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带总复习-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完整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完整版

(北师大版)毕业总复习一.数和代数数和数的运算教学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有关概念,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些数。

教学过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为此,必须认真地学好本单元,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复习数的意义举例说说,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理解整数、自然数、0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

整数自然数 0: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比0小的数(以后学习的内容)练习“做一做”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分几种情况,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总结后,可归纳如下: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整数和小数位顺序表,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填写教材74页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请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什么叫数位?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练习教材的“做一做”。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有关术语。

举例说说什么叫百分数。

练习教材的“做一做”3.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请同学们总结整数的写法。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和分数应怎样读?怎样写?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改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把一个较大的多位数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这些数的大小比较。

总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策略(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总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策略(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总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策略(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归纳推理的概念及特点。

2. 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枚举法、猜想-证明法。

3. 归纳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生运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归纳推理的概念、特点及基本方法,并通过例题展示归纳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 活动一: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归纳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活动二: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归纳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归纳推理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总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策略2. 板书提纲:- 归纳推理的概念及特点- 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 归纳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归纳推理找出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研究归纳推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撰写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归纳推理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情况,以及对归纳推理的兴趣。

3.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以提高学生对归纳推理的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 整数(1)】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 整数(1)】

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三)举例说明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1)12345>1234,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2)12345<21345,数位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
高位大,这个数就大。

(3)12345<12435,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比起,
假如最高位相同,再依次比较,相同数位上数
字大的数就大。

(四)在小学阶段,你在哪些地方用到过0?说一说你对0的认识。

(1)“0”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字,一个也没有,用“0”
表示,如0个苹果。

(2)“0”可以表示起点,如在刻度尺上。

(3)在计数中,“0”可以用来占位,如2018。

(4)0可以表示正、负数的分界点,如在温度计上。

(5)任何数加0都等于原数;任何数减0都等于原数;
任何数乘0都得0;0除以任何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五)准确数与近似数
回答以下问题;
1.准确数与近似数
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叫准确数;与实际非常
接近的数叫近似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反比例》含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反比例》含教学反思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正比例反比例》含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能识别并区分两种比例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比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1. 正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反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3. 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难点: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键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再做判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回顾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新授:详细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两种比例关系的区别。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判断是否为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正比例关系:定义、特点、例子。

2. 反比例关系:定义、特点、例子。

3. 判断方法:看商是否一定或积是否一定。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个正比例和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并解释原因。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两种比例关系的辨识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含有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含有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学校:姓名:时间:数学教学计划(六年级上册数学)学校姓名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2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

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

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

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比例”、“图形的运动”、“正比例和反比例”、“数学好玩”和“总复习”六部分。

“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1、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2、比例: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4个课题。

3、图形的运动:包括“图形的旋转(一)”、“图形的旋转(二)”“图形的运动”“欣赏与设计” 4个课题。

4、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4个课题。

5、数学好玩:包括“绘制校园平面图”、“神奇的带子”、“可爱的小猫”3个课题。

6、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

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比例尺。

3、学生在图形的运动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性质、转换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转换。

3. 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 教学难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转换和应用,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小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性质和转换方法。

3. 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北师大版2. 主要内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性质、转换和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本转换。

2. 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小数、分数、百分数。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概念、性质、转换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通过PPT展示小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折扣、成绩的表示等,引发学生兴趣。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划 实授 课 课时时周次 时间比例的应用 比例尺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 至 第七周 第八周 至 第十周1 2 2 2 2 2 2 1 2 2 3 2 2 2 2 2第十七周的认 平面图形 识立体图形图形与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单元检测第十八周至十九周总复习毕业模拟检测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二、活动二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三、活动三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指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总复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总复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

2.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3.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分析、事件的独立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2. 教学难点:式的化简与方程的求解、图形的变换与位置、数据的分析与事件的独立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挂图、教学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回顾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课堂讲解:讲解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等知识点。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

2.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3.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分析、事件的独立性。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2. 提高题:式的化简与方程的求解、图形的变换与位置、数据的分析与事件的独立性。

3. 拓展题: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与难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规则。

1. 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代表的数学含义,如加法表示数量的累加,乘法表示数量的重复累加等。

2. 四则运算的法则: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以及如何在不同运算之间进行转换。

3.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运用四则运算规则进行求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和数学意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涉及多层次运算的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四则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简要回顾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和数学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四则运算规则,加深理解。

4. 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案和思考过程。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的意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则运算的法则: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实际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讨论与分享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选一道实际问题,用四则运算进行求解,并写下解题过程。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新版】新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总复习】

【新版】新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总复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二单元比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总复习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数学好玩………………………………………………… 4课时整理与复习………………………………………………… 2课时总复习………………………………………………… 28课时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

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总复习 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总复习-总复习 教案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会用
数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并进行交流;在估计大数、比较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等活动中,发展数 感。
3.在具体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以及计量单位,体会各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含义,复习计量 单位之间的换算。
4.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复习整数运算、小数 运算、分数运算的法则和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运用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0.001
(考查知识点:数的读、写、组成、改写;能力要求:会读、写、改写大数,知道大数的组成)
B类
1.京津塘高速公路全长十四万二千六百九十米,写作( )米,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是( )万米,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万米。
2.一个小数,如果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比原来少 66.915,原来这个数是( )。
3.复习时注重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
1 数的认识 2 课时
2 数的运算 4 课时
3 式与方程 1 课时
4 正比例与反比例 1 课时
5 常见的量 1 课时
6 探索规律 1 课时
整数。(教材第 65~67 页)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改写,能正确熟练地把一个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 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
学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在开展总复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复习计划;其次
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复习内容,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提出不
同的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生 1:我们年级有 6 个班,平均每个班有 38 人,一共有多少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第8课时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第8课时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第8课时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单位进行计算和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度量单位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2.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3. 面积单位:平方毫米(mm²)、平方厘米(cm²)、平方分米(dm²)、平方米(m²)、公顷(hm²)、平方千米(km²)4.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³)、立方分米(dm³)、立方米(m³)5. 容积单位:毫升(ml)、升(L)6. 时间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天(d)、周(wk)、月(mo)、年(a)7. 货币单位:分(分)、角(角)、元(元)、十元(十元)、百元(百元)、千元(千元)、万元(万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的认识及进率。

2. 教学难点:单位之间的换算,特别是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天平、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度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的认识及进率,并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单位。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总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能力。

通过复习,学生能够:1. 理解概念:正确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转换方法。

2. 解决问题:运用分数和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折扣、百分比增减等。

3. 培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数的复习:复习分数的定义、性质、约分与通分,以及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百分数的复习:复习百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换。

3. 应用题解析: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分数和百分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理解,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分数的通分与约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转换,以及解决复杂的百分比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例题和解析。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基本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和百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讲解:系统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性质及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3. 互动环节:进行课堂练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 应用练习:布置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分数和百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和应用进行设计,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展示课程内容。

作业设计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算练习,以及应用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分数和百分数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共计约500字,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情境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购物打折(如六折等于60%)、成绩提高(如提高了5%)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数和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图形的运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图形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图形运动的基本概念。图形运动包括平移、旋转和翻转等,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它们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和日常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荡秋千的运动,了解旋转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5.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部分教学方法在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问题,导致课堂节奏略显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时间安排,确保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合理。
-难点举例:理解翻转运动时,学生可能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翻转过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移动、旋转或翻转的情况?”(如荡秋千、翻书页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图形运动的奥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总复习《图形的运动》
1.图形的平移
-平移的定义与性质
-平移的图形特征
-平移作图
2.图形的旋转
-旋转的定义与性质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1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

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

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注意点: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表达阐述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2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1、底×高÷2=面积(一定)2、底×高=面积×2(一定)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常见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等常见量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进率。

3. 运用换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中的进率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材、课件。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常见量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强调进率的重要性。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进率。

3. 运用换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提高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其他常见量的单位换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进率的理解和运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 课后作业要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定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简便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2. 简便算法: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四则混合运算: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记忆。

简便算法的应用。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分配律在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简便算法的灵活运用。

四则混合运算中括号的正确使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数学题的快速计算,引导学生回顾四则运算定律。

2. 新知:讲解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3. 实践: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简便算法。

4. 讨论:小组讨论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主要内容:四则运算定律、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关于运算定律的题目。

2. 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使用简便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3. 挑战练习:设计一些含有复杂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定律和简便算法解决。

课后反思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教案旨在通过复习和巩固,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课后反思,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复杂图形的体积和解决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采用直观入手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践来认识形体特征,并在掌握形体特征的基础上理解表面积的求法,通过变形和做实验的方法得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可形成几何体”,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重视操作与想象相结合,这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等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通过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1 面的旋转1课时2 圆柱的表面积1课时3 圆柱的体积 1课时4 圆锥的体积1课时5 练习一 1课时面的旋转。

(教材第2~4页)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

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长方形、三角尺、直尺、圆柱和圆锥模型等。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内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现在让我们做实验感受一下吧!(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进行旋转)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图形都可以通过旋转得来。

师:这就是旋转的奥妙。

师:首先我们把这个小球看成一点,那么它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生:曲线。

师:能具体概括一下吗?生:点的运动形成一条线。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我们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点动成线”。

(板书:点动成线) 师: 那么,如果把这支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什么?生:面。

师:能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吗?生:线动成面。

(板书:线动成面)师:很好,(举起课本并旋转)如果把这本数学课本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样运动的呢?会形成什么呢?生: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也就是“面动成体”。

(板书:面动成体)师:大家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吗?生1:玻璃球的滚动轨迹可形成线。

生2:一把直尺在桌面上作平移运动时形成的轨迹可形成面。

生3:长方形的旋转可形成体。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板书课题:面的旋转)活动一:(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师:观察上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探讨、汇报。

生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条直线。

生2:雨刷器左右摇摆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平面。

生3:一扇长方形旋转门旋转后形成一个圆柱。

活动二:让学生用纸片和小棒做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

生1:长方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圆柱。

生2:半圆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球。

生3:直角三角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圆锥。

教师出示:师:请同学们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学生拿出学具实际操作,然后讨论,最后汇报。

教师巡视,适时作出指导。

生1:1——1(圆柱)。

生2:2——3(球)。

生3:3——4(圆锥)。

生4:4——2(圆台)。

老师予以表扬。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分别有哪些特点?生1: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另一个面是曲面。

生2: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和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围成图形的面可能有曲面。

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学生自学第3页“试一试”中“认一认”,然后小组讨论。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

生2: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作圆锥的高。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怎样测量圆柱的高呢?要注意什么呢?生1:先把圆柱竖着放平,然后用直尺测量。

生2:测量时要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圆柱的下底面。

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小组讨论、汇报。

生1:先把圆锥竖着放平。

生2:再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生3:最后竖直地测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师:大家通过动手操作与探讨,进一步认识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以及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大家来总结一下吧!生1:点的运动形成一条线。

生2:线的运动形成一个面。

生3:面的运动形成一个体。

生4: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作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生5:圆柱的周围是一曲面,叫作侧面。

生6: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面的旋转点线面体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圆),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的高。

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只有一条高。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把小球看成一个点,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课本(看成一个长方形),感受“面动成体”。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新知,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间。

“旋转游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从抽象进入直观,又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体验了旋转的愉悦,思维也渐渐走向深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促进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A 类1.填空。

(1)圆柱上、下两个面叫作( ),它们是( )的两个圆,两底面( )叫作圆柱的高。

(2)圆锥的底面是( ),从圆锥的( )到底面圆心的( )是圆锥的( ),圆锥只有( )条高。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3厘米,以较短的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 )。

2.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1)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也有无数条高。

( )(2)圆锥的表面有两个面(侧面和底面)。

( )(3)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距离叫作圆锥的高。

( )(考查知识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能力要求:会根据“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判断旋转一个平面图形后形成的立体图形)B 类有一段公路要维修,设置了一排圆锥形路障,每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40厘米,一共摆了15个,每两个路障之间的距离是1米,从第一个圆锥到最后一个圆锥共占多长的路面?(考查知识点: 对圆锥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能力要求:会根据圆锥的基本特点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1.(1)底面完全相同之间的距离(2)一个圆顶点距离高 1 (3)圆锥2.(1)✕(2)(3)(4)✕B 类:40×15=600(厘米)=6(米) 1×(15-1)=14(米) 14+6=20(米)教材第3页“练一练”1.1——3 2——1 3——4 4——22.(1)圆柱(2)圆锥(3)圆柱(4)圆锥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圆),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的高。

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只有一条高。

3.第一幅是圆锥,第三幅是圆柱。

4.略5.长:39厘米宽:26厘米高:11厘米6.1——4 2——1 3——2 4——3圆柱的表面积。

(教材第5~7页)1.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2.通过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根据具体情境,使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理解求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和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三个圆柱(其中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剪刀、圆规、三角尺。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的一些特征,拿出你们课前制作的圆柱,谁能指着它说说我们学了圆柱的哪些知识?生1: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底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