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先秦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史
❖ 3总结性成果的不断出现是此期文学理论的鲜一、形成发展期
❖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 到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 罗根泽、朱东润等人的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 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基础,使之成 为一门众所公认的独立学科。这当中贡献最 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
❖ 2儒释道三家文学美学思想的融合,互相 吸收。
❖ 3社会价值与自身规律探讨的统一。 逐渐出现审美与社会功用相结合的新格局,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有 了全面、完整的认识。
❖ 白居易《与元九书》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诗歌艺术的尚实、尚俗主张。
❖ 皎然 ☞诗教与审美并重; ☞崇尚自然; ☞“意境”说; ☞风格论
❖ 司空图
☞韵味论; ☞风格论
❖ 韩愈散文理论
☞修辞以明道; ☞ “气盛言宜”说; ☞“不平则鸣”说。
❖ 韩孟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四、总结期——明清
❖ 1流派理论的蓬勃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第一 个显著的特征。如散文的桐城派,词的常州派等。
90年代中后期,张少康、刘三富的《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1995年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一章 先秦文论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里已有许多 文学理论。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教中心说和以 道家为代表的审美中心说,初步形成各有侧 重的文艺观念。这两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
先秦文学批评课课件PPT
思无邪
•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 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 之狂也且!
思无邪,归于“正”。
知人论世
•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 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 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 同“上”)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 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
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而远,远而反。
•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其一焉。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本身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把握。它支配万物也是
没有痕迹的。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无意志、无目的的行为。
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自然。就是说,道因循万物之
自然。
自然
• 老庄自然的审美理想:“素美” • “素”,白色的生绢。
• 宋明就以美学的言近旨远为特征。
• 象征物象的逐渐定型,成为“兴寄”阐释的基础。
• 宋人对杜甫《江村》诗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 敲针作鱼钩。”惠洪《天厨禁脔》:“妻比臣,夫 比君。棋局,直道也。针合直而敲曲之,言老臣以 直道成帝业,而幼君坏其法。稚子,比幼君也。”
• 穿凿附会
• 清代则以集成融合为特征:
二、先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特点
文学创作 • 诗骚 • 儒墨 百家? 文学批评 • 散:子书,诗乐一体 • 源头
三、先秦文学批评关键词
• 兴观群怨 • 尽善尽美 • 思无邪 •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立象尽意——意象批评 • 发愤抒情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 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其中还 有法家思想。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 有继承,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 一是他提出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
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扬雄、刘勰; 二是他的《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 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这是说诗 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这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团结 作用】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也即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批评作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
二、孟子的文学观 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关于“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万章上》)
文是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 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 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 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诗 歌的本义。
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
一、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对 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 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 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 流思想。 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 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 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 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
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诗言志”的发展
• 战国以后,“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 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 汉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魏晋南北朝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
•7
“诗言志”理论意义
•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偏重于从创作主 体方面来理解文艺本质特征的基本思路
•23
第二节 先秦道家的文学批评
•24
概述
• 老庄之学 • 儒道文艺观比较
•25
一、老子的文艺观
• 老子(约前580—前500),名李耳,又名 老聃,楚国苦县人/ “柱下史”/尹喜/《道 德经》上下篇
•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章)
•26
1、大音希声
以告哀。”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
•5
“志”的内涵
• 赵岐 :“心所念虑”(《孟子·公孙丑注》) 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学记注》)
• 朱自清:作家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怀抱。 献诗言志 赋诗言志 教诗明志 作诗明志
•6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 • “听之不闻名曰希。”(14章) • 王弼《老子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
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 有声者,非大音也。”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2章) • 庄子:人籁、地籁、天籁 • 陶渊明/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亚里士多德(前384)
•10
• 孔子(前551பைடு நூலகம்—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古代批评史ppt
第一章 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汉代儒家的文艺观与先秦儒家文艺观相比,有两个新的特点: 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少了。汉儒对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作 了明显的限制,无论是“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也好,“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也好,“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也好,都是为了 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要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 围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触及统治者的地位和妨害封建秩序的稳固。 二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做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 述。这首先表现在美刺谏讽说的明确提出,对“六义”(风、雅、颂、赋、比、 兴)的阐述。其次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把“志”和“情”紧密地结合了 起来,对文学的抒情性有了极为充分的论说,如“诗之为学,情性而已”(翼 奉语),“诗者,持也”(《诗纬》),“抒其胸而发其情”(刘向语)。再次是 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提出“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汉书·艺文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解诂》)。
第二章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第二章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一、“《骚》自怨生”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 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 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放郑声、郑声淫。指的是郑地的音乐,而非诗歌。孔子不反对情诗, 甚至让伯鱼读二南诗,以便了解男女之情。《汉书匡衡传》谓:“时感 伯鱼授室,故夫子特举二南而训之耳。”把《诗经》当成传播婚姻爱情 知识的载体,而非朱熹所说的反面教材。
3、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
三、荀子的文学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 238年),名况,字卿,亦 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的 代表。荀子的文论,首先是 从他对人性的批判开始的。 在《性恶论》中,荀子假托 尧舜对话,表达了他对人性 的看法。这是荀子文学的哲 学基础。
1、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明道, 是其文学观的核心。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 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 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 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
二、五经与文论
诗:美刺说
书:诗言志
礼:
易:言有物、言有序
春秋:
《左传》:三不朽、季札观乐
1、美刺说:在《诗经》的少数篇章中,有些作者写到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 态度。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表达了朴素的认识。美,是对人和事的肯定和赞美; 刺,是对人和事的否定和批评。美刺说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它 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是在先秦。因此,诗歌的美刺作用,最早认识到的是诗人自 己。
《庄子·天下》载:“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 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 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强 调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
1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1第⼀章先秦⽂学批评本⽂由菀彼桑柔贡献ppt⽂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件到本机查看。
第⼀章先秦⽂学批评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秦代统⼀六国。
先先秦时期是指从远古⾄秦代统⼀六国。
秦⽂学批评主要指周代⾄战国时期的⽂学理论与批评。
此期间有《诗经》理论与批评。
此期间有《诗经》、屈原楚辞》历史散⽂《战国策》《楚辞》、历史散⽂《战国策》和诸⼦散⽂等,⽂学创作成就显著。
⽂等,⽂学创作成就显著。
此时的⽂学观也是⼴义的⽂学观,尚未将⽂学与⽂化、也是⼴义的⽂学观,尚未将⽂学与⽂化、学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学术、艺术严格区分开来,相应的⽂学批评则在⽂化与⽂学典籍中,评则在⽂化与⽂学典籍中,没有专门⽂学批评著作与论⽂。
批评著作与论⽂。
⼀、先秦⽂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批评的发育萌芽期,许多⽂学批评评的发育萌芽期,观都在这⼀时期产⽣。
特别是儒、观都在这⼀时期产⽣。
特别是儒、道两家对⽴⼜互补的⽂学批评思想也是这时形成的。
想也是这时形成的。
1、先秦思想⽂化对⽂学批评的影响先秦⽂化思想主要集中于周王朝的礼乐⽂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思想中。
⽂化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思想中。
①礼乐⽂化与⽂学批评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周王朝崩溃后,礼崩乐坏,新的⼠⼈围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绕礼乐制度展开了讨论,其中先秦对礼乐功能的认识属⽂艺美学理论范畴。
能的认识属⽂艺美学理论范畴。
在歌乐舞三位⼀体时代不单指⾳乐,乐,在歌乐舞三位⼀体时代不单指⾳乐,泛指歌乐舞艺术。
泛指歌乐舞艺术。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 11世纪到公元前771 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了“封诸侯,建同姓”期的统治者实⾏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西周的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属国。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国语》、《左传》 1.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上》:召穆公劝导周厉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 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对晋平公说:“自王以下,各 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 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 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 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 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 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文”。人的服饰、 语言、行为、动作,亦可为“文”。) 文化之“文”。《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 从周”以及“天之将丧斯文也”中的“文”,“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之前的“文”多是“学术”的含义。 《墨子·非命》中说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儒效》篇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 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喊乐》之(道)归是 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 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 提出
最早比较明确地表现了文学理论批评见解的是《易经》 《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先秦的文学批评》课件
修辞研究
总结词
关注文学语言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探究 其对于作品意义和审美效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家们对于文学语言的 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 深入研究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 张等,探究这些修辞技巧对于作品意义和审 美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修辞的研究,先秦文 学批评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 艺术价值。
儒家强调语言规范,认为文学 语言应该准确、简练、优美, 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道家观点
强调自然之美
道家认为自然之美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自然、朴素、清 新的风格。
反对人为雕琢
道家反对过度的人为雕琢和修饰,认 为这会破坏文学作品的自然之美。
追求自由表达
道家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自由表达 ,不受传统规范和约束的限制,充分 展现个性和情感。
深化文本细读
先秦文学批评注重文本细读和感悟,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 解和体验,对于现代文学批评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倾 向具有反思和启示意义。
05
总结与展望
先秦文学批评的总结
起源与发展
先秦时期是文学批评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诗经》等作 品,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 础。
特点与影响
先秦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现实主 义和人文主义色彩,强调文学作 品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 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诗经》《尚书》等典籍的影响
《诗经》《尚书》等典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创作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批评对象 和参照。
社会背景
士人阶层的崛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主要 力量。
《先秦文学》课件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
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磅礴、辞藻华丽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赋的演变
汉赋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感转向歌功颂德、讽谏时 政等主题。同时,汉赋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
05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详细描述
诸子散文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 具有思想性强、文笔优美、语言精练、逻辑严密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诸子散文举例
总结词
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诸子散文作品。
VS
详细描述
例如,《论语》、《孟子》、《墨子》、 《庄子》等,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 思想价值。
诸子散文的文化影响
总结词
分析诸子散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诸子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 不仅代表了当时各个学派的思想成果,而且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例如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观念,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同时,诸子
化,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
楚辞与汉赋的艺术成就
要点一
楚辞的艺术成就
楚辞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表 现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楚辞 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要点二
汉赋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 文学批评课件
《左传 · 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 …… 请观于 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 之矣,(王化之基)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百姓勤 恳而不怨恨)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 渊乎!(深厚)忧而不困者也。(忧愁而不困窘)吾闻卫 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 曰:“美哉,思而不惧,(忧思而不惧怕)其周之东乎?” (东迁以后之诗。)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 甚, ( 过分 琐 碎 ) 民 弗堪 也 ,是 其 先亡 乎 !” 为 之歌 《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大国之风) 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 “美哉,荡乎!(博大)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周公东征)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诸夏 之声或者西方之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 乎? ( 秦佐 周 平王 东 迁 , 而 受其 故 地 , 所 以说 “ 周之
玉:珍爱。王呀,正因
为我要爱您,所以写作 此诗,对您进行规劝。
用“美刺”来考察诗歌的功能,这是汉代人的 诗学观,但在先秦时期确已萌芽。不管是“美” 还是“刺”,其功能都是政治社会层面的:作者 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 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 治发容与形式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
响。兹举数例: 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 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 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 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小雅· 巷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