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诗歌鉴赏题汇编.doc

合集下载

【专项300练】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专项300练】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专题05 诗歌鉴赏-三年(2018-2020)高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 诗歌鉴赏-三年(2018-2020)高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编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编
•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 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 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 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 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 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 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 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 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 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 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 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 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 【2009年】
• ①D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 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 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 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 ②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 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
• ②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 忠心。 阅: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 复国无望,仍然矢志 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 ③(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 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 格。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 编
• 登鹳雀楼 • 畅当 • 迥临飞鸟上, • 高出世尘间。 • 天势围平野, • 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2002年】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与解析.doc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与解析.doc

2017 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 17 题。

(共 12 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1】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注释:【 1】树杪:树梢。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 ( 3 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6 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 题。

( 11 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 注 ] ①迮:狭窄。

10. 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 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 5 分)三、【新课标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 11 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2024北京九年级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4北京九年级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4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2024北京海淀初三二模)阅读《望岳》,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以问答形式领起全篇,“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郁郁葱葱,绵延无尽。

B.“钟神秀”以拟人笔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它将神奇秀丽聚集于泰山。

C.“荡胸生层云”一句写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变幻不已,心胸为之荡漾。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生发感慨,表现了他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苏轼有“诗赋以一字见工拙”之语,本诗中“阴阳割.昏晓”和孟郊《游终南山》中“南山塞.天地”皆因加点字而成为写山的奇句。

请分别赏析两句中的一字之妙。

(2024北京东城初三二模)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本诗首联中的“① ”和“足”二字突出表现了农家待客的热情,颔联和颈联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好和民风民俗的淳朴,尾联表达了① 的情感。

4.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诗句中的情景。

(2024北京西城初三二模)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xiāo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无一“游”字,却处处紧切“游”字。

首联中用“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颔联绘景中蕴含哲理—— ;颈联描摹风俗之美,展现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临别相约,传达出之情。

6.有同学在默写本诗时总将“萧”与“箫”混淆,请根据诗歌内容,给同学讲清楚这个字的正确写法。

(2024北京丰台初三二模)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1、【2021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成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词句注释⑴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案"。

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⑻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识鉴:能赏识人才、区分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2024北京九年级一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4北京九年级一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4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2024北京西城初三一模)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十五从军征》用两个数字“十五”“八十”写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久,用一组问答表现了主人公由① 到的心情,用四种事物“ ”“雉”“谷”“葵”描绘了主人公家中的景象。

2.“泪”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捕捉这个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不同形象。

请根据你对下面作品的理解,完成表格。

(2024北京朝阳初三一模)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首词上片由“挑灯看剑”写起,描述。

下片首先描写战斗场面,继而直抒胸臆,“ ”一句,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

4.这首词处处扣着“壮”来写,风格雄壮。

结合画线句中体现“壮”的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2024北京房山初三一模)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全诗以雪为主线。

开篇通过“白草折”为飞雪出场作铺垫;接着运用比喻,以“① ”写出边塞雪景的奇丽;然后通过“不得控”“冻不翻”等细节表现出① ;最后通过“雪满天山路”表明雪地难行,又借“① ”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专题10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学生版

专题10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学生版

专题10:古诗词鉴赏(原卷版)【一、2023-202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首联以对偶写自己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客路”点明作者人在旅途的境况。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为颈联“江春”作了铺垫。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强调美好事物的消逝,有一种无奈和惆怅蕴含其中。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尾联诗人自问自答,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2. “校园诗词大会”中,“文字线索题”的环节扣人心弦。

而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题的同学也颇费心思。

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1)这两句出自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诗人在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又名《江南意》。

(2)诗人于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前人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它形容中国和巴西未来发展的前景。

最后一条线索:____________【二、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观沧海》和《望洞庭》,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志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专项300练】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1)

【专项300练】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文学古诗词鉴赏汇编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文学古诗词鉴赏汇编

北京市各区2023年高三(上)期末文学古诗词鉴赏汇编【东城期末】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

(共12分)闻黄鹂[1】柳宗元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

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4] 翥[5]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注释:[1]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

[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

[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

[4]细柳:营名,在京兆府咸阳西南。

汉文帝时,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

[5]翥:鸟飞。

[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本诗中是悲苦的象征。

B. “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

C. “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

D. “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

B. “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

C. “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

D. 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

1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

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

(6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1)文人创作有时直抒胸臆,坦露襟怀。

屈原在《离骚》中用“乘骐骥以驰骋兮,①”表现自己的豪迈自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归去来兮,②”表达自己坚决的归田之志;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臣无祖母,③”抒发对祖母刘氏感恩之情。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编课件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汇编课件

2017年
以宋词《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为鉴 赏对象,考查了语言、技巧和情感等 方面。
2010-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解析概览
2019年
以宋词《苏幕遮·燎沉香 》为鉴赏对象,考查了 意象、意境和情感等方
面。
2020年
以唐诗《登鹳雀楼》为 鉴赏对象,考查了语言 、技巧和情感等方面。
2021年

2011年
以宋词《青玉案·元夕》为鉴赏对 象,考查了语言、技巧和情感等方 面。
2012年
以唐诗《春夜喜雨》为鉴赏对象, 考查了语言、意象和情感等方面。
2010-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答案解析概览
2013年
以宋词《菩萨蛮·书江西造 口壁》为鉴赏对象,考查 了意象、意境和情感等方 面。
2014年
赏术语,以便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真题的难点和易错点分析
总结词
对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真题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深 入分析。
详细描述
在高考诗歌鉴赏北京卷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和 易错点。例如,对于一些较为晦涩的诗歌,学生可能难 以理解其主题和情感;对于一些艺术手法,学生可能无 法准确识别和描述。此外,学生在解题时也可能会因为 对题目要求理解不准确而导致失分。因此,在备考过程 中,学生应加强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学习,提高自己的 诗歌鉴赏能力,并熟悉各种艺术手法和术语。同时,学 生还应多做真题和模拟题,以增强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技 巧。
注意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因时间不足或拖延而影响备考效果。
注意身体健康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以充沛的精力 投入到备考中。
THANK YOU
强调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情 感和创作手法的理解,要求学 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诗歌鉴赏能 力。

2023北京重点校初二(下)期中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3北京重点校初二(下)期中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2023北京重点校初二(下)期中语文汇编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1.(2023春·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

诗以描述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① ”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

诗人面对这样的遭遇,却在诗末发出愿得万千广厦,“① ”的呼喊。

全文先叙事,后抒情,表达了作者的① 之情。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请你试着分析作者“叹息”的原因有哪些。

(2023春·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公元761年,一场暴风雨袭击了杜甫的茅屋。

他用写实笔法先后描绘了秋风呼号图、图和图,为我们还原了个人遭际的全过程。

3.作为叹词,“呜呼”在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说明。

(2023春·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石壕吏》,完成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2002 年】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 - (2)题。

( 6 分)登颧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 2003 年】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 2)题。

( 6 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2004 年】 12.读下面的诗,完成(1)—( 2)题。

( 4 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情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 5 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 2005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 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 分)相同点:不同点:【 2006 年】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2)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

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3 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 分)答:7 分)【 2007 年】 12.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 f 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 lu ō):成把地握取。

⑥袺( ji é):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 xi 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 , 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 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答:③前人读这首诗说 : 反复讽咏 ," 自然生其气象 " 。

你读这首诗 , 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 4 分)答:【 2008 年】读下面这首诗成①—③题。

(10 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①下列对诗句的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 中的 " 肝胆 " 和 " 阅" 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答: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 4 分)答:【 2009 年】 12.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 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 分)答:略作分析。

( 5 分)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答:【 2010 年】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古风 (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011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13 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 (7 分 )(1)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 分)答: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 不少于 200 字 )(10 分 )答:【 2012 年】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 11 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 7 分)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