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 ——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溶出度知识总结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
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
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
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 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学习谢沐风-溶出度
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申请豁免生物等效性试验,还应考虑: 该制剂中的辅料量与主药量相比,不能过大; 且辅料中不能加入表面活性剂; 活性成分应为宽治疗指数药物; 同一制剂不同规格的速释制剂; 对于第二至第四类药物,在研究了溶出度试验基础 之上,一般均应考虑在质量标准中拟定溶出度检查 项。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建议采用多条溶出曲线对产品的内在品质进行评价。选取原则如下: 【普通制剂】 (1)酸性药物制剂 pH值分别为1.0或1.2、5.5~6.5、6.8~7.5和水; (2)中性或碱性药物/包衣制剂 pH值分别为1.0或1.2、3.0~5.0、6.8和 水; (3)难溶性药物制剂 pH值分别为1.0或1.2、4.0~4.5、6.8和水; (4)肠溶制剂 pH值分别为1.0或1.2、6.0、6.8和水; ; 【调释制剂】 pH值分别为1.0或1.2、3.0~5.0、6.8~7.5和水。 无论何种制剂都不建议采用pH8.0以上的介质进行表达。如确有必要,应 提供充足的理由。 选择依据:参比制剂在规定的时间内平均溶出率均可达85%以上时,则 选取溶出速率最慢的介质。参比制剂在规定的时间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 到85%,则选择溶出速率最快的介质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 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 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 ,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 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BCS指南最初建议将 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然 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 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难溶性药物制剂如何确定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例如:吐温-80的浓度应从0.01%、0.1%、0.5%和 1.0%(w/v)依次递增。增加时在任何一个介质中,参 比制剂在规定的时间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则 设定该介质中的吐温-80浓度作为溶出度试验研究用 最低浓度。而如果递增至最高浓度时,参比制剂在 规定时间内平均溶出率均仍达不到85%,则设定溶 出速率最快介质中的吐温-80浓度作为溶出度试验研 究用浓度。
No.4 ——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各 pH 值的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方法见表 4。即将 250ml 0.2mol/L 磷酸二氢钾试液加至
1000ml 量瓶中,加入表中规定量的 0.2mol/L 氢氧化钠溶液,用水稀释至 1000ml,即得。
表 4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pH 值
4.5 5.5 5.8 6.0 6.2 6.4 6.6
NaOH(ml) 0 9.0 18.0 28.0 40.5 58.0 82.0
pH 值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0.2MHCl, mL 85.0 67.2 53.2 41.4 32.4 26.0 20.4 16.2 13.0 10.2 7.8
Acid Phthalate Buffer
Place 50 mL of the potassium biphthalate solution in a 200-mL volumetric flask, add the specified volume of the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then add water to volume.
欧洲药典配制法各溶出介质列表ph溶出介质10盐酸溶液12盐酸溶液13盐酸溶液14盐酸溶液15盐酸溶液16盐酸溶液17盐酸溶液18盐酸溶液19盐酸溶液20盐酸溶液21盐酸溶液22盐酸溶液38醋酸盐缓冲液45醋酸盐或磷酸盐缓冲液55醋酸盐或磷酸盐缓冲液58醋酸盐或磷酸盐缓冲液68磷酸盐缓冲液72磷酸盐缓冲液74磷酸盐缓冲液75磷酸盐缓冲液76磷酸盐缓冲液78磷酸盐缓冲液80磷酸盐缓冲液上述各溶出介质的组成和配制详述如下
【调释制剂】 pH 值分别为 1.0 或 1.2、3.0~5.0、6.8~7.5 和水。
No.4 ——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phosphate (KH2PO4) in water, and dilute with water to 1000 mL. 4. Boric Acid and Potassium Chloride, 0.2 M—Dissolve 12.37 g of boric acid (H3BO3) and 14.91 g of potassium chloride (KCl) in water, and dilute with water to 1000 mL. 5. Potassium Chloride, 0.2 M—Dissolve 14.91 g of potassium chloride (KCl) in water, and dilute with water to 1000 mL.
1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 撰写
摇匀后,加水稀释成 1000ml,即得。 【美国药典】 取 2.0 氯化钠和 3.2g 胃蛋白酶(标识应为每 mg 中含 800~2500 个活度
单位),加 7.0ml 盐酸和水使溶解至 1000ml,即得。该溶液 pH 值应为 1.2。 ¾ 注释:两配制法有一定差异,研究者可酌情选择。
(3) 如能测定更多 pH 值曲线,自然可得到更多关于该制剂内在品质信息;当然工作量亦会 增加。
(4) 无论何种制剂都不建议采用 pH8.0 以上的介质进行表达。如确有必要,应提供充足的理 由。
(5) 某些品种还可根据临床使用情况,考虑在“含有胃蛋白酶的模拟胃液”和“含有胰酶的模拟 肠液”中的体外溶出情况。
至于种类,日本倾向采用吐温-80 的原因系为:一者药物较易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相互作 用,对试验结果带来影响,而吐温-80 作用较少;二者系因其一般不会因为来源不同而对试 验结果带来显著性影响。研究者可根据试验情况加以综合考虑。
溶出曲线溶出介质的选择
溶出曲线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曲线是评估药物释放特性的重要工具,而溶出介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溶出数据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根据您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溶出介质选择的一些指南和建议:1. 介质种类选择:- 水:适用于溶解度对pH值不敏感的药物。
- 盐酸溶液:模拟酸性胃液的介质,适用于酸中稳定的药物,常用浓度为0.1~0.01mol/L,pH值一般为1.0~2.2。
- 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中等酸性至弱碱性胃液或肠液的介质,浓度一般为0.05mol/L,pH值一般为4.5~7.6。
- 醋酸盐缓冲液:模拟中等酸性胃液的介质,浓度一般为0.05mol/L,pH值一般为3.4~6.0,注意醋酸易挥发导致pH值变化,不宜用于测定时间长的药物。
2. 介质体积、温度和样品数量:- 体积:建议使用900ml或更少的溶出介质(最好采用注册标准所选择的体积)。
- 温度:建议保持在37±0.5℃,这是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环境的标准温度。
- 样品数量:每次溶出曲线测定应使用至少12个制剂单位。
—1—3. pH值范围内的溶解度考察:- 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一般需要绘制pH值1.0~7.5范围内的溶解度曲线。
- 对于药物主成分的稳定性也需要在溶出试验过程中进行考察。
4. 药物的特性:- 对于溶解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要在更多种pH 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察,必要时pH值可细分至0.5。
- 对光敏感的药物,需进行光稳定性考察,确定适当的避光操作条件。
5. 标准介质与特殊介质:-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介质外,还应考虑在标准介质中进行溶出曲线研究。
- 如果药物的适用范围超出了常规介质的模拟能力,可能需要开发特殊的溶出介质。
总结来说,溶出介质的选择应该基于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以及模拟生物相关条件的需要。
恰当的溶出介质选择有助于保证溶出数据的有效性和药物产品的质量控制。
—2—。
No.4 ——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No.4 ——溶出介质的选用与配制】——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 撰写1. 溶出介质的选用 建议采用多条溶出曲线对产品的内在品质进行评价。
选取原则建议如下: 【普通制剂】 (1)酸性药物制剂 pH 值分别为 1.0 或 1.2、5.5~6.5、6.8~7.5 和水; pH 值分别为 1.0 或 1.2、3.0~5.0、6.8 和水;(2)中性或碱性药物/包衣制剂 (3)难溶性药物制剂 (4)肠溶制剂 【调释制剂】pH 值分别为 1.0 或 1.2、4.0~4.5、6.8 和水;pH 值分别为 1.0 或 1.2、6.0、6.8 和水;pH 值分别为 1.0 或 1.2、3.0~5.0、6.8~7.5 和水。
2. 其他事项 (1) 以上含有 pH 值范围的,可分别按 0.5 或 1.0 间隔测试,如差异较大,应分别予以关注; 如无明显差异,酌情选择即可。
pH 值 1.0 或 1.2,系因各国要求不同。
(2) 在了解了该药物 pKa 值之后,如 pKa±1.0 值未能涵盖于以上各 pH 值中,建议测定 pKa±1.0 值溶出曲线,以更好地把握该药物的溶出特性。
(3) 如能测定更多 pH 值曲线,自然可得到更多关于该制剂内在品质信息;当然工作量亦会 增加。
(4) 无论何种制剂都不建议采用 pH8.0 以上的介质进行表达。
如确有必要,应提供充足的理 由。
(5) 某些品种还可根据临床使用情况, 考虑在“含有胃蛋白酶的模拟胃液”和“含有胰酶的模拟 肠液”中的体外溶出情况。
含有胃蛋白酶的模拟胃液,英文全称为 Simulated Gastric Fluid,简写为 SGF。
有时 亦可附有下标“sp” ,缩写为 SGF[sp]。
其配制方法—— 【中国药典】 取稀盐酸 16.4ml(相当于盐酸 3.84ml) ,加水约 800ml 与胃蛋白酶 10g,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 撰写1上海市药品检验所谢沐风撰写摇匀后,加水稀释成 1000ml,即得。
溶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溶出实验的注意事项溶出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用于测定药品中活性成分的释放速率以及释放动力学。
在进行溶出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样品的选择:选择与所研究的药物性质相匹配的样品进行溶出实验。
样品应该具有均匀的粒径分布,并且符合实验需求的物理特性。
2.溶出介质的选择:选择适合的溶出介质,通常常用的有仿体液、生物缓冲液等。
溶出介质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溶解度、pH值以及预期研究结果进行确定。
3.温度的控制:溶出实验应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通常参考药物储存温度进行设定。
较高或较低的温度可能会对药物的溶解速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好实验环境的温度。
4.离子强度的控制:溶出介质中的离子强度可能对药物的溶解速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控制好溶出介质中的离子浓度。
可以通过调整浓度、添加离子抑制剂等方法进行控制。
5.溶出器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溶出器进行实验,通常有固定式溶出器、流通式溶出器等。
溶出器的选择要考虑样品的性质以及实验的要求。
6.溶出速度的测定:溶出实验的目的是测定活性成分的溶出速率,因此需要定期取样进行分析。
取样方法要准确可靠,避免样品的污染和氧化。
7.分析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的药物和样品类型,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活性成分的测定。
分析方法应准确、快速、可重复。
8.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结果分析,包括溶出曲线的绘制、相对溶出度的计算以及药物溶解度的评价。
9.实验注意安全:进行溶出实验时,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操作,避免药物粉尘的吸入和皮肤接触。
实验过程中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通风。
10.结果分析与生物等效性评价: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评估溶出度的稳定性和相关性,结合生物等效性评价,判断药物合格与否。
总结起来,进行溶出实验需要合理选择样品和溶出介质,并进行温度和离子强度的控制,采用适合的溶出器和分析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并结合生物等效性评价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条件的选择
溶出条件的选择
溶出条件的选择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剂的种类、溶出介质的选择、药品的目标控制剂量以及稳定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以下考虑因素需要考虑:
1. 药物性质:药物的溶解度、极性、pH值等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这些性质应该在选择溶出条件时考虑。
2. 制剂类型:缓释、控释或者速释等制剂类型需要根据释放次数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溶出条件。
3. 溶出介质的选择:医药行业中通常使用不同类型的溶出介质,主要包括模拟胃液、模拟肠液、模拟生物液等。
4. 目标控制剂量:药物剂量需要在溶出条件的选择中考虑,因为药物剂量可以影响溶出速率。
5. 药品稳定性:药品稳定性需在选择溶出条件中考虑,因为可能某个特定的溶出介质可能对药物有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溶出条件的选择需要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剂种类,目标控制剂量以及溶出介质的选择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溶出度对比研究四种溶出介质的比较样本
001【求助】溶出度对比研究-四种溶出介质的比较作者: wangjianglin332(站内联系TA)发布: -10-21 Sample Text溶出度作为工艺筛选和质量研究的重要评价指标, 按当前的审评要求必须做详尽的研究, 现今一上市品种的仿制, 溶出度研究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 望园中的前辈不吝赐教。
1.主药易溶于水, 溶解度为0.1g/ml, 一剂量( 240mg) 的主药在250ml四种溶出介质( 酸(0.1mol/L盐酸溶液)、 pH=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pH=6.8(磷酸盐缓冲液)、水) 能完全溶解。
胶囊剂崩解时限为3分钟, 胶囊崩解药物即可溶出, 实验结果也表明在水中, 10分钟药物的溶出量即可达到90%以上, 此种情况还是否需要经过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来判定自制样品和市售品溶出行为的一致性? 园中有帖子谈到用ICH指导原则的三步法进行考察, 那么最后一步证明崩解和溶出具有相关性如何考察?2.溶出度的比较研究一般需考察自制品和市售品在四种溶出介质( 酸(0.1mol/L 盐酸溶液)、 pH=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 pH=6.8(磷酸盐缓冲液)、水) 中的溶出行为, 溶出量的测定方法也一般采用UV法进行测定。
本品取样后, 需进行衍生化反应后才有紫外吸收(一般情况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195nm, 衍生化后为525nm), 但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介质酸中样品1小时后吸光值在0. 1至0.2的范围, 不符合紫外吸收值的误差范围; 介质pH=4.5(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1小时后样品吸光值为0, 推断无衍生化反应发生; 介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1小时后样品吸光值也在0.1至0.2的范围内, 不符合紫外吸收值的误差范围。
综合推断, 除水以外, 另外三种介质对衍生化反应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溶出量无法准确测定, 此种情况下能否以水一种介质进行溶出度的对比研究?举报删除此信息caoyuan521(站内联系TA)问题一: 在国内一般有溶出检测项目的制剂都不再检测崩解项目了。
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and f2 Limit
平均偏差(Average difference) 2% 5% 10% 15% 20%
F2 临界值(f2 Limit)
83 65 50 41 36
f2 因子的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1.在进行参比与受试制剂的溶出曲线比较的过程中,时间点间隔 无需相等,但两者所取各时间点必须一致,一般除 0 时外,选择 3 点以上,即 n≥3。 2.f2 计算公式只适用于受试与参比制剂的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值 <100 时的溶出曲线比较(如果二者的差值>100,就会得到一个负 值),普通口服制剂要保证药物溶出 90%以上,缓释制剂、肠溶 制剂药物释放需达到 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 3.受试与参比制剂释放曲线上各时间点的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异, 在平台区达到最小(如果外推到释放 100%,差值将为 0),在该
水:纯化水(质量标准见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
1.4 注释
溶出曲线一般要考察至少 3 种介质,对于仿制药,在标准介质中的
溶出曲线必做,如果标准介质与上述常用介质不一致,与标准介质最接
近的介质不再做。
溶出介质第一次配制时,要测定 pH 值,与标准值的差值应不超过
0.1。溶出介质使用前要加热或超声脱气。
超声使充分溶解后定量稀释至标准规定浓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进
样。
对照品溶液:取对照品适量,按标准方法配制。
判断标准:空白溶液在主成分的位置不出峰;供试品溶液色谱峰的
理论板数、拖尾因子要符合要求;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相
差不超过 10% 。
4.2 系统精密度
取专属性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 6 次。结果见下表。
在制剂的开发研究中,通过对比不同处方之间的溶出曲线,可以 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处方、工艺、生产场地及规模等因素变化对药物体 外释放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国外针对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评价方法报 道很多,其中 f2 因子方法因为计算简单、判定结果可靠,作为评价 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已经被美国 FDA 的 CDER 和欧盟 EMEA 收 载并推荐使用。
溶出度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试验的溶出度测定测定方法参照美国药典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质量标准。
照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D第一法),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一法蓝法)的装置,以pH6.8磷酸二氢钾缓冲液(1000ml水中加入6.8g磷酸二氢钾,用0.2N的氢氧化钠溶液调pH为6.8 ± 0.1)10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100转,按溶出度测定法依法操作。
分别于预定时间取溶液5ml滤过(并及时向溶出杯中补充同温度的溶剂5ml),取续滤液用释放介质稀释至适当浓度,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IV A),在232nm处测定吸光度。
另精密称取盐酸二甲双胍对照品适量,用释放介质配制成约5μg/ml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计算出每片的释放度。
一、溶出介质的配制用电子天平称量磷酸二氢钾(固体)xxxg,氢氧化钠(固体)xxxg,置1000ml 烧杯中,用800ml蒸馏水溶解后,倒入10L广口瓶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L,配得缓冲介质。
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各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溶出介质溶解并定溶至刻度;用1ml移液管各精密量取1ml至50ml容量瓶中,用溶出介质定溶至刻度。
.各样品称量值自己列出。
三、试验过程向溶出仪6个溶出杯中各加入1000ml已配好的溶出介质,加热,待溶出杯中溶液温度达到37℃后,将6片药片同时放到6个溶出杯中后,立即开始搅拌并计时。
在1h、3h、5h、7h、10h时,用10ml的注射器各取样5ml,同时向溶出杯中补加同温度溶出介质5ml。
1h、3h样品取出后,过0.45um微孔滤膜,弃去2ml初滤液,取3ml续滤液;1h样品稀释25倍后测其吸光度;3h样品稀释50倍后测其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见下表计算公式:(1)校正因子ff=(f1+f2+f3)/3f1=C1/A1; f2=C2/A2; f3=C3/A3C1、C2、C3:三份对照品的浓度A1、A2、A3:三份对照品的吸光度(2)累积释放度result=(f*A*n*v+C1h*5+ C3h*5+…..)*v*100/mm=500*831.64/833 A:相应样品的吸光度n:相应样品的稀释倍数v:溶出介质体积1000mlm:主药量(mg)C1h、C3h:对应1h、3h时溶出介质中药品的浓度。
药物固有溶出测定法、影响因素、溶出介质的选择总结:圆盘法、颗粒法
药物固有溶出测定法、影响因素、溶出介质的选择总结:圆盘法、颗粒法药物的固有溶出(apparent intrinsic dissolution)是指一定量的药物(一般指原料药)在一定介质中,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药物溶出的质量。
通常表示为固有溶出速率(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IDR),其值以mg·cm-2·min-1表示。
药物的固有溶出不同于溶出度。
固有溶出是药物理化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是药物固有的特性;而溶出度是指药物在规定介质中从药物制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制剂辅料、制剂类型、工艺、纯度、介质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药物自身的特性。
同时,固有溶出也不同于溶解度。
固有溶出反映的是药物溶解的速度和程度,与体内溶出动力学密切相关;而溶解度只能反映化合物的溶解程度。
固有溶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的纯度,也可以用于评价原料药不同来源、批次间、不同结晶条件或不同晶型的一致性,还可用于考察药物不同盐基、晶型、粒度、表面活性剂、pH值等因素对溶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药物制剂的溶出行为,从而预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因此,药物的固有溶出速率可以为原料药质量评价、生产工艺的筛选提供数据支撑,为药物剂型的选择和处方的设计提供指导意见。
药物固有溶出的测定方法主要有2种:圆盘法和颗粒法。
圆盘法是将一定量的药物压制成薄片,放入溶出介质中,测定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药物溶出的质量。
根据圆盘放置位置又可以分为转盘法和定盘法。
由于圆盘法测定结果比较稳定,使用范围比较广,所以被多国药典所收载。
颗粒法是将一定粒径的药物原料颗粒放置在溶出介质中,测定单位时间内药物溶出的质量。
根据溶出介质是否含有助悬稳定剂,颗粒法又分为粗颗粒法和悬浮粒子法。
本文将重点对转盘法、定盘法、粗颗粒法及悬浮颗粒法的试验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4种固有溶出测定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圆盘法圆盘法是采用适宜的装置将药物压成直径固定的非崩解薄片,将药物薄片及载药模具一起放入一定量的溶出介质中,调整模具及搅拌桨的位置,在一定的转速下、特定的时间点取样分析。
干货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干货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
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
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
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试验条件及介质配制方法
附录溶出度试验条件一、仪器篮法和桨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具有装置简单、耐用及标准化的特点,适用于大部分口服固体制剂。
中国药典收载的小杯法可视为桨法,适用于低剂量规格固体制剂的溶出试验。
通常应选用中国药典收载的方法,如篮法和桨法,必要时可采用往复筒法或流通池法进行体外溶出度试验。
对于某些药品或剂型,必须采用专门的溶出装置时,应进行详细的论证,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应考虑对法定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装,确定是否能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随着对生命科学及药剂学的深入研究,可能需要对溶出度方法及试验条件进行改进,以保证获得更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二、溶出介质(一)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度试验应尽可能在生理条件下进行,这样可以从药品体内行为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体外溶出数据。
但常规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不需要与胃肠环境严格一致,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口服给药后可能的暴露条件确定适当的介质。
溶出介质的体积一般为500、900或1000 mL,溶出介质的体积最好能满足漏槽条件,一般应采用pH值1.2∼6.8的水性介质。
可采用不含酶的pH 1.2、6.8的溶出介质作为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
特殊情况下,可采用高pH的溶出介质,但一般不应超过pH 8.0。
有研究表明,胶囊制剂在贮存过程中,由于明胶的交联作用可能会形成膜壳,因此可能需要在介质中加入胃蛋白酶或胰酶,以促使药物的溶出。
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在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中加入酶,并充分证明其合理性。
另外,尽量不采用水作为溶出介质,因为其pH值和表面张力可能随水的来源不同而不同,且在试验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药物、辅料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对于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药物,可考虑在溶出介质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其他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但需充分论证加入的必要性和加入量的合理性。
另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应注意不同质量的表面活性剂对试验结果带来的显著影响。
使用标准化的或高纯度的表面活性剂可避免上述影响。
溶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溶出实验的注意事项溶出实验是药物溶解速度和释放特性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而细节的处理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
下面是使用溶出仪进行溶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根据所研究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常用的是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溶液、模拟胃肠液等。
应根据药物的溶解度、pH敏感性以及与介质的相容性来选择。
2.准备好合适的容器:选择适合的容器进行溶出实验,一般常用的是溶出机械器设备上附带的溶出杯。
必要时需要事先烘干或热灭菌以减少实验中的污染因素。
注意避免使用具有吸附性的容器。
3.保持恒定的温度:溶出过程中应保持恒定的温度,以模拟真实体内环境。
可以使用恒温箱或电热水浴等进行温度控制,温度误差应尽量控制在±0.5℃内。
4. 设定合适的搅拌速度:溶出介质的搅拌速度对药物的溶解和释放速度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搅拌速度应控制在50-100 rpm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
5.样品溶解度的适宜范围: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比性,需要事先明确药物样品的溶解度,选择适宜范围内的加载量。
一般溶解度的选取可以在1%~70%之间。
6.准确加样:准确地加入待测试药物样品以及其他辅助药物,避免加样量误差过大,以免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7.及时取样:在溶出实验过程中,要定期取样分析溶出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
取样时间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药物的溶解速度,可以采用等时间间隔取样或者等体积取样的方法。
8.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溶出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包括时间、溶出液体积、药物浓度等数据。
同时,还需记录其他因素,如温度、搅拌速度、加药时间等。
9.同时进行空白对照实验:空白对照实验能够帮助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通过设置不含药物的样品,检测溶出介质中的杂质背景浓度,并在数据分析时进行相应的修正。
10.重复实验: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理想情况下,建议进行3次以上的重复实验。
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优秀文档
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优秀文档溶出度(solubility)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在给定溶液中溶解的量。
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对于药物研发、药物质量控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并推荐一些相关的优秀文档。
一、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在选择溶出度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溶出介质的选择: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和溶解度特点,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
一般来说,溶出介质应与产品的使用环境接近,以确保得到符合实际应用的溶出数据。
2. 溶出方法的选择:常见的溶出方法包括瓶法(basket method)、袋法(paddle method)和流动池法(flow-through cell method)。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剂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瓶法适用于固体制剂的溶出,袋法适用于片剂和软胶囊的溶出,流动池法适用于外用制剂或控释制剂的溶出。
3.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条件的选择包括搅拌速度、温度、样品量等。
这些条件会影响到溶出度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
二、溶出度方法的验证为了保证溶出度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验证实验。
常见的验证参数包括溶出度曲线、溶出度度曲线相关度、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和选择性等。
1.溶出度曲线:绘制药物浓度与时间的曲线,观察其形状和趋势,确保曲线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2.相关度: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评估溶出度曲线与目标曲线的拟合程度。
一般要求相关系数大于0.993.线性范围:验证溶出度方法的线性范围,通常是通过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制备系列样品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
4.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重复测定同一溶出度样品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一般要求准确度小于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
5.选择性:通过与其他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进行交叉测定,验证方法的选择性。
三、优秀文档推荐1. USP Pharmacopeial Forum (PF):美国药典对于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和验证有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可以在PF中找到相关章节。
质量标准溶出介质选择
质量标准溶出介质选择
选择质量标准溶出介质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溶出介质的化学性质和溶解度。
溶出介质应当与被测物质相容,能够有效地溶解样品中的活性成分,并且在浓度范围内保持稳定。
其次,需要考虑溶出介质的生物相容性,特别是在药物溶出测试中。
溶出介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应当尽可能小,以保证溶出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溶出介质的稳定性和易获得性。
稳定性可以确保溶出介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易获得性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并提高实验效率。
在选择溶出介质时,还需要考虑样品的特性和所需的溶出动力学。
有些样品可能需要特定pH值或离子强度的介质来模拟特定生理环境。
此外,溶出介质的选择还应考虑到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所选用的介质符合相关的法规标准要求。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溶出介质要考虑到实验室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及介质的成本和可回收性等经济因素。
综上所述,选择质量标准溶出介质需要综合考虑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稳定性、易获得性、样品特性、法规要求以及实验室操
作的便捷性和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选择到合适的溶出介质,从而保证溶出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