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先秦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批评史

❖ 2戏剧小说理论的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 戏剧、小说这些大众化的民间文学成为主流文体。
❖ 3总结性成果的不断出现是此期文学理论的鲜一、形成发展期
❖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 到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 罗根泽、朱东润等人的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 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基础,使之成 为一门众所公认的独立学科。这当中贡献最 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
❖ 2儒释道三家文学美学思想的融合,互相 吸收。
❖ 3社会价值与自身规律探讨的统一。 逐渐出现审美与社会功用相结合的新格局,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有 了全面、完整的认识。
❖ 白居易《与元九书》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诗歌艺术的尚实、尚俗主张。
❖ 皎然 ☞诗教与审美并重; ☞崇尚自然; ☞“意境”说; ☞风格论
❖ 司空图
☞韵味论; ☞风格论
❖ 韩愈散文理论
☞修辞以明道; ☞ “气盛言宜”说; ☞“不平则鸣”说。
❖ 韩孟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四、总结期——明清
❖ 1流派理论的蓬勃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第一 个显著的特征。如散文的桐城派,词的常州派等。
90年代中后期,张少康、刘三富的《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1995年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一章 先秦文论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里已有许多 文学理论。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教中心说和以 道家为代表的审美中心说,初步形成各有侧 重的文艺观念。这两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
❖ 3总结性成果的不断出现是此期文学理论的鲜一、形成发展期
❖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 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 到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 罗根泽、朱东润等人的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 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基础,使之成 为一门众所公认的独立学科。这当中贡献最 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
❖ 2儒释道三家文学美学思想的融合,互相 吸收。
❖ 3社会价值与自身规律探讨的统一。 逐渐出现审美与社会功用相结合的新格局,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有 了全面、完整的认识。
❖ 白居易《与元九书》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 ☞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诗歌艺术的尚实、尚俗主张。
❖ 皎然 ☞诗教与审美并重; ☞崇尚自然; ☞“意境”说; ☞风格论
❖ 司空图
☞韵味论; ☞风格论
❖ 韩愈散文理论
☞修辞以明道; ☞ “气盛言宜”说; ☞“不平则鸣”说。
❖ 韩孟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四、总结期——明清
❖ 1流派理论的蓬勃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第一 个显著的特征。如散文的桐城派,词的常州派等。
90年代中后期,张少康、刘三富的《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1995年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一章 先秦文论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典籍里已有许多 文学理论。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教中心说和以 道家为代表的审美中心说,初步形成各有侧 重的文艺观念。这两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
先秦文学批评课课件PPT

思无邪
•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 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 之狂也且!
思无邪,归于“正”。
知人论世
•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 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 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 同“上”)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 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
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而远,远而反。
•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其一焉。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本身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把握。它支配万物也是
没有痕迹的。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无意志、无目的的行为。
这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自然。就是说,道因循万物之
自然。
自然
• 老庄自然的审美理想:“素美” • “素”,白色的生绢。
• 宋明就以美学的言近旨远为特征。
• 象征物象的逐渐定型,成为“兴寄”阐释的基础。
• 宋人对杜甫《江村》诗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 敲针作鱼钩。”惠洪《天厨禁脔》:“妻比臣,夫 比君。棋局,直道也。针合直而敲曲之,言老臣以 直道成帝业,而幼君坏其法。稚子,比幼君也。”
• 穿凿附会
• 清代则以集成融合为特征:
二、先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特点
文学创作 • 诗骚 • 儒墨 百家? 文学批评 • 散:子书,诗乐一体 • 源头
三、先秦文学批评关键词
• 兴观群怨 • 尽善尽美 • 思无邪 •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立象尽意——意象批评 • 发愤抒情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 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其中还 有法家思想。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 有继承,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 一是他提出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
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扬雄、刘勰; 二是他的《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 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这是说诗 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这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团结 作用】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也即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批评作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
二、孟子的文学观 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关于“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万章上》)
文是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 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 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 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诗 歌的本义。
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
一、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对 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 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 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 流思想。 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 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 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 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 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其中还 有法家思想。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 有继承,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 一是他提出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
张,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扬雄、刘勰; 二是他的《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 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这是说诗 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这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团结 作用】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也即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批评作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
二、孟子的文学观 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关于“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 为得之。”(《万章上》)
文是文采,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 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 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 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诗 歌的本义。
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
一、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对 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 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 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 流思想。 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 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 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 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
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诗言志”的发展
• 战国以后,“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 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 汉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魏晋南北朝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
•7
“诗言志”理论意义
•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偏重于从创作主 体方面来理解文艺本质特征的基本思路
•23
第二节 先秦道家的文学批评
•24
概述
• 老庄之学 • 儒道文艺观比较
•25
一、老子的文艺观
• 老子(约前580—前500),名李耳,又名 老聃,楚国苦县人/ “柱下史”/尹喜/《道 德经》上下篇
•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章)
•26
1、大音希声
以告哀。”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
•5
“志”的内涵
• 赵岐 :“心所念虑”(《孟子·公孙丑注》) 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学记注》)
• 朱自清:作家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怀抱。 献诗言志 赋诗言志 教诗明志 作诗明志
•6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 • “听之不闻名曰希。”(14章) • 王弼《老子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
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 有声者,非大音也。”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2章) • 庄子:人籁、地籁、天籁 • 陶渊明/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亚里士多德(前384)
•10
• 孔子(前551பைடு நூலகம்—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古代批评史ppt

第一章 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
汉代儒家的文艺观与先秦儒家文艺观相比,有两个新的特点: 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少了。汉儒对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作 了明显的限制,无论是“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也好,“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也好,“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也好,都是为了 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要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 围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触及统治者的地位和妨害封建秩序的稳固。 二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做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 述。这首先表现在美刺谏讽说的明确提出,对“六义”(风、雅、颂、赋、比、 兴)的阐述。其次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把“志”和“情”紧密地结合了 起来,对文学的抒情性有了极为充分的论说,如“诗之为学,情性而已”(翼 奉语),“诗者,持也”(《诗纬》),“抒其胸而发其情”(刘向语)。再次是 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提出“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汉书·艺文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解诂》)。
第二章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第二章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一、“《骚》自怨生”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 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 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 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第一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秦文学批评

所谓“无邪”,就是思想纯正。包括:怨诗、刺诗、情诗。
放郑声、郑声淫。指的是郑地的音乐,而非诗歌。孔子不反对情诗, 甚至让伯鱼读二南诗,以便了解男女之情。《汉书匡衡传》谓:“时感 伯鱼授室,故夫子特举二南而训之耳。”把《诗经》当成传播婚姻爱情 知识的载体,而非朱熹所说的反面教材。
3、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
三、荀子的文学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 238年),名况,字卿,亦 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的 代表。荀子的文论,首先是 从他对人性的批判开始的。 在《性恶论》中,荀子假托 尧舜对话,表达了他对人性 的看法。这是荀子文学的哲 学基础。
1、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明道, 是其文学观的核心。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 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 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 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
二、五经与文论
诗:美刺说
书:诗言志
礼:
易:言有物、言有序
春秋:
《左传》:三不朽、季札观乐
1、美刺说:在《诗经》的少数篇章中,有些作者写到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 态度。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表达了朴素的认识。美,是对人和事的肯定和赞美; 刺,是对人和事的否定和批评。美刺说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它 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是在先秦。因此,诗歌的美刺作用,最早认识到的是诗人自 己。
《庄子·天下》载:“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 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 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强 调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
放郑声、郑声淫。指的是郑地的音乐,而非诗歌。孔子不反对情诗, 甚至让伯鱼读二南诗,以便了解男女之情。《汉书匡衡传》谓:“时感 伯鱼授室,故夫子特举二南而训之耳。”把《诗经》当成传播婚姻爱情 知识的载体,而非朱熹所说的反面教材。
3、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孔子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
三、荀子的文学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 238年),名况,字卿,亦 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重要的 代表。荀子的文论,首先是 从他对人性的批判开始的。 在《性恶论》中,荀子假托 尧舜对话,表达了他对人性 的看法。这是荀子文学的哲 学基础。
1、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明道, 是其文学观的核心。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 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 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 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
二、五经与文论
诗:美刺说
书:诗言志
礼:
易:言有物、言有序
春秋:
《左传》:三不朽、季札观乐
1、美刺说:在《诗经》的少数篇章中,有些作者写到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 态度。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表达了朴素的认识。美,是对人和事的肯定和赞美; 刺,是对人和事的否定和批评。美刺说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它 的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是在先秦。因此,诗歌的美刺作用,最早认识到的是诗人自 己。
《庄子·天下》载:“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 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 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强 调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