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新观点、新进展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观点、新进展
变更的新内容、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10. 增加窒息并发症、多器官损害的监测 增加窒息并发症、 的内容 11. 喉镜下气管插管的唇端距离: 喉镜下气管插管的唇端距离: 1 - 2 - 3 Kg 7 - 8 - 9 cm 改为 1 6-7 2 7-8 3 8-9
美国儿科学会、 美国儿科学会、复苏国际联络委员会 (ILCOR) 儿科工作小组等根据循证医学 的原则由ILCOR儿科工作小组于 儿科工作小组于1999年 的原则由 儿科工作小组于 年 提出“新生儿复苏” 提出“新生儿复苏” ( Pediatrics,1999, 103:(4). , /cgi /content/full/103/4/e56)。经过参加组 )。经过 )。经过参加组 织的成员和来自各国的专家一起 收集关 于新生儿复苏的最新科学信息, 于新生儿复苏的最新科学信息, 按照证 据的等级或研究方法,证据评估、 座谈 据的等级或研究方法,证据评估、 及其证据的等级, 讨论 提出指南的改变 及其证据的等级, 最终在指南2000大会上辩论和批准。 大会上辩论和批准。 最终在指南 大会上辩论和批准
卫生部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的启动标 志着新一轮中国复苏培训全面开始
为了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中 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强生儿科研究院、 强生儿科研究院、中华医学会围产 医学分会、 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 业组和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 业组和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在 中国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 中国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 并于2003年7月 成立了项目领导小 并于 年 月 组及项目专家委员会。 组及项目专家委员会。
气道机械阻塞 : 后鼻孔闭锁
需要插入一 塑料口腔气道 使空气经口腔进入或经口腔插 入气管导管
新生儿复苏策略和技术新进展h
新生儿复苏策略和技术新进展在新生儿生命的前28天内,新生儿死亡率最高。
因此,在新生儿窒息、低温、缺氧、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积极的复苏措施和快速的干预至关重要。
这些情况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紧急处理,避免新生儿死亡和后遗症。
而随着医疗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新生儿复苏策略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
基础复苏技术在新生儿生命体征突然变化时,需要立即启动复苏程序。
基础复苏技术包括进行气道管理、提供呼吸支持、使用心肺复苏技术以及进行体循环支持。
在气道管理时,需要采用头后仰手法和吸出痰液技术,以确保空气通畅。
如果需要提供呼吸支持,可以通过氧气面罩、氧气管刺入或气管插管进行。
在进行心肺复苏技术时,医护人员需要使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技术。
此外,如有必要,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血管注射药物来提供体循环支持。
优化的复苏策略虽然基础复苏技术已经在新生儿复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并且,复苏策略方案的选择可能会因情况和患儿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下面,我们将介绍针对特定情况和特殊患儿的优化复苏策略。
氧合水平的优化新生儿窒息和缺氧是主要的复苏领域之一。
对于缺氧的患儿,氧气治疗至关重要。
但是,在新生儿窒息的情况下,过量氧气的使用可能对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在氧气治疗中加入空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氧气的副作用。
改进新生儿心肺复苏技术胸外心脏按压是新生儿心肺复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新生儿的骨骼和胸部凸出,而且心脏和血管很小,因此进行胸部按压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研究表明,新生儿胸外心脏按压时使用最新的技术和工具,如可视化反馈和压力传感器,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心肺复原和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使用这些高级技术可能是优化新生儿心肺复苏策略的重要步骤。
新生儿体温管理在新生儿的生存和预后中,维持体温至关重要。
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和受胎威胁儿来说,保持体温的挑战更大。
因此,为新生儿提供有效的体温管理方案非常重要。
新生儿复苏新理念进展及复苏操作存在问题
T-组合( T-Picec)复苏器
•
PEEP调节钮
•
手控口
气道压力计 吸气压力控制钮
•
最大压力释放控制钮
•
氧气出口到婴儿
26
提供恒定一致的 PIP 及 PEEP
27
PIP 及 PEEP 的调节
第一附属医院
28
提高对新复苏理念的认识
四、胸外按压前要考虑先进行气管插管, 以 保证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默契配合,
提高对新复苏理念的认识
三、除了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和合适的氧浓度外需提供 恒定一致的PEEP及PIP,早产儿 PIP 20~25, 足月 儿 20cmH2O, PEEP均为 5cmH2O。应用呼气末压力 可保护 对抗 肺损伤 并改善肺的顺应性和气体交换。 T形-组合复苏器人工装置设备, 可用于新生儿面 罩- 气囊或气管导管正压通气, 更合适于早产儿使用。
efficacy of PPV.This acronym represents:
M – Adjust Mask to assure good s eal on the face
R – Reposition airway by adjusting head to "sniffing“
•
position
出生缺陷 9%
严重感染 9%
其它 7%
4
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初步成果
在卫生部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努力下: 1. 2012年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新生儿窒息死亡
率已由第二位降至第三位。 2. 根据 322 所医院统计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
现场 由 2003 年 的 7.55/万 降至2008年 的 3.41/万。 3.培训产、儿及麻醉科复苏人员 已达 16 余 万人.
新生儿窒息新进展
自主呼吸
*评价呼吸,心率和肤色
观察护理
心率﹥100且肤色红润
B 30s 呼吸暂停或
紫绀
心率﹤100 给氧
持续紫 绀
*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有效通气
复苏后Hale Waihona Puke 理心率﹤60心率﹥60
心率﹥100且肤色红润
C 30s
*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 左胸外按压
心率﹤60
D
*使用肾上腺素*
心率<60
心率<60或
持续紫绀或 无自主呼吸
*重新检查以下步骤的有效性: *正压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气管插管 *注射肾上腺素
考虑是否可能有以下症状: *低血容量
考虑: *气道畸形 *肺部问题
*气胸 *膈疝
A气道
*气管吸引-如胎粪污
染且新生儿无活力 B呼吸
* 90%~100%氧正
压通气(PPV)
*每钟呼吸40~60 *次观察胸部起伏
窒息并不可惧,可惧的是复苏失当和失误,技术上一 般掌握和娴熟掌握其复苏结果会截然不同。
新流程图的特点和新意
大约耗时
30s
出生后快速评估
*足月妊娠?
*羊水情?
是
*有呼吸或哭声?
*肌张力好?
*保持体温 *摆正体位;清洁呼吸道* *擦干全身,给予刺激,重新摆正体位
常规护理 *保暖
*清理呼吸道 *擦干
评价婴儿出生后的反应 保暖 体位 吸净 檫干
触觉刺激(必要时)供氧
气囊和面罩 气管插管 通气
胸外按压
用药
复苏迅速有效,新流程图中标有回撤箭头。 清楚表明了依据指征。 复苏措施既应升级,也应降级。
新方案的18点技术改进
1.先评价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状及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状及护理研究进展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出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1]。
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2]。
窒息新生儿出现低氧血症、代谢酸中毒、高碳酸血症等极易导致新生儿伤残或死亡。
新生儿窒息的本质在于缺氧,影响胎盘及肺部气体交换的相关因素都可导致新生儿窒息。
临床多出现在产程开始之后,多为胎儿窒息的延续[3]。
国内报道我国新生儿窒息率约为4%~9%,每年新生儿窒息致死数更是高达12万以上。
标签: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操作;研究进展新生儿窒息时引起新生儿死亡和降低新生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报道每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中约有8%是由于窒息所致[4]。
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关新生儿窒息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抢救护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状和护理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分析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在子宫内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凡影响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缺氧而引起窒息[6]。
①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中70%患儿是由于宫内窘迫所致,多见于母体高血压、严重贫血、过期妊娠、肝病、产程延长等。
母体自身血液含氧量低下是导致胎儿窘迫的原因;②脐带因素:脐带绕颈、脱垂、打结等都可中断脐带血流而导致缺氧窒息,数据统计发现脐带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窒息率约为80%;③头部受损:胎儿头围过大、头盆不称、母体骨盆偏小等容易导致头位难产,胎儿头部过长时间受压导致母子气体交换受阻,继而缺氧过度而使得血pH下降[7]。
研究表明胎儿血pH降低至7.2以下时33%的胎儿出生Apgar评分低于3分,胎儿血pH降低至7.1以下时66%的胎儿出生Apgar评分低于3分,胎儿血pH降低至6.9以下时不可逆宫内缺氧,100%的胎儿出生后有脑损伤[8]。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进展
肾上腺素
推荐浓度:1:10 000
推荐途径:静脉(静脉通路正在建立时考虑气管导管
途径) 推荐剂量:1:10 000 溶液 0.1 - 0.3 ml/kg(气管导 管内给药 0.3 – 1 ml/kg) 推荐准备:1:10 000 溶液 1 ml 备于 1 ml 注射器 内(气管导管内给药需要 3 或 5 ml 注射器) 推荐给药速率:快速-尽可能快
按压胸骨下三分之一段
避开剑突
深度应为前后胸直径1/3 左右
拇指法
压力必须用在胸骨上 其余四指垫在背部起支撑作用 优点:不累,易控制压下深度
双指法
一只手的中指和食 指或无名指的指尖 按压胸骨 另一只手支撑背部
优点:不影响脐静 脉给药
胸外按压
与正压呼吸配合,按3:1比例进行,按压3
复苏药物
• 不强调应用碳酸氢钠和纳络酮。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弊多利少,不予使用(因在缺氧严重导致脑损伤时呼
吸中枢反应差,使用该药物不能奏效;另外通过中枢 兴奋而使呼吸、心率增快,可使得氧耗量增加,反而 加重缺氧)。
• 不使用高糖。高张葡萄糖在无氧酵解时产生的ATP仅2
克分子,供能作用极微;但是其无氧酵解时产生大量
有时需要
正压辅助通气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很少需要
用药
复苏前准备
• 人员的配备 1、每一次分娩时, 应该有训练有素 的人员在场 2、如果分娩情况 复杂还需要更多 的人员
• 器械的准备 辐射床或暖箱、 听诊器、毛巾、 气囊、氧源、面 罩、气管插管、 喉镜及叶片、胎 粪吸引器、秒表 等
分段评估
• 强调对新生儿窒息的分段评估及应采取的干预措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理念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理念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确、及时的复苏能帮助窒息的新生儿重获新生。
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主任李月梅,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介绍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理念和新技术。
新生儿窒息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母体-胎儿间通过胎盘血流进行的气体交换发生急性障碍,引起胎儿发生严重的缺氧和酸中毒,继而出现中枢神经、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抑制,以致出生后不能迅速建立和维持正常呼吸的一种危急病理状态。
■复苏的必要性胎儿从母体宫腔突然过渡到宫外生活的过程非常危险。
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新生儿非常顺利,10%新生儿在出生时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1%需要各种复苏手段才能存活,全世界每年近五百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9%为出生时窒息。
若分娩现场,有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窒息新生儿临床表现新生儿发生窒息后,临床表现为嘴唇、皮肤紫绀,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肌张力低下等。
当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时出现呼吸加快、心率下降,血压一般保持不变,对刺激有反应。
当出现继发性呼吸暂停时出现呼吸停止、心率下降、血压下降,对刺激无任何反应。
■复苏需要的人员和设备在对新生儿实施复苏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至关重要,如合格的优秀医护团队,完好的医疗设施设备等。
当产妇分娩时,最少应由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顾新生儿且能进行初步复苏、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
复苏一名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各一名,此时的团队精神对救助新生儿起着重要的作用。
复苏前,打开辐射保暖台,保证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以备用时功能完好,如检查气囊是否充盈正常,是否感觉到压力作用在手上,气压计是否工作;测试自动充气气囊压力是否正常,压力计是否在工作,减压阀是否打开。
如有条件备上脉搏氧饱和度、空氧混合仪等。
■窒息复苏流程图复苏的适用性:ABC复苏方案对婴儿和成人一样适用。
新生儿窒息诊治新进展
新生儿窒息诊治新进展【摘要】新生儿因为刚出生抵抗力较弱,所以经常会发生各种疾病,其中新生儿窒息就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新生儿一旦发生这一疾病各功能器官就能出现较为严重的损伤,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引发死亡,为此,本文也就新生儿窒息诊治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有效的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诊治;进展0.引言在儿科室内新生儿窒息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指的是胎儿在母体之内出现宫内缺氧,或者是分娩过程中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障碍,一般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血氧浓度降低。
对于新生儿窒息这一疾病如果不能及早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就很有可能会致使患儿全身多器官功能出现损伤,远期内还有可能会出现后遗症,更甚者还会出现死亡。
为了能够提高临床新生儿窒息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笔者也就新生儿窒息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措施。
1.新生儿窒息临床特征1.1Apgar评分标准新生儿在出生之后1minApgar评分如果在0-3则将其判定为重度窒息;若评分为4-7则为轻度窒息;若分数大于8分则属于正常。
出生之后1min评分能够反映出新生儿出生后的即刻状态,如果新生儿评分较低的话就表示其低氧血症以及酸中毒情况更为严重;5min评分则能反映出缺氧现象对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所产生抑制程度[1]。
1.2新生儿窒息临床表现胎儿宫内窒息在早期会出现胎心改变、胎动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排除胎粪等症状。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胎儿受到了低氧血症代偿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及时对患儿进行处理就会有着较为良好的预后效果。
反之,则会继续发展出现胎心不规则、变缓慢,直至消失。
相关文献报道指出,新生儿窒息大多脏器损伤现象发生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可是最为常见的现象还是脑损伤,其次则是心脏、肺部、肾脏以及胃肠道等器官损伤。
现如今临床在对新生儿窒息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大多会采用CT、B超以及MRI等方式来对患儿神经系统进行检查,这些方式对于新生儿窒息早期诊断有着较为显著的价值[2]。
新生儿窒息的现代复苏技术新进展
新生儿窒息的现代复苏技术新进展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医学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窒息至今仍是围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近年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5-6%,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4.7-8.9%。
据全国18个城市调查资料,窒息及其并发症占整个新生儿死因的33.5%,做好本病防治,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优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近年对本病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但在定义、诊断、处理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上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现重点阐述其中处理部分即介绍现代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进展。
1 新生儿复苏程序新生儿复苏须重视保温,室温应维持在26℃左右,婴儿出生后置于幅射保温台,电热毯或预热的棉垫上进行处理。
并迅速用预热的干毛巾擦干,以减少蒸发散热,因寒冷刺激会增加新陈代谢率和加剧缺氧,致中毒,肺动脉高压和低血糖,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效果。
复苏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A.建立通畅的气道,将患儿置于自然仰卧位,肩胛部可用毛巾卷垫高2.0-2.5cm,使头微仰,伸仰过度或不足,均影响气道通畅。
所有新生儿娩出后应尽快用球形吸痰器,注射器或电动吸引器连接吸痰管,吸净口咽部和鼻孔粘液,吸痰不宜插入过深,以免刺激咽后壁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和呼吸暂停;吸引负压勿超过13Kpa。
对羊水胎粪污染儿当娩出时即应清吸口咽部和鼻孔,全身娩出时在擦干和摆好体位之前再重复清吸一次。
如胎粪粘稠或呈颗粒状,AHA、AAP、ACOG和Cleary等均主张立即气管插管进行气管内清吸;如胎粪稀薄,Cleary 等倾向做气管内清吸,AHA、AAP主张对伴有抑制的婴儿做气管内清吸,ACOG 则建议对伴有抑制且咽喉部有胎粪者进行气管内清吸。
方法系将气管插管和胎粪吸引器连接进行清吸,而不是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进行,每次清吸时限3-4秒,边吸边将插管退出,必要时可重复清吸,务必吸净。
建立通畅的气道是整个复苏流程的前提。
在完成清吸以后,对轻度抑制者可用手指轻弹足底引发自主呼吸,以上所有操作(擦干、体位、清吸、触觉刺激)应在20秒钟内完成,如做气管内清吸,所需时间稍长;如婴儿有紫绀,心动过缓或呼吸窘迫征象,应尽早给予100%纯氧;如患儿无自主呼吸或呈喘气状,应在必要的清吸后尽快给予人工正压通气充氧。
叶鸿瑁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新进展
正压通气设备
1 分气流充气气囊和自动充气气囊2种。 2 目前常用者为自动充气气囊。 麻醉气囊不常 用。
通气频率
气囊面罩正压呼吸频率为40~60 次/分。
早产儿的辅助通气
动物实验证明早产儿的肺易被出生后较大 的气体膨胀压损伤。对早产儿进行人工通 气时应避免过大的肺膨胀压引起过大的胸 壁运动,应进行压力监护。
全身擦干 拿走湿毛巾
触觉刺激
用手拍打或手指弹患儿的足 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 呼吸
以上步骤为初步复苏,时间30秒, 如这些努力无效,则需评估新生 儿情况,并继续进行以下复苏操 作。
评价新生儿
呼吸 心率 颜色
复苏程序要点
正常呼吸,心率>100次/分,但有中心性 紫绀,常压给氧。 呼吸不正常(暂停或喘息),或心率 <100次/分,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2004-2005培训覆盖面
全国地级市(包括直辖市、省级市、地级 市)以上共333个,培训覆盖287个,占 86.2%。 全国县级市374个,培训覆盖105个,占 28.1%。 全国县1636个,培训覆盖332个,占20.3%。
培训教材已与国际接规,反映了国际 上有关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新进展。 现结合教材(2005年最新版)及2005 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新生儿窒息复 苏指南和有关文献将新生儿窒息复苏 的进展介绍如下:
呼吸空气和100%氧气
直接结果 空气组更快地开始首次呼吸及规律性呼 吸 5分钟心率没有差异 复苏失败比例没有差异
Ramji S等人 儿科研究 1993年;34:809 Saugstad O等人 儿科学 1998年;102(1):e1 Vento M等人 儿科学2001年;107:642 Vento M等人 儿科杂志 2003年;142:240 Ramji S等人 印度儿科学 2003年;40:510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现状与进展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现状与进展近几年来,新生儿窒息是导致世界新生儿死亡、智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为了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伤残率及死亡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计划,并开展较多新的复苏技术。
本文则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现状及进展给予综述。
标签: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现状;进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每一年约有450万的新生儿死亡,其中约有100万的新生儿死于窒息,预占所有婴儿死亡的1/4[1]。
根据我国伤残调查结果显示,在五类残疾儿童中,智力残疾约占53.12%,造成智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是产时窒息,其次为宫内窘迫等。
由此可看出,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如下图1所示,流程图描述了新生儿复苏程序的所有环节,其重点是正压人工呼吸,增添了快速评估环节。
当新生儿出生后,立即采用几秒钟的时间对新生儿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亮、肌张力是否好、是否有哭声或呼吸给予评估。
若以上四项任何一项不符合正常标准,则需要给予复苏。
同时,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重点强调“序” [2],并采用箭头清晰的表达了新生儿复苏的正确顺序:即先A(开放气道);后B(建立呼吸);再C(支持循环);最后D (药物)。
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中,做出的评价和决策主要基于呼吸、心率、肤色这三个体征,新生儿出生后如呼吸、心率正常,但是有中心性紫绀,则常压给氧;当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心率小于每分钟100次;持续的中心性紫绀,则需进行正压人工呼吸,正压人工呼吸30秒,心率小于每分钟60次,增加胸外按压;当正压人工呼吸加胸外按压30秒,心率仍小于每分钟60次[3],则增加使用肾上腺素。
但由于在临床中,医师一见到新生儿情况不好,不开放气道,不实施正压人工呼吸使新生儿的肺部通气,而是慌忙给予胸外按压,甚至给予药物治疗,这种复苏程序是错误的,不仅不能够使新生儿复苏,而且还有可能加重窒息度。
新生儿复苏策略和技术新进展h
制定指南
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在全国推广使用。 已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杂志发表。2011年6月进行了再次修
订,并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发表。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415-419)
开展培训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20个降消项目省为主的新生儿新生儿复苏培训工作 。 自2004年7月开始,先后举办了项目的国家级师资培训班、省级师资培训班,地、
2011中国指南
出生
A
足月吗? 羊水清吗? 有呼吸或哭声吗? 肌张力好吗?
是,与母亲在一起
否
保持体温,摆正体位,清理气道 擦干全身,给予刺激
常规护理: 保持体温 清理气道(必要时) 擦干 评估
否
30 秒
心率<100 次/分
否
呼吸困难或持续紫绀?
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是
B
60 秒
是 正压通气 氧饱和度监测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建立
为了推进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于2003年7月由中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 司、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和强生儿科研究院、美国 儿科学会共同合作,在中国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成立了项目工作组,进行了如 下工作:
编写教材,配备教具
一.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四版、 第五版、第六版)翻译成中文作为本项目的培训教材。
清理气道 氧饱和度监测 常压给氧或 CPAP
否
心率<100 次/分?
是
矫正通气步骤
否
C
矫正通气步骤
如胸廓起伏不好给
气管插管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进展
17
目标
❖ 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以完成向新生儿 的平稳过渡,减少窒息及窒息并发症的出现, 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整理ppt
18
原则
❖ 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 名训练有素、 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在场。
❖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 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 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 和查房等。
整理ppt
53
插入胃管
正确测量插入胃管的长度
整理ppt
54
(五)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 1. 气管插管指征: (1)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时; (2)气囊面罩人工呼吸无效或要延长时; (3)经气管注入药物时; (4)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膈疝或超低 出生体重儿。
整理ppt
55
(五)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有潜在危害的刺激方法
❖ 拍打婴儿背部
❖ 挤压胸廓
❖ 迫使大腿贴到腹部
❖ 扩张肛门括约肌
❖ 热敷、冷敷、或沐浴
❖ 摇动
整理ppt
这些动作可能造成 擦伤,骨折,内部器官 的裂伤,脑损伤,或其 它损伤。早产儿大脑里 有一脆弱的毛细血管网 叫作生发层基质。如果 新生儿需要复苏,要特 别注意刺激他们时不要 用力过度。而且新生儿 不宜头朝下放,因为这 样会使生发层基质破裂 产生颅内出血。
充气式气囊flow-inflating bag 氧气面罩
整理ppt
氧气管
43
© 2000 AAP/AHA
(四)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 1. 指征: (1)触觉刺激后无规律呼吸建立; (2)或心率< 100 次/ min; (3)或持续的中心性青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苏PRN 复苏PRN 复苏PRN
胎粪吸引图
编辑版ppt
19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4. 建立充分的通气是首要问题,关于用空 气或纯氧的问题指南变更:承认新生儿 复苏时用21%氧气的有效性;保留使用 100% 氧气的建议;要求及早停止给氧。 如气囊面罩无效或 气管插管失败,可用 喉面罩气道作为建立气道的有效方法。 呼出CO2的检测对气管插管成功的再次 确认非常有用。
编辑版ppt
15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3.用胎粪吸引管一端直接连接气管导 管接口,另一端连接低压吸引器,吸 引时复苏者用右手食指将气管导管固 定在新生儿的上颚,左手食指按压胎粪 吸引管的手控口,吸引时使其产生负 压,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3~5s将气 管导管撤出。如需要重复插管再吸引。
编辑版ppt
16
新生儿窒息复苏 新观点、新进展
编辑版ppt
1
一、新生儿窒息仍是当今引起婴儿死 亡和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 儿死 亡、 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 因之一。 根据 WHO 1994年的统计 数字表明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 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即新生 儿窒息 导致的死亡 已占到婴儿死亡 的20%~30%。
编辑版ppt
4
新生儿窒息仍是当今引起婴儿死亡和 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 2003 年底的 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 年新增 0~6岁残疾儿童为 19.9 万, 在五类残疾儿童中,智力残疾占 54.2%。智力致残原因依次为: 产 时窒息、早产、宫内窘迫等。
编辑版ppt
5
二.卫生部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的启动 标志着新一轮中国复苏培训全面开始
编辑版ppt
2
新生儿窒息仍是当今引起婴儿死亡和 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2000年全球< 5岁儿童死亡1080万, 其中 < 28 天新生儿 390万。在全球<5岁 死亡数中 42 个发展中国家占 90%,其中 33% (29%~36%)为新生儿原因。在低经 济国家新生儿死亡原因中,新生儿窒息为 第一位占29%, 依次为早产儿24%, 严重 感染24%。
胎粪引管
编辑版ppt
17
Kattwinkel J.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4th 2000.2-8,5-15.
编辑版ppt
18
羊水有胎粪污染
产时对鼻、咽口进行吸引
稀薄
稠厚
婴儿 有活力
婴儿 无活力
婴儿 有活力
婴儿 无活力
观察 气管内吸引 观察 气管内吸引
编辑版ppt
9
三、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教程及国际指南所赋于的新 内容更使复苏规范化、符合临床 实践,主要的新内容、新观点归 纳如下:
编辑版ppt
10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1.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的改变(见指南)更 能反映ABCDE复苏原则,图中 (A)(B) (C)(D) 4个30s 顺序地呈现复苏一个严 重窒息的新生儿所需经历的四个复苏阶 段(A)通畅气道(B) 提供正压人工呼 吸(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C)施行胸外按 压 (D)注入肾上腺素。
编辑版ppt
11
30s内完成: 快速评估 初步复苏
评估
编辑版ppt
12
新生儿快速综合评估
编辑版ppt
13
快速评估如有胎粪污染
新生儿无活力的应立即自气管内吸引胎粪
有活力的:呼吸强、肌张力好、肤色红润及心率 >100次 / min
编辑版ppt
14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吸引后完成初步复苏再“评估” 呼吸、心率和肤色。原来按顺序评 评估:呼吸、心率、肤色;改变为 依靠操作者的经验排序和决定先后 顺序。
Black RE, et al. Lancet, 2003,361:2226-2234.
编辑版ppt
3
新生儿窒息仍是当今引起婴儿死亡和 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 2000年我国 5岁 以下儿童前三位死亡 原因 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 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为 第 2 死因, 在城市感染性疾病 得以控制后出生窒 息已成为第一位死因。
在窒息复苏的流程和方法方面 我国的“新法复苏”与 国际新生儿 复苏指南 NRPG ( 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 Guidelines ) 实际上已基本接轨 Circulation, 2000,
102 (suppl1):343-357. /cgi/content/ full/106/3/e29
编辑版ppt
20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5. 胸外按压指征:30s正压人工呼吸 后仍无心率或心率持续60次/min。 按压深度为前后胸直径的1/3。
编辑版ppt
21
变更的新内容、新观点
6.药物、扩容:新生儿出现心动过缓通常是因 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而此时最重要 的步骤是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在至少30s的 充分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如心率持续 60次/min,应注入0.1~0.3ml/kg的1:10000 肾上腺素。急救扩容可使用等渗晶体液如生理 盐水或与患儿配血阴性的同型血或Rh阴性的O 型血红细胞。骨内输入可作为药物/扩容剂输入 的一个途径。
编辑版ppt
6
卫生部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的启动标 志着新一轮中国复苏培训全面开始
为了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中 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 强生儿科研究院、中华医学会围产 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 业组和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在 中国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 并于2003年7月 成立了项目领导小 组及项目专家委员会。
卫生部已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情编写了 适用于 我国的 “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 ” (试行稿)。
编辑版ppt
8
卫生部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的启动标 志着新一轮中国复苏培训全面开始
培训项目目标:五年内在我国建立 一个遍及全国的、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 技术的人才队伍,确保我国每家医院的 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 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以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及伤残 率,提高生存质量。
编辑版ppt
7
卫生部新生儿复苏培训项目的启动标 志着新一轮中国复苏培训全面开始
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编写的 “新生儿窒息复苏教程” ( Kattwinkel J.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4ed.
2000.) 、复苏幻灯片、VCD等翻译成中 文 作为本项目的 培训教材及辅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