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A、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B、成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2)国民经济的恢复:A、措施: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如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B、完成: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存在的现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一五”计划建设(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
(4)成就地图册分析成就:A、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吃大锅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推广经验不过宿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有 革命了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中国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 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 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 2、基本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成就:P50页最后一段 (2)意义:P51页第一段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9年 466
810
1952年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 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 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 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①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英国
美国
• ②工业上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________和
________的高指人标有多。大胆
• ③农业上出现了“__________经_,济规地律 有多大产
”的口号。
公社
• ④反映了人民的公愿共食望堂 ,但忽视了客观
__________。
• 3.失误影响
历史发展
• ④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
• [易混易错]
• “一五”计划完成≠实现工业化
•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但是并 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第一个五年 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 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了初步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 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2.概况 1952 • (1)恢复国民经济。有计划 • ①表现:到________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
• (2)实行“一五”计划
• ①时间:1953-1重9工5业7年。 • ②内容:优先发展________;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 ③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 社汽会主车义工制业造化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 后建成投产。
• [提示] ①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失误
• (3)以上材料中的两次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中共中央是如何应对的?
• [提示] ①后果: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 济困难。②应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史论总结
• 1956-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 及教训
• (2)针对材料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 努力?
• [提、十年建设和“文化大革命”十年 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34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教学重点 • •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 • 教学难点 • •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 其教训的总结。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 薄弱。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 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 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 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 的的特殊经济区。 经济特区的特点:p58 建立:时间、地点 性质:
(2)城市改革
原因:
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不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活力 尽失。 可能性:农村改革的推动
措施: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有制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开端 • 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1 辛亥革命 结果 任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维护共和制度,发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展资本主义经济。 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半封建社会历史。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发展生产力,实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个现代化。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8: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境 务是2什.么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
三 主义改造的基础。
推进新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原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始 材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
料 造。”
——毛泽东
推进新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提示:(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
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
业的发展。
推进新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提示:
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学 习
原因: (查1找)并东列北举地第区一临个近五苏年联计,划易的于主接要受建苏设联项在目经,济看技
延 术这等些方建面设的项援目助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析基本原
伸 因。(2)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当堂检测
2.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 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 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D )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这说明我国发展化的道路。
推进新课
探索与失误
提示:
问 (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题 地建八设大社二会次主会义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
情 境
内容(是2什)么主?观我上们,应反该映如了何人认民识尽这快条改总变路落线后?面貌的良
六 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
(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3)措施(1949-195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4)意义: 到1952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为以后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任务一】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1)原因:A. 重工业基础薄弱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3)结果:超额完成(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任务二】三大改造(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时间:1953年-1956年(3)原因:(结合历史纵横P51)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相符合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的需求(4)基本途径: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6)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10: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思考:“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 区。 (2)四大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 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 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 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 发展。
返回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世界市场进程
工场手工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和掠夺 雏形阶段
业时期 和殖民扩张
自由资本 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凭工业优势输出 工业资本
商品,扩大市场
武力与不平 等贸易相结合
基本形成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开端——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影响 ①为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工 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②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 当地的近代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15张)
交流小结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上成功与失误及其启示。
成功
失误
启示
交流小结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上成功与失误及其启示。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社 会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 任务;②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③周、邓对经济的调 整 ①1958年总路线;②“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③文化大革命
煤 粮食 棉花
3243万吨 11318万吨 44.4万吨
1949年被炸断的海珠桥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多年战争的破坏
请根据以下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分析各个时期 变化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①
②⑨
1956
③
1958
④ ⑩⑾
1961
⑤ (12)
成功
失误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②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 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③生产关系的调整 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④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 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必须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学有所悟
大跃进时期干部浮夸,盲目领 导,致使农民生活困难,吃不 以下是某位同学采访 饱、穿不暖,一日只有三两米 吃。日夜苦干,但连番薯、玉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 米都吃光还是吃不饱。这是干 亲历者,讲述亲身的经 部浮夸造成的。在文革时,领 历。 导争权夺利,搞到人心惶惶, 党派之间天天斗争,红卫兵到 处抓人批斗,使很多人受害!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
历史 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 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 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 了历史最高水平。
原因: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是系 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1、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66-1968)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2、国民经济复苏(1973) 3、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5)
1、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66-1968)
4、教训:
①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课堂小结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三面红旗 国民经济的调整 经济状况 较好的两年 的 探索与失误 曲 1956 ~ 1966 折 发 展
1966 ~ 1976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国民经济的劫难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 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 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 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 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一、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2、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3、一五计划的实行(1953-1957)
“一五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工业交通 建设成就示意图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31张)北京
5.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 “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
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
不论去往何方,身后永远有不变的祝福,
凝注的眼光——母校用宽大的胸怀包容我 们,等待我们,期许我们。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内容:①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意义: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 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 次成功探索。
2.失误: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①内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
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农业 ①内容
手工业
——参加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实质: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 ③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 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立起来
大庆油田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总结:1956~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 经验和教训?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归纳总结
2-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原因①多年战争的破坏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③国民横幅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2.恢复经济的措施①土地改革②没收官僚资本③打击投机倒把(银元之战、米棉之战)④合理调整工商业⑤大力发展农业及工矿业3.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时间:1952年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二、过渡时期经济政策1.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结合2.第一个五年计划①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②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③具体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和飞机制造厂④总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②我国种工业基础薄弱③增强国防实力,巩固社会主义新生政权4.三大改造内容: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全行业公司合营意义: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5.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①工业化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②三大改造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③两者有机结合,使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政治制度:①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人民民主专政(1949)②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1949)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⑤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经济制度: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三、国民经济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总路线时间:1958年会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间:1958年起评价:①反映了人们的迫切需求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③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结果:造成三年经济混乱教训:大跃进①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要切实可行②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③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关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①“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完全混淆社与共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②贫穷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4.面对严重经济困难的对策及结果在农村工作中纠正“左”倾错误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逐渐恢复和发展1965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四、文革阶段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的劫难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纠正措施周恩来主持工作时间:1971-1974措施:①批判极左思潮②着手恢复国民经济③积极解放干部结果:经济复苏邓小平主持工作,全面整顿时间:1975措施:①提出全面整顿思想②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实质:系统的纠正“文革”错误成效:①社会秩序趋于稳定②交通堵塞现象消除③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共62张ppt)
• 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反映了什么?
一五计划
• 背景
•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 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按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联系的程度和社会主义因 素的多少,分为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1953年以前, 我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放在工业中的委托加 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 销等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上。国家资本主义的 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发展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从 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 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鬼国家支配。资本家虽 然还对生产资料有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只是在 定息的形式上被保留着。这时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社 会主义性质。到1966年9月,随着定息的停止,全 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性质就转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 质的企业了。
为何出现大跃进?
• 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 不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加之毛泽东等人在胜 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 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之后, 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 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 上美国(所谓“超英赶美”)。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会后,全国各条战 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
(1)时间: 1953——1956年 (2)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早日建成社
毛泽东对“一五”计划的反复修改
“一五”经济建设成就
牌第 汽一 车辆 诞解 生放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型 喷 气 式 飞 机
中 国 试 制 新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为什么要这么做?
①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 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 力。
④国防需要:抗美援朝,巩固国防,捍卫主权
F
g h 乌鲁木齐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一五的企业分北布京 天有津何特点?
原因何在?
提示:
兰州
上海
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武汉
原因:地理: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
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 在经济建设中,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
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迅速发展, 造成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总 提出: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路 原因: 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政
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 产, 建立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③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恢复发展生产: 农村完成了土地 改革; 城市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2.大跃进” (1958年)
(1)内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 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大炼钢铁。
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
工业:以钢为纲
大
9000万吨
跃
进
时
期
的
3000万吨
炼
钢
1070万吨
800万吨
指 535万吨
标 1957年
信19息58:年 195819年59全年国生19产62年钢1108吨,
2.目的和任务
(1)目的:实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 (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一五计划的任务
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11%进行社9%会主义三大改
造 材料一:
重工业
农业
其他工业
【探究】此图反映到1952年80底% , 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
提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 所占比例
较小,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 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 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 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 ,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 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 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 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 个旧的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 个新的世界!
下大乱。
思考:中共是怎样破坏
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会初高级社) ⑵手工业 ——参加合作社(互助组、初高级社)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义
建
实质: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
设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
意义: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人教版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共25张PPT)
提示:1973年和1975年国家财政收入都有所增加,说明国民经济有
所回升。 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
民经济迅速回升。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 配中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 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要提出八字方针?如何认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实施 效果? 提示: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973年)
周 恩 来 恢 复 调 整 国 民 经 济
(1975年) 实
质
邓 小
: 系 统
平
纠
全
正 文
面
革
整
的 “
顿
左
”
倾
错
误
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 实践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经济建设必须以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跃进的教训)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 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 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 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探究分析:
(1)八大的正确决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什么重要意义? (2)如何评价总路线的影响? (3)据以上材料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4)如何认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实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
指出:严格说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 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间,
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
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
确的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走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
【解析】选 C。题干反映的是 1958 年我国的“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影响。
◆史料 材料一 1958 年 5 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
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 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二、探索与失误
1.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
(1)主要探索 ①主要矛盾 工业国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________。
(2)历史意义: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
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1958 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①提出: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多快好省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工业 ①“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初期 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材料二
1958 年10 月28 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 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
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
③危害: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我国出现 1959~1961 年 的严重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巩固 (1)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________、充 提高 实、________” 的方针。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3.三大改造
(1)过程: 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农业: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_的高潮。 三大改造 (2)意义: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 国基本建立起来。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新中国的成立
【解析】选 B。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
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4.1964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 15 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 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末)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起步,开始于(
A.1949 年 C.1956 年
) B.1953 年
D.1978 年
【解析】选 B。1953 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社 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漫画,从它描述或揭示中国该年代的 社会主题判断,这两幅漫画创作于( )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 1.原因:1966 年,“______________”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 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1971 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出现 复苏局面。 邓小平 (2)1975 年,__________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但不久又陷入混乱。
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 20 世
纪 50 年代末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 正措施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解析】选D。 20 世纪50 年代末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
对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失误的认识
1.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导致民主法制观 念淡薄;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 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2)客观原因: ①国际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 ②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一个过程。
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
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
失调。因此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
5.“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
(3)主观原因:
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②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
足,急于求成。
③忽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④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缺乏对“左”倾错 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 并恶性膨胀。
2.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答案】C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A.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 C.20 世纪 50 年代末
B.20 世纪 40 年代末 D.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解析】选 C。从图可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其时间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
3.(2011 年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末)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体制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3)从以上材料中,可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1)具体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新乐园”指人民公社。出现原因:由于缺乏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党和政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产生
“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影响:使农村生产遭受损失,也严
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必须与实际国情相符合;要讲究科 学,实事求是。(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抓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
际水平。 (4)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 级斗争扩大化。
(6)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1.概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 农业国
(2)时间:1953~1957 年。 (3)内容: 重工业 ①优先发展________。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第一汽车制造厂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_______________、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_奠 工业化 定了初步基础。
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 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 30 年代大搞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