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实践分享
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病理诊断的体会
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病理诊断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
方法将本院2002~2012年收治的23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其致病细胞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主要包括棱形细胞、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小痣样细胞及瘤巨细胞等;致病细胞的排列也多种多样,包括梁状、巢状、束状、腺泡状及编织状或弥散分布等。
对免疫组化染色可知,瘤细胞S100蛋白、HMB45及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100%、91.30%及95.65%。
结论由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各种各样,因此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时主要依靠的是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
【关键词】皮肤恶性;黑素瘤;病理诊断;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皮肤恶性黑素瘤属于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的皮肤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三位,人体病死率相较其他皮肤恶性肿瘤要高,这些年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1]。
由于皮肤恶性黑素瘤有着转移早、恶性度大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早期诊断治疗[2]。
此外,有关研究表明[3]该病的发病和外伤、紫外线及色素痣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易发生淋巴与血液转移,故而在治疗上困难大且预后差。
为了探究皮肤黑素瘤在临床上的病理特征及诊断,本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2~2012年收治的23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男14例,女9例;年龄10~79岁,平均为56.4岁;患病部位包括下肢(11例)、外阴(3例)、头面部(3例)、手指(2例)、胸壁(2例)、颈部(2例);皮肤病灶大部分为棕褐色无痛性斑块,部分出现刺痛感;15例有外伤史(如穿刺伤、慢性摩擦刺激等)。
1.2 方法将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标本送与本院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均经过了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并用石蜡包埋,行常规制片与HE染色。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1 2 4
一
定 相 关 性 ,因此 是 血栓 产 生 或 分解 的生 物 学 指标 ,它 具有 稳 定
起 的脑 梗 死 ,只 要 伴 有 血 栓产 生 、纤 维 蛋 白分解 ,则 D 一二 聚体 估急 性脑 梗塞 患 者病情 程度 、预后效 果具 有 重要 的价 值 。
水 平 就会 相 应 升 高 。 血浆 D 一二 聚体 浓 度 与 凝 血 、纤 溶 系统 存 在
参 考 文 献 性 高 、敏 感 性 好 等 特 点 ,且 不 易 受 其 它 因素 影 响 ,所 以 D 一二 聚 … 王 晶 ,刘 晶晶 ,刘金凤 ,等 . 血 浆 D一二 聚体 水平与 急性 脑梗 死 患者预后 的关系 卟 临床神 经病学杂志 ,2 0 1 4 ,2 7( 2) : 1 2 3 — 体 水 平 有 利 于判 断 脑 梗 塞病 情 程 度 和预 后 效 果 。本 研 究 发现 ,随
急性 脑 梗 死 I 临床 亚 型 的 关 系 U 1 . 国 际脑 血 管 病 杂 志 , 2 0 1 0, 1 8( 8) :
缺氧 使 脑组 织受 到 影 响 ; ( 2) 颅 内压 升 高使 下丘 脑色素瘤 临床病理分 析
管春 鸾
高允 . 浅 谈 D一二 聚 体 水 平 与 急 性 脑 梗 塞 患者 预 后 质 量 的 关 系 【 I 1 l
当代 医 药论 丛 。2 0 1 5 .1 3( 1 ) : 3 4 — 3 6 .
血浆脑利钠 肽和 D一二聚体水平与 重要 的作 用 。脑 梗 塞后 N T 呻r o B N升 高 的 因素 可 能 为 : ( 1 ) 缺 血 【 】 李启明,沙杜 鹃,李瑾,等 .
21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病理诊断的体会
胃扩张, 胃内有大量的潴留物 , 胃蠕动有亢进及逆蠕动现象; 胆囊时有增
大 , 汁透声 差 , 囊下 方最 外层 低回声 增厚 , 靶 环 ” , 胆 胆 呈“ 征 中央 无回声 区 为 狭窄 的 幽 门管腔 , 见 图如 下。 详
[】 周永 昌, 1 郭万学 超声医学[]第5 北京: M 版 科学技术 出版社 ,0 6 20 :
2 结 果
3 疾病表现 先天 B 陛幽门狭窄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消化道疾病。 . 1 厚 由于此 病 的发病率 受地理 及种 族的影 响较大 , 以此病 的发 病具有 明显 的 所 地区性差异。 在临床上 , 先天陛肥厚l幽门狭窄患儿多为足月儿 , 生 且以男婴 居多, 其临房表现主要为进展性呕吐( 严重时可有喷射状表现, 呕吐物多为 黏液 或乳 汁 、 不含 胆 汁 )出生后 体重 不增 等 。 、 先天 性肥厚 性 幽 门狭 窄患儿
1 . 检 查 前准 备 检 查前 , 有 患儿均 需禁 食2 。 .1 3 所 ~3h 对于 哭 闹不安 的 患 儿 , 查 者需 在患 儿镇 静后 再为 其进 行检查 。 检 13 检查 方 法 探 头需置 于患 儿的上 腹部 正 中处 。 察 的顺序 依 次为 : . 2 观
的症状 多 出现于 出生后 的第2 ~第8 亦有 出生后 几小 时就 出现临 床症状 周,
者。
21 检查结果 在此l例患儿中, O . 1 有l例患儿的超声长轴可见幽门管细长 像 。 幽 门管 长约 2 -2mm, 门直径 1 ~2mm( 径增 大 )幽门壁 增 其 0 8 幽 3 0 直 , 厚、 内径 狭窄 、 层厚 约4 mm; 肌 -6 幽门 长轴切 面呈 “ 榄” , 橄 状 实质 见低 回 声 区 , 宽阔 , 狭窄 ; 切面肌 层增厚 , 膜层 水肿 , 近端 远端 短轴 黏 回声 降低且 不
29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29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9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厚度、入侵程度、色素沉着和组织学亚型等。
结果:患者上肢及下肢部位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头颈部;多数患者为SSM,肿瘤厚度≤1.5mm。
肿瘤细胞多呈圆形或多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编织状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
结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多样化,应选择特异性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自1787年John Hunter报道了首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评估全球每年约有20万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发生,约13万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确诊[1,2]。
本文选取我院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 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检查确诊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9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
纳入的患者中,男性为11例,女性为18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2.3±5.6)岁。
1.2检测方法根据Breslow方法,采用目镜测微计测量肿瘤厚度,入侵程度根据Clark法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100蛋白、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黑色素A(MelanA)抗体。
1.3病理分型及评级标准[1] 组织学亚型分为4类:(1)SSM: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2)LMM:恶性雀斑样痣性黑素瘤;(3)ALM:肢端雀斑痣性黑色素瘤;(4)NM:结节性黑色素瘤。
评级标准:(1)I级: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厚度≤1.5mm;(2)II级: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厚度>1.5mm且≤4.0mm;(3)III级:区域淋巴结转移或黑色素瘤厚度<4.0mm;(4)IV级:播散性黑色素瘤。
1.4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百(%)表示,并分别采用t和X2检验。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究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分析及鉴别观察。
方法:回顾性观察分析5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特征并进行组织特异性分析,随后对不同恶性黑色素瘤类型进行分类,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S-100、HMB-45、Melan-A、CK、Ki67进行分析。
结果:5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共有4种类型,其中小细胞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表浅扩散型恶性黑色素瘤1例,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2例,肢端雀斑样恶性黑色素瘤1例。
经免疫组化检测,S-100在5例患者的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中均为阳性,阳性率100%,而HMB-45、Melan-A均有4例阳性,阳性率80%。
CK在5例患者均为阴性,Ki67阳性率为5%~35%。
结论: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早期的发现有助于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掌握典型和非典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特点,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
标签: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canoma)是一种来源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产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占皮肤恶性肿瘤的7%~20%,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
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发病部位在皮肤,在生殖道、消化道、鼻腔等黏膜组织中较少发生[1]。
目前,黑色素瘤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研究提示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刺激相关,如日照时间、人种及是否有家族史等因素[2]。
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溃疡及瘙痒等,其中瘙痒、皮损颜色和大小变化在年轻患者中多发,而老年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溃疡。
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由于该疾病的发生较隐匿,病理组织结构及细胞学形态变化多样,且有一些肿瘤并不含有色素,易引起误诊[3]。
本次将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经病理诊断确诊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例,男女比例为1.5∶1。
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下简称恶黑),系来自黑色素细胞的APUD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生常隐袭,组织学结构复杂多样,当肿瘤缺乏色素时易误诊。
现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恶黑,就其临床和病理特点作一讨论。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检查分型特征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自我科(1996-2007年)11年间所诊断的7例恶黑,组织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常规病理诊断。
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自30-91岁。
发病部位:左前臂2例,右拇指1例,左小指1例,会阴2例,右腹股沟1例。
主要症状:多表现为皮下包块,蕈状,息肉状等,为突出皮肤、黏膜的结节样肿块或黑痣,临床表现,突然增大、隆起、色素加深,糜烂出血及奇痒疼痛等。
1.2 病理学检查巨检:皮肤与粘膜之恶黑呈结节、息肉状。
表面有糜烂、溃疡、出血。
呈褐色、灰褐色或蓝黑色。
镜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分为(1)上皮样细胞,细胞圆或多边形,核圆、染色质粗,核仁大而嗜酸性,胞浆丰富,核分裂像易见,此型细胞似棘细胞,但无角化及细胞间桥。
肿瘤细胞常弥散分布,也可成巢甚至出现腺样结构。
当肿瘤缺乏色素时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或腺癌。
(2)小痣样细胞,较痣细胞略大,呈巢样结构,具有明显异型性,此类细胞亦与未分化癌、淋巴瘤混淆。
(3)梭形细胞,通常有长短两种,排列成束状、带状、漩涡状,酷似肉瘤,易与纤维、平滑肌、神经等来源的肿瘤混淆。
(4)奇异型细胞,特征为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差别悬殊。
核可为单核或多核,易被误诊为横纹肌肉瘤。
(5)空泡样细胞,此类细胞之胞浆透亮,似气球样,酷似透明细胞癌或脂肪肉瘤。
恶黑组织学,通常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与奇异型细胞、梭形细胞混杂构成。
瘤细胞单一者甚为少见。
间质均有不等量纤维反应,分割瘤细胞成团状,梁索状。
瘤中血窦丰富,出血坏死及腺管内癌栓易见,有明显的炎细胞反应,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为主,多数可具有协助诊断的色素,部分也可不含或仅有少量色素。
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附39例)
复下胫 、 腓联合关系后 , 保持踝背屈 5 下 , 。 在平行胫、 距关 节上 方 2m处呈 向 c 前倾斜 2 。 0 。 5 一3 。 1 22 功能锻炼 : 后伤肢 以短 石 膏托 固定踝 关节 9 。 根据皮 肤条 .. 术 O, 件, 骨折情况及其他情 况选择 功能锻 炼的 时间和 方式 , 一般 患者 2 d后即可 行活动 足趾锻炼 。d后 即可活动关 节 ; 2周 后逐步 进行 负重功 能锻炼 。 3 8一l
2 随 访 结果 .
在手术 良好复位的基础上早期 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 总之 ,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 的关 节 内骨折 。 目前治疗上 多数倾 向于手 术治疗 , 对于肱骨髁问骨折 , 遵循关节的生理特点对踝关节骨折进 行手术 治 疗,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是治疗的首选 , 早期功能锻炼也是踝关节 手术 治疗取 得最佳预后 的保障 。解剖复位、 强固定 、 坚 早期锻炼和减少软组织 损伤 对改 善远期疗效 。
医学信 息
病 例 分 析
ME IA F R TO D C LI O MA I N N N.9 01 00 21 ・43 5 ・ 5
全 面 的 手 术 设 计 必 须 是在 询 问患 者 病 史 , 摄 踝 关 节 x线 片 , 分 的 了 拍 充 解骨折类型的基础上完成。我们要在术 前详细 的询问患者 病情 , 以便 为 手 术方案的设计和内固定方法选择 提供充分 的依据。在手术 中特别 注意 内、 外 踝 解 剖 复 位 固定 。术 后 治 疗 则 强 调 踝 关 节 以 主 动 活 动 为 主 , 动 活 动 为 被 辅 的 原 则 。 功 能 恢 复 是 治 疗 的 最 终 目的 , 期 康 复 锻 炼 是 恢 复 肘 关 节 功 能 早 可 早 但 对 于 粉 碎 性 骨 折 , 予 石 膏 托 固定 2—4周 , 抬 高 患 肢 。 对 于 功 能 训 练 的 重 要 措 施 , 以 防 止 关 节 的 纤 维 化 和 僵 硬 , 期 功 能 锻 炼 已普 遍 受 到 重 应 并 视 ] 患 者 应 以 主 动 锻炼 为 主辅 助 被 动 锻 炼 , 忌 操 之 过 急 强 力 被 动 活 动 。 。 禁 应本着 强调早期锻炼却不提倡过早负重 的原则 , 以避免骨折重新移位。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B v el C a e 评定标 准 , . : aw t和 hmly 并结合I 床 本 组 资 料 显 示 术 后 疗 效 判定 : 中优 l , 7例 , 良率 为 9 . 0 , 明 J 缶 其 3例 良 优 o9% 表
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体会
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体会目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最好的办法是手术切除,包括大块肿瘤切除,4~6周后区域淋巴结清扫,在足趾或者指端者应做截肢术,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化学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药物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对较晚期或者估计切除难以达到根治者,可以进行免疫治疗或者冷冻治疗,争取局部控制后再手术治疗,有彻底根治的期望。
恶性黑色素瘤占所有癌症患者的1%~3%,是指有恶性变化的色素斑痣,但并非所有黑色素瘤一定由斑痣恶变而来,亦可自然发生,在恶性黑色素瘤病人中,约有20%的黑色素瘤无色素出现,故色素多少与恶性程度无关。
创伤、局部长期**和不恰当的治疗对斑痣(交界痣及混合痣)转变为恶性黑色素瘤有显著的关系。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色素变化及临床表现,色素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对称,边界不规则,色彩多样化,直径大于6mm,临床表现包括痣逐渐增大,血管扩张,四周有炎症反应,表示有恶变可能。
如果出现出血、瘙痒、压痛、应引起注意,出现溃疡和皮损隆起、进展多表示已经晚期。
但有时仍存在一定困难,往往临床上诊断为恶性变的斑痣,切除后病理检查却无恶性变化。
鉴别诊断包括雀斑,这是一种黄褐色斑疹,容易发于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仅在基底层有色素过度沉着,但无痣细胞,不致转为恶性;另外还有色素斑,多位于腰骶部,仅为色素堆积,可有黄色、蓝灰色或者淡褐色。
目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最好的办法是手术切除,包括大块肿瘤切除,4~6周后区域淋巴结清扫,在足趾或者指端者应做截肢术,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化学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药物包括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对较晚期或者估计切除难以达到根治者,可以进行免疫治疗或者冷冻治疗,争取局部控制后再手术治疗,有彻底根治的期望。
可以采用的免疫方法,包括卡介苗、白介素、干扰素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在年轻患者一般表现为瘙痒、皮损的颜色变化和界限扩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现为溃疡,通常提示预后不良。
临床观察中,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不能机械化、程序化,仅仅依靠痣的某一种表现既认为有恶变容易导致误诊,因此,对于斑痣恶变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避免引起严重的后果。
恶性黑色素瘤 病历分享 ppt课件
流行病学 中国
07年国内发病率0.46/10万,标准化发病率为0.25/10万 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皮肤和粘膜黑色素瘤为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 分期、厚度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 素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 中位年龄为45-50。
❖T3a ❖T3b
2.01 ~ 4.0mm 不伴溃疡 2.01 ~ 4.0mm 伴溃疡
❖T4a ❖T4b
>4.0mm 不伴溃疡 >4.0mm 伴溃疡
N 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 个淋巴结转移 N1a 隐性转移( 病理诊断) N1b 显性转移( 临床诊断)
或任何远处转移伴LDH升高
2013 CSCO 临床分期及诊治流程
临床分期
诊治流程
诊治流程
诊治流程
诊治流程
治疗
临床治疗原则
❖ 尽早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根治性手术+淋巴结 清扫术 )
❖ 配合化疗、生物、物理、放疗及中医药等综 合治疗模式
肿瘤内科治疗
❖单纯化疗
-无明显益处
❖联合化疗 ❖免疫治疗
根据不同遗传学特点---新的病理亚型分类
CSD:chronic sun-damaged,慢性阳光损伤型;Non-CSD:非慢性阳光损伤型
Curtin JA et al .J Clin Oncol. 2006 Sep 10;24(26):43404346.
特点
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
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2例报告
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2例报告恶性黑色素瘤是较少见并且预后极差的肿瘤。
此瘤大多发生在皮肤表面,以足底,外阴及肛门周围多见。
身体其他器官比较少见,而且在病灶早期很难发现。
现将我院近期遇到的2例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60岁。
因左下腹疼痛1天,加重2小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局限性腹膜炎,于入院当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右下腹局部粘连成团,分离后见小肠距回盲部约1.5cm处,有1个5.0cm×4.0cm大小肿物,肿物表面水肿质地较脆。
肿物与阑尾,后腹膜及两处小肠系膜根部浸润,术中切除肿物,部分小肠及阑尾。
送病理科等待结果。
巨检:送检小肠1段,长12.0cm,外直径2.5cm,小肠距一切端1.5cm处见5.0cm×4.5cm×2.0cmcm肿物,肿物穿透肠壁,肿物表面分叶状,切面灰白色,质脆。
小肠周围未找到肿大淋巴结。
另送阑尾组织,长6.5cm,外直径3.5cm,阑尾体部浆膜破溃,见少许灰白色区域,阑尾腔尚完整。
镜检:肿瘤细胞位于小肠肌层及浆膜层,黏膜处未见肿瘤细胞,阑尾浆膜处亦见肿瘤细胞,瘤细胞无规律弥漫分布,可见坏死,间有纤维组织间隔,瘤细胞以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为主,大小略一致,偶见瘤巨细胞,病理性核分裂易见,无色素沉着。
综合HE形态,我院诊断小肠恶性肿瘤,侵及阑尾浆膜。
肿瘤考虑间质来源,需进一步做相关免疫标记鉴别来源,建议患者去上级医院会诊。
会诊结果CK肿瘤细胞不表达,肠黏膜上皮阳性,CD 56阴性,Cga阴性,S-100阳性,CD 20阴性,CD 5阴性,Ki67 70%阳性,HMB 45強阳性,结合免疫标记最后诊断小肠恶性黑色素瘤。
例2:患者,男,74岁,右足底外伤1年,自述树枝扎伤,经社区门诊处置后未见好转,近4个月出现红肿热痛,并有分泌物出现,来院就诊。
检查见足底有4.0cm×3.5cm大小肿物表面皮肤破溃,有脓性分泌物。
黑色素瘤2014
原发病灶 右髂窝
右下肢皮下
右侧颈后
右侧腹股沟区
病例资料
诊断:
1、恶性黑色素瘤(右足趾 Ⅳ期)
2、皮肤继发恶性肿瘤 3、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
既往治疗一览表
日期 治疗方案 毒副反应 疗效评价
2014-03
右足趾活检术
病理(艾迪康医学检验所病理科)提示: (右足)恶性肿瘤;病理(我院)会诊: “右足”: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示: 恶性黑色素瘤。Ki67 70%、S-100 (++++)、CD99(+++)、HMB45 (+++)、MelanA(+++)。
特
点
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
BRAF突变率约25%,90%为V600E突变
C-KIT突变率约11%,扩增率约8%
2010 年恶性黑色素瘤AJCC 第7 版分期(1)
原发肿瘤(T) TX 原发灶无法评价 T0 无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a T1b T2a T2b T3a T3b T4a T4b 厚度≤1.0mm,无溃疡,有丝分裂率<1/mm2 厚度≤1.0mm,有溃疡,有丝分裂率≥1/mm2 1.01 ~ 2.0mm 不伴溃疡 1.01 ~ 2.0mm 伴溃疡 2.01 ~ 4.0mm 不伴溃疡 2.01 ~ 4.0mm 伴溃疡 >4.0mm 不伴溃疡 >4.0mm 伴溃疡
N 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 个淋巴结转移 N1a 隐性转移( 病理诊断) N1b 显性转移( 临床诊断) 2~3 个淋巴结转移 N2a 隐性转移( 病理诊断) N2b 显性转移( 临床诊断) N2c 非簇样移行转移或卫星灶( 但无移行转移) ≥4 个淋巴结转移, 或簇样转移结节/移行转移, 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探究
关键词 : 皮肤 恶性 黑 色素瘤 ; 免 疫组 织化 学 ; 病 理形 态 ; 组织 结构
文献标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2 3 3 . 2 0 1 3 . 0 7 . 0 4 6
恶性 黑色 素 瘤 ( MM) 具 有 黑色 素 细 胞 分 化 、 恶 性 程度 极 高 的 恶性 肿 瘤 之 一 , 其 约 占恶性肿 瘤 的 1 . 5 % 左右 ; 其 多发 生于 皮 肤、 外 阴、 眼、 肛 门、 直 肠 等 部 位 J 。皮肤 恶性 黑 色 素 瘤 通 常 约 占皮 肤 恶性 肿 瘤 的
讨 。方法 : 回顾 性 对 我 院 收 治 的 l 4例 经 病 理 明 确 诊 断 为 CMM 的 病 患 临 床 病 理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 CMM 其 细 胞 形 态 呈 多样 , 包含 有 棱 形 细 胞 、 上皮 样 细胞 、 透 明细 胞 、 小痣 样 细胞 以及 瘤 巨细胞 等 ; 其排
治的 1 4例 经病 理 明确 诊 断 为 C M M 病 患。其 中 : 8例 男性, 6例 女 性 ; 年龄 1 6 — 7 1岁 , 平均( 5 1 . 6 + - 6 . 4) 岁。 病 灶部位 : 上肢 3例 ( 2 1 . 2 %) , 下 肢 5例 ( 3 6 . 0 %) ; 外
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分享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给予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建立积极 心态。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生活作息等方面的指导,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康复团体活动,互相交流经验,提高康复信心。
Part
07
总结与反思
全身扫描
全身CT扫描可发现远处转移灶,如肺、肝、骨和脑等部位的 转移。
MRI检查
局部MRI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浸润深度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手 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功能MRI
功能MRI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等,可进一步评估肿瘤 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本次病例诊治经验总结
早期诊断是关键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于可疑的 色素性皮损,应及早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综合治疗策略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多种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心理支持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 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和防范
STEP 02
STEP 0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感染、出血、疼痛等。
STEP 01
术中部位感染风险;精细操作 ,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
术前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 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 ,以预测手术并发症风险。
二线化疗方案
对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患者,可考 虑采用二线化疗方案,如伊立替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 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 断。
按照AJCC分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 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
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 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 。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
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 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 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 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 状。
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 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 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 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 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 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 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 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
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 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ⅠA 或Ⅰ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 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 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 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MM病 Nhomakorabea分级(期)
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 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 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 (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 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 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α-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 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心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心得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好发于白色人种。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治疗效果不满意。
本病好发于30~60岁。
年龄小者一般其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一、病因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最近有人指出二级日光灼伤(有水泡形成)比一般性日晒在本病致病原因中作用更大,其他易患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1)白发、蓝眼、苍白皮肤,白人易患此病。
(2)黑种人或肤色暗深的人很少患此病,若发生亦以足、手掌发白处皮肤为主。
(3)恶性黑色素瘤约50%发生在已有的黑痣基础上。
(4)发育不良痣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患此症者周身布满大、扁、平、外形不整、颜色不一的痣,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多数患者衍生成恶性黑色素瘤。
有些患者有此综合征,但无遗传倾向者,亦应密切观察,警惕恶性黑色素瘤的出现。
(5)大型先天性痣,直径超过2cm者恶变危险性增高。
二、临床表现为了仔细详查皮肤的病变,良好的光照和手持放大镜必不可少,色素性皮损有下列改变者常提示有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1.颜色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
2.边缘边缘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恶性黑色素瘤。
3.表面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
4.病灶周围皮肤改变病灶周围皮肤改变可出现水肿或丢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
5.感觉异常感觉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等异常。
三、治疗(一)外科治疗1.活检手术对疑为恶性黑色素瘤者,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1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如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则根据其浸润深度,再决定是否需行补充广泛切除。
一般不作切取或钳取活检,除非病灶已有溃疡形成者,或因病灶过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毁容或致残而必须先经病理证实者,但切取活检必须与根治性手术间隔时间越近越好。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的表达情况 , 见表 1 。
表 1 4 0例皮肤 MM
转移各 1例 ; 手 指 4例( 指腹、 甲下各 2例 ) ; 头颈部 7例( 头 皮 2例 , 颞部 2例 , 外耳道 、 口唇及颈部各 1 例) ; 躯干部 7例 ( 胸壁 3 例、 腰背部 3例 、 外 阴伴腹股 沟淋 巴结 转移 1例 ) ; 大 腿 3例 ; 前臂 2例。
脆, 较细 , 表 面常伴有分泌物 , 结界不清楚 。 2 . 2 . 2 镜下组织学形态 : 瘤细胞在表皮及真皮内浸润性生长 , 瘤细胞有上皮样细胞 、 梭形 细胞 、 小痣 细胞样细胞 、 芽瓣状细 胞、 单 核及多核瘤 巨细胞 。 4 O例 MM 均由上述细胞混合组成 , 其中2 2例 以上皮样细胞为 主 , 其排列 成巢状 、 腺泡状或弥散
1 . 1 . 2 发病部 位 : 本 组共 4 0 例: 分布 于足部 1 7例 ( 其 中足底 5例 、 足跟 4例、 足趾 6例 、 足背 2例 ) 伴大脑及腹股 沟淋 巴结
显梭形 , 核长梭形或杆状 , 核仁清楚 。其余 8 例是痣 细胞样瘤
细胞或气球样痣 细胞 。本组 2 5例瘤 细胞 质内可见黑色素颗
粒, 1 5例瘤细胞质 内无黑色素颗粒 。 2 . 2 . 3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 HMB 4 5 、
S - 1 0 0 me l a n — A Vi m、 CK、 Ki 一 6 7 、 S MA E MA、 C g A、 L C A、 a c t i n
较少见 的恶性肿瘤 , 可发生于身体 各部位 , 包 括皮肤及脏器 ; 不论是 细胞形态 , 还是组织结构 , 其多样 性变异造 成病 理诊 断 的困难 已越来越引起 皮肤科 医师 的重视 。尤其在免疫组织 化学方法开展以来 , MM 的确诊率显著提高 , 同时 MM所引起 病理诊 断上 的错 误却较严重 。本研 究通过 回顾分 析 4 0例原 发 于皮肤 M M 临床资料 、病理形 态及 免疫组织 化学标 记结 果, 探讨其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终末期患儿的安宁疗护实践
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终末期患儿的安宁疗护实践发布时间:2023-03-23T03:07:34.319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1期作者:李舒雅[导读] 本文报告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终末期患儿在住院期间给予安宁疗护实践李舒雅和平里医院北京市东城区 100013【摘要】本文报告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终末期患儿在住院期间给予安宁疗护实践,通过使用安宁疗护技术使其患儿的疼痛得到缓解、心理支持及精神抚慰,优化护理流程。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安宁疗护;护理前言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是因黑色素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少见,尤其发生在先天性黑色素痣细胞基础上的恶性黑色素瘤更少见[1]。
MM是皮肤肿瘤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为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生导致出现细胞恶性病变。
虽然原发性 CMM 患者的存活率相当高,但转移性黑素瘤患者的存活率较低,其中位生存期为 6 个月。
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扩大,伤口疼痛剧烈。
疼痛不仅影响患儿心理和精神状态。
还会导致机体发生病理生理改变[2]。
我儿科收治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终末期患儿,其存在严重身体疼痛,对疼痛产生了恐惧心理,导致患儿出现情绪焦虑,护理人员运用安宁疗护的专科技能及理念减轻患者身体症状、满足身心需求,最终患儿在平静状态下安然离世,此文运用安宁疗护理念、知识与技能总结了对 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终末期患儿的安宁疗护的实践体会。
现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一)患者资料患儿,女,4岁,身高100cm,体重15kg。
曾在外院行体表散在黑色素痣切除术,此次患儿因恶性肿物破溃感染,患儿以“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收入院。
患儿源于出生时即被发现全身多处大小不一黑色素痣,随患儿生长发育黑色素斑逐渐增大,颜面部、颈部及前胸可见散在黑色素痣,痣呈不规则形。
背部可见成片黑色素痣,皮损高出皮肤,可见皮纹,满覆于躯干部,边界清楚,右侧背部可见6.5cm*18cm*16cm巨大肿物覆盖,触软,无波动感,皮肤破溃有少量渗出液,其表面分别可见7cm*5cm,0.5cm*1cm大小椭圆形结痂。
10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与治疗的临床研究
10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与治疗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2-11-12T13:09:36.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曾斌景建军张云江[导读]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的区别。
曾斌景建军张云江(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010-02【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的区别。
方法 2004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10例恶性黑色素瘤,采用光镜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物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治疗方法均为手术加生物化疗治疗,并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肿瘤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以皮肤多见。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B45及S-100均为阳性,治疗后死亡4例.1例再次手术未见复发,余5例未见复发征象。
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少见,且发病隐袭,发生部位较广,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手术切除为主结合生物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有效方法。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治疗预后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或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恶性度高,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近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因不清。
现对我科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例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10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均经我院病理确诊病理确诊的恶性黑色素瘤,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0—74岁,平均62岁。
肿瘤部位:足部3例,直肠1例,肩部1例,胸壁1例,颈部1例,拇指1例,面部1例,小腿皮肤1例。
根据AJCC(美国癌症联合会)分期标准临床分期:I-Ⅱ期5例,Ⅲ期2例,Ⅳ期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何选择替莫唑胺优势人群?MGMT?
18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研究所
Cancer Institute &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19
19
治疗
替莫唑胺 100mg qd
D1Hale Waihona Puke 28沙利度胺 300mg qn
D1-28
28天为一周期 共20周期
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变化
2016-02-044
治疗后腹膜后淋巴结变化
2016-02-04
治疗后髂血管旁淋巴结变化
2016-02-04
治疗后腹股沟淋巴结变化
2016-02-04
治疗及评价
2013-12 • 1周期 SD 2014-03 • 3周期 缩小的SD 2014-07 • 8周期 PR 2014-12 • 12周期 肿瘤缩小90%,PR 2015-08 • 20周期 PR 至今 • 停药定期复查
首诊情况
首诊情况
PET-CT
细胞病理学
治疗前颈胸腹盆CT
1、左侧锁骨上区见肿大淋巴结,约1.7×2.9cm,考虑转移; 2、腹膜后、左侧髂外组、左侧腹股沟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3.1x4.1cm。
诊断
左足恶性黑色素瘤 cTxN3M1a 多发淋巴结转移
指南2013版
治疗
2013年11月--2015年8月,共治疗20个月。
17
思考
目前大PR患者,原发病灶是否行局部处理?
➢ 手术?
本患者用药20个月,何时停药?
➢ 最佳疗效后维持治疗12个月后停药? ➢ 在影像学没有达到CR状态下,如何选择最佳停药时机?
目前标准的替莫唑胺临床最佳用药方法?
➢ 150~200mg/m2 d1-5?
➢ 小剂量长期持续用药是否值得进一步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研究所
Cancer Institute &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实践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内科 依荷芭丽·迟 吴玉锋 2016-3-20
1
一般资料
首诊情况
主诉:左小趾皮肤变黑伴腹股沟肿物2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