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设计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孤独之旅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教案所指的《孤独之旅》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理解课文。
本篇文章是一篇以旅行为背景的记叙文,展现了作者独自旅行的经历和对孤独的思考。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帮助学生了解并体会作者独自旅行的心情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点•文章的关键词汇理解和解释;•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方式;•文章中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4.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描述文章中的抒情意境;•理解并分析作者对孤独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通过投影展示文章标题《孤独之旅》,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下关于孤独的一些概念和体验:•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独自旅行的经历?•独自旅行中你们会感觉到孤独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一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选择独自旅行?2.文章中描绘的旅行地点有哪些?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孤独的感觉?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为什么作者选择以旅行为主题来表达孤独?2.你们能否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情感?3.你们认为孤独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4. 文章分析通过展示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的组织方式,并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描述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5. 情感体味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谈谈他们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以及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教学延伸1. 创作续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续写《孤独之旅》的故事,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关联其它教材引导学生将《孤独之旅》与其它相关教材进行联系,比如与名著中的孤独之旅进行对比,扩展学生对孤独主题的理解。
3. 孤独的价值通过课堂讨论或作文,让学生探讨孤独对人的成长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孤独的积极思考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品味能力得到了提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教材,本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体会到孤独的内涵和价值。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感受,并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境。
本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孤独的本质,认识到孤独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并学会在孤独中思考和自我提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孤独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人生哲理类的文章感兴趣,但需要注意避免陷入过于沉重的思考,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孤独的内涵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孤独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孤独感受。
2.突破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孤独的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验孤独的感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孤独旅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孤独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推举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一一、科任教师层面1、利用年级教师会议,准时传达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思路,统一思想、统一备考策略。
2、屡次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组织催促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常常关注中考动态,讨论中考题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3、协调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协作政教处、教务处做好年级科任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5、催促班主任以各种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6、帮助教务处做好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等工作并准时向教育处和校长室反应教学状况。
7、每次综合性测试后,召开一次年级教师大会,探讨中考总复习工作,小结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得与失,提出下阶段的整改规划与措施。
二、班主任层面1、帮助班主任共同处理年级(班级)日常事务,如课间操、年级各项活动,课堂、课间纪律检查,学生行为标准,违纪处理,办公室整理等。
2、协作政教处作好“班级常规评比”等工作,抓好学生的常规治理。
3、协作政教处、团委开展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拔河、跳绳等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班主任治理中优点与缺乏,布置年级的阶段工作。
5、帮助班主任抓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6、帮助班主任抓好班级安全、稳定工作。
三、学生层面1、加强行为标准(仪表、头发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学生的出勤状况考核,监视学生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加强“静校”治理。
3、分批分层次召开全年段学生座谈会(共6次),向学生介绍中考动态和复习策略,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
4、抓好“培优补差”和尖子生的拔高工作,搞好“重点生”的培育和“薄弱生”的培育。
5、加强早读和晚自习的监视,加强小题训练的开展和监视、考核工作。
6、抓好英语听力和机读卡的训练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初三年级整体较稳定,但成绩不尽人意。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他人的孤独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在孤独中成长。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回味少年时代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包括:
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孤独之旅》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之旅,表达对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的思考。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之旅,表达对成长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的思考。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提出的观点和想法的深度及创新性,以及对《孤独之旅》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的质量,包括内容表达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回味少年时代 16 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孤独之旅》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一次独特体验。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并通过景色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文章又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旅途中的景色描写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理解生活的真谛,激发对人生的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发现文章中的美景,理解生活的真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文章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孤独?”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觉得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理解旅行的意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孤独”、“成长”等。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草房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之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孤独之旅是如何体现的?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主题: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人物形象:陆鸭、翠翠、翠翠的奶奶等。
(3)讲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文中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心情的衬托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了解字词含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旅途中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甲:“孤独可能是一种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
孤独之旅教案最新5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2、此段有何作用?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布置作业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孤独之旅曹文轩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不成熟→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其实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2025年秋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孤独的主题,并引发共鸣。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通过写作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个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主题探讨:分析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以及作者对孤独的理解和表达。
-写作手法:研究鲁迅如何运用散文诗的形式,结合现实与虚构,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互动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散文诗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意象和象征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8.预期效果: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孤独之旅》的艺术价值,提升对鲁迅散文诗的阅读兴趣。
-学生能够运用散文诗的阅读技巧,分析其他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孤独的主题,增强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学生在写作能力上能够有所提升,能够在作文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9.教学延伸:
-阅读拓展:课后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散文诗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实地感受鲁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课堂延伸活动:开展以“孤独与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鲁迅生平的资料,与家人分享,增进家庭成员对文学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025年秋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
教学过程完善: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学作品,有谁记得一些关于成长的故事呢?是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在孤独中成长的。”
阅读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补充: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孤独之旅》时,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到主人公特别孤独?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你们觉得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有哪些变化和成长?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吗?”
2.教学难点补充:
“小组讨论时,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孤独’是如何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有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
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引导全班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历程的作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并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内容和主旨,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说课稿精选5份
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理解作品中的孤独感和成长的主题。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简介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简要介绍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1.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讨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
1.2.3 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
探讨情节对人物和主题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讨论法和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资源和电子书籍,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背景信息。
利用板书和图表等视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步骤和活动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
学生通过思考和解答问题,深入理解作品。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和情节的特点。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3.4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学生通过思考和表达,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教学评价和反馈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学生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2.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2.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同学们思考:孤独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意味着什么?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指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大意。
三、分析主人公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杜小康孤独的语句,并体会其情感。
2.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讨论其成长过程。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2.讨论环境描写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表现杜小康的内心世界?二、深入分析主人公形象1.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讨论其性格的转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于杜小康成长的看法。
三、学习景物描写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2.讨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讨论成长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结合课文谈谈杜小康成长的意义。
2.讨论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孤独和挫折。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2.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理解成长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2.理解成长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刺痛了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却也可以是一朵鲜花,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孤独对于你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作者笔下孤独的滋味.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作家、儿童文学家,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等.2.背景资料本文主人公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原本家境富裕,学习成绩优秀.他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家里全部的积蓄和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买了一艘大船跑货、卖货.然而,一次意外的撞船事故令全家陷入困境,家道中落,父亲病倒,杜小康被迫辍学.父亲病愈后,筹钱买下几百只鸭苗,决心凭借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杜小康就此跟随父亲乘着小船,进入芦荡,开始了放鸭生活.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眺.望(tiào) 觅.食(mì) 嬉.闹(x ī) 撩.逗(liáo) 狗吠.(fèi) 胆怯.(qiè)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给⎩⎨⎧ (jǐ)给予(ɡěi )给力 撩⎩⎨⎧(liáo )撩逗(liāo )撩帘子(2)词语释义厚实:丰富;富裕.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撩逗:挑逗;招惹.日甚一日:一天比一天厉害,形容事情发展的程度日渐加深或严重.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3)词语辨析“居然”和“竟然”都是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在句子中一般充当状语成分.“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有“没料到真会这样”的意思.“竟然”多用于不好的方面,着重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语气略重.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答案示例: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杜小康因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环境:远离家乡,孤寂偏僻的芦荡.2.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交代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只能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第二部分(2~27):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在芦苇滩上安了新家,开始了放鸭生活.第三部分(28~49):写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芦荡里放鸭、找鸭,历经艰辛,逐渐成长.第四部分(50~52):杜小康在芦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孤独,终于长大了.3.本文线索清晰,明线与暗线交相辉映,请简要分析.答案示例:明线:养鸭的过程.暗线:主人公心灵成长的过程.这两条线索交相辉映,意在揭示主人公经历过生活中的艰辛、精神上的孤独,最终走向成熟,变得更加坚强.(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中“孤独”一词的含义有哪些.答案示例: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被迫辍学,不得不离开同学和学校,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自然环境,经历陌生的生活方式,他也会感到一种孤独.此外,还有对前途的恐惧,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第33自然段表现了父子俩怎样的心理?答案示例:既然走入了这片芦荡,就已经没有任何的退路,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流逝,父子俩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承受孤独,他们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砺中,广阔的芦荡成了父子俩唯一的避难所,它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它以优美的姿态感染了他们,抚慰着他们孤寂的心灵,使他们在孤独中日趋淡泊、坚定,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父子俩逐渐适应了孤独的环境,“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也标志着杜小康的长大与成熟.3.第36自然段中有四个“黑”,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前面三个“黑”都是实指,后一个“黑”是虚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为下文“找鸭迷路”的情节做好铺垫;同时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烘托杜小康坚强、勇敢的性格,表现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4.第46自然段中写杜小康哭却“并不是悲哀”,应怎样理解他的“哭”?答案示例:他的哭,是为自己找到鸭子而欣慰,也是为自己能坚强地面对一切而自豪和激动,还是为自己以年少的身体和心灵去承受生活的艰辛而委屈.5.第48自然段写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答案示例: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困难,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包括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学习的渴望,尤其是要战胜孤独.此时的杜小康终于战胜了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赏析第4自然段对鸭群的描写.答案示例:这段描写细致入微,有鸭群全景,也有每只鸭子的分镜头,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这里以“扇面形”比喻鸭群前进的队形和水流的形状,准确形象,也象征着杜雍和前行的决心.2.第10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鸭子?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动衬静,用鸭子的叫声反衬出环境的空阔、寂寥,烘托出人物的孤独.以鸭子的兴致勃勃、无忧无虑反衬出父子俩的茫然无助.3.赏析第15自然段“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这两句话.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鸭子,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连鸭子都感受到了漂泊的孤寂、痛苦,更何况小小年纪的杜小康?这里用鸭子的恐慌来衬托杜小康在这看似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中漂泊的恐惧和迷茫.4.试赏析第21自然段中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本段中运用比喻手法,把芦苇比作“绿色的浪潮”,写出了芦苇的动态美;把“芦荡”比作“万重大山”,写出了芦荡的繁茂厚密.这片大得望不到边际的芦苇反衬出船的孤小,给杜小康的心灵造成一种压迫感,以致感觉自己“永远逃不走了”,形象地表现出陌生的环境给他带来的沉重、压抑、恐惧的心理感受.5.第27自然段中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有何作用?答案示例:“登”“找”“割”“扎”“围”“搭”等动词连用,贴切地写出了父子俩动作的麻利,体现了他们的勤劳、能干,也说明他们在此“安家”的决心和对环境的迅速适应.6.分析句子的含义:“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答案示例:句中的“蛋”既实指鸭蛋,也喻指父子俩的劳动成果.杜雍和觉得自己带儿子放鸭终于有了收获,内心的喜悦之情从言语中充分流露出来.同时也暗示了杜小康在经受了放鸭生活的艰辛与孤独的磨炼后,终于长大了.(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析本文的主旨.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孤寂的环境中磨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加顽强、更加成熟.(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意境,表现人物成长变化.答案示例:①鸭群.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让人觉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见他们仍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②芦荡.“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③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2.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答案示例:本课中的细节描写都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中.如第4自然段中有鸭群全景,也有每只鸭子的分镜头,还有对水声的描绘,这些细节都反衬出父子俩生活的孤寂、单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赏析: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世的“无情”.这首诗表面上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则抒发的是李白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是他投身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求安慰和心灵寄托的真实写照.四、课堂小结虽然我们没有杜小康这样的经历,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暴风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从杜小康身上学到的坚强、勇敢、冷静来面对这一切,成为一个能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人.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孤独之旅⎩⎪⎨⎪⎧⎭⎪⎬⎪⎫失学去放鸭——无奈离开油麻地——恐惧到达芦苇荡——胆怯安顿下来后——孤独雨夜找鸭子——坚强见鸭子下蛋——惊喜历经磨难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