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教育名著导读》教学大纲学时数: 34 学分: 2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教育名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几千年中国教育文化的思想成就。

本课程在大历史观、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通识为特色,以多元为取向,指导阅读和适度介绍中国教育名著。

旨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经典著作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精神要义,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文化,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铸就多学科领域的思想基础,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学习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原著的基础理论课程,精选了包括《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对贤良策》、《朱子语类》等在内的教育经典片段。

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品读与评析,引导学生把握著作精髓、判断著作的价值、领悟著作所探讨的经典性理论或实践问题,学习研读教育专业文献的方法,养成钻研教育名著的习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涵养人文和科学的精神。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介绍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基本思想,阐明了所选著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历代研究状况,把教育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试图揭示教育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和学术价值,培养青年学生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理论和知识方面:掌握名著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特点;掌握名著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能力和技能方面:能够总结名著的教育经验及其特点,获得正确的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能力,把握我国教育历史演进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教育名著的类型;掌握选读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方法。

【重点】选读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方法。

【重点】选读中国古代教育名著的方法。

第一章《论语》选读【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论语》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常识;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主张;挖掘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现代意义。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大纲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傅蕴编2011-7-19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发展史》,喻本伐、熊贤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

《新中国史》的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中国史》教学大纲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系统了解新中国成立及其发展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背景;2. 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变迁;3. 掌握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的能力;4. 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党的领导地位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2.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经济建设与农村改革- 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3. 政治体制与政治运行- 中央政权的组织体系- 党和国家领导层的历次重大变革-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迁4. 对外关系与国际影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 参与世界事务及国际组织-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与合作5. 新中国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 邓小平和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 江泽民时期的发展与稳定- 习近平时期的新发展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表达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材料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研究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 历史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历史场所和博物馆。

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占30%。

2. 课程作业(包括文献研读报告、小组项目等)占40%。

3. 期末考试(闭卷)占30%。

备注:本大纲仅作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一、中国教育史概述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教育的特点与影响3. 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二、古代教育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夏商周教育的特点- 礼乐教育的兴起2. 秦汉时期的教育- 法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太学与地方教育的建立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士族教育的兴起- 佛教对教育的影响4.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育与官僚体系的结合5.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书院教育的繁荣三、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2.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3. 法家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4. 墨家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四、近现代教育变革1. 晚清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与教育改革2.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思想的更新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五、现代教育体系1. 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2. 高等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3. 职业教育- 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教育4. 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 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育观念的更新2. 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公平问题3. 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七、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交流1. 古代中国教育对世界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传播- 科举制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 - 留学运动- 国际教育合作3. 当代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八、考试要求与评价方式1.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笔试- 口试2. 评价标准与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 考试准备与复习策略- 教材学习- 历年真题分析九、结语1.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2. 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3. 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注:本考试大纲仅为框架性指导,具体内容和要求需结合实际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教育史学习计划

中国教育史学习计划

中国教育史学习计划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教育历史的国家,教育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献,它包含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思想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演变过程、教育思想的变迁和今日教育问题的根源。

因此,研究中国教育史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2.掌握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和代表作品;3.了解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4.理解中国教育史对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1.中国古代教育史(1)夏商周时期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2)儒家、道家、墨家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3)唐宋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文献阅读、资料查找等方式进行教学。

2.中国近现代教育史(1)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演变;(2)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迁;(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中国教育史的影响与启示(1)中国教育史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影响;(2)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研究论文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将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每周安排2-3次教学时间,每次90分钟。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适当增减教学次数。

五、学习评价1.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中国教育史中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

2.学习报告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一次小组学习报告。

每组3-4人,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汇报。

3.学习考核通过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所遵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规定。

本文将探讨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包括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教学的框架。

教育史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有时候教师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有条理和系统。

其次,教学大纲可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教育史是一个历史性的学科,它的内容是有序的、连续的。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每个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来教授这门课程,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不连贯性。

而有了教学大纲,每个教师都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教授课程,保证了教学的一致性。

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它应该包括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如教育、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以及相关的理论,如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等。

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生理解中国教育史的基础。

其次,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中国教育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他们应该了解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科举制度,以及近代的新式学堂、义务教育等。

他们还应该熟悉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王阳明等。

此外,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育史是一个历史性的学科,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个教育事件或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教学的框架,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认识而制订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本大纲旨在通过规范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积极探索和体验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历史,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如朝代、王朝交替等。

同时,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

2. 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详细介绍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反帝斗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介绍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 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通过比较中外历史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4. 讨论式教学: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制定一份全
面系统的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背
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应当包括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中国历史的主要朝代和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穿插中国古代科技、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全面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应当规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讲述、讨论、
游戏、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
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标准应当具有针对性、
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中国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大纲还需要规定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方面的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国历史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大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中外教育史教学大纲内容

中外教育史教学大纲内容

有关“中外教育史”的教学大纲内容有关“中外教育史”的教学大纲内容如下: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探讨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揭示其规律。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大部分。

中国教育史部分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家等方面的内容;外国教育史部分主要探讨西方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产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理解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PPT演示、视频展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考核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具体标准根据学校和课程要求而定。

五、教学资源与推荐读物1.教学资源:本课程提供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目和在线资源等,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推荐读物:推荐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234013 学分:3 总学时:54说明【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树立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掌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主要理论和历史经验,继承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坚持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教育和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系统地、科学地总结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阐述它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学内容】研究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活动,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处地位、所起作用和价值实现的规律性;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随着党的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工作领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等又是如何演变和丰富发展的;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方针原则、途径方法的历史沿革和形成发展、贯彻实施的客观规律性;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规律;总结、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启发式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

【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学时总数为54学时,在18个教学周内完成,平均周3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王树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参考书:[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4、考查考试本课程为考查课程,采取结构成绩即平时作业占20%、平时出勤占10%、期终卷面成绩占70%。

期终考查采取开卷形式。

(二)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中国教育史》各章、节的讲授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第二节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第三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了解:原始社会的教育状况理解:学校教育的萌芽及其条件掌握:教育的三种起源理论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夏商的教育第二节西周的教育第三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了解:夏、商、周的教育状况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状况掌握:①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②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教育教学思想、教师思想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第二节齐国的稷下学宫第三节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第六节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七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了解:稷下学宫及法家、道家的教育思想;《中庸》、《乐记》中的教育思想理解: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掌握:①孟轲、荀况、墨翟的教育思想②《大学》、《学记》的教育思想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第二节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第三节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第四节贾谊的教育思想第五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六节王充的教育思想了解:秦汉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理解: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掌握:贾谊、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魏晋的学校教育第二节南朝的学校教育第三节北朝的学校教育第四节傅玄的教育思想第五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状况;傅玄的教育思想理解:南北朝学校教育异同的原因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第四节隋唐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节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了解: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及中日教育交流的状况理解: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其背景掌握:①韩愈的教师教育思想及柳宗元的教育思想②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主要科目及其意义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第二节辽金元的教育第三节宋元的书院第四节宋元的蒙学第五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六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了解:宋辽金元的教育状况、宋元时期蒙学发展状况理解:宋朝的文教政策掌握:①王安石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三舍法”及人才理论②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小学”、“大学”思想和朱子读书六法③“苏湖教法”及其意义④书院产生的条件、特点、意义第八章明朝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明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明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明朝的书院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第五节王廷相的教育思想了解:明朝官学制度发展状况和王廷相的教育思想理解: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四毁书院的原因掌握:①科举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②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九章清朝教育(上)——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清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清朝的书院第四节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第五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第六节颜元的教育思想了解:清朝的文教政策、官学制度发展的状况及书院官学化的状况理解: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掌握:①王夫之的教学思想及教师思想②颜渊的“六斋”教学内容及“习”“行”教法第十章清朝教育(下)——洋务运动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封建教育的衰败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第二节太平天国的教育第三节早期的教会学校第四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一)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二)洋务留学教育(三)“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四)教会教育的扩张第五节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二)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三)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了解: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的背景知识;理解: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主张及思想掌握:①“西学东渐”及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②洋务学堂的种类及“幼童赴美”、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③梁启超的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思想及1902年学制第十一章民国教育(上)主要内容:第一节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第三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第四节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变革(二)新文化运动时期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三)1922年的“新学制”(四)收回教育权运动(五)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第五节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二)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三)国民政府对学校教育的管理控制措施(四)日伪占领区的奴化教育和反奴化教育的斗争(五)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六)杨贤江的教育思想(七)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八)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九)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十)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十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了解:民国及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主张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潮、收回教育权运动掌握:①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②1922年学制③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教育思想④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⑤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第十二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主要内容:第一节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第二节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第三节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发展第四节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第五节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了解:新民主主义教育、苏维埃根据地教育及抗日根据地教育理解: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掌握: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详细内容②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③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五、学时分配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2.《中国教育管理史》孙培青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中外教育简史》刘德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6.《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教育学》王道俊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8.《中外教育史汇通》金忠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执笔教师:赵功教研室主任:李俊义教学系(部)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