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传播效果
合集下载
传播学课件(全)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绪
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绪
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九章--国际传播的效果【可修改文字】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中心要素,同时也是影响国际传播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之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传播是以 “内容为王”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信息内 容跨国传播更有说服效果呢?一般来说,这取决于传播或报道的主题的性质 。由于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时空和语言文化的距离要 求国际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 (普世)性,以减少乃至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这种传播内容的普适性首先就表现在主题的性质上,如有关人性、人权、人道主义、性、情、 爱、死亡等主题。各个国家地区和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乃至全球性的问题和情况如气候、 环保、饥荒、健康等,也是具有普适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报道和传播极易打动人心和引起共鸣,对绝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内容分析通过对传播内容客观、系统的实证性分类、统计和解读,来分析某一时期传播媒介对特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得出对于传播效果的评价。1952年,美国传播学者伯纳德·贝雷尔森 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意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1984年出版的 《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对内容分析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二、国际传播效果的测评方法 基于传播效果在传播活动中的本体性地位,对传播效果的测评是传播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人类传播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对国际传播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越来越成为国际传播者所关切的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由于国际传播的特殊性,对国际传播效果的测评有着不同于国内传播的特点。首先,国际传播的效果一般体现在国际受众身上,而作为调查和测评对象的国际受众处于不同于传播主体 (作为调查和测评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里,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政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以及信息接受心理等方面多有不同。因此,要远距离地了解和把握这些相对 “陌生”的境外受众,操作难度要大,可控性一般也比较差。
社会大众传播-第九章 从功能到传播效果3.25V2
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做”,号召人们跟所属群体 中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
宣传技巧的用途:
用于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 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 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信息 接收者。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 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①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不是 态度的加强。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 面的影响。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 的传播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⑤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 的角度考虑。
劝服效果理论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1945年,改变“速胜论”态度的实验 两个组: A组收听一面说的材料;B组收听两面说的材料 (1)原来态度的不同 (2)教育程度的不同
劝服效果理论 ②防疫论 1953年,“苏联能否大量制造原子弹”反宣传实验 两个组: A组接受一面说材料,然后接受反宣传; B组接受两面说材料,然后接受反宣传。 防疫论: 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美 国学者威廉· 麦圭尔(William Mcguire)等人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一个受传者面对的说服性信息(病毒)越强,对他构成的危害越 大;受传者的防御(免疫)能力越强,抵制说服性信息(病毒)的能 力也就越强。
• 地位授予功能、强制执行社会规范、麻醉 的负功能(假事件、媒体审判、网络追杀 )
• 4、霍顿提出大众媒体(电视)具有准社会 关系和准社会互动的功能。
(二)修正的功能研究:知识沟假说 功能主义视角下,知识沟假说的提出 《芝麻街》1960
宣传技巧的用途:
用于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 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 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信息 接收者。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 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①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不是 态度的加强。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 面的影响。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 的传播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⑤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 的角度考虑。
劝服效果理论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1945年,改变“速胜论”态度的实验 两个组: A组收听一面说的材料;B组收听两面说的材料 (1)原来态度的不同 (2)教育程度的不同
劝服效果理论 ②防疫论 1953年,“苏联能否大量制造原子弹”反宣传实验 两个组: A组接受一面说材料,然后接受反宣传; B组接受两面说材料,然后接受反宣传。 防疫论: 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美 国学者威廉· 麦圭尔(William Mcguire)等人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一个受传者面对的说服性信息(病毒)越强,对他构成的危害越 大;受传者的防御(免疫)能力越强,抵制说服性信息(病毒)的能 力也就越强。
• 地位授予功能、强制执行社会规范、麻醉 的负功能(假事件、媒体审判、网络追杀 )
• 4、霍顿提出大众媒体(电视)具有准社会 关系和准社会互动的功能。
(二)修正的功能研究:知识沟假说 功能主义视角下,知识沟假说的提出 《芝麻街》1960
传播效果概述PPT课件
从传媒影响力的作用范围看—— 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对小团体和组织的影响; 对社会机构的影响; 对整个社会和整个文化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 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过程分析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传播内容本身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 “诉诸 理性” 与“诉 诸情感 ”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 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过程分析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传播内容本身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 “诉诸 理性” 与“诉 诸情感 ”
第九章传播效果PPT课件
27
c、传播来源的动机
传播者的动机如果是为他个人 利益,那么他的劝服功效就将大打 折扣。
28
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参与的实验: 一篇对罪犯的采访
29
实验证明,当传播者的动机同 他本人的利益相反时,他的劝服力 量才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传 播者的威信不高,也能导致人们对 某事物的态度改变。
从受传者角度分析,它是受传者接受信息后 在思想意识、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
4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十分
巨大 枪弹论
强大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十分 微弱
1920
有限效果论
1940
1960
1980
5
1990
非常
有效
枪弹论
强大效果模式 适度效果模式
非常 弱小
有限效果模式
1920
1930
1940
20
“可信性效果”
可信度高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
更能说服人,更能使传播奏效。
21
四周后再测试实验对象的态度时,发现两组人 员对问题的看法趋向一致,当初两组之间所显示 的差别已不复存在。
霍夫兰把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应”
(sleeper effect)
22
“休眠效应”
信息来源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宣传效果起 到了增强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来源 的重要性下降,而信息本身的重要性上升。信息的 接受者逐渐忘记了信息的来源,而只记得信息本身。 这就是“睡眠者效应”(休眠效应)。
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恐惧心理,借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4
实验结果表明(贾尼斯的实验 中学生牙齿 保健):态度改变最大也最多的是没有接触到恐 惧信息的实验对象;其次是接触到轻微恐惧信息 的实验对象,而感受到强烈恐惧信息的实验对象 态度改变的效果最不明显。
c、传播来源的动机
传播者的动机如果是为他个人 利益,那么他的劝服功效就将大打 折扣。
28
社会心理学家E·阿伦森参与的实验: 一篇对罪犯的采访
29
实验证明,当传播者的动机同 他本人的利益相反时,他的劝服力 量才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传 播者的威信不高,也能导致人们对 某事物的态度改变。
从受传者角度分析,它是受传者接受信息后 在思想意识、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
4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十分
巨大 枪弹论
强大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十分 微弱
1920
有限效果论
1940
1960
1980
5
1990
非常
有效
枪弹论
强大效果模式 适度效果模式
非常 弱小
有限效果模式
1920
1930
1940
20
“可信性效果”
可信度高的传播者比可信度低的传播者
更能说服人,更能使传播奏效。
21
四周后再测试实验对象的态度时,发现两组人 员对问题的看法趋向一致,当初两组之间所显示 的差别已不复存在。
霍夫兰把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应”
(sleeper effect)
22
“休眠效应”
信息来源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宣传效果起 到了增强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来源 的重要性下降,而信息本身的重要性上升。信息的 接受者逐渐忘记了信息的来源,而只记得信息本身。 这就是“睡眠者效应”(休眠效应)。
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恐惧心理,借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4
实验结果表明(贾尼斯的实验 中学生牙齿 保健):态度改变最大也最多的是没有接触到恐 惧信息的实验对象;其次是接触到轻微恐惧信息 的实验对象,而感受到强烈恐惧信息的实验对象 态度改变的效果最不明显。
第九章新闻传播效果[18页]
定了具体的、基本的要求。 • 还在于,传播效果问题是新闻传播研究最重要的领域,它是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
从宏观上考察新闻传播效果,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效果大致是由 下列八个方面构成的:
• (一)信息共享新闻传播的社会信息中,大部分是共享性的,少部分是劝服 性的即宣传性信息。
• (二)情趣养成,媒介提供的某些信息可以推动受众情趣的养成。 • (三)知识承传,新闻传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得以代代相传
一、信息对于传播致效的意义
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者运用特定价值观念,选择与传递信息, 依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控制信息,最终作用于受众的过程。
关系新闻传播致效的三个必要环节
• (一)新闻信息的捕捉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 • (二)新闻信息的选择大量的经过鉴别的信息采集之后,必须对其
进行选择。 • (三)新闻信息的加工新闻信息经过必要的加工才能进入传播通道,
在新闻信息传递中,把上情下达同下情上达结合起来,是 达到上下沟通、信息共享、互相理解、推动工作和问题解 决的主要方法。
双向传递是传受双方互动,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信息,同 受传者向传播者回传反馈信息互动互存。
新闻传播中,既有公开传播中的单向传递,又有传播者向 受众作调查等双向传递,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收到较 好的传播效果。
果显现状态 果显示时间 果存在时间 果社会作用
分:
分:
分:
分:
• 显态效果 • 潜态效果 • 显态效果
• 即时效果 • 延缓效果 • 即时效果
• 暂时效果 • 持久效果 • 暂时效果
• 正面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负面效果 • 正面效果
对于新闻传播效果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
(五)按信息内 容和指向分: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
从宏观上考察新闻传播效果,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效果大致是由 下列八个方面构成的:
• (一)信息共享新闻传播的社会信息中,大部分是共享性的,少部分是劝服 性的即宣传性信息。
• (二)情趣养成,媒介提供的某些信息可以推动受众情趣的养成。 • (三)知识承传,新闻传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化知识得以代代相传
一、信息对于传播致效的意义
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者运用特定价值观念,选择与传递信息, 依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控制信息,最终作用于受众的过程。
关系新闻传播致效的三个必要环节
• (一)新闻信息的捕捉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 • (二)新闻信息的选择大量的经过鉴别的信息采集之后,必须对其
进行选择。 • (三)新闻信息的加工新闻信息经过必要的加工才能进入传播通道,
在新闻信息传递中,把上情下达同下情上达结合起来,是 达到上下沟通、信息共享、互相理解、推动工作和问题解 决的主要方法。
双向传递是传受双方互动,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信息,同 受传者向传播者回传反馈信息互动互存。
新闻传播中,既有公开传播中的单向传递,又有传播者向 受众作调查等双向传递,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收到较 好的传播效果。
果显现状态 果显示时间 果存在时间 果社会作用
分:
分:
分:
分:
• 显态效果 • 潜态效果 • 显态效果
• 即时效果 • 延缓效果 • 即时效果
• 暂时效果 • 持久效果 • 暂时效果
• 正面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负面效果 • 正面效果
对于新闻传播效果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分类
(五)按信息内 容和指向分:
传播效果
三个层面
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 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 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
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 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 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 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 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基本介绍
传播效果即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广义,传播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 狭义,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 含义: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 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传播效果研究》课件
覆盖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传 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时间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覆盖率的计算方法:通过统计目 标受众的数量和实际接收到信息 的人数,计算覆盖率
覆盖率的意义:评估信息传播的 效果,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传播范围:受众 数量、覆盖地域、 传播渠道等
传播效果:信息 接收率、理解率、 记忆率、行动率 等
案例名称:可口可乐广告 成功原因:创意新颖,情感共鸣 传播效果:全球知名,深入人心 启示:品牌传播需要创新和情感共鸣
案例名称:某 品牌广告投放
失败原因:广 告内容与品牌 形象不符,引 起消费者反感
影响:品牌声 誉受损,销售
额下降
启示:广告内 容应与品牌形 象相符,避免 引起消费者反
感
案例分析: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传 播案例进行分析
内容准确性:内容是否准确 无误,避免误导受众
内容易读性:内容是否易于 理解,便于受众接受和记忆
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 线下活动:展览、会议、讲座等 口碑传播:朋友、家人、同事等之间的口口相传
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 背景等个人特征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偏好
启示:从案例中 总结出传播效果 的影响因素和规 律
借鉴:将案例中 的成功经验应用 到实际工作中
创新:结合实际 情况,创新传播 策略和手段,提 高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特征等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如点击率、阅读量、转发量等 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传播效果研究需要关注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添加标题
传播效果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枪弹论 强大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最新观点:
枪弹论(20世纪20-30年代)
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50年代)
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70年代)
强大效果以来)
(1)枪弹论 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 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 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 刺激—反应论)
选择性记忆: 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感兴 趣的内容。受众的逆反心理是受众对外来的威 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产生的一种抑制心理。 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对该信息不予理睬; 驳斥外来的论点;歪曲或从相反方面理解外来 信息的内容;贬损信息来源;寻求社会支持自 己的态度体系。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有: •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 景等; • 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 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 活在不同团体中,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 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 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 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一般而言,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接收者有益的 时候,才被称为宣传。宣传的四个目标: 1、激起对敌人的仇恨 2、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 3、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达成合作 4、瓦解敌人的斗志
“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 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 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 进行。”
防疫论: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
什么是防疫论?
• 防疫论是美国学者麦奎尔在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时提出 来的。他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 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要使用滋补 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还要使用接种 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 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 • 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 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免疫力,而形成的这种通用的抵抗力,足 以使这些基本信念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 该结论的根据是:实践中观察到,第一次攻击被驳回后,此后攻 击的可信度会因此而削弱,另外,对象在受到攻击后,会察觉到 他的信念是会动摇的,这便促使其建立其他支持性论点。
第九章传播效果研究
宣传技巧的用途: 用于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 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 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 一个清醒的信息接收者。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 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传播流”与有限效果论(强化效果论, 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
(三)理论基础:
1、社会学的大众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等 但由于会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会招致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寓观点于材料之中”:文中不作明确的结论,仅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将观点寓于材料之中,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有水到
渠成之感级,但秩容易序使文和章主密旨不切清、的模糊社、增会加理联解难系度,,有时社不易会贯彻成作者员意图变。 成均质的、分散的、孤 立的“原子”,使他们在面对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时处于 4、 产品规划和广告营销中都需要考虑“创新特征”如何被“意识”,应该注意产品创新因素或者推广的诉求策略。
A、政治即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 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政治 既有倾向” 指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 度。
B、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 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 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 选择性的接触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方面起 到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对两级传播论的批评和修正: ①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传播学者格林伯格研究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传播, 得出结论:只有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才依靠人 际网络扩散,除此之外都依靠大众传播。 ②舆论领袖及其追随者的关系,与其说给予意见,不 如说分享意见。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③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 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④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 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⑤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 面更为有效。 两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N级传播论
传播学-传播效果
3. “培养分析”理论
• “培养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 府专门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代表学 者是乔治·格伯纳。 • 最初的着眼点: 1. 电视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 系 2. 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 初步结论: 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 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对电视接触 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社会科 学理论
从个人、社会、 媒介三者关系出 发,通过对大众 传播的客观效果 进行定性、定量 研究而获得的系 统而全面的知识。
六、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的内容
考察传播者的性质、 特点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发 挥的作用。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微 观 效 果
认知 层面 心态 层面 行为 层面
宏 观 效 果
视野制约或称 环境认知效果
价值观念的形 成和维护效果
社会行为的示 范与影响效果
四、传播效果的类型(邵氏)
意图轴 短期的预期效果: 个人的反应 受众对媒介集中宣 传报道的集合反应
时 间 轴
长期的预期效果: 某主题持续宣传 某事业经常推广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促进个人社会化 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是通过一些中介因素(如受传者的倾向 性、选择性、集团规范等)而起作用的。
四 大 原 因
这些中介因素对信息的接收和消化有着阻碍、回避、 歪曲、过滤和抑制的功能。 这些中介因素往往辅助大众传媒,起着加强现状的作 用,而不是促成重大变革。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对改变现状起作用:一种 是中介因素不起作用而媒介的效果是直接的;一种是起加 强作用的中介因素本身就是促进变革的。
第九章 传播效果2008
分层效果论
类型效果
– 欲得的效果和非欲得的效果 – 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 – 预期效果与非预期效果 层面效果
– 心理层面、时效层面、范围层面 心理层面、时效层面、
三个阶段:从认识感受开 媒介作用于个体经过三个阶段: 始,到情感激活、产生共鸣,再到理性认同产生 到情感激活、产生共鸣, 行为趋同性。 行为趋同性。 – ②媒介通过作用于个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五个 层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部传播圈层→ 层面,具体表现为:个人内部传播圈层→人际圈 组织圈层→系统圈层→社会圈层。 层→组织圈层→系统圈层→社会圈层。
传播效果的探索历程
卡茨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回顾 卡茨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回顾 赛弗林和坦卡德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 赛弗林和坦卡德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 描述 罗杰斯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审视 罗杰斯对传播效果研究历程的审视
卡茨的传播效果研究
卡茨认为传播效果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和三个理论: 和三个理论: 昙花一现期 苦闷焦虑期 凤凰涅磐期
中介因素
个人的倾向性和选择性使传播者预期的效果无 法全部实现。 法全部实现。 中介因素往往是辅助大众传播媒介起加强现状 的作用,而不是促成重大变革。 的作用,而不是促成重大变革。 中介因素: 中介因素:
– 受众的心理倾向和与之相关的选择过程 – 群体和群体规范 – 人际影响 – 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工具
条件效果论
不同于“微弱效果论” 不同于“微弱效果论”,是一种对大众传播效 果的较为冷静而乐观的看法。这类研究认为, 果的较为冷静而乐观的看法。这类研究认为, 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遵循 传播的规律和原则, 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巧妙的运用传播谋略和技 巧,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 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 受众投票意向已定为何还看政治节目? 受众投票意向已定为何还看政治节目? 传播者要为失败的传播负责吗? 传播者要为失败的传播负责吗? 是否有一种媒介比其他媒介更有效? 是否有一种媒介比其他媒介更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3. 缺陷: 夸大传媒作用,忽视社会因素和受众 的主观能动性
30
四、微弱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
1、含义: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有选择 的,受媒介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 系等因素制约。
31
2、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指人们在接触传媒 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1. 20世纪初~30年代末 魔弹论
2. 40年代~60年代 究)
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程研
3. 70年代至今
新效果理论(适度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其他理论)
24
三、魔弹效果论
1. 魔弹效果论(皮下注射论、靶子论) 含义:传媒的信息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引起受 众的直接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 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四、传播效果的分类
1. 时间来分: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9
2. 从意图来分: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10
3. 效果的性质: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 效果、中间效果
11
4.按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的结合来分:英国学 者 戈尔丁的分类: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 的政治宣传),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导致社会恐慌), 长期预期效果(长期的政治宣传),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大众传播在政治、 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持久的传播活动的 综合效果)
35
3、卡茨的《人际影响》验证了拉氏的观点, 对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进行多次调查。
36
4、克拉帕,a.有些中介因素会阻碍信息的 传播b.中介因素对信息接收起阻碍、回避和 抑制等作用。c.中介因素辅助大众传播媒介 起加强现状作用,而不是促成重大变革。d.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大众媒介能改变现状。 一是中介因素不起作用,媒介的效果是直 接的,一是加强作用的中介因素本身是促 进变革的。
32
②选择性接触。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 场、态度相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在强化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 导致它的改变。
33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 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34
④对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强化(最主 要),对既有态度的强化结晶,原来意向 不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改变, 使受众的态度和立场发展逆转性变化作用。
37
5、海曼,微弱的原因在于受众的心理障碍 和慢性无知。
38
6、“有限效果论”的局限性:只探讨态度 和行动两个层面效果,忽视了大众传播在 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只考虑微 观、短期的效果,忽视了宏观、长期的效 果。
39
五、条件效果论
1、观点:
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设计,遵循规律,运 用技巧,在特定情论认为媒介内容无害,即使有 害受众也能照顾自己,值得商榷。
46
六、分层效果论
p260自学
观点:大众媒介可以在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对 个人、家庭、团体、系统、社会产生各种效果。 如个人效果和社会效果;情绪上的效果,认知 上的效果和行为上的效果等分类。
12
五、效果研究的课题领域(内容)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传播者在传播中发挥的 作用,其信誉,权威对效果的影响。
13
2.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内容的主题、价 值取向对效果的关系
14
3.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媒体是否能准确 传递信息,达到既定效果
15
4.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说服、宣传等策 略能否帮助效果实现
第九章 传播效果
1
第一节 传媒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效果: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包括对 其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2
1. 说服性传播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 和行为的变化
3
2. 大众传媒对受众和社会的一切影响和结果 的总和。传播者不管有怎么样的主观意图, 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 样的结果。
双重含义构成了传播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 互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
4
二、效果研究的两个方面
1. 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研究具体 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
5
2. 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研究综 合的传播效果所带来的综合效果,主要是 指大众传播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宏观效果。
6
三、传播效果划分的三个层面
1. 按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 认识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 面(个人层面)。
40
2、理论假设:
a.前面两个效果论夸大或贬低了传播效果, 可能媒介效果在两者之间。
41
b.以往研究注重探求大众传播对态度和意见 的影响,需要探求其他因素。
42
c.以往研究多在传播效果和对象上研究, 还要从传播者上研究。
43
d.以往研究重短期,要从长期效果研究。
44
e.以往研究思路阻碍效果理论发展,要另辟 蹊径。
16
5.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众的主动性及 其他特性与效果的关系。
17
6. 宏观效果——从大众传播综合的,社会层 面进行研究
18
六、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规律,来加深我们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19
2. 实践意义:可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实 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记忆,知识构成的变化——情感变化—— 行动变化。
7
2. 大众传媒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 境认知效果、价值形式与维持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播制约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 野——通过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形成新的 规范和价值,并维护之——通过具体的行 为模式和榜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行 动。
8
25
2. 产生背景
①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让人们心存敬畏。 广播用于纳粹宣传时,更加剧了人民的恐 惧心理。
26
②人们被宣传包围,处处感觉到传播的力量。
27
③一战的有关宣传战史研究和宣传技巧研 究都极力夸大宣传战和心理战的作用。
28
④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密切相关。影 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儿童模仿电影里的游 戏进行格斗、轰炸等战争场面。
20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现代传播效果兴起的背景
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
21
1. 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引起 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李普曼《舆论学》,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第一 个考察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
22
2. 一战使得交战双方研究宣传效果
23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3. 缺陷: 夸大传媒作用,忽视社会因素和受众 的主观能动性
30
四、微弱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
1、含义: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有选择 的,受媒介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 系等因素制约。
31
2、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指人们在接触传媒 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1. 20世纪初~30年代末 魔弹论
2. 40年代~60年代 究)
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程研
3. 70年代至今
新效果理论(适度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其他理论)
24
三、魔弹效果论
1. 魔弹效果论(皮下注射论、靶子论) 含义:传媒的信息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引起受 众的直接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 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四、传播效果的分类
1. 时间来分: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9
2. 从意图来分: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10
3. 效果的性质: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 效果、中间效果
11
4.按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的结合来分:英国学 者 戈尔丁的分类: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 的政治宣传),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导致社会恐慌), 长期预期效果(长期的政治宣传),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大众传播在政治、 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持久的传播活动的 综合效果)
35
3、卡茨的《人际影响》验证了拉氏的观点, 对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进行多次调查。
36
4、克拉帕,a.有些中介因素会阻碍信息的 传播b.中介因素对信息接收起阻碍、回避和 抑制等作用。c.中介因素辅助大众传播媒介 起加强现状作用,而不是促成重大变革。d.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大众媒介能改变现状。 一是中介因素不起作用,媒介的效果是直 接的,一是加强作用的中介因素本身是促 进变革的。
32
②选择性接触。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 场、态度相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在强化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 导致它的改变。
33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 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34
④对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强化(最主 要),对既有态度的强化结晶,原来意向 不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改变, 使受众的态度和立场发展逆转性变化作用。
37
5、海曼,微弱的原因在于受众的心理障碍 和慢性无知。
38
6、“有限效果论”的局限性:只探讨态度 和行动两个层面效果,忽视了大众传播在 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只考虑微 观、短期的效果,忽视了宏观、长期的效 果。
39
五、条件效果论
1、观点:
只要大众传播活动经过科学设计,遵循规律,运 用技巧,在特定情论认为媒介内容无害,即使有 害受众也能照顾自己,值得商榷。
46
六、分层效果论
p260自学
观点:大众媒介可以在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对 个人、家庭、团体、系统、社会产生各种效果。 如个人效果和社会效果;情绪上的效果,认知 上的效果和行为上的效果等分类。
12
五、效果研究的课题领域(内容)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传播者在传播中发挥的 作用,其信誉,权威对效果的影响。
13
2.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内容的主题、价 值取向对效果的关系
14
3.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媒体是否能准确 传递信息,达到既定效果
15
4.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说服、宣传等策 略能否帮助效果实现
第九章 传播效果
1
第一节 传媒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一、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效果: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包括对 其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2
1. 说服性传播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 和行为的变化
3
2. 大众传媒对受众和社会的一切影响和结果 的总和。传播者不管有怎么样的主观意图, 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 样的结果。
双重含义构成了传播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 互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
4
二、效果研究的两个方面
1. 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研究具体 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
5
2. 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研究综 合的传播效果所带来的综合效果,主要是 指大众传播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宏观效果。
6
三、传播效果划分的三个层面
1. 按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 认识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 面(个人层面)。
40
2、理论假设:
a.前面两个效果论夸大或贬低了传播效果, 可能媒介效果在两者之间。
41
b.以往研究注重探求大众传播对态度和意见 的影响,需要探求其他因素。
42
c.以往研究多在传播效果和对象上研究, 还要从传播者上研究。
43
d.以往研究重短期,要从长期效果研究。
44
e.以往研究思路阻碍效果理论发展,要另辟 蹊径。
16
5.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众的主动性及 其他特性与效果的关系。
17
6. 宏观效果——从大众传播综合的,社会层 面进行研究
18
六、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 规律,来加深我们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19
2. 实践意义:可以为丰富多彩的传播实 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记忆,知识构成的变化——情感变化—— 行动变化。
7
2. 大众传媒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 境认知效果、价值形式与维持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播制约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 野——通过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形成新的 规范和价值,并维护之——通过具体的行 为模式和榜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行 动。
8
25
2. 产生背景
①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让人们心存敬畏。 广播用于纳粹宣传时,更加剧了人民的恐 惧心理。
26
②人们被宣传包围,处处感觉到传播的力量。
27
③一战的有关宣传战史研究和宣传技巧研 究都极力夸大宣传战和心理战的作用。
28
④与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密切相关。影 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儿童模仿电影里的游 戏进行格斗、轰炸等战争场面。
20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一、现代传播效果兴起的背景
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
21
1. 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引起 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李普曼《舆论学》,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第一 个考察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
22
2. 一战使得交战双方研究宣传效果
23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