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它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比较学术化的表达,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无论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普九”,还是大学高收费,学校广办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创收活动,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和择校热,公办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以及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兴建“大学城”等等,大致是循着这一思路。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弗雷茨·马赫鲁普(Fritz Machlup)教授定义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概念,涵义是“生产、培育和流通知识的一系列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媒、信息机器和信息服务行业。其中,教育产业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教会教育、军队教育及其他政府教育计划构成。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按照国际惯例把生产和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称为第三产业,把教育看作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中,再次强调了教育的第三产业属性。目前,“教育事业” 已经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第三产业第3层次。由此看来,教育的非物质生产行业性质,已在国际和国内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教育本来就是“产业”,又何来“产业化”的争议?有人担心把教育“产业化”,会使教育活动“沦为”“一切向钱看”、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交易”,从而损害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市场交易”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的农业产业正是开放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交易”,才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有对教育服务的市场需求,就会出现教育服务的市场供给。而是应予以肯定和支持。虽然教育产业不应该排斥“市场交易”,但是,教育产业也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交易”。因为“市场交易”并不能解决教育产业中的所有问题。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全部活动或者绝大多数活动,以及第三产业中许多领域的活动,能够在“市场交易”中完成,但教育产业的不少功能和活动却不能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实现。“产业化”,意味着“市场交易”。如果赋予“产业化”这样的涵义,那么,“教育产业化”的命题就不能简单成立,至少是不能完全成立。教育产业,无论中外,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国家严格控制或主导下的产业。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改进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将是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高等教育产业化可能造成几方面的负面影响,教育收费有可能扩大收入分配差距,从而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必将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产业化后接受高等教育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但这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其实与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补偿率是完全一致的。由于高校具有固定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品牌效应突出等特点,进入高等教育市场有一定的壁垒,因而

有人担心产业化会导致高等教育市场的垄断,学校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提高收费从而导致学生数量减少。

从2004年年初起,教育部一再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教育部历来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教育事业了。”在现实的发展中,老百姓的评价并非来自语辞和理论,而是对教育现实中学校营利创收、高收费、乱收费、乃至钱权交易、教育腐败等各种不良现象的气愤和切肤之痛,“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享有骂名的负面词汇。教育是种产业,不能歪曲理解的教育产业化,学校应本着教学育人的原则,不仅是在学费等学校收益上绞尽脑汁,在教学质量,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更应该下足功夫,做好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为国家输送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