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
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一若早年的硕士毕业设计。
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氏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幢旅馆而已,而是借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持续不懈地既往开来。中国一味求外的心态下,这个作品此时此刻可能不被重视,贝氏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建筑师能回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中国风格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是我唯一亲身体验过的贝聿铭作品,同样透露着浓浓的
中国风。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
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
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迪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奈尔
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
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
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
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建筑设计应该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正是贝氏作品个性的写照。
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
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有
趣味,更加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
念,贝氏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仔细索骥贝氏的作品,不难发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经过千锤百炼,再三运用的例子,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螺旋楼梯与伊弗森美术馆楼梯仿佛。东厢艺廊连接空间的“桥”,早期出现于姜森美术馆,尔后新加坡莱弗市城又加以运用。康州嘉特罗斯玛丽学校科学中心平面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此案类似。此精益求精,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其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其作品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事务所
贝氏于1990年正式退休,事务所由当年共创天下的拍档与中生代负责。回顾了其事务所成长的历程,先后有多位设计师陆续加盟,到1955年初度改组,柯柏与贾连德成为与贝氏同等地位的合伙人。
贝氏、柯柏与博瑞德皆以几何形的设计见长,按柯柏的说法,他们三人对建筑的爱好与专长是有差异的,贝氏以体积见称,他自己偏好立面的表现,博瑞德擅长以构建表达。博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来营造多变的造型,以非对称的形式相互作用,柯柏是个极限主义者,他自身注重于意向的塑造。贝氏认为他的伙伴太过谦虚,事实并未如他们所言,在建筑风格与表现方面,他们都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贝氏事务所的最终成就则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彼此实在不分轩轾。曾有人问柯柏,以他的才能,怎愿在贝氏名下工作如此久,为何不自立门户?柯柏表示贝氏的事务所人才济济,有最佳的技术资源,在美国没有任何建筑师事务所堪与匹敌,凭这些条件使事务所能揽到好的业务,使他有机会做好的设计,若单打独斗自行闯荡,根本不可能实践他的理想,他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与经验的累积。若从这两个观点来审视台湾建筑师事务所,不难明白我们的缺憾所在,更能明白我们难以有优秀建筑作品之缘由。
1968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年度杰出事务所奖,以一个创业才十二年的事务所,受到同行们如此的尊重,实在难得。
1989年,贝氏事务所做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较年轻的一代为合伙人。更重要的是,事务所的名称不再单以贝聿铭独人挂帅,改名简称PCF。有
人称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大事,因为此举继承了美国“建筑师团队”事务
所的精神。贝氏希望事务所的声望与特性能够籍由改组而维持不坠,不会受他的退休有所影响,事实诚如贝氏所期望,PCF依然有许多业务,依然荣获许多奖项,在美国的建筑界排行榜也始终名列前茅。
贝氏个人的真知灼见、外交风范与促销本事,固然是其事务所成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杰出的人力资源。多数员工在同一事务所历练经年,所获得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够积聚交流,共同营建事务所的风格,这正是建筑师事务所成功的要素。
PCF的员工,除了一般的建筑从业员外,按年资与能力分为四级。在组
织方面,除建筑部门外,另设有财务行政、工程财务、人事管理、图书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