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启迪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惠州学院清明——五一假期“中国调查”之徽文化

项目成员:

阿波才

项目指导教师:

阿斯顿

项目实施途径:

访问、图书馆、网站

项目实施时间:

2010-4-29——2010-5-3

项目主管单位:

惠州学院思政部

二、调查背景

当我打开世博会的官方网站,浏览各具特色的场馆时,其中有一个场馆吸引了我,她是那样的熟悉——水墨山色外观的色调,犹如一个身着古雅淡装的女子伫立在现代的都市中,

文静,淡雅却又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又如一位国学大师在向我们说着:我们的文化灿烂多姿,蕴藏着深奥的智慧。异地求学的我也再一次被家乡的文化——徽文化所震撼,因此就借此次社会调查的机会,让受岭南文化影响的人们感受一下我国其他地方文化的精深,毕竟越是地区的就越是民族的,

三、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概况

徽州文化,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演变阶段:

第一阶段:从四、五千年前的远古到东汉时期,是古代徽州的山越文化阶段。居住在这里的古代土著是苗越先民,由于地处原始的江南古陆,东连浙闽山地,西接赣鄂江湖,是吴越文化区与楚文化的结合部。所以,徽州地区史称“吴头楚尾”,形成了区域特征明显的古代山越文化。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南宋,因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这里设置了新安郡,这个阶段可称为新安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战争和王朝更替,分别在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由北到南的移民,大批中原士族移居到徽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融合与改造了当地土著的山越文化,形成了比过去先进的新安文化。

第三阶段:从南宋到民国时期,因为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县改为“徽州”,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域格局,即徽州府与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上饶市)等六县,所以称之为徽州文化阶段。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正是这段时期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在底蕴比较深厚的新安文化基础上,徽州文化勃兴而鼎盛。划时代的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和朱熹均祖籍徽州,这里成为“程朱阙里、东南邹善”,“新安理学”成为徽州文化的理性内含,而民间更是文风昌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①,“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学有所师”,徽州文化也逐步成型。今人研究的徽州文化,主要是这个阶段形成的成型形态的徽州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语出元末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徽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简称,并不能将其被泛化为安徽文化,它是以徽州一府六县为地域,以徽州宗族为社会基础,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程朱理学为思想核心,涉及徽州宗法制度、土地制度、徽州宗族、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州工艺、徽州木刻、徽州版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商、徽戏等方方面面的地域文化。然而,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成为当今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过去的徽州造就了程颢、程颐,朱熹和戴震等大成者,今天的徽州更成就了大教育家陶行知,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过去徽派建筑是明清时期建筑的代表作,今天徽州有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一就是当地村落。如此人杰地灵之地,必有其特殊之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徽州,了解徽州,回味徽州,感受徽州的特有魅力。

四、徽文化的多彩多姿

1、徽派建筑及古村落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运用“徽州三雕”技术,将砖雕融展现于门罩、窗楣、照壁上,木雕表现于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石雕体现于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所以徽派建筑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另外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园林、牌坊、祠堂、学堂、民居、古桥、古井等景观单元组成,村

落选址讲究风水龙脉,注意人居与自然的和谐,谋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故多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当时有记“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见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①

徽州人借助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融合本地的人文理念,给后人留下了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西递和被称为是“科学和诗意完美结合”的宏村,今天更被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录上。还有歙县的棠樾牌坊群、许国牌坊、鱼梁坝、南谯门(二十四根柱)、鲍氏宗祠,呈坎宝纶阁、胡氏宗祠、雄村竹山书院……

2、徽州教育及宗族观念

徽州居民自古便十分注重教育,以科举道路改变人生的观念在当地根深蒂固。徽州地区一直文风昌盛,居历史记载,在宋代,徽州即有书院12所,清末时已达70 所,鉴于当时官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已无力满足当地学子需求,更是增开了社学多达562所。可以说当时的教育资源由民办,官办学校共同承担,且以民办为主,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有的,足可见徽州人的求学心切以及相应的教育资源的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乃是当地教育发达的深刻写照。明清两代,徽州举人多达996名,进士618名,而状元则仅休宁一县就有19名,休宁的“状元之乡”、“中国状元第一县”可谓名副其实。在徽州,“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②、“一门九进士、兄弟四尚书”、“同胞翰林”、“父子尚书”等故事绝不是信口空谈,,“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保于此,后或去或留,俗益向文雅,宋兴则名臣辈出。”③又“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故四方谓…东南邹鲁‟。”④并且也正是此时期,徽州已是作为了“程朱阙里”,由此可见当地文化之深厚,文风之昌盛,足可称道于世间,夸耀于史上。又由于当地山川秀丽,绿水怡人,因而徽州足可称之为“钟灵毓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程庭《春帆纪程》

②、《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③、南宋淳熙《新安志》卷

④、赵淆:《商山书院田记》

“人杰地灵”。

徽州的优势教育造就了本土太多的大师级的人物,最具代表的有“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朱熹(婺源人);“八百年思想之一大变革者”——戴震(屯溪人);“新文化运动的棋手”——胡适(绩溪人),是他们划出了中国文化、发展、与变异的路线。

同时徽州人的教育发展与本地的宗族观念浓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北方人因战乱南迁至徽州大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晋末永嘉之乱,二是唐末黄巾起义,三是宋末靖康之乱。迁居至此的大多是当时北方的大族,这些家族为了各自利益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本地土著人以及其他大族的骚扰,形成了强烈的宗族观念。当族内子弟具有才气而因贫困无法接受教育时,便会有族内的富人给予帮助,待日后其荣登宝殿便可彰显族内。徽州的教育无疑含有浓厚的宗族教育,同时这里作为“程朱阙里”,人人都热衷程朱之言,促使此地成了“牌坊之乡“,今天我们面对徽州随处可见的牌坊时,仍可感受到当年徽州子弟仕宦的显赫,进入蟾宫的荣耀,徽州女子守贞守节的凄苦。

3、徽商传奇、

说道徽文化,不能不提徽商,徽商既是徽文化的推动者,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徽州山多地少,人烟稠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由此造成徽州人深刻的危机意识。为了生存,人们蜂拥而出,求食于四方。同时徽州歉于田而丰于山,林业资源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