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合集下载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核算成本的方法,它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以便更准确地计算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的作业或产品特征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作业:作业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独立计算成本的单位。

一个作业可以是一项产品的生产、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

2.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复杂性、作业的时间或其他相关因素。

3.成本汇总:成本汇总是将成本按作业进行分类和汇总,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管理成本。

成本汇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表或作业成本卡进行。

4.分配基数:分配基数是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的用于分配成本的量度。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等。

分配基数的选择应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加以确定。

5.分配率:分配率是指确定成本分配比例的方式。

它可以是实际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也可以是预算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

分配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进行。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1.多产品企业: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多产品企业更准确地计算各个产品的成本,并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2.定制生产企业:对于定制生产企业来说,每个订单都是一个独立的作业,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精确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手段。

3.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作业成本往往难以估计,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服务业企业进行成本的分配和控制。

4.周期性生产企业:对于周期性生产企业来说,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生产周期内对成本进行分配和控制。

实施步骤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如下:1.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特点,确定作业的范围和分类。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确定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3.设定分配基数:根据成本驱动因素选择合适的量度标准,作为成本的分配基数。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S. Kaplan和Robin Cooper提出的。

它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方法,它能够更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科学地做出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加注重活动的成本和活动的驱动因素,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成本情况,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上,通过跟踪这些活动的成本,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理: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注重活动的成本核算,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分类和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这些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和时间成本。

2.成本分配的多样化:作业成本法充分考虑了不同成本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将成本分配得更加细致和准确。

3.成本与价值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强调了成本与价值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活动成本的准确核算,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或服务定价,并更好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管理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控制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划分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

而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将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上,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2.提高产品成本的准确度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为产品分配成本。

传统的成本法往往将所有成本都均摊到产品上,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不同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和活动成本。

成本会计4-作业成本法

成本会计4-作业成本法

本钱会计4-作业本钱法一、作业本钱法概述作业本钱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本钱的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中每个作业或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环境。

该方法基于对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的跟踪,并将这些本钱分配给相应的作业或任务。

作业本钱法的核心理念是将消耗的资源与特定的作业相关联,以便准确计算每个作业的本钱,并为决策提供有关本钱效益的信息。

二、作业本钱法的步骤使用作业本钱法来计算产品本钱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本钱驱动因素: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因素会驱动本钱的产生,例如直接材料的使用量、直接劳动的投入时间等。

2.追踪直接本钱:根据本钱驱动因素确实定,将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与每个作业或任务相关联。

3.分配间接本钱:除了直接本钱外,还存在一些间接本钱无法直接与作业相关联,需要将这些间接本钱按照一定的分配规那么分配给各个作业。

4.计算作业本钱:将追踪的直接本钱和分配的间接本钱加总,得出每个作业或任务的总本钱。

5.分析本钱效益:根据计算出的作业本钱,进行本钱效益分析,评估每个作业的利润决策性能。

三、作业本钱法的优点作业本钱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准确计算本钱:作业本钱法跟踪和分配了每个作业或任务的直接本钱和间接本钱,因此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本钱。

2.提供决策信息:作业本钱法的本钱分析结果为管理层提供了关于作业本钱效益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指导资源配置: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本钱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本钱。

四、作业本钱法的应用场景作业本钱法通常适用于以下几种生产环境:1.定制生产:在定制生产过程中,每个订单或作业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业本钱法可以确保计算出每个订单的本钱,并为定价等决策提供依据。

2.批量生产:在批量生产环境中,每个批次可以看作一个作业,作业本钱法可以追踪和计算每个批次的本钱,帮助管理者进行本钱控制和分析。

3.效劳行业:作业本钱法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效劳行业,如餐饮、酒店等。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的成本分配方法,也是一种本质上的产品成本法。

它适用于生产作业或服务活动的成本核算,能够使管理层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变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并且能够帮助管理层做出合理的经营决策。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原理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作业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配的方法。

作业是特定的生产任务或服务活动,例如生产一种产品、完成一项工程或提供一项服务等。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包括三个核心概念:作业成本卡、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汇总。

1. 作业成本卡作业成本卡是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工具,用于记录与特定作业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作业成本卡将每个作业的成本细分至每个成本项目,以便于管理层对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

2. 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要求将间接成本与各个作业进行合理分配。

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例如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通过适当的分配基础,可以确保间接成本能够合理地分配给各个作业,从而真实反映各个作业真实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要求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汇总,以便于管理层对企业的总体成本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作业成本汇总还可以帮助管理层评估各个作业的盈利能力,并作出相关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业。

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某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某制造企业生产了多种不同的产品,并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该企业采用作业成本卡的方式,对每个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详细记录和核算。

企业还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了合理的分配。

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得以了解每个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并可以评估每个产品的盈利状况。

有些产品可能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低下或者优化制度不完善导致成本较高,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提高成本计算准确性
基于实际作业时间进行成本分配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通过记录和分析实际作业时间,将资源成本准确地分配到各个作业环节,提高了成本计算的 准确性。
消除传统成本法的扭曲现象
传统成本法往往基于产量或人工小时等单一标准进行成本分配,容易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通过考虑实际作业时间和资源消耗,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06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实施挑战与对策
数据收集与处理挑战
数据收集困难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需要详细的活动数据,但往往这些数据难以获 取或记录不完整。
数据处理复杂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和分析,以准确计算各项活动的 成本和耗时。
系统支持不足
现有的信息系统可能无法支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所需的数据收集和 处理要求。
适用范围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作业流程复杂、资源消耗多样化的 企业。它可以应用于产品成本核算、服务成本核算以及项目管理等领域。
0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原理
时间驱动因素
时间方程
时间驱动因素基于时间方程,即“作业时间=单位作业耗时×作业量”,以时间为量化标准来分配资 源。
时间动因
时间动因是引起作业时间变动的驱动因素,如设备调整、准备时间等,直接影响作业时间的消耗。
建立资源消耗模型
03
根据资源消耗情况,建立资源消耗模型,为后续成本计算提供
依据。
计算作业中心成本
计算资源成本
根据资源消耗模型和实际资源消耗情况,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资 源成本。
计算作业成本
将资源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分析作业成本
对计算出的作业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高的作业和降低成本的 途径。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基于活动分析,将企业的资源消耗与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成本相关联。

其原理是将企业的资源消耗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再通过活动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的应用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活动: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活动是企业资源消耗的基本单位。

2.确定活动成本:对每个活动进行成本的收集和记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与具体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人工工资、原材料等;间接成本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费用,如厂房折旧、管理费用等。

3.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反映了不同活动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可以是数量、时间、人力等。

通过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将活动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中。

4.分配活动成本:根据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大小,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中。

可以采用各种分配方法,如人工工时、机器使用时间等。

5.分配产品或服务成本:将各个活动的成本按照其驱动因素的使用情况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这样可以准确地衡量每个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

ABC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资源消耗和浪费,并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同时,通过准确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企业可以更加合理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改善利润状况。

然而,ABC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对企业信息系统要求较高。

其次,由于活动的确定和成本的分配是主观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ABC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特定行业,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成本计算复杂度较高,实际应用难度增加。

综上所述,ABC作业成本法以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在成本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和服务成本的管理会计工具。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准确地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用于决策制定。

本文将对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模型进行详细描述。

1.活动驱动成本: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由一系列活动所驱动的,而不是由产品的直接特征所决定。

这些活动可以是设计、采购、生产、分销等各个环节。

2.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活动的成本是由活动的驱动因素所决定的。

驱动因素可以是工时、机器使用时间、材料用量等。

作业成本法通过识别这些驱动因素来确定每个活动的成本。

基于以上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活动:首先,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各个活动。

这可以通过流程分析、设备利用分析等方法来确定。

2.识别驱动因素:对于每个活动,需要确定驱动该活动成本的因素。

例如,对于生产活动,工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

对于采购活动,订单数量可能是一个驱动因素。

3.确定成本驱动因素:针对每个驱动因素,需要建立相应的计量方法,并确定计算成本的基准。

例如,对于工时作为成本驱动因素,可以通过记录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来计算成本。

4.分配成本:根据每个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每个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最后,利用所得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辅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例如,可以分析产品的利润率,确定哪些产品应该继续生产,哪些产品需要改进或淘汰。

1.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避免了传统分配方法中的误差和偏差。

2.更精细的成本控制:通过对每个活动的成本进行跟踪和分配,管理层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更精确地制定成本控制措施。

3.更准确的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ABC与TDABC(作业成本法)

ABC与TDABC(作业成本法)

如何应对abc与tdabc的发展挑战
培养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培养具备abc与tdabc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以推 动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和应用。
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abc与tdabc实施过 程中的职责和角色,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持续改进和优化
企业需要对abc与tdabc的实施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完善 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
abc的优点与局限性
• 战略价值: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 值作业,为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支持。
abc的优点与局限性
实施难度
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数据 收集和整理。
适用范围有限
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间接成本 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对于直接成 本占比重较大的企业适用性较差。
abc与tdabc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BC和TDABC都是为了提高间接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 。
区别
ABC和TDABC在作业动因的选择上有所不同,ABC通常采用直接观测或历史数据来估计作业动因,而 TDABC则通过时间基础来估计作业动因。此外,TDABC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地建立模型 ,而ABC则需要更多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
03 tdabc的实施与应用
tdabc的实施步骤
定义作业
明确企业的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划分为一 系列作业,并对每个作业进行描述和定义。
确定资源
识别完成每项作业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 力、财力和时间等。
分配资源成本
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个作 业,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ppt 41页)(共40张PPT)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ppt 41页)(共40张PPT)
第三节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这种分配率分配法可以用于制造企业,也可用于非制造企业。
材料整理 合计
间材料整成理 本的严552000重00000元0元扭曲,使得出的成本指标
企业的成本分析出现盲点 ,需要利用ABC法来确立正确的成本 ;
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生产耗费的基本 案例 克来斯勒公司实施ABC
单位成本
1998年6月成型部门制造费用总计为550 000元,根据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该部门制造费用由三种作业引起,这 三种作业是质量控制、机器调控和材料 准备,与各项作业相关的成本数据如表
作业与相关数据
作业 质量控制 机器调控
材料整理
合计
成本库 质量控制
机器调控
材料整理
制造费用 250 000元
“最复杂的产品,它的销量远低于1号和2号电路板 的销量。3号电路板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产品,我 们的竞争者似乎不想涉及3号电路板的市场。即使 我们数次提高3号电路板的价格,客户仍然源源不 绝。”
公司的副总经理约翰•斯通补充道:“我发现整个形
势令人迷惑。为什么你以最有效率低生产一种高产量 的产品,但却只能从市场中获得最低的回报,并且还 面临降价的压力?我们所有的人都关心这种现象。而 2号产品是我们的主营产品。”
30
60 000元
制造费用 50×1.5=75 450 000
50
100 000元
合计
210元 1260000
140元 280 000元
传统方法下的产品A的单位成本为210元,比作业成本法下的190元高出10.5 %;而产品B,传统方法下为140元,比作业成本法下的200元低30%
案例 克来斯勒公司实施ABC
3、计算各成本动因或业务的成本率;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计算和分析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基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成本与实际生产活动相关联。

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作业成本法基于以下原理和假设:2.1. 成本与作业的关系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与作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每个作业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劳动力,而这些成本应该被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上。

通过将成本与作业相关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

2.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与特定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工人的工资和原材料的使用。

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特定作业关联的成本,例如设备修理和设备折旧费用。

2.3. 作业成本汇总为了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作业成本法需要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汇总。

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分配给特定的作业,而间接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最常用的分配方法是使用费率或以工作量为基础进行分配。

2.4. 作业成本记录与分析作业成本法要求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记录和分析。

这包括记录与作业相关的所有成本项目,并将它们分配给相应的作业。

通过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到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从而评估其盈利能力和效率。

3.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成本计算和定价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和估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通过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正常成本,并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定价。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不同作业的成本效益,从而进行决策和改进。

3.2. 预算编制和控制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预算编制和控制过程。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每个作业所需的预算,并为不同作业进行预算控制。

这可以帮助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成本,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活动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它通过将企业的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再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下面将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及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以活动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计算。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精确的成本分配方式。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忽略了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影响。

而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配给各项活动,再将这些活动分配给产品或服务,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这种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不同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影响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包括成本分配、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以便进行定价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对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改进。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效率。

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成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企业可以识别出成本较高的活动,并考虑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

这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分配,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也叫作ABC(Activity-Based Costing)成本法,是基于资源、作业和对象的一种数据模型。

有点难,我尽量用通俗的非财务语言解读下。

ABC成本法的大致逻辑就是,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然后对象与作业之间,作业与资源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动因关联起来的,这个动因也可以理解为分摊的依据因子。

接来来,我们讲讲如何理解资源、作业和对象。

1、资源资源可以理解为我们制造实际商品或者产生服务所消耗的物资,比如人工、水电、场地、办公用品、材料等等,当然这些资源可以再细分一下,比如说外包人工(变动的)、正式员工(固定的)、办公场地、生产场地等。

所有新产品的产生一定是消耗了一定资源的,就像人之所以存活就是因为有氧气和各种养料的持续消耗。

资源的消耗,通常我们使用货币进行衡量,然后再转化为财务的语言,就是成本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下,资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金钱消耗,也就是所谓的成本了。

2、作业作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环节。

一件产品和服务的产生,通常会经过多道工序或者步骤,之所以要区分作业,就是为了把一件产品的成本在不同的环节上进行拆分,从而可以更精细化的进行成本管理和流程控制。

举个栗子,一个马克杯之所以能出现在我们的办公桌旁,是经过了各种环节的。

概括一下,至少有烧制环节(实际这一个烧制又可以分析更多小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我们可以把这些环节理解为不同的作业,比如说烧制的作业等。

每一个环节或者作业,都会消耗人工、场地、材料等,如果我们不区分作业,把所有环节一锅炖,就没办法很好的区分一个成本到底消耗在哪里,如果成本出了问题,就更没办法进行追溯。

所以,作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回溯资源,利用资源和配置资源。

3、对象对象就比较好理解了,其实就是实际的商品或者无形的服务,是我们消耗了资源、作业之后所得到的一个结果。

对象可以是一个马克杯,也可以是一个APP。

这个逻辑比较复杂,需要很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大数据作为支撑,目前在大企业里面应用也不是很广泛,而且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关于动因这边也千差万别,但是一套比较好的ABC模型,对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助力又特别大。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的局限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

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关性。

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

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

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

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

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实际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一种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下面将从原理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

原理解析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作业,为每个作业单独核算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作业分类
首先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分类,例如按产品、订单或部件等维度进行区分,确定每个作业的范围和成本核算对象。

2.成本分配
针对每个作业,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适当分配,确保每个作业都能全面反映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等。

3.成本计算
根据作业的具体特点和成本分配情况,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并辅助决策和控制管理层对成本进行监控和分析。

实际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以某汽车制造公司为例,介绍其应用情况:
该公司生产涉及多个产品线,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按照不同车型和订单划分作业,分别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分配。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构成,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成本控制措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细分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是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的有效工具。

希望各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提升核算效率,实现成本管理的优化和提升。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即本质)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为基础前提的,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资源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的成本以作业动因为基础追踪到产品成本,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成因(萌芽)(一)、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归属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而间接费用的处理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将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个成本中心;第二步,将各成本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

在将按各成本中心归集的间接费用分配给各个产品时,主要以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为分配基础,其他还有如机器工时、产出单位、材料成本和主要成本等。

这种基于数量的分配基础,其合理性取决于间接费用是否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

在制造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重很小、其高低对总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分配方法因简单易懂、资料容易取得而比较合理,产品成本的信息也比较准确。

制造费用大大增加;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的大大降低;与工时无关的费用的快速增加,选用基于工时的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扭曲了成本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间接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数量并无直接联系,如果仍以单一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就容易导致产品成本的高估或者低估。

(二)、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使得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技术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以“柔性制造系统”取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系统。

所谓“柔性制造系统”,其实质就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企业生产过程能够迅速地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或者适应产品需求的变化进行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针对规模经济下的大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导致企业成本中间接费用急剧增加、直接人工比例越来越少等生产经营的新特征,这对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作业或环节,针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最终得出产品的完工成本。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其基本原理以及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或活动来确定产品成本。

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或环节,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然后,通过将作业成本与实际完成的数量相关联,按比例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能够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间接成本则是无法直接归属到特定作业的成本,需要通过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摊,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费用。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业成本法的运作方式,我们以一家制造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该公司生产定制家具,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作业:原材料准备、加工制造和包装运输。

原材料准备:在这个作业中,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仓储管理和原材料准备工作。

相关直接成本包括所用原材料成本;间接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储管理人员工资等。

加工制造:这个作业包括木工加工、喷漆等制造环节。

直接成本包括木材、油漆等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成本;间接成本包括生产线设备折旧、厂房水电费等。

包装运输:这个作业涉及将成品包装运输到客户处。

直接成本包括包装材料、运输费用;间接成本包括包装工人工资、运输工具折旧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这家公司可以准确地将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出来,并按照实际完成的数量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确定每个定制家具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把握产品成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定价和经营决策。

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作业或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分配,可以更精确地掌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业成本法ABC

作业成本法ABC
16700h 50次
机器小时数 233800 检验次数 84000
合计
-----------
395800
-----------
------------- ------------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作业成本法及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计算A、B产品的 单位成本。 解:首先计算各项作业动因分配率,然后再分别计算产品A、B消耗作业 量的成本,其结果分别如表3、4所示。 表3 产品A、B消耗作业量成本(一)
该中心的成本动因量化总和 某产品应承担的某项作业成本分配额=该产品 消耗某作业量总和×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
作业成本控制管理ABM
基本原理:通过作业分析,挖掘成本动因,改变
作业实施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作业的效率和质 量水平。
作业分析的要点: 1、对不必要的作业进行确认,消除不必要的不增
资源C
资源 动因
成本 作业池
A’
B’
C’
成本 动因
产品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优点: 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析(ABC)法是被
认为确定和控制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 第一,从成本计算的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成本 核算的准确度,减少了成本信息的失真,提高了 管理效率。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显现各项产品成 本的资源动因,而仅仅把产品的成本和产量相联 系,把产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在确认、分 类、分析和控制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作业
机器调整 准备 生产订单 机器运行 质量检验
作业成本 作业动因 数 (单位: 元) 16000 16次 62000 233800 84000 25份 16700小时 50次
作业动因 分配率 1000元/次 2480元/份 14元/小时 1680元/次

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及其应用

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及其应用




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及其应用
成 本 法

Research on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ity Based Costing



陈东明

Chen Dongming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0)

(Jiangx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age of Indeustry and Trade, Jiangxi Nanchang 330100)
227
科技广场 2007.12
用产品品种的多样化战略以及高度自动化设备生产,由此引 起的间接成本数额的急剧增大,从而使得传统的成本计算方 法不能提供较为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逐渐失去其在成本管 理决策中的作用。而在作业成本法中是用多个成本动因,使 得数额较大的间接成本的分配更为合理,进而可以得到较为 准确的产品成本,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信 息。
参考文பைடு நூலகம் [1]吴灏文,王义平.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四卷)
[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黄业德,宁颖梅.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四卷)
[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门素梅.管理会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东明(1971 —),会计师,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多
次参加大学教材的编写。
228
1.2 作业成本法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作业消耗资源,产 品消耗作业”。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耗用量,产出量的 多少决定着作业耗用量,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可以分为以下几 个步骤: (1)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 各资源库; (2)确认主要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 (3)确定资源动因; (4)根据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动因数,将各资源库汇集 的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 (5)确认各作业的成本动因,再根据每个成本动因计算 相应的作业动因分配率; (6)根据各项作业消耗的成本动因数将各作业成本库价 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差不多原理
1.1作业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差不多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差不多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依照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确认作业、要紧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
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预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操纵、生产打算、工程处理、动力消耗、
存货移动、装运发货、治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缘故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依照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
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因此,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缘故。

例如,起动预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预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能够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
第一第二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不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要紧特点是:
其一,以作业为差不多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
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纳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
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依照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

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事实上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事实上际发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
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要紧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
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1.2作业治理
成本分配观的认识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操纵成本的发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须立足于过程分析观来进一步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过程分析观以业务为导向,从实物流淌及其与数量化、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能够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操纵,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治理得以实现。

作业治理确实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治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治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要紧采纳如下方法降
低成本:
(1)作业消除
作业消除确实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差不多上不增值作业。

假如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能够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
作业选择确实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能够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
作业减低确实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能够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闻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
作业分享确实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如此能够减低单位作业
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

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假如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能够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能够讲,进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治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治理制度。

如下图所示:
成本分配观
过程分析观
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操纵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制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与成本操纵中的应用
2.1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中的应用
传统成本性态分析以产量作为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基础。

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成本性态分析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成本变化的缘故。

但在高科技生产条件下,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性态分析就掩盖了间接费用的可变性,无法准确反映成本变化的缘故。

作业成本法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态,基于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可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
成本、固定成本三类。

短期变动成本一般在短期内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仍以产量为基础(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原材料耗用量等)来归属这些成本。

长期变动成本往往随作业(如:生产批次、产品项目)的变动而变动,故以非产量基础(如:检验小时、定
购次数、整备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宋归属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性态分析,拓宽了变动成本的范围,更大部分地明晰了投入与产出间的联系,是对传统成本性态分析的扩展。

成本性态分析是变动成本法的前提,本量利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成本决策法的基石之一。

作业成本法扩展了成本性态分析,因而对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以及相关成本决策法产生了一系列阻碍。

1.对变动成本法的阻碍
变动成本法以传统成本性态分析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为前提,将与产量变动无关的固定成本视作期间成本,
将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动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其目的是适用于短期决策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概念的提出,使许多不随产量变动的间接成本能够明确地归属于各产品,产品成本不仅随产量变动,而且随相关作业变动,这动摇了变动成本法的基础。

特不是适时制条件下,单元式制造使大量的制造费用(如:折旧、辅助生产)由间接成本变为直接成本;零库存意味着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这些对变动成本法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总之,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法的重要性在日趋减弱,约翰·李认为变化的缘故要紧有两个:一是在总制造成本中,变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特不是那些技术先进的组织,变动成本的比重低于10%;二是把各项固定费用按期间归集处理,并不能为操纵日益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良策。

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的采纳在一定程度上幸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因此,作业成本法有可能实现成本会计进展史上的否定
之否定而取代变动成本法。

2.对本量利分析的阻碍
本量利分析是进行成本决策分析的基础模型。

传统的本量利模型为:
R=PS-VS-F
R——税前利润 P——一销售单价
V——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产销量
F——固定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