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在同学们发言时,老师将同学们的话整理成思维导图,用来引导学习。
同学们纷纷表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深感唐雎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感,同时也感受到他在面对家人、妻子与爱情时的矛盾和纠结。
同学们普遍认为,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示了家国情怀和人性脆弱的对比,使人深感敬佩。
接下来,老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老师首先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同学们了解唐雎的人物形象、social background 和文化背景。
然后老师请同学们仔细品味第一段“我恨我的生命”,引导同学们理解唐雎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积压已久的使命感。
接着老师分析了唐雎与家人的冲突和妻子的感情纠葛,这是使命感与个人情感的对立,既反映了个体自由和权利的追求,也反映了国家利益和责任感之间的矛盾。
老师最后指出文章的结尾,在“玉石俱焚”的决定中,唐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投身国家利益,同时他也明确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以及国人应该具备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
同学们分成小组,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一:唐雎和他的家人在文章中是如何冲突的?这代表了什么?同学A:唐雎的家人反对他去做官,认为这么多年的积累和努力都要白费掉。
这代表了家庭情感和国家责任之间的矛盾。
同学B:唐雎的家人对他的“豁然贵游”感到不解,认为他应该回家过年,享受家庭生活,这代表了家庭个体自由和个人情感的追求。
问题二:“玉石俱焚”代表了唐雎的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重要性是什么?同学C:“玉石俱焚”代表了唐雎的爱国情感,他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甚至高于家庭利益。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学习建议
深入理解唐雎和秦王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状 态,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学习唐雎在对话中所运用的说服技巧和策 略,并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入思考故事 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
05
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巩固课堂所学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秦王的威胁
秦王要求安陵君放弃自己的封地,否则将 发动战争。
唐雎的应对
唐雎通过机智的言辞和勇敢的行为,成功 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计划。
唐雎的使命完成
唐雎成功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安陵君得以 保留自己的封地。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
唐雎的机智言辞和勇敢行为,以 及秦王在对话中的心理变化。
难点
如何理解唐雎在对话中所运用的 说服技巧和策略,以及这些技巧 和策略背后的深层含义。
人物分析
总结词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详细描述
在人物分析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性格特点。唐雎表现出勇敢、智慧和坚定的性格特点,而 秦王则表现出傲慢、贪婪和残忍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03
课堂互动
提问与回答
老师提问
唐雎在出使秦国时面临了哪些困难?
和表达能力。
02
课文解读
整体感知
总结词
理解文章主旨
详细描述
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是关于唐雎作为使 者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说服秦王放弃对安陵国的侵略计划。
文本细读
总结词
分析文章细节
详细描述
在文本细读阶段,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细节,包括唐雎的言行举止、秦 王的反应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等。通过分析这些细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唐雎 的智慧和勇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课前请学生完成导学案1.圈出不认识的字词,自由翻译课文中的对话,早读小组内解决。
2.谈谈你了解的《战国策》,上课的时候上台展示。
比如:我们了解的唐雎的故事还有——3.找出课文中的精彩对话,分析其性格特点。
比如:唐雎语言——唐雎的性格——4.查阅网络,或课外图书《吴越春秋》、《史记》、《战国策》,找出专诸、聂政、要离等“士”阶层的故事。
进一步了解古代的“士”文化。
故事内容:我的感想:(主要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翻阅课外书籍,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的能力,打破四十五分钟的限制,把阅读开展下去。
)课堂实录激趣导入:师: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恩来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记者潜台词: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周恩来潜台词: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外交史上“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的一位。
【激趣导入,始终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为了拉近“古代、现实与未来”的距离,我将这篇导入的思维触角伸向当今时代,希望架起古今的桥梁。
】字词疏通:让学生自主朗读,学生提出有一个词语“休祲”不甚明了。
(屏幕出示)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王力《古代汉语》我们曾学过: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解释:休祲,其意义偏向于“祲”,而“休”作为陪衬。
不祥之兆的意思。
【词汇讲解,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词语也是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有一个人偏不这样,他就是战国时代安陵国的使者唐雎。
今天我就跟大家看看他面对威武四方的秦王,是如何做到“人在屋檐下,偏偏不低头”的。
今天我们学习(投放幻灯片)大家齐读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哪位同学愿上来板书题目(提示:关键字:雎辱——回答者要板书“雎辱”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师:学好文言文,我们要好好读书。
下面就请大家咬准字音,不掉字,不漏字的大声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我认为大家读的很流畅了,下面我们订正几个字音。
(投幻灯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师:请一位学生起来拼读一遍。
(生甲读完,投出答案;师强调订正几个字音)师:大家每个词齐读两遍,开始(生齐读)简介作家、作品、故事背景师: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编者、《战国策》、故事背景?师:我帮大家作了整理,看大屏幕。
(投放幻灯片)识记文学常识了解故事背景1.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3.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师:请同学们默读,把红字部分识记住。
(生开始朗读并识记)听读课文,学习朗读(投放幻灯片)阅读方法指导:1、读出停顿。
语音停顿要用意义单位划分。
2、读出语气。
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应读出人物语气。
3、读出感情。
感情要跟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素一致。
品读课文,揣摩语气1、读出人物语气、心理(1)我与学生共读第①句,共同探讨这一句中人物的语气、心理。
小结:第①句,我用居高临下的语气来读,读出了秦王骄横的心理。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唐雎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刺客,他的使命是出使秦国,说服秦王放弃吞并安陵国的计划。
课堂实录记录了一场生动的对话,展示了唐雎的智慧和勇气。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这是高中历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一位名叫唐雎的刺客出使秦国的故事。
唐雎的使命是说服秦王放弃吞并安陵国的计划。
同学们,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学生A:“老师,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国纷争不断,战争频繁的时代。
”教师:“很好,你的回答很准确。
在这个时代,各国都在争夺领土和资源,因此,唐雎的任务非常艰巨。
那么,唐雎是如何完成他的使命的呢?让我们来读一下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教师:“唐雎在见到秦王时,首先表示了他对秦王敬意。
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大王尝闻天子之怒乎?’秦王回答:‘寡人固闻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回答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不屑地说:‘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秦王听后大惊。
最后,唐雎成功地说服了秦王放弃吞并安陵国的计划。
”学生B:“老师,我有个问题。
为什么唐雎要用这些历史上的刺客来激励秦王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唐雎用这些历史上的刺客来激励秦王,是因为这些刺客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改变历史。
通过这种方式,唐雎向秦王展示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从而使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国的计划。
”学生C:“老师,我觉得唐雎非常勇敢和智慧。
他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没有退缩,而是用智慧和勇气去说服对方。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教师:“你说得很对。
唐雎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保卫了国家。
让我们记住这位英勇的刺客——唐雎。
唐雎不辱使命.实录 【完整版】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大丈夫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不因贫贱而改变志向,在强暴压力下不屈服。
今天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
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课。
二、资料助读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得资料,谁来读一下。
生:读资料。
三、译读课文师:下面听老师来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停顿、读音。
师:读文。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由读文。
生:读文。
师:大家读的熟练准确,接下来我们来翻译课文。
请大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生:小组译文。
生:译文。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大意掌握的很好。
本节课有一些重点词句,下面我们通过检测题检测一下。
师:出示检测题。
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生:答题。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看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读课文。
四、赏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生:读文、思考。
生:本文先写了出使背景,然后重点写了斗争的经过,最后写了斗争结果。
师:同学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文中重点写了斗争的经过,在写斗争经过时,主要涉及两个人物,唐雎和秦王。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这两个人物。
师:同学们按照各个学习小组来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分别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生: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
生:展示学习结果。
生:我们组重点分析了唐雎这一人物,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从和秦王的斗争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雎是勇敢的、不畏强暴的。
生:我们组分析的人物是秦王,秦王是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概括的特别准确。
本文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二者互相衬托来突出人物。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的写法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一、导入师:作为一个外交官,面对其他强国对自己国度的险峻用心,你应怎样做?战国时代的唐雎以自己的举动给了我们答案。
二、新课:师:让我们先来了解故事发作的背景,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腕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
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权,以死相拼,终于没有孤负出使之命。
师:了解背景之后,请同窗们听课文的录音,同时看大屏幕上的相关图片。
听的时分留意朗诵的停顿,并先生字。
师:哪位同窗把这些生字注一下音?〔大屏幕显示〕唐雎徒跣缟素韩傀以头抢地色挠先生A:我来。
师:我们来看他注的能否全对。
〔大屏幕出示答案〕全对!大家来点掌声!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一遍,留意朗诵的正确停顿。
师:读的不错,其中两个中央需求留意:虽/然:即使这样且秦/灭韩亡魏师:请大家自在读课文,留意以下三点:〔1〕、读准字音。
〔2〕、正确断句。
〔3〕、四人一组疏浚大意。
生:自在地、大声地读课文。
师: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兵的双方便是唐雎和秦王。
从文中看出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情特点?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请大家四人一组探求。
可采用〝哪个中央表现谁怎样〞的方式来说说。
生A:文中〝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处,表现秦王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
生B:〝安陵君其许寡人〞,没有商量的余地,表现秦王以强凌弱、骄横狂暴。
生C:〝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惧怕了,表现他外表虽然弱小,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外强中干。
师:大家表现很积极,总结得也很不错。
请大家还用这种方法对唐雎的性情特点作以总结。
生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此处说明唐雎已识破秦王的手段,表现其有胆有识、在弱小的权利面前不骄不躁。
生E:〝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进一步掩饰秦王的骗局,表达他维护疆土的强硬立场。
生F:〝假定士必怒,伏尸二人……〞明天大不了是一死,表现唐雎不畏强权、视死如归。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实录实验中学新碧校区俞咪咪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点击课件,显示课题)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谁来把大屏幕上的内容给大家读一下。
(点击课件,显示如下内容: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pèi)(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生:(起来读)师:读的声音很宏亮,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向他学习。
二、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先齐声朗读课文一次。
(学生朗读,板书难读、易读错字词)(朗读完毕,正音。
雎jū、与yú、怫fú、冠guān、跣xiǎn、傀guī、要yāo离、休祲jìn、挠náo)2、提问:文章一直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什么矛盾而展开?(学生回答:安陵易与不易)3、提问:假使安陵君同意易地,请发挥适当想象力给我们描述一下,安陵会面临怎样一个处境?(学生回答:秦军可能会在安陵收拾行程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秦国可能诱使安陵搬去一个理想的五百里之地,等安陵举国搬迁途中要他们搬去偏远的五百里之地;秦军可能在半途截杀……)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当时的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只不过是魏国的一个小小附庸国,在秦国看来不过是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秦国甚至懒得发兵去攻打它,只想派个使者过去吓唬一下,安陵就会乖乖搬到偏远地方俯首称臣。
★且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秦王使者说的那句话。
(学生齐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4、提问:“其”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唐雎那种敢于与强权斗争,有理有节地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唐雎的外交艺术;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音机;制作多PPT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根据注释了解文意。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点拨讨论【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翻译下列句子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本文的字词,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看显示屏,看谁能快速地翻译下列句子。
(出示PPT课件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生: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生: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生: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二、整体感知:师:刚才同学们的翻译很好,注意了重点字词,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PPT课件2)生:秦王想通过“易地”的阴谋,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很生气,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和秦王作了争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使秦王放弃了吞并安陵的念头。
(出示PPT课件3)三、理解研讨:师: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还是把握的很好。
为了更全面地把握课文,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出示PPT课件4)唐雎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秦国?唐雎是怎样完成这次出使任务的?3、课文从哪些方面刻画了秦王、唐雎?请用读“”,我看到了一个“”唐雎或秦王的句式说一句话,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叫做《唐雎不辱使命》它选自战国策。
师:要说战国时代那是风云变幻、人才辈出。
之前有的人在朝堂上雄辩滔滔,有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士。
身兼六国宰相的苏秦,勇敢自荐的毛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都是士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请大家翻开课本。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请自由的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自己读自己的,放开声音读完就停。
(放开声音,老师希望听到大家朗朗的读书声)。
师:好,还有不认识的字吗?(师要求同学一人一个读生字词)。
师:希望同学们自信一点,声音大一点,让所有老师都听到我们的声音师:根据文言文的学习规律,读准了字音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干什么了?(对,疏通文意)。
师:接下来我们就两人一组,一个读、一个译。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班里交流解决。
(我们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吗?翻译不通的地方。
(没有啊)。
那我就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红色的字。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根据文章意思推测很了不起)。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
(一四老师读,二三同学们读)。
师:读完了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老师不明白一个问题,以五百里换五十里多好的事啊,他为什么不答应呢?生:因为他包藏祸心。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寡人欲以五百里——安陵君其许寡人。
师:你可要答应我,如果不答应,我可就攻打你。
你把他深层次的意思表现处来,再读一下。
(其要重读,注意标点符号)师:秦王的.强硬是有道理的,大家一起来读大屏幕。
师:秦王的军队所向披靡,秦王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唐雎不辱使命,毅然踏上了赴秦的道路。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授课人李海京周村城北中学一.导入通过课前预习,我们了解到作为超级大国的秦国想要吞并小国安陵,却假惺惺的提出要以十倍之地换取的要求,面对如此危境,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出使秦国,并凭借其智慧和胆识出色的完成了使命,挽救了安陵国。
本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文本,与唐雎、秦王作一次亲密接触,进一步感知这两个人物。
二.出示学习目标(白板课件)教师利用白板的注解功能标划出目标中的关键词。
三.小组内交流(利用白板倒计时功能,5分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四.下面进行第一环节,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要求。
教师提示展示要求:小组说明选择哪一段来读,应以什么语气来读,从而看出当时人物什么性格?开始展示:生:读第二段,因为这一段表现了秦王的高傲与骄横。
生朗读师:有没有哪个小组也喜欢这一段?生:第二段第一句,秦王用五百里换取五十里,应该读出秦王盛气凌人的感觉。
生朗读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一句应该读的虚一些来表现秦王的虚伪。
生朗读生:感觉是有了,但速度应该慢一点。
生朗读师:刚才小组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来分析,非常好。
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看法?生:我们想分析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岂直五百里哉?”我认为唐雎非常有智慧,在说话前,唐雎已听出秦王的愤怒,唐雎这样的聪明人肯定不能再把势头挑起,所以在读“否,非若是也”应用一种商量、温柔的语气来读,而后面的“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语气要强硬,有一种为国捐躯的感觉。
生朗读生:前面同学说的不对,这里应该是一种挑衅的语气。
生:这句应该是一种很冷静的感觉….生:这里应该读出唐雎的气势,读出一种坚定地语气。
生朗读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读,能不能看出人物心理或者是人物性格?生:从“寡人”一词可以看出。
上对下才成为寡人,而安陵国再小,安陵君也是君主。
由此,可以看出秦王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唐雎则是一个爱国、忠君、有胆识的人。
生:这一段也表现安陵君对秦王的挑衅,表现了安陵君的气势。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点击课件,显示课题)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谁来把大屏幕上的内容给大家读一下。
(点击课件,显示如下内容: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pèi)(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生:(起来读)师:读的声音很宏亮,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向他学习。
【课前检测】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请做“问题导入”第二题的注音题。
(点击课件,出示注音的题目: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逆()傀()徒跣()抢地()缟素()庸夫()色挠()指名学生回答,并随手点击出示正确答案,加以订正)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不错。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给大家读一下。
(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翻译课文;•分析历史人物,学习唐雎的说话技巧。
)【合作学习】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要求是能口头准确翻译课文,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完成,然后做学案第5题和第6题,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大家交流解决,时间5分钟。
生:(开始自学,老师巡视)师:好!时间到,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解释字词、通假字、“以”的用法、翻译等内容:1.解释以下重点词语〖易〗〖其〗〖加惠〗〖弗〗〖因〗〖错意〗〖广〗〖逆〗〖轻〗〖与〗〖岂直〗〖怫然〗〖公〗〖布衣〗〖免冠〗〖徒跣〗〖抢〗〖庸夫〗〖士〗〖休祲〗〖缟素〗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一导入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重点字词,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于:从弗:不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清醒、不悲不亢)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第二段: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重点字词:以:用,拿听:听从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以:凭借以:因为,介词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与:通“欤”若:像是:这样,如此虽:即使直:只,仅仅2、品读第二段对话(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不悦”“……轻寡人与?”(咄咄逼人)(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三段: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1、重点词语解释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尝:曾经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免:脱去徒:光着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必:一定缟素:穿丧父是:这样2、品读第三段对话(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怫然怒”“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挺剑而起”(勇敢)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第四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重点字词解释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谕:明白,懂得以:凭着徒:指以:因为2、品读第四段对话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长跪而谢之”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A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B“秦王不说”,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国之弱C秦王羸政当时未统一全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小结: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生:我方认为“我”只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而闰土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小说就是通过闰土的生活变化来反映当时我国农民的痛苦生活的。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一、总体构想:《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初中生学习起来应有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演朗读为主,在多形式的表演朗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达成教学目标。
二、简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文意。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4、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水平。
5、课外拓展,增加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通过表演读感知人物现象。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读通,读顺,直至背诵;根据注释翻译全文,遇到问题小组合作探讨。
课堂上学生合作表演读。
教学准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战国策》,课前充分预习,做到个个背诵过关,个个翻译过关。
老师准备好学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三、理解探究四、拓展延伸五、总结,下课案例: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学了历史,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吗?(请学生说)学生: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诸侯争雄……老师:是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因为割据争雄,从而涌现出了很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寒,甚至地位卑微,可,就是他们,凭借三寸不滥之舌,退却了百万雄师,解除了亡国之危。
今天,我们就来理解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来领略他的外交风采。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唐雎不辱使命》。
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老师:《战国策》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①。
学生齐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堂实录,但凡听过他讲解的课程,都会觉得受益匪浅。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教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1遍。
营造学生轻松学习的气氛,使他们尽情释放阅读的情感,为后面的深入阅读蓄势。
2、学习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内容要求:(1)分好角色(2)为了充分体验人物,欢迎使用现代文版本(翻译过来的人物语言,可以进行自主的个性加工。
)3、互相点评,并选出最佳扮演者二、再读课文,深入感知人物形象(一)生生互换角色。
根据角色,请各个小组推荐人物角色的最佳扮演者,一起把故事情节再现出来。
安陵君——李明瑞唐雎——赵瑞东秦王——马振秀旁白——李天昊学生读完。
掌声起。
其中,马振秀完全使用了现代文版的人物语言,这是出人意料的,她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的再现了秦王,惟妙惟肖,很有新鲜感。
师:秀的表演很有个性,现代汉语在我们说来很是过瘾,而古代汉语读来很简洁明畅,凝练质朴,也自有它的魅力。
(许多同学包括马振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师:同学们认为这三个人物安陵君、唐雎和秦王,谁演绎的最像?为什么?生1:秦王。
马振秀读出了秦王的骄傲,从声高、语调上都很投入。
生2:赵瑞东的声音不高,语速很快,我觉得他读出了唐雎的智慧。
师:声音不高,语速很快,怎么就是智慧的体现呢?生2:中间不停顿,回答问题没有犹豫,说明他反应快。
师:说的真好。
的确,他很有智慧。
课堂此时陷入暂时的停顿,学生对人物的解读似乎停顿了,往下不知再怎么深入和扩展了。
我又接着加以引导。
师:马振秀,你谈谈对秦王这一角色的理解,你是怎么演绎他的言行的?秀:秦王是一个国君,我首先读出他作为国君的一种傲气。
师:很好啊,但不止是傲气吧。
秦灭韩亡魏,志向是一统六国,已经成了赫赫的大国了,安陵国在他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面对安陵国,他展现出来的应当一种——?生:狂气生:霸气师:所以他对人讲话的态度就显得——?生:骄傲师:程度不够。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以大易小使唐雎使于秦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轻寡人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天下缟素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休祲降于天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
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生:镇静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分?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究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可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
秦王呢?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生:最末一节应当读出对唐雎的敬爱与可怕。
师:关于最末一节,有两个版本。
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可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
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
喜爱屏幕版的举手。
〔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
〕看来大家还是喜爱那个不怎么可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同学分组朗读〕师:今日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说明〕:一,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
二,感受性阅读,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
三,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
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
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向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制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
但假如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
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
〔同学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看的课文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
战国之世,列国纷争,互相攻伐。
有的通过武力强夺,有的通过智力(外交手段)谋求政治利益。
在看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讲几个战国时期的小故事。
秦国秦孝公时期商鞅开始变法强秦,到了秦惠文王时期,东方列国都感到了秦国的威胁,一致同意组成合纵联盟先把秦国给瓜分了。
在秦国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张仪。
张仪首先出使楚国,利诱楚王说,天下真正的威胁是齐国,秦国也将要去攻打齐国,假使楚国愿意退出合纵联盟,与秦连横,并假道秦军攻齐,秦国愿意割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
楚王同意了,向其它五国发出退出合纵联盟的文书后,派使者随张仪回秦国交割土地。
秦王听说使者来意感到很惊讶,张仪也马上对使者说:从来没说过什么六百里,当时说的是六里,你还是先回去向楚王问清楚吧。
使者闷头而回,告知楚王,楚王大怒,即邀其他五国共伐秦国。
这时其他五国统统选择了不出兵。
楚国只得自己出兵,大败而回。
秦昭襄王时期,秦王欲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看出其中阴谋,巧妙地完璧归赵,并没有给秦国留下攻赵的口实。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则与强秦斗智斗勇的外交故事。
请同学们先齐声朗读课文一次。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学生朗读,板书难读、易读错字词)(朗读完毕,正音。
雎jū、与yú、怫fú、冠guān、跣xiǎn、傀guī、要yāo离、休祲jìn、挠náo)一、引入课文。
提问:文章一直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什么矛盾而展开?(学生回答:安陵易与不易)提问:假使安陵君同意易地,请发挥适当想象力给我们描述一下,安陵会面临怎样一个处境?(学生回答:秦军可能会在安陵收拾行程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秦国可能诱使安陵搬去一个理想的五百里之地,等安陵举国搬迁途中要他们搬去偏远的五百里之地;秦军可能在半途截杀……)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当时的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当时秦国已经已经灭韩亡魏,安陵只不过是魏国的一个小小附庸国,在秦国看来不过是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秦国甚至懒得发兵去攻打它,只想派个使者过去吓唬一下,安陵就会乖乖搬到偏远地方俯首称臣。
且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秦王使者说的那句话。
(学生齐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板书:易,换;其,加强语气;许,同意)“其”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那么加强了什么语气呢?这句话体现了秦王怎样的口气呢?(学生回答:霸道、骄横、霸气外露)那么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霸气的语气呢?(学生朗读,点评,适当重读“其”和“许”)安陵君是否看出了秦王的阴谋?(明确:看出并明确地拒绝了)那安陵君是以什么理由来谢绝的呢?(明确:受地于先王)理由充分吗?(明确:充分)而安陵君却先说了“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加惠”“虽然”什么意思?(板书:加惠,给予恩惠;虽然,虽然这样。
)既然理由充分,为什么安陵君不直接说“不易”,还说了“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又战战兢兢地说“弗敢易”呢?(学生回答:安陵君措辞委婉,因为秦强安陵弱,怕得罪秦。
)回答地非常好,那一起读一次安陵君的这句话。
(学生齐读:“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由于安陵君的拒绝,引发了“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使”、“使”分别什么意思?(板书:因,于是;使,派;使,出使)唐雎使秦,第二段就开始了秦王与唐雎面对面唇枪舌剑地交锋。
(板书:秦王、唐雎(上下并列))提问:这次秦王的口气有没有发生变化?是否依然骄横霸道?从哪些话可以看出来?(学生自读秦王的话,体会语气)(学生回答:依然霸道,“安陵君不许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并试着读出其中语气)点拨“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与”通“欤”,相当于“吗”;朗读时适当重读延长“何”“与”,读出诘难的语气(板书:秦王:骄横)然而秦王霸道之余却有这么几句话值得注意: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明确字词,板书:错通措,放置;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秦王似乎在奉承安陵君,是真心的吗?(明确:不是)既然不是真心的,秦王为什么要说这么几句话?(学生回答:软硬兼施,恩威并加,更能让人屈服)这体现了秦王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阴险狡诈)(板书:秦王:狡诈)面对狡诈的秦王,唐雎被诳进去了吗?(明确:没有)那唐雎是怎样回答的,又怎样一个特点?(明确:简单直接明了的说“否,非若是也”)理由呢?(明确:依然是“受地于先王”)在阐明看法和理由之后,唐雎却又说了一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明确板书:虽,即使;直,仅仅)唐雎这句话有什么意味在里面?(学生回答:使态度更加坚决强硬;针锋相对地揭露秦王狡诈的面皮)唐雎地回答体现了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唐雎: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有胆有识)嗯,回答地相当好,现在由男生扮演秦王,女生扮演唐雎,我读旁白,读出其中语气。
(表演朗读)唐雎揭开了秦王虚伪的面容,秦王怫然怒,露出更凶恶的獠牙,他说:君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明确板书: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发怒;亦:表强调,副词)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为什么要提出天子之怒?(明确:暗示不服从的话,要血洗整个国家,生灵涂炭……)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夸张,使气势更为强大)那么唐雎是以什么应对“天子之怒”的?(明确:提出了“布衣之怒”。
)秦王认为的“布衣之怒”是指什么?(明确: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明确板书:亦,也不过;抢地,撞地)翻译,秦王说的时候带有怎么的语气?(学生回答:轻蔑,嘲笑;示范朗读)那唐雎认为的布衣之怒是什么?他举了哪三个例子?(学生回答: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明确板书:仓通“苍”,青色;休祲,吉凶的预兆)这句话还列举了三种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三种自然现象又分别用“袭”、“贯”“击”体现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这三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气势博大,尤其是前两者是自然界罕见的壮观景象)(学生回答:这些稀奇的自然现象在古代通常被赋予更神秘的色彩,预兆上天的给与的凶吉。
)(学生回答:三个并列排比,更加强了其中的语气,在气势上压倒了秦王。
)唐雎又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明确板书: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父)这句话暗示了什么?(明确:唐雎将要与秦王同归于尽)这句话气势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四字短语,押韵流畅,富有气势,读得时候应该语速稍快,气势如虹)(学生齐读: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什么精神?(明确:拼了,同归于尽,视死如归)好,同样由男生扮演秦王,女生扮演唐雎,表演朗读这一段落,要求读出语气。
最后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秦王屈服,秦王色挠)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明确:色,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解释长跪,古人席地而坐,长跪指直起身子,表示郑重。
秦王由一开始的骄横狂暴经唐雎挺剑而起却吓得脸色发生变化,说明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板书:秦王:色厉内荏)课堂小结:本文通过秦王与唐雎地唇枪舌箭交锋,塑造了骄横狂暴、虚伪狡诈又色厉内荏的秦王形象,而唐雎为保护弱小安陵据理力争,衬托出唐雎冷静果敢,不卑不亢,有胆有识的形象。
剩下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课文研讨:1.情节真实性。
《战国策》中有很多篇章有策士的虚构、寓言夸张成分。
秦国法令有明确规定: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文中提到“灭韩亡魏”,而秦灭魏两年前曾发生过“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所以文章也可看作“策士之寓言”,“不必论其事之有无”。
2.文章特色。
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神态毕肖;语言生动洗练,语气完备,神色飞扬。
3.说话技巧启示。
①言之有理。
说话必须有理有据,文中“受地于先王”之说,天经地义,秦王从不正面驳斥,只得旁敲侧击,以“灭韩亡魏”“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加以恐吓。
强秦暴虐无理,唐雎始终是在维护弱小的安陵使其保持领土完整,具有正义性。
②言之有节。
既然理由天经地义,就要站住脚跟,明确立场,不怕任何形式地恫吓(包括软硬兼施、恩威利诱、大言恫吓),始终不卑不亢,保持气节,最后挺剑而起,殊死抗争。
③言之有力。
对方无理,却来得气势汹汹。
理在气在,在气势上也要盖过对方。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唐雎回绝立场明确,简单明了,“否,非若是也”,又陈说理据,秦王不能辩驳,又加了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相激,直刺秦王虚伪面皮。
秦王又大言灭国以相威胁,嘲弄布衣之怒以示威严。
唐雎平铺一句“庸夫之怒”,紧接着列举三刺客并“休祲降于天”,平地起高楼,壮观非凡,又急流而下“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气势如虹,完全盖过无理又无礼的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