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方解析(一)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中医药 经典名方
中医药经典名方
中医药的经典名方是历代医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经过长期验证,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名方:小青龙汤: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胀满。
小柴胡汤:主治流行性感冒,妇人伤寒。
五苓散: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祛湿。
逍遥散:主治月经不调。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痛、头痛。
补中益气汤:主治乏力、多汗。
归脾汤:主治心悸、失眠。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
温胆汤:主治胆道感染、胆囊炎。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六味地黄丸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中医名方与典故
中医名方与典故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方,这些方剂通过丰富的中草药组合和独特的煎煮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名方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与一些古代典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名方与典故。
1.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的方剂,具有清热宽中、降逆平肝的作用。
它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
故事中,卫国公子申生暴怒,将要处死一名忠臣。
忠臣之妻为了救夫,向申生献上了一碗酸汤。
申生喝下酸汤后,立即平静下来,释放了忠臣。
而这个酸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前身。
2.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调补女性气血不足所致的症状。
这个方剂的典故出自《淮南子·精神篇》中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梅长苏的人,他有一位妻子因为身体虚弱而无法生育。
梅长苏心疼妻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最终发现了四物汤的配方,使妻子成功怀孕。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和痰湿证。
它的典故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主父偃得知汉高祖刘邦因发病而不能进食,便亲自到刘邦的寝室给他煮桂枝汤。
刘邦喝下桂枝汤后,恢复了精神,病情也渐渐好转。
4. 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以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等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等症状。
它的典故出自《晋书·王济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经常使用逍遥散。
他的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病人,被称为“逍遥太医”。
中医名方与典故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医术,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源远流长。
这些名方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名方的应用,它们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在学习和应用中医名方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中医的八大名方
中医的八大名方中医的八大名方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作为少阳病的主方,临床应用方证对应,疗效明显,故向来沿用到现在。
少阳病证,过去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静静不语饮食,口苦、咽干、眼花,脉弦等为主要脉证。
本症的产生,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
半表半里是指病位,即邪正相搏“结于胁下”。
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之里证。
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向变化。
故表现为来往寒热,邪结胸胁,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静静不语饮食。
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眼花;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
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治疗少阳病,故为少阳病症之主方。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构成。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排除寒热来往,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只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解营卫,辅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拥有和里、分散胸胁郁结、补虚的作用,故古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下边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略抒己见以下:一、小柴胡汤是解热剂张仲景论伤寒指的是外感病,只假如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郁闭,营卫不睦,正邪分争于表,即恶寒发热。
其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重在发汗解表逐邪。
若失治误治,则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来往,用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
若表邪入里结于阳明则但热不寒,在经则用白虎汤,在腑则用承气汤,总以退热为要。
若病邪在三阳经不除,累及三阴,病程延伸,正气受损,则生诸变。
所谓六经传变,即是指外感病的疾病过程。
故外感病的初期治疗尤其重要。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推荐文档)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 15 克、枣仁 15 克、苏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 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 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 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郁金 12 克、积壳 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 20 克、白芍 15 克、僵蚕、夏枯草 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 10 克,赤芍 10 克,五灵脂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益母草 15 —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 10 克,黄芪 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 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 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 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 6克分吞,花蕊石 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 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 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 20 克、山楂 20 克、川芎 10 克、五灵脂 10 克、蒲黄 10 克。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古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和疗效卓越的方药。
在这些方药中,有一些被誉为古中医十大名方,它们以其独特的治病效果和广泛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十大名方及其作用。
1. 陈皮汤陈皮汤是一种以陈皮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理气消食、行气化痰等作用。
它适用于腹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尤其对食积引起的胃脘疼痛有显著疗效。
2. 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一个方剂,主要以麻黄为主要药材,具有发汗、解表、解表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等症状。
3. 石膏汤石膏汤是由石膏、甘草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制的方剂,主要以当归、生姜等药材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产后瘀血等症状。
5. 逍遥散逍遥散是古代名医吴茱萸所创的方剂,以木香、干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胸痛、腰痛等症状。
6. 理中丸理中丸是明代名医张景岳所创的方剂,主要以人参、陈皮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肺、调理胃气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7. 平胃散平胃散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主要以山楂、薄荷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健胃消食、祛满宽中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食积、胃脘胀满等症状。
8. 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以桂枝、生姜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解表、发汗散寒的作用。
它适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9. 白虎汤白虎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方剂,主要以知母、石膏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热毒引发的口渴、尿赤等症状。
10.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是中国古代名医李东垣创立的方剂,以牛黄、雄黄等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的作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医药历史悠久,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验方。
这些验方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誉为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部分经典的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经典验方,用以治疗伤寒病。
方中主要用草药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等。
《桂枝汤》具有祛风散寒、调节气血的功效,对于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古代名医李东垣所创方剂,常用于补血、调经、滋补气血。
方中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熟地黄和白芍等草药。
《四物汤》被广泛运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对于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疗效。
3.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出自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病毒感染、热病等疾病的经典方剂。
方中主要包含黄连、黄芩、知母等中草药。
《清热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生肌,对于高热、口干、咽干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4.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石膏汤》《石膏汤》是古代名医章介室所创方剂,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退热。
方中主要包含石膏、知母、竹叶等草药。
《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于高热、口干、小便不利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5.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香砂养草饮》《香砂养草饮》源自名医董沛公的《本草纲目》,“砂”的含义为砂锅,采用砂锅熬煮药材,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滞的功效。
方中主要包含干姜、砂仁、大枣等草药。
《香砂养草饮》被广泛运用于胃肠疾病、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以上所述仅是部分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的介绍,这些方剂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将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医药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医疗史上,造福人类。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家们在数千年中对中医理论的深刻认识及通过临床经验得到的宝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治疗方案。
在这些方剂中,不只是草药的配伍,更包含了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辨证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几组中医经典方剂的讲解:
1.逍遥散。
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立,通常用于治疗情志失常引起的体内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方剂组成为白术、人参、茯苓、甘草、柴胡、枳实、桂枝、苡仁、龙骨、牡蛎、鸡子黄共计11味中药,它们的配伍可调理人体气血,使身心平和。
2.四物汤。
由唐代的妇科学家孙思邈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
方剂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味中药,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些症状。
3.柴胡加芍药汤。
由晋代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胁痛、头痛、面目肿胀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棗、芍药、甘草共计7味中药,可平衡人体的情志、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这类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清热解毒汤。
由明朝医家吴鞠通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病、疫病、急性化脓性疾病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芩、黄连、栀子、赤芍、连翘、知母、甘草共计7味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提高身体免疫力。
这些中医经典方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一直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和保护。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
经典名方——温胆汤临床解析(附3则医案)温胆汤原文:《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歌诀: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组成用法: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方解竹茹以清膈上之火。
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
总求痰气顺利。
而胆自宁。
温之实清之也。
用治痰气呕逆为宜;以二陈汤,逐胃内停水;竹茹解胃热,并有镇静作用;枳实消心下痞,且能镇静;加黄连、酸枣仁更能安定神经。
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
热入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
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
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
枳实泄下焦之热。
治三焦而不及于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
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温胆汤是古代的情志病方,传统的清热化痰和胃方,具有壮胆、助眠、止呕、定眩悸、宽胸的等功效。
温胆汤证以心胆虚怯、虚烦不得眠、眩悸等为临床特征,多见于精神神经心理疾病。
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调和诸药。
温胆汤医案1、失眠案刘某,男,时年45岁。
反复失眠约半年。
患者近半年来难以入睡,有时睡后易醒,醒后难再眠,:不寐病。
辨证:痰火上扰证。
治则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黄连10g、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0g、陈皮10g、茯神25g、远志10g、甘草5g、炒酸枣仁25g、山栀子10g、龙骨30g(先煎),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嘱其少应酬,减烟酒。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心情爽朗,入睡较前快,睡后醒次数减少,痰白,仍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两胁胀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有十大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这十大名方。
1.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南宋时期名医杨继洲创制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该方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作用,具有养心安神、理气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该方剂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 通草附子散通草附子散是一种治疗疲劳、虚寒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元参、通草、附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体虚引起的症状,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经典方剂,由黄耆、当归、白术、党参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补血、安神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5.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妇科调理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调经、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为主药,能够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益气滋阴,是补肾养生的常用药物。
7.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羌活、防风、桑叶等药材组成,能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寒咳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的理气解郁方剂,由柴胡、黄芩、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解表宣肺、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症状。
9.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胃寒、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泛酸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甘草炙制为主要药材,具有温中和胃、补脾养血的功效。
10.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中医十大名方⒈逍遥丸逍遥丸是中医药中的经典名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等症状。
逍遥丸的组成成分包括天麻、川芎、白芍等药材,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
⒉灵芝养生汤灵芝养生汤是中医推荐的养生名方之一,适合人群包括抵抗力较弱、精神疲劳、失眠等人群。
灵芝养生汤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灵芝、黄芪、枸杞等,具有养心安神、调理气血的功效。
⒊四宝丸四宝丸是中医常用的名方之一,主要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改善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症状。
四宝丸的药材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具有补血、调理气血的作用。
⒋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药方之一,适用于胆胃寒症状,如胃寒、胆囊寒等。
温胆汤的组成药材主要包括干姜、陈皮、半夏等,具有温胃、暖胆的作用。
⒌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中医养生名方之一,适用于气血两虚、体质虚弱、乏力等症状。
十全大补汤的药材包括黄耆、当归、白术、熟地黄等,具有补气血、益精气的功效。
⒍桑叶茶桑叶茶是中医养生名方之一,适合高血压、高血糖等人群。
桑叶茶具有清肝明目、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
⒎保和丸保和丸是中医常用的名方之一,适用于治疗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问题。
保和丸的药材主要包括白术、茯苓、甘草等,具有健脾胃、调理消化的功效。
⒏归脾汤归脾汤是中医名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湿停、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归脾汤的组成药材包括黄芪、白术、陈皮等,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作用。
⒐细辛汤细辛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适用于治疗伤寒初期症状如发热、头痛、身疼等。
细辛汤的药材主要包括细辛、防风、生姜等,具有散寒解表、发汗解毒的功效。
⒑回阳降逆汤回阳降逆汤是中医名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凝,阳气不足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回阳降逆汤的组成药材包括肉桂、干姜、炙甘草等,具有温阳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名方配方表格(附件一):提供逍遥丸、灵芝养生汤、四宝丸等名方的配方。
⒉药材说明书(附件二):包括逍遥丸、灵芝、当归等药材的来源、功效等详细说明。
中医的八大名方
中医的八大名方中医的八大名方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作为少阳病的主方,临床应用方证对应,疗效显著,故一直沿用至今。
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语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为主要脉证。
本症的产生,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
半表半里是指病位,即邪正相搏“结于胁下”。
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之里证。
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态变化。
故表现为往来寒热,邪结胸胁,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语饮食。
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
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治疗少阳病,故为少阳病症之主方。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解除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但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和营卫,协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具有和里、疏散胸胁郁结、补虚的作用,故前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下面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略抒己见如下:一、小柴胡汤是解热剂张仲景论伤寒指的是外感病,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郁闭,营卫不和,正邪分争于表,即恶寒发热。
其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重在发汗解表逐邪。
若失治误治,则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
若表邪入里结于阳明则但热不寒,在经则用白虎汤,在腑则用承气汤,总以退热为要。
若病邪在三阳经不除,累及三阴,病程延长,正气受损,则生诸变。
所谓六经传变,即是指外感病的疾病过程。
故外感病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中医经方历来被视为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十大名经方,包括其来源、组方原则以及治疗应用等方面。
第一名:《黄帝内经》千金方《黄帝内经》千金方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知识,并且包含多种经方。
这些经方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名:《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最有名的经方之一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能够温经散寒、解表利水,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第三名:《本草纲目》四君子汤《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方。
其中四君子汤是一种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经方,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等症状。
第四名:《神农本草经》麻黄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麻黄汤是其中一种著名的经方。
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具有温通遣邪的作用。
第五名:《外台秘要》牛黄解毒丸《外台秘要》是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名医传记,其中收录了大量名方,牛黄解毒丸即为其中之一。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第六名:《本经逢原》逢原散《本经逢原》是医学家徐祖作于明代的一部中医经方著作,其中收录了逢原散,是抗病毒、抗菌作用非常强的经方之一。
逢原散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第七名:《千金方》四物汤《千金方》是中医急救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多种经方。
其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调理月经的经方,对于妇女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第八名:《证治准绳》小柴胡汤《证治准绳》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小柴胡汤是其中一种经典的解表剂。
小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痛等风寒感冒症状。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古代,中医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古中医名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瑰宝。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中医学的十大名方。
1. 人参麻黄汤人参麻黄汤是经典的古中医名方之一。
它由人参、麻黄、桂枝、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人参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寒热不均、胸闷、咳嗽等症状。
2. 四逆散四逆散是由吴茱萸、附子、干姜、甘草等组成的名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胃脘、四肢怕冷、脉沉等症状。
四逆散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瘀的作用。
3.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抑郁、烦躁、胸胁疼痛等症状的古中医名方。
它由柴胡、芍药、黄芩、甘草等药材组成,可以疏肝理气,调和阴阳。
4. 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是古代治疗热毒病的名方,由黄芩、黄连、石膏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舌生疮、疮疖肿痛等症状。
5.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一种滋补古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等药材组成。
它可以补气养血,益气固表,常用于治疗气虚、血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6.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调理女性月经的古中医名方,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7. 温胆汤温胆汤是一种古代治疗胆虚寒滞引起的胆囊疾病的名方。
它由人参、茯苓、泽泻等药材组成,具有温胆通经、化痰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8.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泻等症状的名方。
它由熟地、山药、山萸肉等药材组成,可以补肾养阴,固精止泻。
9. 麦冬羊肉汤麦冬羊肉汤是古代治疗肺燥咳嗽的名方。
它由麦冬、羊肉、沙参、麦芽等组成,具有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可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等症状。
10. 桂枝汤桂枝汤是古中医名方中最著名的一方,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组成。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
中医十大名方,千金难买,堪称国宝祖国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安全、方便、有效,毕竟大浪淘沙,亿万人亲身实践证明效果才能留存。
今天紫苏为您整理了十大千年名方,补气血、补肾、止咳、祛寒湿、失眠、落枕……所有方子都详细到制法,非常实用,赶紧收藏转发给家人和朋友吧!补血第一方:四物汤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
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名方解析(一)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
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