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的苦难生活而获得 1970 年普利策特写奖的 《棕榈海岸邮 报》的摄影记者达拉斯·肯尼在这方面有着痛苦的经历:在肯 尼获奖后的第二天,当他看到一张同事们将香槟浇在自己身 上的照片与一张他的获奖照片—— —几位站在破旧木屋前衣 着破烂的孩子们,并列刊登在《棕榈海岸邮报》的头版上,他 开始感到内疚:“那些为我打开他们自家大门的人看到这些 照片又会怎么想?”为此“,我最后离开了那家报社,去寻找那 些能复苏我的心灵,洗清我的罪恶感的故事。”
美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约翰·朗提出,以下问题有 助于区分有必要刊登的照片和仅仅是骇人听闻的照片:“这 一件事对社区有着普遍意义吗?此事牵扯到重要的社会利益 吗?这张照片是否能提高我们对社区中某方面的认识?他们 能帮助我们这个社区做出有利的选择吗?”[2]
4.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新闻摄影从诞生之时 起就一直存在着真实与失实的问题,而且由于摄影图片所具 有的真实可信性和能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的心理,新闻摄影 如果造起假、说起谎来也就更有欺骗性。
负面
2006 年 2 月 1 日,一位 犹太妇女对抗以色列安 全部队的清除行动。
2006 年“美卡国特墨里西娜哥”飓湾风沿岸
灾难
描述飓风中的混乱和痛 苦。
2005 年 血腥伊战 2004 年 伊拉克战争
战争
持续发生流血事件的伊 拉克。
《达拉斯晨报》摄影师利 战争 森和梅耶尔对伊战的报
道。
年份
作品
2008 年 漫长的告别
文化研究
吕梅 / 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吕 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 1989 年 12 月 21 日,纽约《每日新闻报》在其头版发表了一幅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位妇女在 得知其女儿所乘坐的泛美 103 航班为国际恐怖分子炸毁后,哭倒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候机大厅里”的照片后, 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和读者指责美联社和《每日新闻报》在发表和采用照片时,未能保护被摄者的隐私和做人的 尊严。这张照片被新闻界同行和读者批评为“在伦理道德方面走得太远了”,那么,什么是美国的“新闻摄影的 伦理道德观”呢?
175
文化研究
吕梅 / 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年临终前把炮制水怪照片的经过告诉了两位尼斯湖研究人 员,这两个人最后把这起骗局的真相揭露了出来。
三、美国关于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两派发言
新闻摄影作为报道新闻事件的独立手段,在视觉传播大 行其道的今天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而灾难性事件由于包 含着诸多重要的新闻价值要素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重大主题 日益成为新闻摄影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对于灾难性新闻的摄 影报道,利用其题材本身所具有的视觉震撼力,再选择适当 的表现手法,就会获得兼具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的优秀新闻 照片。但在这一报道过程中,摄影从业人员和媒体经常会面 临艰难的道德选择。
百度文库
[作者简介]吕梅,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师。
174
语 文 学 刊·外 语 教 育 教 学
2009 年第 4 期
一幅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位妇女在得知其女儿所乘坐的泛 美 103 航班为国际恐怖分子炸毁后,哭倒在纽约肯尼迪机场 的候机大厅里”的照片后,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和读者指责美 联社和《每日新闻报》在发表和采用照片时,未能保护被摄者 的隐私和做人的尊严。这张照片被新闻界同行和读者批评为 “在伦理道德方面走得太远了”,那么,什么是美国的“新闻摄 影的伦理道德观”呢?
五届普利策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情况的粗略
统计: 表 1 第 88 届—— —92 届普利策奖突发新闻摄影奖
年份
作品
性质
简介
日本记者在缅甸采
2007 年 9 月 28 日 ,日
2008 年 访示威活动时被杀
战争
本记者长井健司在报 道缅甸示威活动时中
害
弹身亡。
2007 年
约旦河西岸孤独的 犹太妇女
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甚至有获奖记者在宣读得奖感言时 称— ——“我感觉我吻到了月亮”。毕竟,普利策奖代表了“美国
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
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都是由一
系列的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而作为美国新闻界的 “圣坛”,通过普利策摄影奖作品探究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
道德考虑,也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以下是对美国近
(一)什么是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休斯敦邮报》摄影记者卡雷格·哈特琳在一份提交给美 国全国新闻摄影协会的论文中写道:“伦理道德是那些成文 或不成文的控制个人或社会行为的准则”。而对于新闻摄影 领域,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迈克·雷兹说:“新闻摄影伦理道 德的考虑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以的权力去拍 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 (二)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包含的内容 具体到实际,美国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考虑包括: 1.拍与不拍。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都 认为:在新闻现场,应先按照自己的直觉,拍下任何有价值的 影像,在发表时再去考虑伦理道德问题。因为采访中新闻瞬 间不可重复,而图片在编辑时仍有机会来决定是否发表和以 什么样的形式发表。但许多社会学家和新闻摄影理论界的人 士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让图片编辑去考虑照片使用 的伦理道德问题是摄影记者对职业道德不负责任的表现。摄 影记者必须为他们在新闻现场的行为负责,对所拍摄的照片 是具有控制和负有责任的,拍与不拍这个重要的问题也不可 能让他人来做决定。摄影记者必须处理好其对新闻来源(被 摄者)、读者所负有的责任和传播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责任 之间的关系。 凭借“枪毙越共”获得 1969 年荷赛和普利策奖的美国著 名摄影记者艾迪·亚当斯谈起他在采访越南战争中一幅没有 拍下的照片:“在一次随军采访中,子弹在头顶飞舞,炮弹在 不远处爆炸,周围都是死伤的士兵。我看到离我 5 英尺远一 位年仅 18 岁的海军陆战队队员的娃娃脸上充满了我从未见 过的恐惧。我拿起相机试图拍摄,我最少试了三次,但最终也 未能按下快门。后来,我意识到自己也像那个孩子一样对死 亡充满了恐惧。我们的脸都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的恐怖,但我 一直认为没有拍下那张照片是对的。” 美国新闻摄影界已普遍承认这样一种观点:当摄影记者 拍下他人的照片时,也拍下了他人匿名的权利。然而以美国 宪法第一修正案为基点,摄影记者似乎总认为他们理所应当 地具有“伦理道德权力”,可以合法地拍摄他人的照片。美国 传媒评论家吉夫·格林菲德描述道:“在新闻媒介看来,对每 一个处在公共事业下的人来说,他的隐私,他的嗜好,他的尊 严也都随之不存在了”[1]。 2.照片以什么形式发表。朱丽安娜·牛顿在提交给美国摄 影协会的论文中还指出:“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考虑不仅包 括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行为、照片发表后对被摄者和读者 的影响,还包括以什么形式使用照片。”因拍摄美国南部新移
[关 键 词] 新闻摄影;伦理道德考虑;价值冲突 [中图分类号] J9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10(2009)04-0174-03
美国东部时间 2008 年 4 月 7 日,第 92 届普利策奖在哥
伦比亚大学揭晓。这个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的“奥斯卡”奖项,
被全球新闻人的目光和期待锁定着,得到它成为美国新闻记
本文拟通过将近五年普利策奖摄影奖作品比对、分类和 统计,就其结果引出讨论主题,既“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 观”,结合部分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实例,对其所包含的内 容进行分析,以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二、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表 2 第 88 届—— —92 届普利策奖特写(专题)摄影奖
1989 年 12 月 21 日,纽约《每日新闻报》在其头版发表了
记录医院抢救一个在爆 炸事件中受重伤的伊拉 克儿童。
2004 年 利比里亚内战
战争
一名利比里亚政府军士 兵奋力保卫一座桥梁。
显然,在近五年的普利策摄影奖项当中,战争、灾难、疾病 占据了主题,一片杀气腾腾、血腥恐怖。连一般的美国公民都 认为媒体过多地将赤裸裸的血腥场面暴露在公众面前,对青 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会对成年人带来视觉 和心理上的不适,实际的传播效果反而是消极的。因而,持这 一意见的公众强烈呼吁媒体不应该丧失应有的新闻伦理道 德。在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什么是美国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证明英国尼斯湖存在水怪的最著名的一幅照片竟然是 人为恶作剧的产物 ,被称为是 20 世纪的最大骗局之一。这幅 照片的画面是:在尼斯湖的水面上,露出一条海蛇怪物的细 而长的脖子,像是在游动和觅食。原来照片中的这个“怪物” 只不过是人们花了几先令从伦敦的一个商店里买来的玩具 潜水艇,经过改装后再在上面安装了用胶木制作的海蛇头和 海蛇脖。照片中怪物看上去虽然模糊,但却栩栩如生。这张照 片拍摄于 1934 年 4 月,共有五个人参与了这起人造水怪的 事件。五人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克里斯蒂安·斯堡林,在他 1992
性质 疾病
简介
治 疗 的 痛 苦 ,病 情 恶 化 时的担忧以及对人生 的留念与不舍。
一位单身母亲陪伴她患 2007 年 一个母亲的旅程 疾病 有癌症的儿子度过他生
命中最后的时光。
2006 年 最后的葬礼
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 战争 美国海军陆战队凯西少
尉的葬礼。
2005 年
伊战中受伤的伊 拉克儿童
战争
如今,美国媒体一般不发表知名知姓的遇难者尸体的照 片,以示对死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传媒评论家罗伯特·格林斯 批评道:“由于大众所无法控制的媒体力量使死者的家属和 我们这个世界共同分担着这一个个恐怖的时刻。”
3.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些摄 影师在多年后,仍为当年的照片对被摄者产生的影响和导致 被摄者生活的变化感到抱歉和内疚。约翰·菲勒因拍摄美国 国家卫队在校园枪杀反战学生而获得了 1971 年普利策奖, 这张照片帮助菲勒从学校一毕业就加盟到了美联社。十年 后,照片的人物之一玛丽因为菲勒的照片而成为公众人物, 生活从此改变,一生都变得非常悲惨,她甚至因卖淫被捕。菲 勒对此陷入了无尽的自责。
艾迪·亚当斯拍摄的“枪毙越共”囊括了 1970 年所有世 界性新闻摄影大赛的大奖,除去这张照片带来的巨大的社会 利益,也为亚当斯带来了自责和内疚。他说:“我从这张一个 人屠杀另一个人的照片中挣到了名利,在这张照片中,两个 人的人生遭到了毁灭,我却得到了报酬,我成了英雄?!”当 时,亚当斯在西贡跟随照片中的开枪者—— —南越警察队长娄 采访了两周,他发现娄是当地很受居民喜爱的一个人,但是, 自从照片发表后人们光顾娄在美国东北部的小吃店却仅仅 是为了去“盯着他”,看看这个刽子手。对此,亚当斯深感内 疚: “我憎恨因为我的照片使被摄者受到影响”。
(一)人性与社会责任感的冲突 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提醒 道:“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当传播 信息与人道主义两种相互竞争的价值观看起来都具合理性 时,摄影记者需要诉诸更普遍意义上的伦理原则。18 世纪西 方思想家康德提出了以“绝对命令”为伦理准则的“责任伦理 学”,“绝对命令”要求人们“只按你的意愿能成为普遍规律这 一准则行动”。康德认为,衡量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要看促 使行为主体采取行动的意志准则能否成为普遍规律。能成为 普遍规律的意志准则必然是其良心在起作用,人们靠良心承 担道德责任。按照康德的“绝对命令”原则,摄影记者在面对 灾难事件时应该毫无迟疑地放下手中的相机,去帮助身陷困 境的人,否则就会因为违背良心而产生负罪感,并因此承担 相应的道德谴责。 而有观点认为记者应是所报道事件的中立的观察者,而 不是积极的参与者,他应遵循职业伦理中的客观报道原则,忠 实地履行自己向公众传播新闻的职责,而不应当轻易成为新 闻事件中的一分子。一名摄影师曾说“:我是一名摄影师,我做 了职业训练要我做的事。”媒体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对自身 利益的考虑等原因也促使一些摄影记者做出残酷的抉择。 选择是否刊登一幅新闻图片,除了考虑新闻价值标准之 外,还必须权衡其社会价值标准的高低。媒体为实现某种公 共利益,往往会选择刊登某些刺激性的图片。这种公共利益 的体现既可以是预防和阻止某类犯罪或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保障社会与公众的安全,也可以是防止公众受到某些个人或 组织的误导与欺骗。例如越战中摄影记者拍摄的那些经典画 面—— —被汽油弹击中后哭喊奔跑的小女孩、自焚的佛教徒、 开枪射击反对派分子的越南军官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 残酷的战争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促成了 人类祈求和平、尊重生命这一共同利益的实现。 (二)灾难事件中摄影记者何去何从 对灾难中的人们心怀同情的意见者认为,在灾难性事件 的新闻摄影中,不合时宜地使用广角、超广角镜头,过多地关 心图像的构成因素,追求画面尽可能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 思维指导下诞生的新闻形象,虽然着实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