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名解
温病

湿热积滞多胶结难解,非一次攻下所能尽除,常须连续导滞通下,而且制剂宜轻,才能使病邪排尽,即“轻法频下”临床上,每见下后不久,邪热又聚,大便复溏而不爽,即为湿热积滞未能尽除之象,可再行轻剂导滞通下,直至肠中邪尽为度。邪尽当以湿热挟滞之症消失为据。
简述温邪致病的共同特性。
正局:湿热病邪郁蒸于气分的证候。即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伏邪温病: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寒厥:指身无热,通体清冷,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或下利清谷,气息短微,精神萎靡,舌质淡,脉沉细微欲绝。为阳气大伤、虚寒内生全身失于温煦所致。
温热疫热人阳明的舌象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舌苔黄燥为邪气已离膜原,热盛于阳明;舌苔黄燥起刺为邪热入肺里实证;通舍变黑起刺,是邪毒深重,从膜原内溃,属湿热疫的险恶征候。 简述轻清宜气法的适应症及代表方剂?
身热微渴,心中懊恼不舒,卧起不安,苔薄黄,脉数。代表方剂是枳豉汤、清心凉膈散。
简述温病的特点?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引起的以咽喉肿痛腐烂、肌肤丹痧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益胃:温邪久在气分流连,正邪相持,势均力敌,胃津不足,通过滋养胃津,促使战汗透邪,用雪梨浆,五汁饮,益胃汤等剂。
辛凉淡法:辛凉解机表之热,辛淡渗在里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
白痞: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简述温病口渴的类型及其主病? 1.口渴欲饮:多为伤津表现,病邪在表,口渴较轻饮水不多;里热亢盛之时,口渴较明显,阳明气分证可见大渴而喜凉饮,;湿热性温病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见口虽渴而欲饮热热入营分之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3.口苦而渴:主要见于肝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之证。
温病专用名词解释介绍

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2005年1月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
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19、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温病学名词解释

1、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疾病。
3、温毒:其含义有二:①指病因,亦称温热毒邪。
是指具有温热性质而又有肿毒特征的一种致病因素。
②病名。
是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总称。
4、疠气:亦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5、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初起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6、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7、卫分证:是指温邪侵犯人体机表,卫气与邪抗争,导致卫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证候。
10、营分证:是指热邪深入营分,劫烁营阴,扰乱心神所产生的证候。
11、血分证:是指热邪深入血分,引起耗血动血所产生的证候。
12、杨梅舌:舌焦躁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
13、猪肝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危重证候的反映,预后不良。
14、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干燥无津,为胃阴亡的表现。
15、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体征。
若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为斑;若点小成琐碎小粒,形如粟米,高于皮肤之上,扶之碍手为疹。
因二者可伴随出现,故统称斑疹。
16、白(pei):是一种细小形如水泡,呈水晶色而莹亮的疱疹。
由湿热病邪留恋气分,淹滞不解,郁蒸肌肤而成。
17、日晡潮热:日晡,指申时,即午后3~5时,发热于日晡益甚,如潮水涨退。
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的热象表现。
18、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所致。
19、身热夜甚:指发热不退,至夜转甚,是邪热在营,劫烁营阴的表现。
20、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则解,但热退无汗,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21、战汗:指病人突然全身颤栗,继而全身汗出,称为战汗。
温病见之,多由邪气留恋气分,正邪剧争,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所致。
温病名解

1、温毒:病因名-- 指温热毒邪,包括温热时毒和风热时毒,指致病既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一种致病因素。
病名名-- 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经肿热痛,甚至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
2、逆传心包:病机名,是指了分之邪未解,内陷心包,机窍闭阻,而见舌质经绛,神昏谵语,舌蹇肢厥。
3、身热不扬:为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系热为湿郁,湿遏热伏,郁蒸湿热的表现。
4、透热转气:即予清营方药中,伍以透泄气分邪热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5、凉血散血:即凉解血分邪热,且以活血散血。
用于邪热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证。
6、暑秽:指夏委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猝然闷乱、烦躁的病候。
7、暑厥:指夏日猝然昏不识人,四肢厥冷的病候。
8、暑风:又称暑痉,暑痫。
指暑病神昏项强,手足抽搐的病候。
9、舌蹇:舌体强硬,转动不灵,语言艰涩的一种症状。
10、浊邪害清:病机名,浊邪指湿热秽浊之邪,清指清窍,湿热相合,湿蕴热蒸,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所被其遏阻,以致清窍壅塞,出现耳聋,耳塞等症。
2、11、烂喉病:感受温热,时毒,发于冬春季节,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温热性质的新感温病。
12、两阳相动:风与热具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势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刚邪火愈炽,口鼻等头面清窍,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干燥现象。
《温病学》考前辅导大纲★《温病学》学习要点内容提示:上篇第一章:绪论掌握温病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了解温病学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熟悉明清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学术成就掌握温病学的主要参考书:《温疫论》、《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的作者第二章:温病的概念明确温病的概念,掌握温病的特点了解温病命名的方法和范围掌握温病分类的方法了解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第三章:温病病因掌握各类温邪致病的共同特点掌握温病的发病类型和区分发病类型的意义第四章:温病辨证熟悉温病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各阶段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传变和转归掌握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各代表证候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熟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间的关系第五章:温病诊法掌握温病辨发热类型,辨舌、齿,辨斑疹、白pei,辨常见症状(口渴、汗出、呕逆、神志异常、痉厥、出血等)的要点第六章:温病治法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疏卫解表法、清气泄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湿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滋养阴津法、固脱救逆法、外治法),以及各个治法的代表方中篇第一章:风温掌握风温的发生机理、起病特点、传变规律掌握风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法方药:重点是⑴卫分证、⑵痰热喘秘证、⑶热入心包证、⑷肺热移肠证、⑸后期肺胃阴伤证第二章:春温熟悉春温的病因,掌握春温的发生机理、起病特点、传变规律掌握春温主要证候(气分证、营血分证、下焦证、动风闭窍证等)的辨证治疗方法区分风温和春温熟悉暑温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重点:如“阳明下之不通”五证;春温后期热盛阴伤可见哪些主要证候类型)第三章:暑温熟悉暑温的特性掌握暑热、暑湿发生的发展规律和辨证治疗要点掌握暑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暑温气分证候类型,如:暑入阳明证、暑伤津气、暑伤心肾证和气阴两脱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第四章:湿温熟悉湿温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熟悉湿温病湿热偏盛各证的诊断要点和治法明确湿温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辨证治疗方法掌握湿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湿遏卫气证、湿困中焦证、湿热中阻证、湿蒙心窍证、湿热蕴毒证、湿热蕴蒸三焦证)第五章:伏暑熟悉伏暑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掌握暑温、湿温、伏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伏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证候和辨证治疗方法(重点:卫气同病证、卫营同病证、邪郁少阳证、湿热滞肠证)第六章:秋燥熟悉秋燥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传变规律了解秋燥与风温的异同掌握秋燥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燥干清窍证、温燥伤表证、燥热伤肺证)第六章:温毒熟悉温毒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大头瘟、烂喉痧的病证特点掌握大头瘟、烂喉痧主要证候的辨证治法方药(大头瘟证治:风热时毒上壅-普济消毒饮)★补充说明:一、注意对课本中引用经典原文及名家语录的理解和掌握如:1“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温病名词解释

1透风于热外:风热在表的一种治法,即辛凉清泄药中加入薄荷,牛蒡等疏风之品,使风从外解,热自易清。
2渗湿于热下:指至湿热之邪为病的治法,芦根,滑石之类,使湿从下利,则湿去热孤,热自易解而病愈。
3上受:邪气侵入的途径为口鼻,和感受的部位为肺,口鼻为清窍,在人身的上部,肺入华盖,位置最高,居脏腑之首,称为上受。
4水主之气:包括肺肾之气,因为肾主水,肺属金而生水,指温热之邪耗伤津液而至头面诸窍失去濡润。
5两阳相劫:指风邪和温邪都是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织,劫烁津液,出现口鼻等头面部清窍干燥,和口渴的燥像。
6浊邪害清:浊指湿邪,清指清窍,即湿热蒸郁,上蒙清窍,致使耳鼻失灵,出现耳聋,鼻塞等证状。
7透热转气:也叫透营出气,又称清营泄热,即在清泄营分热毒的主药中加入清清宣透之品,把营分邪热引出气分而解。
8耗血动血:学分证的病机,耗血指热度炽盛,耗伤营阴血液,动血指血热炽盛,破血妄行,血溢脉外的出血见证。
9凉血散血:学分证的治法,以清热凉血和活血散血之品治以清散血分郁热。
10辛开苦降:用辛味药开宣气机,用苦味药燥湿泄热的方法,适用于湿热炽盛,闭阻中焦证。
11分消走泄:以辛开苦泄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主治邪留三焦,气化失司之证。
12开达膜原:用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膜原湿热秽浊之邪,主治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膜原证。
13膜原:外通肌肉,内进胃腑,一身之半表半里。
14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5烂喉沙:是指多发于冬春两季,由温热时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初起即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糜烂,肌肤发出丹沙为特征,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急性外感热病。
16阳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紫如干漆,多为阳明热盛动血,属实,称阳血。
17阴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黄如酱瓣,则为热灼肾阴,虚阳载血上浮,属虚,称阴血。
18晶培:培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称“水晶培”又称“晶培”。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河间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的说法。
2、温病学发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概括起来:源于-,发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就是-,感染途径就是-,治疗上强调-(五)填空题1、立新法,制新方2、薛生白,王孟英3、内经,伤寒论4、湿温,热病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又称戾气,就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五)填空题1、温病就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与过程来瞧,多数就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根据发病的早迟与初起就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与-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根据发病就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与-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就是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六)名词解释题1、温病:就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瘟疫;就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天行:指流行,也叫时气、时行。
4、新感温病:感受当令之罪,感而即发的温病。
温病学名解

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瘟疫:温病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空气感染的称为天受。
5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称为风热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导致的温病为冬温。
6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7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虽然是暑热挟湿,但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8湿热病邪:是长夏季节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导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热。
9燥热病邪:是秋季秋阳为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有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10温热病邪: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古人认为是由于寒邪内伏引发。
日久寒邪转化为热邪,阴邪转化为阳邪,至春时阳气生发,温热自内而发或为时邪引发。
有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11温毒病邪: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温热时毒。
可引起大头瘟和烂喉痧。
12疠气: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戾气。
疠气即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温热性质的疠气引起瘟疫的发病、传染、流行。
有疫疠毒邪引起的是疫疹,有时行疫疠所致的是霍乱。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又简称“新感”,指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一类温病。
14伏邪温病:伏邪温病有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15卫分证:卫分证是温邪侵袭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6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又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证候类型。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1、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疗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主要包括湿热疫和暑燥疫。
这类温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
2、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y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红肿热痛等表现。
3、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
因银翘散中荆芥、豆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之为辛凉平剂。
4. 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心包,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
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邪陷心包的途径,一是肺病逆传,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渐传心包;三是邪热直中,径入心包。
2、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治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解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冀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
(1.5分)如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外出即是透热转气的很好体现(1.5分)。
3、内闭外脱:邪热闭遏于内,正气外脱,出现气夺阴耗的病理表现。
(1.5分)多见于邪热内闭心包,阳从上脱,汗出气夺,阴从下脱而液亡。
(1.5分)48.透热转气:治疗营血证的一种佐治法(1分)。
即在清营泄热的基础上,加入轻清灵动之品,如双花,连翘,竹叶等(1分),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1分)。
49.上受:指邪气从口鼻(2分)而入人体的途径(1分)。
50.阳湿:指的是病理演变,非单纯湿分阴阳(1分)。
薛生白把湿已化热,以恶寒伴有发热、身重关节疼痛,(1分)且发热不为汗解的热象已显的证候称为阳湿49.气营两燔:热邪入气不解(1分),又进入营分,致气营皆热的病理(1分),以高热,烦躁,口渴,斑疹隐隐等为主要表现(1分)。
48.热解旁流:阳明腑实病变过程中,由于燥屎结于肠道,致肠中水液自燥屎旁流下(2分),病人排出稀水,但多臭秽(1分)。
49.暑秽:感受暑湿秽浊之气(1分)所导致的猝然烦躁、闷乱的证(2分)。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发的⼀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般⽆⾥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称伏⽓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伏藏,逾时⽽发的温病。
阴精不⾜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派⾥热证候,若⽆外感引发,⼀般⽆表证。
以⾼热、烦燥、⼝渴、尿⾚、⾆红等⾥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开苦泄之品宣展⽓机,清化三焦⽓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法,适⽤于邪留三焦,⽓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体正⽓虚弱,尤期在⼩⼉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包⽽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肝经⽽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损伤肺络,⽽骤然咯⾎、衄⾎、咳嗽⽓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热、⼼烦、⼝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分证,或为⾼热、烦躁、⼝⼲不甚渴饮、⾆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多发⽣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

逆传心包:肺卫之邪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肢厥等症。
热结旁流:指热邪传入阳明,大肠中燥屎内结,以致粪水从旁而下利纯稀水之病变
金囚木旺:肺(金)受火刑不能制肝,以致肝无所制,肝风内动的病理概括。
浊邪害清:湿热之邪蕴蒸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以致清窍壅塞的一种病理变化。
问答: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鉴别: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用强;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轻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所以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上燥治气,燥热伤阴,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中燥增液,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下燥治血,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满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
白虎汤四禁:白虎汤为辛寒清气,达热出表之名方,若脉浮为病在表,脉弦为病在少阳,脉细为阴虚,脉沉为热结肠腑或阳气虚弱,不渴为津液未伤,汗不出为表气郁闭或无作汗之源。此均非白虎汤适应症,故均“不可与也”,体现了“有是证便用是药”。
白培 治法:晶 当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枯 当养阴益气为主,佐以清泄湿热。忌用辛温疏散,或纯用苦寒清里。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2005年1月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
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
温病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由外感温邪引起,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温邪是一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热象是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新感是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伏气是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愈。
温疫是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上受指邪从口鼻而入。
透营转气是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水不涵木表示虚不能滋养肝脉。
瘛瘲是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的病症。
20.心中憺憺大动:指由于阴液亏损导致的身体空虚颤动的现象。
21.顺传:温病从上焦传至中焦,再由手太阴经传至足阳明经,这种传递方式被称为顺传。
其特点是病邪以脏腑为传递途径,正气逐渐驱散病邪,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温病中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是因为病邪在三焦留存形成的热象。
温病名解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通过空气的传染。
5.传染:温病传染途径,直接接触感染。
6.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性质的侠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病两类.7.狭义伤寒:风寒性质的伤寒与中风合称为侠义伤寒,它与温热性质的温病是并列的关系。
8.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导致是温病为冬温。
9.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10.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11.湿热病邪:是长夏季节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温。
12.燥热病邪:是秋季阳以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
13.伏寒化温之邪:又称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
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4.温毒病邪:又称温热时毒,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一类致病因素,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
15.疠气: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由疫疠毒邪引起的是疫疹,由时行疫疠所致的是霍乱。
16.新感温病:指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一类温病。
17.伏邪温病: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18.卫分证:是温邪侵袭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症候类型。
19.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又未传入营分,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症候类型。
20.营分证:温邪入营,引起以营热伤阴,扰神窜络为主要病机特点的一种症候类型。
21.血分证:指温邪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机变化的症候类型。
温病学名词解释

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引起,初起以肺卫表热伴津液干燥见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秋季的一种新感温病。
上燥治气:病变初起以肺系燥热偏盛,治疗上以治肺为主,除甘寒滋养肺阴,还要清热宣肺,故曰“上燥治气”。
中燥增液:肺之燥热,移热于胃肠,病变以胃肠津液耗损为主,治疗宜甘寒濡润,补养胃阴,滋润肠液,故曰“中燥增液”。
下燥治血:秋燥后期,少数邪胜正虚的病例,由于燥热久羁,耗伤肝肾阴血,治宜用甘寒,咸寒或酸寒等血肉有情之品滋补肝肾阴液(血),从而滋阴养液,故曰“下燥治血”。
辛凉平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之品如银花、连翘等为主,稍佐以微辛温之品如荆芥、豆豉等所组成的方剂,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
热深厥深:是一种病理现象。
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内伏,阳气被邪热闭郁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出现身体灼热而手足厥冷的证候,热邪愈深伏,手足厥冷越甚。
风温:感受风热病邪引起,初起以肺卫表证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的一种外感温病。
春温: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以里热津伤或营热阴伤证候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生在春季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肺热发疹:肺经气分热邪波及营络,症见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治法为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辛凉轻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轻清宣透之品、药量较轻而组成的方剂,如桑菊饮。
与银翘散比较,本剂解表之力较轻,吴鞠通称之为辛凉轻剂。
撮空:指患者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间,象要拿东西的症状,是病重元气大衰的表现。
目不了了:形容视物模糊不清,由于阳明腑热过盛,津液受伤,邪热上蒸所引起的症状。
暑厥:暑热之邪直中心营,内闭心包,一病即见昏厥的一种病证。
暑秽:暑热秽浊之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
病在中焦,以闷乱烦躁为特征,包括胃肠功能失调和头目不清爽等症状。
名解

温病: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风热病邪:发生于冬春季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风温(冬温)。
暑热病邪:发生于夏季的由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暑温。
湿热病邪:主要发生于长夏具有湿和热二重性质的致病温邪。
病种:湿温。
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的具有干燥性质一种致病温邪。
病种:秋燥。
温热病邪: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
不兼有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但温热性质显著。
病种:春温温毒病邪: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一类温热性致病因素。
病种:肿毒温病。
疠气: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温邪。
病种:温疫。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病种:风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
★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病种:春温、伏暑。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
主要出现在暑湿,湿热郁阻少阳(属气分证)。
★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下午3~5时。
见于: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湿温病等。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
见于: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
见于:1. 热入营分,邪热炽盛,营阴受损。
2. 热入血分,热瘀交结。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内真热外假寒。
见于:1. 营血分;2. 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续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在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谵语: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两者常并见,故并称,多属闭证,实证。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热深厥亦甚:白pei: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四时温病名词解释

四时温病名词解释四时温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伤寒论》中,是一种有中医理论基础的疾病,由人体被四季变化的气温影响,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面红、头痛、胃脘疼痛等表现。
现代医学则把它称为“四时温病”,把它归类为慢性感冒。
中医理论认为,四时温病是由人体被四季变化的气温影响而引发的一种病,可分为以下三类:(1)热病,即夏季热病,常见症状有发热、汗出、头昏等;(2)寒病,即冬季冷病,常见症状有寒战、浑身毛细孔紧闭,手足发凉,流鼻涕等;(3)温病,即春秋气候的温和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胃脘疼痛等。
发生四时温病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和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调节护理,加强营养,以减轻宿主受四季气温变化的不良影响。
1、饮食调养应控制饮食,根据天气,夏季应多吃凉性、清热的食物,如芹菜、西红柿、芥蓝、木耳、百合等,冬季可以多吃温性的食物,如姜、葱、蒜、芥末等;春夏可多吃温补的食物,如西瓜、荔枝、百合、黄瓜等。
2、加强锻炼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加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但锻炼时要注意适当,避免受凉受湿,积极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宜多通风要充分利用房间的新风系统,夏季随时打开新风,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0℃,不应把空调调得太冷,使用时期室内温度可以适当提高,这样能充分利用外界的新鲜空气,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给人带来滋养。
4、合理服用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选择合理的药物,缓解症状,调节温度,提高身体免疫力,加快恢复。
总之,四时温病是一种古老的病,有其独特的特征与表现,患者若能通过药物、饮食调养等外加方式,调节体温,增强身体抵抗力,正确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暑厥-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2.疫喉痧-烂喉痧别名。
由温热时毒引起,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证候,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所以名为疫喉痧。
3.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胃阴为燥热之邪所伤,治宜滋养胃津,以胃主津液而居中焦,故曰“中燥增液”。
4.轻法频下-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组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6.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7.透热转气:邪入营分治以清营泄热法,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8.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9.心中憺憺:是形容心慌心跳,并伴有空虚之感。
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是肾阴亏虚,阴不恋阳,心阳浮动,虚风旋扰的表现10.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11.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13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1.暑风-又名暑痫,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1.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除具有全身憎寒发热外,并以头面赤肿大为特征,多发于冬春二季的急性外感热病。
2温疫类温病: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特点为初起疠气遏伏膜原,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的表现。
7.辛开苦降-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整脾胃功能。
8分消上下:用具有催吐、祛痰与通利二便两种作用趋向的方药,使邪从上、下两条途径排出的治法1.时方: 一般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所创立的方剂。
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补充了以前的不足。
2.寒凉派: 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
其代表人物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用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3.温病学派: 继承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刻认识而逐步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
4.伤寒学派: 继承和发扬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并主张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必须遵仲景之说的医家形成的学派称之为伤寒学派。
5.温病学: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科学。
6.经方: 汉代以前所载方剂概称经方。
其说有三:1)《汉书·艺文志》医家类所载经方十一家,是指汉以前医家的方药。
2)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所载的方剂。
3)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1.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出自《肘后方》。
3.时行之气: 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6.温病: 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7.温毒: 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的斑疹等特征。
8.新感引动伏气: 温病初起既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引动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9. 伏邪自发: 温病初起但见里热症状,无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体内伏藏之邪外发所致。
1.温邪: 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 是前人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 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疠气: 又名戾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大流行的温邪。
5.传染: 见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6.邪伏少阴: 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7.邪舍营分: 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8.邪从口鼻而入: 指外邪通过呼吸或饮食而侵犯到肺或脾胃11..新感引动伏气: 温病初起既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引动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12 伏邪自发: 温病初起但见里热症状,无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体内伏藏之邪外发所致13.风、暑、湿、燥热病邪: 具有风、暑、湿、燥热性质的外感病邪1.卫气同病:指温邪由表入气分,而卫分之证未解的证候,或温邪同时侵犯卫表和气分,而同时见有卫分证和气分证的证候。
2.气营两燔:燔,焚烧之意。
气营两燔是指气分和营分均有邪热炽盛的证候,亦即气分证与营分证同见。
3.卫营同病:指病邪已入营分,见有营分证而卫分证未解的证候,或病发于营分而兼见卫分证的病证4.化燥:病变过程中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象称为化燥。
5.气血两燔:燔,焚烧之意。
气血两燔是指气分和血分均有邪热炽盛的证候,亦即气分证与血分证同见。
6.内陷:邪气亢盛,正气不能抗邪外出而病邪迅速深入营血的病理过程称为内陷。
如病在卫分而直接侵入营分。
7.化火:病变中出现火热症候的过程称为化火,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气血痰食阻滞,均可出现身热面赤、口干口苦、烦躁便秘、斑疹1.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自觉发热不甚的一种热型。
为湿重于热,热为湿郁,湿热蕴蒸的表现。
2.战汗:多系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蓄积力量奋起鼓邪外出面是突然发生战栗,然后全身大汗出的现象,谓之战汗。
3.昏谵:即神昏谵语的简称。
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
4.湿遏热伏:即热蕴湿中,湿处热外,湿邪阻遏而致热邪不能外透。
5.甫出即隐:指斑疹发出后,因正虚不能胜邪,邪毒复又内陷而斑疹随之隐没。
6.外解里和:邪气从外透散是谓“外解”,邪去而正安谓之“里和”。
一般多指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热邪外达而病渐愈,为外解里和。
7.气不化液:气不化液是指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胃燥气伤,胃津不足,无以上承,气虚不能生化津液而言。
8.热深厥深:即热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就越甚。
是由于热邪郁遏,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致手足厥冷。
:9.痉厥:痉厥是两个不同的症候。
凡筋脉拘挛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称为痉;四肢逆冷,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厥。
11. 壮热: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象。
12.日晡潮热:日晡:即申时,相当于午后3—5时。
指发热于午后为甚,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
13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但热退时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之象。
14、昏蒙: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之象15、昏狂: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作妄为,为瘀热扰心之象。
16昏愦: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为热闭心包或内闭外脱之象。
17动风:肢体抽搐,为肝风内动之象。
18热厥:胸膜灼热而四肢清冷,并伴有神昏谵语,为热毒炽盛,郁闭于内,阳气不能外达肢体之象。
19阴竭:即亡阴,表现为身热骤降、汗出淋漓、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等,为阴液大伤,元气无所依附所致。
20. 白疒咅: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大多分布于颈、胸、腹部,是湿热病邪郁助于气分的表现。
21. 斑疹:是温病过程中出现的皮疹,其中斑点大成片,一般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疹点小呈细琐碎小粒,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
斑疹大多是由于邪热炽盛,深入营血所致。
1.舌蹇、指舌体卷缩,转动迟钝,或强硬语言不利。
多因邪热内闭心包所致。
3.辛凉轻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轻清宣透之品、药量较轻而组成的方剂,如桑菊饮。
与银翘散比较,本剂解表之力较轻,吴鞠通称之为辛凉轻剂。
4.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
由于邪热与燥屎搏结于里,肠腑水液从燥屎旁边流过而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异常,称为热结旁流。
5.热深厥深-是一种病理现象。
温病过程中,由于邪热内伏,阳气被邪热闭郁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出现身体灼热而手足厥冷的证候,热邪愈深伏,手足厥冷越甚。
6.辛凉平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之品如银花、连翘等为主,稍佐以微辛温之品如荆芥、豆豉等所组成的方剂,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
7.内闭外脱-指邪热闭遏于内,正气外脱,出现气夺阴竭的病理表现。
多见于热邪内闭心包、阳从上脱,汗出气夺、阴从下脱而液亡。
8.风温-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的急性外感热病。
多发于春、冬季节。
9. 肺热腑实-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的肺肠同病,症见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治以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常用方剂为宣白承气汤。
10. 肺热发疹-肺经气分热邪波及营络,症见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治法为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懊忄农-指胸膈间自觉烦郁无奈,卧起不安的症状2.撮空-指患者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间,象要拿东西的症状,是病重元气大衰的表现3.伏邪自发-指温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证侯的发病类型。
4.新感引发-指温病初起除见里热炽盛之证外,还兼恶寒、无汗、头痛等卫表证的发病类型。
5.内虚暗风-即因阴血虚而生风,由于阴血不养筋,筋脉拘挛,引起手足蠕动,甚或瘛 。
温病末期,热伤阴血时可见此症。
6.增水行舟-运用生津充液之品,治疗温病热退而阴亏肠燥便秘,谓之“增水行舟”,代表方为增液汤。
7.水不涵木-涵,滋润之意。
肾属水,肝属木。
温病后期,邪热消灼真阴,致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而拘挛,引起手足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