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综观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可以总结这样几点经验:(1)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2)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3)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预设不可少,生成价更高。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最大限度的精彩,使预设和生成能够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阅读是以文字为载体,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预设,期望精彩的生成。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设,促进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有效预设的几个条件
叶澜教授认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入细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学预设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与文本内涵紧密结合,不同题材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预设策略,这种预设的理性模型特征为:阅读期待激发有效,问题引导方向明确,版块特征明显,不细枝末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有效生成。
3、预设的环节,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疏而不漏,密而不繁,行云流水,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预设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二、阅读教学中精彩生成的特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生成是教学的重要进程。是师生双方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复杂性的重要体现。生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
教学生成是动态的可变过程,这种动态的生成又是与文本内涵紧密相关。因此,教学生成中文本内涵与实际教学情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教师恰当地调控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个性化理解‛,促进精彩的生成。
精彩的阅读课堂,我们感性认为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语文味十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2、人情味充盈。表现为阅读课堂充满情趣,阅读指导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阅读过程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如向玲老师今天授课中一个重要环节,父亲在废墟中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浑身到处都是血迹。如何指导这一部分的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环节,越读越重可以读出父亲对寻找儿子的决心越来越坚定,越读越慢可以突出父亲在长时间挖掘中的疲惫以导致挖掘越来越缓慢这一状况。这就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
3、智慧灵光闪现。针对文本的内容,学生捕捉信息快捷准确;对热点问题,能结合实际,理解独到,视角新颖有创意。
4、过程扎实有效。语文是交际的工具,需要训练。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学生训练情趣高,有实效。
三、阅读教学中有效预设的路径
有效的预设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
1、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标的精髓,领会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各年级段的具体目标及其教学要求,并认真思考把这些目标和要求,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
2、研究文本。必须理解文本的内容及其语言形式,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因素,去和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碰撞,产生共鸣,尤其是学会用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吃透文本。
3、研究学生。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
4、学会整合,在把握课标,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有效整合,努力形成既能反映课标精神,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凸显文本特色,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预设。
四、阅读教学中有效预设的几种形式
1、顺水推舟式
按照教材的内容特点,采用由前到后的顺序进行,或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设计。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教师问,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学生沿着教师的提问,由文首入手,一步一步地细读文本,从中进行感悟。
2、中间剖开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抓住要点,从文本中间展开对话。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教师安排学生细读文中第五节描写苏轼复杂心境的语句,然后把对应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之进行反复匹配诵读,促进学生对词句的理解。由此牵发学生对苏轼创作《水调歌头〃中秋》的背景的理解。
3、倒行逆施式
由事情的结果返回朔因。如一位教师教学《最佳路径》一课,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开讲,问道,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能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学生由此结果阅读文本探究原因,感悟迪斯尼乐园的路径的幽雅和独特的创新设计,及老人卖葡萄给格罗培斯的启示。
4、以点发散式
总体感悟文本,自由表达各自的看法,然后由各自的看法入手,回到文本中,细读品悟。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夜的工作》,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对周总理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带着对总理的看法回到文本中进行探究。
5、欲擒故纵式
有在研读课文时,为了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辨析,故意设计与原文意思相反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精彩的生成。如一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精读课文时,老师故意提出‚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你们有何看法?‛学生由此话题,深入文本品悟‚借‛字使用的精妙。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是疯了,不然为什么别人来劝他,他只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由此体会父亲的内心情感。
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文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与预设成者应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作为教师应该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