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文物的鉴别与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文物的鉴别与保护

【摘要】:近年来,文物市场非常火爆,但是对于文物的鉴别与保护,尤其是真伪识别,很多人难以把握。本文选择了比较普遍的收藏文物——青铜器和古书画作为讲解对象,略作展开,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青铜器古书画鉴别保护

一、青铜器的鉴别与保护:

1 青铜器的辨伪要从形制、纹饰、铭文、锈色、声音、工艺流程方面识别

(1)青铜器的形制演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铜戟,它是戈矛的合体,在商代无戟,西周中期出现十字形戟,春秋出现矛、戈分体戟,战国出现战车上用的多戈戟。又如鬲是烹煮器,器身分档,三足中空,它兴于商,衰于周,绝于汉。

(2)认识青铜器纹饰会使收藏者眼力大增。商前期青铜器的纹饰多以动物形体为素材,以兽鼻为中线,左右对称成兽体形。有的简化成兽面或一对兽目。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主要有弦纹、乳钉纹、云雷纹、涡纹、目雷纹、瓦纹、蚕纹、夔纹、龙纹、鸟纹、象纹、鱼纹、蝉纹、龟纹。商代中期出现浮雕装饰。商代晚期出现蜷体夔纹和鸟纹。西周前期青铜器装饰沿袭商代,中期开始风格明显变化,纹饰简化松散,夔龙,象鼻兽等形象结构变为前后对称、首尾相连的连续图案。春秋时代地区风格明显,纹饰在后期又趋繁缛。战国的青铜器纹饰趋向绘画风格,多以生活中的宴饮、歌舞、攻战、采桑、狩猎为题材。汉代纹饰又趋于简化。

(3)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是用陶范刻铭铸造的,字体笔画圆润自然。伪刻的铭文,字体拘谨、呆板,且字迹的铜锈与器壁的锈色有明显区别,投资者要格外注意,因为真器假铭不但不会提高青铜器的档次,反而破坏了器物的原有风貌。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

(4)锈色是青铜器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

(5)声音辨识就是用手指弹击青铜器物,完好的青铜器在用手指弹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音色,否之,则为残次品。(6)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

2 关于青铜器的收藏保管主要是控制腐蚀,清除病源,对铜器表面的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采取剔除、转化、抑制的技术措施,然后再加固、封护、整修、复原,使青铜器得到保护。处理方法有以下三种:

2.1 机械法

出土的青铜器经常是泥锈混浊,纹饰不清,进行适当清洗是必要的。清洗的方法一般是先放在水中浸泡,让泥土自行脱落,而后用小毛刷轻轻刷洗,遇到有影响纹饰的土锈,可用小竹签慢慢剔除,切忌用铜刷或硬毛刷着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则会毁坏青铜器,而失去收藏价值。还可用不锈钢针或刀等工具,将暴露在器表的粉状锈和下面掩盖的灰白色氯化亚铜,小心剔挖,扫除干净。

2.2 化学法

用化学试剂配制除锈剂,将有害锈于试剂接触,使其发生化学反应,清除有祸害的氯化亚铜,是器物表面完全转化为不含氯离子的稳定物。所用试剂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配制成碳酸氢三钠溶液,将含氯化物的青铜器浸于溶

液中,使铜的氯化物转化为稳定的铜的碳酸盐,氯离子被置换于浸液中。这样反复更换溶液多次浸泡,直至浸液中无氯离子出现为止。然后用蒸馏水反复浸泡冲洗,除去碱液,最后干燥,封护。

2.3电解还原法

此法仅可用于青铜器有害锈的局部处理,否则青铜器上的矿化层将被破坏。还原金属用锌粉或铝粉,电解质溶液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对被锈层覆盖的铭文及纹饰,用此法处理,可将铭文饰纹显示出来,效果很好。

二、中国古书画的鉴别与保护

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以国内鉴定家为代表的所谓“望气”派和以西方鉴定家为代表的“图象风格分析”派。“望气”派即“望气韵”之意,这是中国传统的鉴定方法。在鉴定书画时以笔墨为主要依据,兼以“外部证据”印鉴、题跋、质地、装裱等为辅助手段,文献考订为旁证材料。“图像风格分析”是西方中国美术史“内部学派”的发明,即强调以形式分析的美术史分期为基础,探讨绘画中形式组合关系和结构特征,如作品地平面的连贯性,空间退缩的样式,各种笔法的组织方法等。“望气”派以笔墨为主要依据,但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却因鉴定家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具体鉴定方法。就当代的书画鉴定家来看,大体上分为实践派、经验派两种类型。

实践派,重点在笔墨风格,而对笔墨风格的认识,重点依靠鉴定家本人在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领悟。也就是说,鉴定家同时必是一位具有很高造诣的书画家。由于所待鉴定的书画作品,尤其是古人所创作的书画作品,大多是在“先师古人”的基础上,进而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形成为个性的创意而兼为鉴定家的书画家,他在书画创作实践方面所取得的很高或较高造诣,同样是在“先师古人”的基础上,进而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形成为个性的创意。因此,他对于笔墨风格的认识,包括时代风格、地区风格、个性风格等等,也就能深得其中的甘苦。在这方面,代表性的鉴定家有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尤以谢稚柳,足以代表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

经验派,重点也在笔墨风格,但对于笔墨风格的认识,重点却不是依靠鉴定家本人在创作实践所取得的颖悟,而是依靠大量地接触实物所积累的经验,全面地比较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不同画家的风格,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风格。在这方面,代表性的鉴定家有张葱玉、徐邦达、刘九庵等,尤以徐邦达先生,足以代表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从他所著《历代书画流传年表》等著作,足以证明他在接触实物方面的数量之大、用眼之勤。这一类鉴定家,在古代多为书画商或收藏家,在今天则多为文博单位的研究人员。

实践、经验这两大鉴定流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从理论上说,实践一派的可鉴定空间最为宽广,可以应付万物而局限性较少,无论画过的,还是没有画过,看过的,还是没有看过的,都不在话下。经验一派的可鉴定空问局限性较大,对于看过的某家某派,无论见到过还是没有见到过的作品,他都可以应付,而对于没有看过的某家的作品,他的经验就不够运用了。

“图象风格分析”派以美国学者方闻为代表,理论根源上来自西方美术史19世纪来以来沃尔夫林和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与“风格史”理论。这种形式分析与风格更强调绘画风格的不受外在条件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的自我内在进化,强调形式的自为的发展。在“新黑格主义”哲学基础上,沃尔夫林提出“没有画家的绘画史”,李格尔提出了“造型意志”等论断。这种理论对西方美术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方闻改造了这种形式分析和风格史,他认为沃尔夫林的五对范畴,李格尔的触觉一视觉理论并不适合给尚未证实真伪的中国画断代。因此方闻借用库希勒的方法,通过“形式序列”和“连锁解法”,提出了一种结构分析。其基本方法是:1.确立多少有可告日期的一系列“基准作品”;2.通过对这批作品的风格分析,得出每个时期的“视觉和结构原则”;3.运用这些“原则”来确定其他一些存疑之作品年代和真伪。方闻的形式分析关注形式之间的关系与视象构成(画面形式被理解及组合的方式),认为历史上连续的视象结构的形态分析能为一幅画的断代提供有益的线索。方闻的方法得自于科学方法和传统鉴定、技巧的知识,但主要还是得自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风格分析。

【参考文献】:《中国古书画鉴别》张青

《青铜器的鉴别与收藏> 李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