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年之后的吴敬梓,在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上与封 建世俗、封建统治者相左,他不仅叛逆了自己的 家族,也叛逆了封建社会。 他冷峻地揭露醉心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 地褒美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和嶔崎磊落的豪 士,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理想境界的 辛劳追求。吴敬梓的道路是封建叛逆者的道路, 这条道路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国一部分优秀知识分 子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艰难历程。
另外有一个沈琼枝也很引人注意,她是一个被盐商 骗娶为妾而只身逃至南京、企图以自身的技艺谋 食的奇女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 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 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 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 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 芒。这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 光彩这一形象,反映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女 性开始有了一种挣脱其自古以来的依附性地位的 微弱可能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科举的官吏文人,处则不能独善其身。 周进一看到“天字号”试场号板,乃百 感交集,昏死在地。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 过去,被人救醒后又一间间号房痛哭过去, 直到口吐鲜血。商人们议论为他捐一个监 生进场,他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 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下 去给人磕头,再不哭了。为求功名。甘愿 变驴变马,根本就不自重。
《儒林外史》虽一般归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 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长篇小说的结构。全书中 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 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 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 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 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 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这种特点,鲁迅谓之“如 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中国小说史略》)。但全书以明代为背景, 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 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
严贡生的猪故事:严贡生嘴上才说“实不相瞒,小 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直,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 人寸丝半粟……”他家里的小厮赶来道:“早上关 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 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 他的。”于是,严贡生的“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 粟”的伪装剥得一干二净! 租船时,诱使船工吃了云片糕,讹称是几百两银子 的贵重药而赖船钱。 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 傥的生活,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甚至在没落之 中,仍变卖了家产,修茸先贤祠。同时,他对仕 途也失去了兴趣。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 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也称病不去。 而他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 济过活。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 免的。当他的好友程晋芳也陷入困境时,他感慨 地说道:“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40岁至50岁时,开始创 作于乾隆元年(1736)左右,到乾隆十五年 (1750)左右基本完稿。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 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 《儒林外史》的版本: 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 堂本,56回本,末回为“幽榜”。 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 (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 言当为可信。56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 为学界所公认。
在情节上,也存在内在的统一:
第1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 第2至32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 第33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 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 祠为主要事件;最后以“市井四奇人”收结全书, 与第一回遥相呼应。总体说来,这是一部短篇艺 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第二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创作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 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 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 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 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父亲 吴霖起是个贡生,是个清贫的学官。
文,即实际有用的学问(知识),指儒家经 世致用的仁义之道。 行,即品格(品行)。 出,儒家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达就是出仕。 处,即退隐,独善其身;儒家行藏出处讲操守,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论语· 泰伯》)。 作者把原始儒学的思想伦理融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上。
真正代表作者的社会理想的则是庄绍光、迟 衡山、虞博士等真儒名贤形象: 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 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 的原始儒学精神。 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 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 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在小说末尾,儒林寂寞,作者还写了“市井 四奇人”。而所谓“市井奇人”,其实是 隐士情调的化身。 季遐年:自小无家业,在寺院安身,善书法, 以写字为生,又以之自娱。 王太:卖火纸筒的,喜欢围棋,是围棋高手。 每天除了卖火纸筒营生外,就去下棋,不 为利,棋胜则“大笑而去”,率性而为。
匡超人:作者从又一个角度反映科举名利对人们的 毒害的。他原先是一个善良、孝顺、勤劳、“忠 厚”的人,正是马二先生的一番教诲,“总以文 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 件可以出头”。“出头”以后,遂以名士作幌子, 以名利为目标;为人写假婚书,参与买卖妇女的 案子,从中取利,在杭州干尽了坏事。他停妻再 娶,卖友求荣。他学问不深,性情未定,在这个 肮脏的社会环境中被人教坏了,从一个善良淳朴 的青年,变得利欲熏心,成为灵魂丑陋、虚伪的 文痞。其堕落的轨迹的源头,正是“举业”,科 举制度腐蚀了人的灵魂,使人堕落,道德败坏。
于是一待吴霖起去世,通过析产来限制削夺他长房 长孙多得的份额的遗产之争随即爆发。程晋芳说 他“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吴敬梓是一个完 全不懂治理家业的公子哥儿。他既挥金如土,又 慷慨好施,“不数年而产尽矣”(《文木先生 传》)。 几年后,产已析,房已分,饱受世态炎凉与人情冷 暖,对故土、老家、族人并无多少感情,他被乡 里视为“败家子”,“田庐卖尽,乡里传为子弟 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词)。而且他几次 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 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33岁时,怀着“誓 将去汝”心情,移家南京。
吴敬梓看到读书人的堕落,想用原始儒学以人格修 养为先的原则,以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 行出处”,来挽救士风的途径。 在《儒林外史》中,重倡原始儒学的文化精神似乎 被当作一条出路,然而吴敬梓分明清楚这是一种 虚幻的向往。因之,小说中所写群贤祭祀泰伯祠 的聚会不像是庆典,倒像是一场无可奈何的哀 悼——到了小说的结尾,这具有象征性的泰伯祠 也早已荒芜。
到了晚年,他甚至到了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地步, 于是“以书易米”;“冬日苦寒”,遂邀约同好, 绕城夜行,谓之“暖足”! 吴敬梓经常去卢见曾在扬州、真州(今仪征)淮安 的衙署。在淮安则寄食于好友程晋芳家,程晋芳 在《文木先生传》里记载了吴敬梓的窘境:“抵 淮访余,检其橐,笔墨都无”。乾隆十九年 (1754)初冬的一天,54岁去世。后由友人卢见 曾出资入殓运回南京安葬。
3、科举造就的官吏,出则为贪官酷吏,没有兼济 天下的道德。 第8回,进士王惠深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初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 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把原任衙门中的 “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换成了“戥子声、 算盘声、板子声”。犯人使了钱用轻板,否则用 重板,以此衙役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 全城人都知道太守的厉害,为此还落得个清官的 名声,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后来投降了叛乱 的宁王,隐姓瞒名,当了和尚了此一生。
祖辈的科第发家和当时的家门不振使他早年也醉心 举业,18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 的最高功名。 13岁时,生母金氏去世;十年后,嗣父吴霖起也病 逝。而在三十岁之前,与他伉俪情深的发妻陶氏 也弃他而去。少时丧父母,中年丧妻子是人生最 悲苦伤心的事。 吴敬梓的嗣父吴霖起死时,他虽然已经22岁,已经 成家;但他既无功名官职,又无产业支撑,而且 他的探花公嫡长曾孙的资格是入嗣获得的,因此 他在大家族中的地位是不牢靠的。
1、(无文)科举制度造就了许多不学无术、呆头 呆脑的无文人物,致使整个社会文化堕落。 第2回进入正文开始,又首先集中力量写了周进与范 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沉浮的经历,揭示科举制 度如何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引诱并摧残着读书人的 心灵。他们原来都是在科举中挣扎了几十年尚未 出头的老“童生”,平日受尽别人的轻蔑和凌辱。 周进与范进:他们出身穷苦,暮年得第。都是除了 八股文以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能的人。委琐、空 虚、麻木、自卑,是典型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他们性格都非常老实、非常窝囊。
2、(无行)科举制度下造就了一大批虚伪矫情、 道德败坏的人物,导致世风日益堕落。 第4回,范进由老实,变得虚伪矫情。他母亲 死后,不守节孝,却与张敬斋到高要县汤知县处 打秋风(抽风)。在宴席上,用银镶杯箸,范进 退缩不举筷子;换了一个瓷杯、象牙筷子,又不 举;随后换了一双竹筷才用。汤知县疑惑他居丧 如此尽礼,也许不用荤酒,当看到范进将“燕窝 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才放心。这 形象地写出了番进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根本 不守丁忧。
此外,吴敬梓存世的著作还有 《文木山房集》四卷,近年发现集 外的诗文三十馀篇。最近又发现了 程晋芳《文木先生传》里提及的曾 经被人以为失传的《诗说》。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 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 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 股取士制度构成了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 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 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基本思想内容即是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所谓知识分 子的生活与思想。
首先,《儒林外史》剖析了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封 建思想毒害下的广大文人的际遇与命运,辛辣地 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部分本质。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就指 明了这一回是浓缩了全书正文的微型《儒林外 史》,是研究主题思想的重要材料。这里所说的 名流就是王冕,他言行磊落,为全书定了基调。 王冕出身贫穷家庭,自食其力,学识渊博,品行高 洁,淡泊自守;他不求官爵,不慕荣利,最讲求 文行出处。
盖宽:开茶馆的,喜欢绘画、写诗,不攀附 权贵,与许多作诗画的往来。卖茶写诗绘 画,生活虽然清苦,却也逍遥自在。 荆元:裁缝,弹琴,也喜欢作诗。他以自己 的“贱行”为乐,“吃饱饭,要弹琴,要 写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 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 不快活?”
他们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 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 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要 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 潮的萌芽。表现了独善其身、高雅脱俗的 性格;流露出作者倾慕的心情。他们是知 识分子高雅生活的化身,体现了作者对完 美人格的追求。
其次,《儒林外史》赞颂作者理想的儒林君 子。 儒林君子大致可以分为二类: 一类是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 一类是市井小民(其中包括普通民众和“市 井奇人”)。 他们有共同之处,即信守自身的人生原则, 前者不为功名富贵所驱,后者与之绝缘。
杜少卿: 是以吴敬梓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一个人物。 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是一个既有传统 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 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 性,要求个性解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 离经叛道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