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的大变革 课件—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的大变革 课件—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复习第三环节
高考考情分析
高考考情分析
命时题间趋势: 全国卷
地方卷
2(0212)【通甲过】创24设·老新子情思境想、与提道 出江新苏问·1题·土的地形私有式制考查辽春宁·秋1·战百国家争时鸣期政 治、经济家学、派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山对东历·百史家发争展鸣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 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湖 广进北 东步··11、··史 春农学 秋业研 战和究 国方 的商法经业·济战发发国展展时条期件社及会变状革况、 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浙、江经(济6)及·1文·百化家逐争渐鸣走向湖南统·一1·的百家趋争势
在自材吞的国A立周还料封并.礼出3号。,边为:现,到乐战兼地了(了国制楚并卿区战中战度)大国期武都争夫时不以使王夺归期后复众位”,附,各先多的存大。后分了政在国改散变这楚国称的。表国君【都“小由详要不王明国于,解得“再”逐诸当】到满。渐侯而周根时足不被国天据王原少大之周子所不大来国间的学朝认内加(可容大,位可礼根知夫,乐据,我夺)“分征自权战而封伐王制,国尊自不下兼:耳加诸大并位侯”夫,获频出我得“繁自封乃尊位 竞面BCD进争...宗王分行激变法位封烈革,制世各制。国—度袭度—不开制受摘得自不始度到岳在解消挑麓政体亡战版治教、材经耳明对并不”当,没能济历可时礼有说和史知分乐消明军楚封制亡宗必事王制度,法修等自度依排关(I方立受然除系)为到存开B;王挑在始材的战,解料做,排体分没法故除,封有是选;排权体制对王除D力现;分位C走。宗A下封世项向故法制袭移说选血瓦的制法D缘破始解过关坏终于系,存绝,说在,
【知识拓展延伸】重农抑商 易错: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
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
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_先秦主题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一课件2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_先秦主题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一课件2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5)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6)商鞅变法具有局限性,如严刑峻法、轻视教化、对百姓 剥削沉重。
思考:商鞅变法的特点有哪些? (1)核心:富国强兵 (2)过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3)方式:严刑峻法、厉行法治
(4)程度:最为彻底 (5)范围:广、全面 (6)影响:深远
4、商鞅变法的成效
(1)政治上,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①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军功地主地位上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宗室地 主地位下降。
的士阶层兴起并壮大。 ②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阶级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尤其是军
功地主的崛起,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 ③随着变法改革深入,贵族与平民为主体的社会逐步转变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为主体的社会。 ④随着社会结构多元化和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小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摆脱
官府和宗法制家庭关系的束缚,获得相对独立身份。 2、原因: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含义: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农本思想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
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2)目的直:接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和兵役徭役的征派 根本目的: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统治
(3)历代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
①战国秦国首倡:商鞅变法 ②西汉至唐代: 全面强化
a. 法律贱商人:在政治上歧视商人,“入市籍不为官”,降低其社会 身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3.(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第2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讲 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一、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之政局大动荡—列国纷争 分析列国纷争给时局的影响
天下共主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礼乐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 一鼎
★政局:天下共主社会稳定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时局动荡,破坏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
★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国家:天下共主周朝统一
二、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之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材料: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 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表现:重要变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稳定、分布更广(戎狄自己是炎黄子孙) 2.意义: ①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②文明: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③国家: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为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民族基础
旱、虫灾;人祸:战乱、苛政)
统科技及文化的发展。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简单的性 消极: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难以产生
别分工、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 技术突破;天灾人祸,容易破产;自给自
社会心理状态。 ⑥精耕细作:人多地少,必须追求土地单位
足,阻碍商品经济,导致中国近代落后
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 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 ”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周王室 衰微, 分封制 遭到破 坏 职官制度从世卿制到官僚制度 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史料信息丰富,获取信息时要注意抓住核心词来归纳,比如① 中的“实力大大衰落”,②中的“独立王国”,③中的“历史 性转变”等等。
[提示] 周王室和诸侯国公室权力和地位受到挑战;各国通过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 采用楚国方言, 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为《离骚》 。




把握主流·辐射多元
重 难 点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文物证史——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历史映射]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享 有最高礼仪。铜鼎位居礼器首位,尊卑序列尤为严格,“天子 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从考古遗址出 土的文物来看,春秋初期郑庄公逾越周礼,公然使用九鼎,表 明天子的权威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 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 韩非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主张 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 变法革新 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辩]儒家“仁 爱”与墨家 “兼爱”的 不同 (1)从范围看: 前者的范围 狭窄,主张 “ 克 己 复 礼”为仁, 讲 究阶级性; 后 者具有广泛 性, 不分等级 贵贱。 (2) 从 代 表 的 阶级利益看: 前者代表统 治阶级利益, 后者代表小 生产者利益。
(3)租佃经营: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出现了租佃经营。
(二)手工业
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课件
基层治理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___县__制_______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__个__体__小__家__庭_____;在民间实行什伍
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
评价 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小练2] 商鞅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谈谈你对商鞅变 法思想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表达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商鞅变法顺应 时代潮流的进步性。
唯物史观——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打击旧 贵族,使地主阶级获得政治地位。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 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普遍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 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 主阶级的意志。
3.变法图强运动 (1)变法运动
背景 目的 成效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__富__国__强__兵____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君__主__专__制___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经济 _重__农__抑__商_____,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内容
军事 行政管理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人民版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表现
①德治——儒家(人性善,以德治国;孔子、孟子。) ②法治——法家(人性恶,以法治国;商鞅、韩非子。)
(3)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评价
①儒家德治——不符合兼并战争的现实,无助于富国强兵,不受君主重视。 ②法家法治——有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受重视,推动秦国完成统一。
二、课标解读与深化探究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剧烈。
逐渐确立,家庭为单位封
③贵族削弱,新兴地主势力崛起。 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大幅度发展,促使 西周以来形成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各国统治者对传的统治国 方式进行调整。
(2)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日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君主采取措施提
(2)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 想理论基础;③百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3)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及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核心思想是“仁”;克己复礼(思想保守);政治上“为 政以德”;适时改良;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深化探究 1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 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今 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无为”“道”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 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 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 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
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
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私有制 (少量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基础梳理
要点探究
习题演练
二、经济之变 1、农业:(3)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转变
这块甲骨上面有刻文:“(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
问题:个体农耕的特点是什么?出现的前提和 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经济上:重农抑商,适应个体农业 的发展需要; 思想上:重视法家思想,适应集权 政治、争霸图强的需要。
习题演练
基础梳理
要点探究
习题演练
要点探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 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导致封建地主阶级 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变法的实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 3.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 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 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讲 早期的中华文明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3.(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二)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拓]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

[辩]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封建”指分封制,如“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国现代史书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形态学说中,“封建制度”指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制度。

[联]宗法制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专题一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Log【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知识梳理】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农业:(一)生产技术:出现并得到推广,促进了;(二)土地制度:逐渐瓦解,逐渐确立;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1)根本原因:( , )。

(2),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各诸侯国的(齐国的“”、鲁国的“”)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公元594年,鲁国“”,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思考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是怎样的?(三)阶级关系:、两大阶级崛起;(四)水利灌溉工程:如、、。

(五)生产经营模式:由向()转变。

1、特点:(1)以为生产、生活单位;(2)和相结合(),;(3)生产目的是()。

2、评价:(1)积极意义:既是,能,也是。

(2)局限性:①分散性:。

②封闭性:。

③脆弱性:。

④落后性:。

思考2:什么是“精耕细作”?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二、手工业:出现,分工,兴起。

三、商业:1、货币,出现;2、出现,的局面被打破。

3、(春秋)比较普遍,出现;4、经济政策:。

(始于)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进入东周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崛起,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

2.表现:(1)“”(齐、晋、楚、吴、越)(2)、(3)“”(齐、楚、燕、韩、赵、魏、秦)3.结果:导致,社会经济,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促进了。

(二)华夏认同1.原因:各民族的和。

2.意义:促进了,有利于。

二、变法运动(一)目的:(二)结果:推动了,逐步建立起。

(三)代表:战国时期- (公元前356年)1、内容(1)政治:;。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先秦思想文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先秦思想文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封闭性 分散性 积极性 脆弱性 稳定性 落后性
3、经济之变——铁犁牛耕(工具)、土地私有(制度)
材料: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
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 有鼻环的牛尊
——《吕氏春秋·审分》
Q1:根据图片和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Q2:分析图片内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C.政治制度的演进
B.生产方式的变革
B
D.地形地势的利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考查要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的原因——经济发展
材料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 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 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 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3、经济之变——小农经济(模式)
材料二 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崔氏,偕媳王氏,青年失禺……是时,家 益困,仅种旗庄田数亩,妇女古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 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并月风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 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
——摘编自乾隆《易州志》卷十六,《艺文》
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手工业 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
管理;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等多种样式的 铜铸币。涌现出一批富商巨贾与中心城市; 政策:“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商鞅“重农抑商”; 信贷: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外贸:波斯帝国时,中国的丝绸已经达到地中海东岸。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违背原始民主传统;商鞅变法中 “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废除土地国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制。都是春 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们都推动了当 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都是历史的进步。 4.商周为青铜制造的鼎盛时期,人们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 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5.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但尚未成为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四、科技起步
夏朝
《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 天文学
象和农事等内容
商朝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 天文学
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返回
易错提醒 精准读背
易错提醒
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成了社会 剧烈动荡,但也有如下积极影响:加速了不同地域、民族间的交融,促 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扩展了疆域,促进局部统一;促进各国的制度 改革。 2.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变化分两个角度看,在周王室中,周天子 的权力是不断减弱的;在各诸侯国内,各国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君主 的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
重点探究
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 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 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 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 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 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农业 (1)生产力 ①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 生产率。 (2)生产关系 ①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逐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③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周幽王废长立幼
西北反叛 失去诸侯支撑
势力范围变小
3.平王东迁 4.桓王伐郑 权威丧失
三、政治大动荡 (一)西周统治秩序的瓦解与诸侯纷争
(2)诸侯纷争
春秋早期
春秋晚期
战国晚期
1.王室衰微
2.统一趋势加强
3.中原版图的扩大
4.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5.三家分晋,封建社会形成
三、政治大动荡 (二)诸侯纷争下的华夏认同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 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 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稷下学宫复原图
考情分析
本单元是高考高频考点,大题小题都有涉及。复习时注意与三本选择性必修知识点的关联。
课程标准
二、经济大发展
(3)经营方式的改变
(一)农业
①小农经济的特点
1.脆弱性:天灾、人祸 2.封闭性:自给自足
3.分散性:一家一户、男耕女织 4.落后性:与现代农业相比
二、经济大发展 (一)农业
(3)经营方式的改变
②小农经济的影响
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 决定专制体制(重农抑商); 但缺少民主
超然的态度);顺应自然
人与人之没落间奴的隶关主贵系族
阴阳 家
墨家
邹衍 墨子
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 科学认识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天志明鬼(坚信鬼神会赏善罚暴)
法家 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王室衰微,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最大。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1)农业生产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长期安定,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①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家庭手工业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私营手工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业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3.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土地私有制确立:(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出现了租佃经营。

(二)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三)商业1.商业的产生、发展:商业繁荣,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孔子与老子治:倡导“无为而治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辩]自耕农与佃农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

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

这种身份的人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拓]“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提出“仁政”学说3.意义(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天象观测: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

(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科技成果: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4)数学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

2.绘画艺术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主次分明,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文学成就(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为《离骚》。

,[联]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

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辩]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拓]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等丰富的价值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儒家思想文化精华,结合时代风貌,延续了其中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内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发展需求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的基础上,其时代价值必然日益凸显。

[拓]《诗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文化成果,它全方位地反映了商周的历史,其内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梳理《诗经》中有关商周的内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与史的关系,从而公正客观地看待《诗经》的史料价值。

重难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大变革一文物证史——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历史映射]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享有最高礼仪。

铜鼎位居礼器首位,尊卑序列尤为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初期郑庄公逾越周礼,公然使用九鼎,表明天子的权威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史料探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史料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

从此,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①。

当时的各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在经济上掌握了大量私田和隐民,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独立行政机构和所属的官吏“家臣”或“家宰”,在军事上有自己的车队、甲兵和徒兵。

这些有势力的私门,宛如一个个独立王国②。

综观战国七雄,哪一国变法主动和彻底、措施得力,哪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就迅速增强,在当时军事兼并战争中就占有主动地位,就能较好地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③。

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④。

春秋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个别国家如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⑤。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表现。

[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信息丰富,获取信息时要注意抓住核心词来归纳,比如①中的“实力大大衰落”,②中的“独立王国”,③中的“历史性转变”等等。

[提示] 周王室和诸侯国公室权力和地位受到挑战;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

[系统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1.王权体制面临挑战,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

2.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由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3.官僚制取代世官制,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三读图明史——小农经济的特点[解读]1.生产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组织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追根溯源——宗法制与小农经济中国古代的家族经济,是以同一族属的各个家庭为基础的组合式经济;是将本家族所属成员进行内部分工,使之从事不同的劳动,以取得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及生产资料。

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实现整个家族的自给自足。

这也是小农经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与独立家庭式的小农经济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有别于构成的方式和生产的规模,且封闭和排外性更为突出。

正是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国古代聚族而居的社会格局,出现了以家族及家庭为单位的小土地分散式经营,进而产生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重难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一读图明史——《孔子讲学图》[解读]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

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

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系统认知]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