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知识点(1)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调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普通情况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当局本领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百姓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系体例的类型39.非当局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详细运用53.揭示认识论素养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包容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寄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寄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寄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方针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方针的分类与基本方针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方针的准绳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决定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历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历的政策执行的实际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身分96.政策本身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身分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施展阐发方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寄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尺度、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用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解的方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解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停滞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寄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阐发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阐发师的素养要求167.政策研究的寄义及类型168.中国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解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知识点
公共政策知识点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行动方案,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共利益和改善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以下将就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讨论。
首先,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需要考虑的知识点包括政策制定、评估和实施。
政策制定阶段需要政府机构通过调研、协商和决策确定政策目标和措施,政策评估阶段则需要对政策效果和成本进行评估,为政府调整政策提供依据,政策实施阶段需要政府动员资源和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其次,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指政府的政策倾向和执政目标,经济因素主要指资源分配和利益关系,社会因素主要指公众需求和舆论环境。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公共政策的方向和效果。
再次,公共政策的类型有多种,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等。
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对象,制定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
例如,社会保障政策主要面向弱势群体,环境保护政策主要考虑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城市规划政策主要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
最后,公共政策的评估和调整是政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政府应根据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反馈,及时进行政策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共政策,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总的来说,了解公共政策的知识点对于政府决策者、社会管理者和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公共政策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
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的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3)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2。
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S)四、名词解释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向导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现。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元政策:也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
*4、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5、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6、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7、边界分析法: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8、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9、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
10、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1、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2、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其价值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13、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
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
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科名称很多,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学科名称是用于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就像同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名字一样。
1、政策研究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政策研究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 1956 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
政策分析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③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要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1.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理论、政策实施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的根本原则以及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游说和组织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非正式和形式的制度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政策实施理论研究政策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的能力、资源的充足性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态度。
2.政策问题识别:政策问题识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它涉及到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
政策问题识别包括问题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突出问题的筛选等。
3.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指在确定政策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手段和实施措施来解决公共问题。
政策制定涉及到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手段的选择、政策评估的重要性等问题。
4.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指政府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政策实施涉及到资源配置、组织安排、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问题。
5.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政策评估包括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政策可行性评估等。
6.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是指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政府部门、公民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
7.决策分析:决策分析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工具和方法,对政策选择和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决策分析包括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决策树分析等。
8.管理和组织:公共政策分析涉及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组织问题。
管理和组织包括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安排、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
同时,还需要注重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以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改进。
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政府和公共组织制定决策的基础。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即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3.公共利益: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界定公共利益应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4.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力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四是合理性。
】6.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类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总会在活动中发现与他人的合作不怎么合算(后者有时要求解决“搭便车”问题)。
7.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A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B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C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公共政策考点
一、知识点(小题型,没有指定是单选、多选还是判断或者名词解释)1、政策分析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
2、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是《战国策》。
《智囊补》作者冯梦龙,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
4、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5、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所谓价值无涉,就是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限,前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将价值判断从经验研究中剔除出去。
7、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
(P17)8、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申农,1948年他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著名论文,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P19)9、美国数学家维纳从1919年开始接触控制论思想起,经过近30年的持续研究,于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这一奠基性著作,控制论这门新兴学科从此诞生。
(P20)10、从管理的角度看,研究领域可分成三个系统:技术系统,即机器-机器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即人-机器系统;社会系统,即人-人系统。
1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1951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
12、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许多政治学研究者日益重视政治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
如戴维-伊斯顿、拉斯韦尔、林德布洛姆、阿尔蒙德。
13、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和《政策科学构想》。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标志: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拉斯韦尔关于政策科学的六点界定(1)政策科学是有关民主的学问: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为前提。
(2) 政策科学的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学问:其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主义,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
(3) 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非常敏感的学问:它所选择的经验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 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
(5) 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政策科学是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这些命题的提出者。
(1)(2)戴维.伊斯顿: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传统政治学的角度,侧重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但忽略了公共政策除价值分配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
(3)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突出了行动特征;政府的不作为并不代表没有政策,政府决定做或不做与政府真正做或不做很大差别。
3、“民贵君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反映的政策原则?4、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思想库”、“智囊”属于什么系统?(1)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政策系统(Policy System)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以及将政策主体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反馈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一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大要素组成。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现代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think tank)、“脑库”(brain tank)。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子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最近二三十年:(1)与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支比如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分析(第3章)(1)
第三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
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2、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拉斯韦尔、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对公共政策所下的定义。
3、公共政策的含义。
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
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政策与决策的不同: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构成和结构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即: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3、政府过程的含义: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
也就是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
4、G.A.阿尔蒙德的政府过程逻辑顺序: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
1公共政策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2.控制功能 .
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 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⑴直接控制 ⑵间接控制
10
听证制度
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23 年实施的 条明确规定, 条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 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 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 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 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 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 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 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 要性、可行性” 价格法》实施后, 要性、可行性”。《价格法》实施后,国家计 委制定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 委制定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 2002年12月 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 2002年12月1日《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正 式施行。 式施行。
16
总政策、 2.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⑴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 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 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 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 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政策、总任务、 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政策、总任务、 基本路线等; 基本路线等; 基本政策: ⑵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 ⑶具体政策: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 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 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说是基本政策的具体 规定, 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 则。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公共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公共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作为考研政治科目的一部分,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考研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公共政策是国家对特定问题或特定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
它具有以下特点:1.公共性:公共政策是为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的,而不是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
2.法定性:公共政策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制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3.决策:公共政策是经过决策程序形成的,需要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参与。
4.行动性:公共政策需要采取具体行动和措施来实施。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议题设置: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分析社会问题和需求,确定制定公共政策的议题。
2.议题研究:政府或相关研究机构对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后续政策的决策提供依据。
3.决策制定:政府根据研究报告和相关数据,进行政策的决策制定,包括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和政策的实施计划等。
4.政策实施:政府按照制定的方案和计划,采取行动来实施政策,包括组织资源、调动力量和实施各项具体举措等。
5.政策评估:政府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三、公共政策的分类公共政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1.按照政策目标分类:可以分为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教育政策等。
2.按照政策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公共安全政策、城市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改革政策等。
3.按照政策工具分类:可以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信息手段等。
4.按照政策层次分类:可以分为国家层面政策、地方层面政策、国际层面政策等。
四、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公共政策的评估是为了了解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
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有:1.政策目标评估:评估政策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通过指标、数据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政策网络: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制度性)和非正式的联系。
12.政策网络的基本特征:1)广泛性,普遍性2)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本质特征)3)网络的规模有弹性13.政策系统:1)主体系统(政策制定,执行,间接主体)2)支持系统(信息传播,政策咨询,政策监察,政策评估)3)反馈系统14.单一制与公共政策:单一制政权的一切公共决策权属于中央,地方政府决策权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而且可以被撤销。
15.联邦制与公共政策:中央与各联邦单位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最高决策权,可以直接行使于公民,相互间不得进行交涉真实联邦制:美国,加拿大,德国象征联邦制:巴西,墨西哥16.公共决策的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2)多数规则:①最普通的形式是简单多数规则。
②绝对多数规则3)在我国,民主集中制是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17.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总统制美2)议会制英3)半总统半议会制法4)超级总统制俄5)委员会制瑞士6)人民代表大会制中7)军人独裁制18.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19.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1)利益范围和代价都宽(社会保障、警察消防、国防政策、公共教育)2)利益范围广,代价范围窄(环保政策、垄断政策)3)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残疾人政策)4)利益范围和代价范围都窄(最低工资保护政策、强制医疗保险政策)20.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7个: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主体;或者推举代表参与政策过程,使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间接行使个人权利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者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政策议程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者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政策过程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制定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此影响政策结果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21.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稳定公共政策的秩序、角色替代22.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23.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机构—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24.理性主义模型批评:1)缺乏经验支持2)决策者的公正、客观、理智是有限的3)过高地估计这个模型所起的作用4)决策者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25.西蒙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26.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提出,主张受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原理。
27.精英模型:意大利莫斯卡,意大利帕累托,德国米歇尔斯,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美国拉斯韦尔28.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29.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和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0.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31.问题认定的方法:边界分析、多角度分析(个人、组织、技术角度)、类别分析(最常规的方法,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层次分析、头脑风暴法(脑力激荡法,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从中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分析、32.政策议程的分类:初级阶段(系统议程)→最终阶段(政府议程)3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34.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要与上述条件的反向条件2)社群的价值观念、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表达方式不当35.政策议程确定过程的模型: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36.科珀模型理论:1)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步到公众议程,最终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再介入到政府议程2)动员模型:属于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3)内在创始模型:属于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37. 约翰·金登:三源流模型(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38.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39.政策目标的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期性、目的的多元性40.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41.政策规划(政策构建):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42.政策学习是现实中政策变迁或者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43.政策移植中政策失败的原因:1)信息不全的政策移植2)不完全的政策移植3)不当的政策移植44.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原则: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45.政策抉择的第一环节是政策论证、政策探究、政策对话,第二环节是政策审议46.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方法:1)预测性方法(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分析→试验式证实方法:外推预测,理论预测,判断预测)2)可行性评估47.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程序合法化(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政策的法制化48.危机决策三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发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49.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50.“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模型的内涵: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2)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试点→推向全国3)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经验的总结51.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1)过程模型美国史密斯“史密斯模型”2)互适模型美国麦克拉夫林3)循环模型美国雷恩4)博弈模型美国巴达克5)系统模型美国霍恩和米特尔霍恩—米特尔模6)综合模型美国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梅兹曼尼安—萨巴蒂尔模型”52.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之机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53.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①执行力、②资源(基础性条件,人力资源、财物、信息、权威、制度)、③工具(行政工具、法律、经济、思想政治、技术工具)、④环境54.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而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55.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3)残缺式4)替代式5)观望式6)照搬式7)规避式56.执行偏差的原因:主观:1)执行者素质的缺陷2)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3)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4)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和需求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客观:1)政策问题、2)政策环境的变化、3)目标群体的压力、4)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方法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57.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8.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积极:①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②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③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与技术④分清多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消极:①炫耀工作业绩,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②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策预算,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③规避责任④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59.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⑴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⑵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⑶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⑷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⑸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⑹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60.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2)专业机构和人员3)大众传播媒介61.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政策成本、需求、效益、过程、影响、价值评估62.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因素;1)政策信息、资料2)政策执行者和制定者3)政策目标4)政策的沉淀成本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6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2)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3)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取向4)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64.公共政策监控机关的构成:内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外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65.公共政策稳定就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之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66.政策稳定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有利于贯彻落实执行者或者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与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67.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决策者的变动2)政策环境的变化3)政策资源的限制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68.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1)政策目标的调整2)政策方案的调整3)政策措施的调整4)政策关系的调整5)政策主客体调整69.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形式:政策的删减,修正,更新70.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实事求是,渐进调适,追踪反馈71.政策接续意义:1)有利于保持政策稳定2)有利于政策变动的实现3)有利于获得社会政策的认同72公共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者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73.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74.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4)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5)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代价75.公共政策诞生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