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公开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公开课

一、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历史过程。

从封建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政体,我国政治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带你深入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封建专制时期在我国大部分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都以封建专制为主。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封建官僚体系严密,统治阶级对社会资源和权力的控制极其集中。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地位难以转变,人民缺乏政治权利和参与机会。

2. 君主立宪时期近代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尝试。

君主立宪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试图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格局,推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国家的近代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尝试并未成功,政治制度的演变再次受挫。

3. 共和政体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我国的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共和政体。

我国政治制度迎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一时期也被誉为我国政治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共和政体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探索了新的组织和运行模式。

4. 当代政治制度我国进入当代以后,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我国政治制度不断进行着深层次的改革和探索,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精华,推进行政体制的现代化,提高政治体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结语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极富挑战和变革的历史进程。

从封建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政体,我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曲折和沉浮。

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政治制度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呈现出常青不朽的生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是一生的事业。

”在了解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理解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是发展的,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共和国的历程。

希望经过本篇文章的阅读,你对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教学设计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难点: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探索历程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那么,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有何制度建设?自主学习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新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习题

新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习题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1.1915年1月,日本利用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①________政府提交②“________”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18年,战胜国召开③________,欧美列强不顾中国的强烈要求,将德国在④________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答案:①袁世凯②二十一条③巴黎和会④山东♨温馨提示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北洋政府宣布参加协约国一方,中国派出15万人奔赴欧洲战场,担负起繁荣的战勤任务,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当之无愧。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①________各校3000余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3.高潮:②________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4.初步胜利: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京政府罢免了③________、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①北京②上海③曹汝霖♨温馨提示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但是其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只能说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

【应用提升】1.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C)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解析: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故选C项。

三、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①________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②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

近代化

近代化

败因 1.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 除旧,单纯依靠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维护清 朝封建统治。
失败 说明
封建制度的腐朽导致中国落后,洋务派不 但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反而力图维护
性质 作用
败因
1.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又是一 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到 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奠定了基础。 1.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具有软弱性,不能 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 帝。(根本) 2.顽固势力强大,变法阻力大。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高潮 1.1911年武昌起义,形成席卷全国
的革命浪潮,清政府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
结果 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革命果实
被袁世凯窃取。(失败) 1.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民主共和国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4.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
失败 说明
背景: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序幕:公车上书
戊 戌 变 法 运 动
时间:1898年
目的:救亡图存 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政治上: 内 容 经济上: 军事上: 文化教育上:
返回
结果:戊戌政变使变法速败
辛亥革命 (1911)
兴起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 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革命派形成) 2.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第一个全国 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 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专题线索梳理】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西
20
20


西

m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伟大的资产阶级 两千过年的封建帝制, 史实 革命,孙中山是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民主主义革 (评价) 经济: 命的伟大先行者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1、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2)学会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含义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 人类历史是通过 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 不断的革命斗争 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推动社会演进的 经济、思想等。 历史
人类历史是一个 人类历史是 整体,是从分散 人类文明发 发展到整体发展 展的历史 演进的历史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世 促进了中 界资产阶级革 国传统文 命的组成部分, 明向现代 中国已与世界 文明的转 紧密的相连。 变:政治 文明、物 质文明、 精神文明
探究三、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比较 事件 名称
时间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戊戌变法
1895~1898
辛亥革命
1894~1911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孙中山(革 命活动)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 激进的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陈独秀、胡适、 鲁迅 民主、科学
政治 派别 代表 人物 口号 主要 内容
探究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1)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行不通; (3)民族独立,思想解放是国家富强和实现近代化前提。
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二 中外近代化探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俄国面临着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材料中“三个原则”产生的积极影响。 问题: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发展,使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积极影响:为 农奴获得解放提供了可能,缓解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
(2)材料二中的“殖产兴业政策”是哪次改革中提出来的?根据材料二, 指出日本能够实行诸多筹集资金途径的原因,并概括“殖产兴业”对日 本的作用。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政府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作用:促进了日 本经济发展,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统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解体,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①经济近代化:由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②政治近代化: 含义 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的近代化:学 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经济工 洋务运动——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洋务派以“自强”“求 主要 业化 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筹 内容 (经济 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等,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
(3)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支撑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 略者的斗争。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 的成功。
角度二:原因类 2.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艰难曲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封建势力的腐朽。 (2)西方列强的入侵。 (3)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他们”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 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受到科学与民主的洗礼,对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 传和铺垫作用;思想解放作用。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清政府 封建君主专制
物 质 文 明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君民共主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1915年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
政 治 制 度
革命派
激进派
思 想
知识提升:
中国政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西 方的政体变化的原因一样吗?
中国政体的变化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发 生改变,国家处于民族危亡之时。
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 莫善于此。 物 ——陈炽《庸书·议院》 质 文 问题3:郑观应、陈炽等思想家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 明
“君民共主制”
启蒙
问题4:这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
结论: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
政 治 制 度
探究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 明到学习西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 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问题2、有人说:林、魏二人对西方的 认识肤浅,学习的只是皮毛,而且没有 付诸实践,不值一提。你是否同意这一 看法?
魏源像
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
君主者偏权于上,民主者偏权于下,君民共主者 权得其平。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
骗局
问题1:清政府是怎样走上宪政之路的?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立宪” 清政府颁布的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共23条,其中维护 君主大权的就有14 条,其余9条规定广 问题2、清政府实行宪政的根 大人民有当兵、纳 本目的是什么? 税、服从清政府统 治等义务,却没有 利用宪法维护君主专制 任何实际意义的权 利。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抗日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 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实行三三制原 则。
(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三制”原则:在民主政权组 成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 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 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 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 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和开明绅士。
第总十理九可条以驳回内总阁统总的理意由见议;会总的统多颁数布党命产令生须,由辅总佐理临责副时任署大内才总阁能统制生。
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
⑵据此分析约法的性质?它的颁布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
映地党采独用立了自不主同地的探政索权政模权式建?设模式。
3、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1)政权建设——行政区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 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 专制帝制宣告终结。共和取代帝制,中国的国号、国旗、 历法和纪年都随之焕然一新,无一不表明新的共和时代的 到来。通过南北议和,袁世凯赞同共和,清帝退位,作为 条件,袁世凯就任总统。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 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英美法德四国在近代分别通过么方式确立了怎样的政

英美法德四国在近代分别通过么方式确立了怎样的政
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变法的方式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思想主 张有何不同? 不再提开国会、设议院,转而主张尊崇君权
清政府的宪政举措
①1905年 ②1906年 ③1908年 ④1911年
骗局
问题1:清政府是怎样走上宪政之路的?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立宪” 清政府颁布的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共23条,其中维护 君上大权的就有14 条,其余9条规定广 问题2、清政府实行宪政的根 大人民有当兵、纳 本目的是什么? 税、服从清政府统 治等义务,却没有 利用宪法维护君主专制 任何实际意义的权 利。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英、美、法、德四国在近代分别通过什 么方式确立了怎样的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德国:半专制君主立宪制
资 本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情形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民国初期宪政努力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 自由平等 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 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三权分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责任内阁
问题1、《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维护中国的何 种政体?

岳麓版电子教材必修一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岳麓版电子教材必修一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1840年以后的大约100年间,强敌叩关,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怎样才能救民于水火?面对生存危机,先贤们苦苦探求,实行了不懈的抗争,终于赶走了皇帝,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魏源“师夷之长技”,从冯桂芬的“四不如夷”到洋务派“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是一条思想脉动的主线。

不过,思想者的求索久久未找到解救危机之道。

有5000年文明传统的中国为什么无法应对西方坚船利炮的挑战?19世纪70年代,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相继提出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张。

他们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把西方政体分成“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制,并仿效西方设议院。

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莫擅长此。

——陈炽《庸书·议院》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天下有公是非,亦即有公赏罚,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联系本单元学习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

第18课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18课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18课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课程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收集史料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主张的评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探讨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的伟大重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薛福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阅读史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3)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4)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历史,正确运用史料,从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中发现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

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教学难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康有为对君权态度的变化教学方式:情境创设引导式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上一节综合探究课,请同学们将书翻至71页,这节课的标题是《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组长:黎妙虹成员:卢珈谚李聪敏阎茜如邓婉仪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课题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1956年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以来,中国走的一直都是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我们自豪地说,我们是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而又发展迅猛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日益膨胀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贪官污吏的丑陋面目,我们看到了医院里被抢者的悲惨状况,我们看到了,连校园这么纯洁的地方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弊端多多。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否一定就是正确的呢?课题目的:探究中国近代政体的变化,分析各种改革结果发生的因素,了解改革中国政体的阻力。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冷静应对困难的素质。

对中国这一部分史料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课题意义: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各种政体变革可能会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影响一件事,尤其是影响深远的事的因素会有哪些、次要因素又是会如何决定或改变主要因素,以致力于最后成为影响整件事的核心内容。

同时,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学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

研究方法:对同一事件,改变它的某一个或多个因素,或改变它的背景,设想或预测事件最后发生的结果,以此分析所改变的量对事件的影响程度。

研究步骤:1.查找与课题相关的史实资料,掌握并且消化中国政体的变化历程2.把每一次变化进行肢解、对变化的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剖析3.提炼出许多小问题,分散给成员思考,讨论4.收集思想火花,整理5.撰写论文研究成果:论文论文标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一直沿袭封建国家的传统,有志之士探索改变中国的政体则只是近代的事情。

我们讨论了关于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并且对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件进行了分析,下面就是我们成员之间思想的结晶,讨论的成果。

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考虑变更中国政体是的维新派人士,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政体变化方向:君主立宪制。

问题一:在当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且发展迅速,成为有名的“日不落帝国”。

若清政府同样采取君主立宪制,情况会改善吗?讨论结果:情况有可能改善:1.由众议院等机关执政,有利于解决清政府执政上的腐败无能,清政府受议会等国家机关控制。

2.康有为、梁启超等革命家的努力改革,国家法制会更完善。

3.英国成功实行君主立宪可以作为学习模范,中国能够有目标地发展,可以吸取经验。

4.清政府原先皇帝掌权时受到列强控制,而今权利在政府或议会手上,革命家们可以改变面对列强时的那种软弱态度。

情况不大可能改变:1.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激化,导致君主立宪制不能稳定实行,国家容易出现混乱。

2.外国列强与新成立的君主立宪制政府不和,也许会更早地发动侵略。

问题二: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

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讨论结果:可能成功:1.光绪皇帝支持改革;慈禧死后,光绪有可能掌权,并且大力推广革命思想,拓宽改革队伍。

2.维新变法主张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清政府的存在,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执政,假若成立议会等机关执政,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不完全把清政府推翻,又能减小改革者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可能失败:1外国列强可能在慈禧太后死后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阻挠维新派改革进行,或打着帮忙的名义派人在清政府中当官,掌握国家大权。

2.孙中山等新的革命志士涌现,支持三权分立等更先进的理论,将推翻或更新维新派的理论。

3.光绪皇帝无法掌权,权利被反对改革的大臣掌握,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二.民国时期,孙中山发起了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华民国,随后袁世凯夺位,宋教仁被杀。

政体变化方向:三权分立政府。

问题一: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当时没被人杀死,中国的局面会否发生扭转?讨论结果: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鼓吹政党内阁,他头脑精细,手段灵敏,是袁世凯的心腹大患。

袁曾多次利诱,但均失败。

所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

他的被杀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

他已成为一种民主的象征,一个标志。

在某种意义上,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他的死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的标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哀思。

假如宋教仁没有被杀,中国的民主整体可能会较早实现,至少追求共和的力量会强大一些。

因为宋教仁的意志是那么的顽强,他的信念是那么的坚定。

但是,他的责任内阁制的主张和孙中山的有分歧,当时也没多少人赞同,他未必能扭转中国的局面。

问题二:在保持所有的历史事实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建立起三权分立政府的可能性有多高?讨论结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清政府的不同之一,在于他们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偏好,因此民国一成立,革命党人就致力于新的政党道路,颁布一系列法律。

但都未成功实施到底。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局的动荡,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因此,要想完全建立起一个三权分立政府的可能性并不大。

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它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

政体变化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一:假如当时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有没有可能自己创造出一种新的国家政体?讨论结果:在欧洲的大地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际就是列宁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正在苦苦求索中国出路的先进人士指明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后来投身于研究马克思主义。

经过多次战役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人民还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而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难以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摸索出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相当困难。

因此,我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的有志人士会努力探索,但未必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理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问题二:若苏联模式的弊端早出现十年,毛泽东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有多大?讨论结果: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经济有很大作用,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后来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作用下,苏联当时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但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在随后的几次改革中,效果都不佳,以致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必须经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

在苏联模式的弊端出现后,中国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了,而要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证明,毛泽东还是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但会进行改造,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四.就现在而言,世界上多数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没有可能被同化而放弃社会主义?讨论结果:我们也知道,在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探索,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可见,从这时候开始,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扎了根,经过士人们的努力,社会主义已经深入民心。

社会主义是目前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沿着社会主义走下去。

虽然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某些制度也许比社会主义好,更顺应潮流。

但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要判断某种制度是否适合某个国家,不单只是从它能为这个国家带来多少财富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它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它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而决定。

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了中国国情。

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医院,我们应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讲都好,都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许,我们可以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上,适当地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有利方面,再将其加以改造,达到符合中国发展需要。

中国在经历了众多改革家的艰辛努力下,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虽然中国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但她进行社会主义毕竟还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

我们是没办法在较短的时期内进行改革的了,看来我们还是努力考虑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吧。

后记在探索活动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我想仔细解释一下我们探究学习的方法。

我们在探究时,所提出的问题多数是已发生事件的反面,即假设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并没发生,推测事件最终结局会产生的变化。

我姑且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假设演绎法”。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方法质疑: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还假设一些没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不是的。

假设演绎法不仅有意义,而且有价值。

学会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对我们现在甚至是今后的生活都会有很大裨益。

举例而言,两个学生打架只是因为其中一方辱骂另一方,那么我们就可以假设:如果骂人的那个同学没有辱骂另一位同学,有没有可能不打架呢?当我们推测出,在这种状况下,不打架的可能性是99%。

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事件发生的主要责任在于那个同学的不礼貌行为上。

老师处理事情时,不仅要教育打架的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别的有不良习惯的学生。

这就是假设演绎法的作用所在,借鉴过往的事情,能做好现在事情,这也是我们论文题目的意思。

还有同学问我,我们在政治中学过,要辨证地看待问题,用假设法我们没法下结论啊。

其实,我们只是在粗略计算结果的可能性而已,我们讨论的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当然,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由许多个因素共同构成,而我们用这种方法时把握的是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并且计算它出现的最大可能性,不就可以找出影响这件事情的又一个因素了吗?研究问题只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一定只是查查资料,得出观点,写写论文就算完了,我更看重的是我们思考,学习的过程。

用新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还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呢。

我觉得,不管方法本身有没有缺陷,能够创新一种方法去学习,就已经是一种勇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