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变异型: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粘膜黑色素瘤 甲下黑色素瘤 溃疡形成 疣状表型
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15
16
病理报告模式
病理报告一定要包括以下信息:
亚型、 浸润深度、 最大厚度、 溃疡情况、 部位、 有无脉管侵犯、 分化程度、 有无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结果
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 分别为40/10万,30/10万。
亚洲(我国)发病率低。男性比例占1.7%,女性1.3% ,但是增长 迅猛。
占皮肤癌的5% 发病率,但是 占75% 死亡率
4
5
二、流行病学
北京市2000年发病率为0.2/10万,2004年已达 1/10万。
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 后95%-100%可治愈。
3
二、流行病学
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美国男性第五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 女性第六位,占所有肿 瘤的4%,每年年发病率增长7% 。 1/75 in 2000, 1/1500 in 1935,
17
Staging-Clark
1级 恶性黑色素瘤位于真皮的基底层。 2级 扩展到真皮层的上1/3,即真皮乳突。 3级 恶性黑色素瘤扩展到真皮乳突和网状
层边界。 4级 侵及网状层。 5级 侵及皮下组织,如脂肪。
18
四、临床Leabharlann Baidu理分期
(一)TNM分期:AJCC(2002)
T——原发肿瘤 pTX 原发灶无法评价 pT0 无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 pT1 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pT1a 厚度≤1.0mm,Ⅱ-Ⅲ级,不伴溃疡 pT1b 厚度≤1.0mm,Ⅳ或Ⅴ级,伴溃疡 pT2 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 pT2a 1.01-2.0mm不伴溃疡 pT2b 1.01-2.0mm伴溃疡 pT3 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3a 2.01-4.0mm不伴溃疡 pT3b 2.01-4.0mm伴溃疡 p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4a ≥4.0mm不伴溃疡 pT4b ≥4.0mm伴溃疡
远处转移:
常见于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仅发生肺转移的预 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
9
ABCD of Melanoma
Asymmetry Border irregularity Color variegation Diameter >6mm
10
11
预后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
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20
M——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M1a 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 肺转移 M1c 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

21
(三)病理分期
ⅠA期 ⅠB期
T1a
N0
M0
T1b
N0
M0
ⅡA期
T2a
N0
M0
T2b
N0
M0
ⅡB期
中位发病年龄51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 者占33%。
6
7
病因
日照:
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
基因突变:
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黑色素 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MM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 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 因尚不明确。
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 响尚不清楚。
8
临床表现
皮肤MM的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 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 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
浅表扩散型:
预后相对较好,约占70%。好发于背部和女性的下肢。 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
结节型:
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常位于接受间歇性日 光照射的部位。约占15%,
恶性雀斑样:
约占10%。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 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这些无毛发被覆部位的皮肤黑 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 类型。在白种人中约占5%,,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多 见。亚洲人高达58%,黑色人种占60-70%。
13
Clinical types- MM
浅表扩散型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恶性雀斑样
结节型
14
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痣、 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
恶性黑色素瘤
1
目录
一、 概述 二、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三、 病理 四、 临床病理分期 五、 治疗流程及原则 六、 辅助治疗 七、 手术治疗 八、 放疗 九、 全身治疗
2
一、概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 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
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 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 道和眼内。
19
N——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个淋巴结转移 N1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1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 2-3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但
无淋巴结转移 N2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N2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N2c 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 N3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移行
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
女性预后好于男性,
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
分期越早预后越好,
LDH越高预后越差。
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 15%;
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
的10年生存率为30%;
12
三、病理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