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阳病

合集下载

太阳病的症状

太阳病的症状

太阳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太阳病的症状*二、太阳病的并发症*三、太阳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太阳病吃什么好2. 太阳病不能吃什么太阳病的症状《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

1、太阳伤寒证。

为寒邪袭表,正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宜辛温发汗,方用麻黄汤。

2、太阳中风证。

为外感风邪后,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3、太阳蓄水证。

为太阳经邪气影响膀胱腑气,气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发汗,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

治宜通阳行水,方用五苓散。

4、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随经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表现的证候。

证见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

治宜泻热破结,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

太阳病的并发症1、继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窦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

2、继发细菌性肺炎流感患者可能发生如下三种肺炎,即除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外,还可能出现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以及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

3、Reye综合征(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

4、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肌炎,儿童比成人多见,表现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疼痛和压痛,可发生下肢搐搦,严重者不能行走。

乙型流感病毒较甲型更易发生这一并发症。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含量短暂升高,患者3~4天后完全康复。

太阳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太阳病吃什么好饮食适宜原则: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饮食适宜:1.1、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

1.2、宜吃富含高蛋白营养物质。

1.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解读太阳病

解读太阳病

二 怎样判定太阳病
①以太阳病提纲为主 古人经过长期临床用药治病经验观察,总结出太阳病的症
状特点,即太阳病提纲,这就是《伤寒论》中的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判定太阳病,即表阳证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 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 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 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准确。 提纲在现代更有重大意义,人们往往以“相当于西医什么病” 去思维,而这里强调了不是指具体的病,既不是西医的什么病, 也不是中医的个别的病如感冒),而是指各种病患病后症状反 应在表的阳证,是独特的经方概念。
属张冠李戴,不应当再墨守下去……因风性疏泄,所以自汗脉缓 名为中风。寒性凝敛,所以无汗脉紧,名为伤寒。仍是用病因解释
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 朱肱: 躁者。用大青龙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也。大抵
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 则伤营。
熊 : 寒邪侵袭太阳经脉……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气失宣。
结果: 8时服药一煎后汗出,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
度,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案4:皮肤病 王某,女,13岁 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
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 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倪海夏: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也可 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经方原旨: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
误读传统2:中风是中于风:以病因解释
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 风者,卫中风。程郊倩、章虚谷类同;错误认为:桂枝汤治伤风?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辨证纲要
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真正含义是什么?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真正含义是什么?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真正含义是什么?展开全文“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

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

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很象一种动物: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在《黄帝内经》中也作为经络名字出现。

阴虚阳虚是中医用语,针对某些症状而称。

六个名词的字面含义?十二经中,三阳哪个阳气最盛,次之,最次;三阴哪个阴气最盛,次之,最次?为什么?你好,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气最盛,阳明次之,少阳最次。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盛,少阴次之,厥阴最次。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阳气和阴气的量的多依少。

太阳,太者大也,巨也,阳明,明者著也,少者,小也。

太阴、少阴厥阴,次类推,厥阴为什么最少最小,厥者,尽也,绝也。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伤寒条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精解

条文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白话解读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太阳病,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风温、温病。

一般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得之八九日,是指得到一段时间以后。

2、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发热,又会怕冷,发热的时候比较多,恶寒的时候比较少,这说明,患者的抵抗力比较强。

3、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意思是病人没有想呕的感觉,且大小便很正常。

病邪在入侵人体初始,入侵的是肌表,得的是太阳病,再往里一点就是阳明,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邪会转化为热症,病人会便秘或燥渴。

如果口渴,往往大便也有秘结的问题,就是进入阳明了。

如果再往再深一点入侵就是少阳,到了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会产生呕,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说明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4、一日二三度发。

意思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突然发热,突然发冷。

这是正邪两气在反复斗争。

而且在一天内斗争频繁,说明患者的正气还在。

但有点不够力度,欲胜还败。

这种反复斗争说明了一个结果,要么身体的阳气不够,但在恢复,一边恢复一边与邪气作斗争;要么就是身体虚掉了,正气节节败退,但仍在抵抗,正在边打边退,也出现反复斗争。

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5、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倪注经验:望诊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

太阳病3

太阳病3


用治外阳虚兼表。
桂枝汤兼证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
去芍药汤主之。(21)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桂枝汤兼证

病机:表邪未尽,胸阳受损 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阳虚甚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宜于胸阳不足之胸满。
脉浮紧,身疼痛为表证,若兼见营血不足之尺脉迟, 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耗液,营血更伤。
THANKS!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 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也故也。麻黄汤主之。(46)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何以服药后心烦,目瞑? 病重药轻,由于外邪郁闭日久,病程较长。阳气受 郁遏亦重,药虽中病,只能稍挫病势,而不能使邪 外解。
桂枝汤禁例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

前人所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就是指此而言, 服桂枝汤后,辛温助热动血,胃热上逆,则可能会 导致吐脓血等变证。
桂枝汤兼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太阳经脉经气不利 外邪袭表,卫虚不固
桂枝汤兼证
衄家是经常患鼻衄的病人,多系阴虚肺燥,阴血不足。 如有表证不可发汗。否则发汗更伤阴液,阴血更损, 筋脉失养则额上陷,脉急紧。血不养目,则直视不能 转动,心神失养则失眠。
麻黄汤禁例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 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汗家阳气阴液俱虚。重发汗则阳气阴液更伤,心神失 养则恍惚心乱,尿道失滋则小便已阴疼。

太阳病3(10)

太阳病3(10)
真热假寒 “反不欲近衣”——邪热壅遏于内——“热在骨髓”(里)
太阳病 4
寒热真假辨别表
真寒假热证
真热假寒证
望 诊
舌淡,苔滑润,颧红如妆 舌红,苔黄燥裂,质红绛,面色晦暗 ,有时烦躁,状若阳证, ,神情昏昏,状若阴证,但目张有神 但精神萎靡,似睡非睡。 ,扬手掷足,谵语烦乱,喜敞衣被。
闻 诊
语声细微,气息低弱,口 鼻气冷,口无秽恶,大便 无恶臭。
太阳病 5
(120)太阳病误吐脾胃受损的变证
太阳病,恶寒发热——发汗解表 表解里伤,中阳虚损——汗自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
误吐 一二日吐之——胃气已伤——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胃阳大虚,虚阳躁动——不喜糜粥,欲食 冷食,朝食暮吐
治疗:温胃散寒,和胃止呕——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太阳病 6
“发汗过多” “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近压心胸部
阳随汗泄,心阳受损 ) “心下悸、欲得按” 胸闷、气短、乏力
太阳病 28
桂枝甘草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受损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方 【方义】桂枝:辛甘——入心助阳 辛甘合化
炙草:甘温——补中益气 温通心阳
太阳病 29
(118)火逆致心阳虚烦躁证证治
“火迫却之” ——火疗强迫发汗
汗出过多 阳随汗泄
“亡阳”(心阳亡失)——心失所 养
胸阳虚损,引动痰饮——痰饮扰心
惊惕不安 狂动 卧起不安
太阳病 32
桂枝加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证治
【病机】心阳亡失,心神浮越,痰饮扰心 【治法】温补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饮 【方药】桂枝去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方义】桂枝、炙草——辛甘化阳,以复心阳
香豉
和胃降气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伤寒综述三-太阳病的治疗

太阳病的治疗经证府证病位不同,经证在表,故治疗宜以解表为主。

《内经》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邪在肌表的治疗法则。

府证在里,蓄水宜治以化气利水,蓄血宜治以攻瘀逐血,现分别论述如下:(一)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方法只须调其营卫,自可汗出病解。

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又凡是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候,都可用以治疗,不仅限于太阳中风一证。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组论述:桂枝辛甘而温通卫阳,芍药苦酸而和营敛阴,这两味药相伍配合,在发表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佐芍药以和营,甘草取其调和诸药。

是知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并不是取其直接发汗的作用,而是在于调和营卫,营卫和则汗自出,肌腠之邪亦随之而解。

咨服药后的几点注意:1.桂枝汤本身不是发汗剂,但邪在肌表者须从汗出而解,故在药后片刻最好吃些热的稀粥以助药力,并宜温覆,使易于酿汗。

2.注意微汗而不宜汗出太多,中风证本自汗出,如汗出太多,邪反不易尽去,且有亡阳之变。

3.汗后,证状已全部消除,则不必尽剂,如病犹不解,可连续服。

4.药证相符而服汤后反烦不解,是因经热太甚,可先针刺风池、风府二穴,泻其经热,然后再服桂枝汤。

桂枝汤治禁:原则上讲,凡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都属于桂枝汤的禁例,今所提出的是指疑似之证,可与不可之间的禁例:01.表实无汗者禁用,因桂枝汤只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而不能开表发汗,故太阳中风证投之有效。

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证,便非其所宜。

如以治表虚之药而治表实之证,即犯实实之戒。

见不2.凡内有湿热,特别是平素嗜酒的人,应该禁用或加减使用,因桂枝汤中药味辛甘为多,湿热内蕴者,服后容易引起呕吐,所谓“酒客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即是此意。

3.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里阳素盛或里已化热,即有中风见证,亦当禁用。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摘要:
一、病例一:伤寒
二、病例二:太阳病
三、病例三:阳明病
四、病例四:少阳病
五、病例五:太阴病
正文:
【病例一:伤寒】
伤寒是一种外感热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身痛等。

这则医案讲述了一个患有伤寒的病人,通过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最终康复的经过。

医生采用了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清热解毒等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病例二:太阳病】
太阳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等。

这则医案描述了一个患有太阳病的病人,在医生的治疗下,病情逐渐好转的过程。

医生运用了发表、和解、祛邪等治疗方法,帮助病人摆脱病痛。

【病例三:阳明病】
阳明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便秘等。

这则医案讲述了一个患有阳明病的病人,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病情得到缓解的过程。

医生采用了清热、生津、通腑等方法,使病人的症状得到改善。

【病例四:少阳病】
少阳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

这则医案描述了一个患有少阳病的病人,在接受中医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的过程。

医生运用了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等方法,使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

【病例五:太阴病】
太阴病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症状为腹满、呕吐、腹泻等。

这则医案讲述了一个患有太阴病的病人,在接受中医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的经历。

医生采用了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等方法,使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

以上就是五则医案的原文及译文。

通过这些病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在治疗各种病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四调肠汤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四调肠汤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四调肠汤三部六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风邪、寒邪和湿邪,而六病则指的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四调肠汤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剂。

本文将从三部六病理论的背景开始,介绍四调肠汤的成方与功效,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部六病之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生物学和环境学知识总结而成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体在不同病邪侵袭下的不同病理反应。

风邪、寒邪和湿邪是人体容易受到侵袭的三种主要病邪,它们可以引发不同类型的疾病。

而六病则是指不同经络受邪的疾病类型,根据病情部位不同可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六类。

四调肠汤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中医草药方剂,它由四味中药组成,具有和中调顺气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四调肠汤的成方中包括茯苓、白术、甘草和生姜四种中草药,这些草药具有很好的辨证施治作用,能够根据病情调整方剂的配伍和用量。

茯苓是四调肠汤中的主要药材之一,它可以利湿健脾、宽中益气,对湿邪困脾胃所致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茯苓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减轻胃肠道炎症症状,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白术是四调肠汤的另一种重要组成药材,它具有健脾胃、止泻的功效。

白术可以提高消化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粪便排出量,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乏力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甘草是四调肠汤的调和药物,它可以起到调和其他药物作用的作用,增加方剂的整体效果。

甘草还具有保护胃黏膜、减轻胃肠道炎症症状的作用,对于胃肠道不适、溃疡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生姜是四调肠汤中的辅助药物,它可以起到驱寒、温中的作用,帮助茯苓、白术等草药发挥最佳效果。

生姜还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对于寒性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四调肠汤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根据不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获取最佳疗效。

1-太阳病篇

1-太阳病篇

❖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第46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 1.感冒、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 道感染等;
❖ 2.由于寒邪闭阻,营血流行不畅而致的身痛 ;
❖ 3.水肿: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 4.其它:脉管炎、荨麻疹、冻疮等。
第47页,共181页。
(三)太阳伤寒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主之。(31)
第23页,共181页。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第24页,共181页。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1页,共181页。
概说
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太阳所主肌表 与经络,正邪交争,出现以恶寒发热、头 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也称表证)
第2页,共181页。
分类
一、太阳病本证 1.太阳中风证 主症:恶寒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太阳伤寒证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解肌、通阳。 附子一枚—— 温经助阳。
第36页,共181页。
5、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刘希彦:三阳三阴病证及方剂】精

【刘希彦:三阳三阴病证及方剂】精

禁。
痈脓
肺痈证:胸满隐痛, 咳吐浊脓,胸中甲 错,振寒脉数,口燥 不渴,喘不得卧
方剂:《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 肺汤等; 药物:芦根,薏米,桃仁,冬瓜子, 桔梗,葶苈子等
肠痈证:其身 甲错,腹皮 急,按之濡, 腹无积聚,少 腹肿痞,按之 即痛如淋
方剂:大黄牡丹汤, 薏苡附子败酱散等; 药物:桃仁,丹皮, 冬瓜子,败酱草、大 黄、芒硝等
主方
证状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满胁痛,口苦,咽干、目眩
柴胡桂枝汤
发热,恶寒,汗出、身烦疼,心烦,呕吐,胸满胁痛
大柴胡汤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腹胀痛,大便硬
(二)三阴病证及其对应方剂
三阴病一言以蔽之就是:脾胃弱,津血虚少,人体对疾病呈现出 消极衰退的反应。
阴证的判断以脉为准,前面脉上断阴阳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阴证,同时病位在表,称为少阴病,正治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 阴证,同时病位在里,为太阴病,主方四逆汤。 阴证,阴阳呈离绝之态,上热下寒,正治方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汤,乌梅丸方亦可参考。《伤寒论》临证的第三个原则是驱邪原则。 我们常说的湿、饮、淤血、痰、宿食之类的瘀堵就是邪。瘀堵不袪, 往往病也不除。 常见的瘀堵有水饮、食瘀、瘀血、痈脓、气滞等,临证上可根据 瘀堵类型和病位选取合适的方剂及药物。
食瘀
便秘,大便硬,腹胀 满,腹痛,潮热,谵 语
方剂:承气汤类方剂; 药物: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
淤血
其人喜忘,羸瘦,其 人如狂,消谷善饥, 肌肤甲错,面色黄 黯,少腹里急
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蛰 虫丸,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 药物:虚寒型淤血可以选择当归,川 芎;顽固型淤血可以选择水蛭,虻 虫;阴虚阳亢型淤血可以选择阿胶, 生地;热性淤血在非热性的去淤血药 里可酌情加大黄芒硝;常规淤血可以 用桃仁,丹皮,三七粉,皆寒热不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 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节课我们谈了太阳病的提纲,谈了太阳病分类提纲的太阳中风证。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我们把它作为整个太阳病的提纲,因为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它提示了太阳病主要是表证。

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以后只要见到“太阳病”这三个字,它都应该包括: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临床症状。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对于太阳病来说,就可能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我们分析了它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我们今天接着讲太阳病的分类的第二个证候:太阳伤寒。

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候。

寒是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

所以,寒伤阳气伤得最重。

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

所以原文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

那么什么叫“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

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

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

它不像中风,中风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

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一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时候,常常赶紧冲啊,冲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了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

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表现为发热。

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

第三章:太阳病(2)

第三章:太阳病(2)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 枝汤主之。(146) [词解] (1)心下支结:感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之 意。
[释义] 提要:少阳兼表证证治。 (1)病因病机 太阳病日久不解,表病传里,邪入少阳,经气不利。 (2)主症 太阳表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少阳证候:微呕,心下支结 (3)治疗 和解少阳、兼以表散 (4)方药 柴胡桂枝汤
热入血室医案
张××,女,32岁,患病已经46天。初病头痛,发热恶寒, 体温39°7C,经治疗无效。
患者发病恰逢经期,经行2天即止,此后症状以烦躁为甚,神 情呆滞,意识模糊,至夜则胡言乱语。如此住院9天不效,体温波 动在38°C以下。
诊患者精神不爽,表情呆滞,不识亲人,不知所苦,拒绝诊 病,动作重复不自止。至夜则妄言妄见,出现异人怪物。经反复 询问,始知其头感昏蒙,身沉乏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腹部 按之有不适感,舌苔白厚,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涩。据其脉证, 当为热入血室证。遂投小柴胡汤加丹皮一剂,柴胡12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 克 甘草6克 丹皮10克 生姜10克,水煎服。服药 当夜未妄言妄见,第二天月经复来,色黑,有血块。精神好转, 胃脘痞满消失,食欲增加,体温37.5°C以下。又予3剂,诸症消 失,体温正常。因患者略感健忘,脉沉细,舌质有瘀斑,考虑为 下焦素有瘀血所致,故以桂枝茯苓丸该改为汤剂,予2剂善后。
(4)期门: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当第六肋间隙
取之,是肝之募穴。
[释义] (1)太阳与少阳并病病因病机 表病传里,邪热内扰。 (2)主症 头痛、项强、昏眩,或时如结胸、胃脘胀满等证。 (3)治疗 ①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解表祛邪 ②不可发汗—发汗虽可使表邪解,但辛温之剂必增重内热,热

太阳病是怎么回事?

太阳病是怎么回事?

太阳病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太阳病的病理病因,太阳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太阳病病因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太阳病病因,太阳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太阳病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太阳病”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 ②稍重的针刺期门以泄血热。 ③重的服用小柴胡汤清解血热。
第4页/共74页Βιβλιοθήκη 热入血室医案张××,女,32岁,患病已经46天。初病头痛,发热恶寒, 体温39°7C,经治疗无效。
患者发病恰逢经期,经行2天即止,此后症状以烦躁为甚,神 情呆滞,意识模糊,至夜则胡言乱语。如此住院9天不效,体温波 动在38°C以下。
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苔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 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 且有口渴之证。
辨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 胀满。此病单纯治肝、脾则无效。
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 处方:柴胡10克 黄芩6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干姜6 克 花粉12克 牡蛎12克 连服5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 之药善后。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 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炙甘草二两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瓜蒌根、 牡蛎并用,逐饮散结;桂枝、干姜、炙 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饮。
第10页/共74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腹胀
刘××,男,35岁。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 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 法可解。遂延余会诊。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阳微结的治疗)(148)
第12页/共74页
[词解] (1)阳微结:较轻的少阳兼里实证,用小
桂枝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柴胡四两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而成,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第7页/共74页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
[原文]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
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 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第5页/共74页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 枝汤主之。(146) [词解] (1)心下支结:感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之 意。
第6页/共74页
[释义] 提要:少阳兼表证证治。 (1)病因病机 太阳病日久不解,表病传里,邪入少阳,经气不利。 (2)主症 太阳表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 少阳证候:微呕,心下支结 (3)治疗 和解少阳、兼以表散 (4)方药 柴胡桂枝汤
第8页/共74页
[释义] 提要:少阳兼水饮证 (1)病因病机 表证已罢,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 (2)主症 往来寒热、心烦——邪正交争,少阳之邪内扰。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水饮内停 (水饮尚未犯胃,故不呕)。
第9页/共74页
(3)治疗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142~145)
1.太阳与少阳并病证治(142)
[原文]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
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词解] (1)大椎第一间:即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 间,属督脉。 (2)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经。 (3)肝俞:在第九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经。
诊患者精神不爽,表情呆滞,不识亲人,不知所苦,拒绝诊 病,动作重复不自止。至夜则妄言妄见,出现异人怪物。经反复 询问,始知其头感昏蒙,身沉乏力,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腹部 按之有不适感,舌苔白厚,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涩。据其脉证, 当为热入血室证。遂投小柴胡汤加丹皮一剂,柴胡12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 克 甘草6克 丹皮10克 生姜10克,水煎服。服药 当夜未妄言妄见,第二天月经复来,色黑,有血块。精神好转, 胃脘痞满消失,食欲增加,体温37.5°C以下。又予3剂,诸症消 失,体温正常。因患者略感健忘,脉沉细,舌质有瘀斑,考虑为 下焦素有瘀血所致,故以桂枝茯苓丸该改为汤剂,予2剂善后。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45) [词解] (1)血室:一指子宫,《类经附冀》:“医家以冲任脉盛于此,则 月事以时下,故名曰血室。”二指肝脏,《伤寒来苏集》:“血 室,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名曰血室。” (2)上二焦:指上焦和中焦。
(4)期门: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当第六肋间隙
取之,是肝之募穴。
第1页/共74页
[释义] (1)太阳与少阳并病病因病机 表病传里,邪热内扰。 (2)主症 头痛、项强、昏眩,或时如结胸、胃脘胀满等证。 (3)治疗 ①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解表祛邪 ②不可发汗—发汗虽可使表邪解,但辛温之剂必增重内热,热
(《伤寒论十四讲》)
第11页/共74页
四、阳微结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 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阳微结脉证)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 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 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阳 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
第3页/共74页
[释义] (1)热入血室 妇女在月经期间患外感病。 (2)病因病机 经水适来,血室空虚,外邪易乘虚而犯,并内扰神明。 (3)证候 ①主症:月经期间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头痛。 ②次症:胸胁苦满,神志症状如谵语等。 (4)治疗 ①轻微的不需要治疗,阴阳自和可自愈。(如106条:太阳病不解,
扰神明,引起谵语,脉弦等变证。 ③误汗后谵语不解者,刺期门—以泄血热。
第2页/共74页
2.热入血室(143,144,145)
[原文]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
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14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 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