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合集下载

第6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第6章  犯罪的宏观社会原因

第六章社会宏观环境与犯罪※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社会环境的规模,可将其分为宏观社会环境与微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教育、人口、社会变迁等因素。

后者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率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致罪的政治因素在现代国家,政治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成了滋生犯罪的重要场所和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因!!!由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犯罪多是普通刑事犯罪。

(一)政局动荡政局动荡——国家控制力量减弱——犯罪分子肆无忌惮——政变、凶杀、暴力犯罪。

(二)政策失当政策失误——执法粗暴——群体性事件;执法犯法(三)体制弊端1. 权力监督机制弊端——权力失控权力失控——权力成一己之私——滥用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奢侈腐化(1)监督体制漏洞(2)监督机关虚设(3)监督人员素质堪忧(4)舆论监督受到压制2. 官吏任用制度弊端——昏官当权昏官当权——实施犯罪昏官当权——纵容犯罪昏官当权——诱发犯罪(1)任人唯亲民主权力受到限制,易产生对立情绪,走上犯罪道路。

(2)带病提拔(3)官多为患能上不能下——机构臃肿,官多为患——增加纳税人负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能上不能下——待提拔队列越拉越长,可升迁职位越来越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4)买官成风3. 权商关系机制弊端——官商勾结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官员腐败,徇私舞弊(四)官员腐败1.腐败构成犯罪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等。

※当前腐败犯罪呈现出犯罪率高、范围广、数额大、“前腐后继”等特征。

2.腐败导致犯罪(1)国家职能削弱——社会控制力减弱——助长犯罪发生(2)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心理失衡——滋生违法犯罪(五)官僚主义1. 具体表现(1)不干正事(2)不干实事(3)脱离原则(4)脱离群众2. 官僚主义与犯罪(1)构成渎职犯罪(2)间接导致犯罪犯罪分子利用领导干部在组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官僚主义作掩护而作案。

犯罪学课件——第08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犯罪学课件——第08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本章小结
• 本章关键名词:犯罪社会原因 • 本章主要理论:市场经济与犯罪 • 本章要点:经济因素与犯罪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 罪
本章思考题
• • • • • • • • • • 一、名词解释 犯罪的社会原因 二、简答与论述 1、什么是犯罪的社会原因? 2、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哪些? 3、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4、试述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5、试述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6、试述家庭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7、试述贫困与犯罪的关系。
第八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各种 社会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系,并能对具体犯罪现 象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一节


• 一、犯罪社会原因的意义 • 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犯罪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和 情况。包括犯罪主体之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犯罪的社会环 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宏观社会 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法制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微观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学 校、社区等因素。 • 二、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 • 第一,独立性。 • 第二,间接性。 • 第三,条件性。 • 第四,系统性。 • 第五,可控制性。
第二节
• • • • 罪 • 五、贫困与犯罪
经济因素与犯罪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四、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与犯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
• 政治因素包括阶级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 度、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实际的效率等等。 • 一、阶级状况与犯罪 • 二、社会制度与犯罪 • 三、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 1、权力过于集中 • 2、政治运作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 3、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 4、权力运行缺乏监督

犯罪学基础知识

犯罪学基础知识

犯罪学基础知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成因、犯罪类型、犯罪行为规律、犯罪预防与控制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对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有所了解,还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犯罪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犯罪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一、犯罪的定义和分类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罪刑法律关系的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违反法律、触犯刑罚、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故意性或过失性、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相结合等。

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犯罪行为的对象,犯罪可以分为个人犯罪和财产犯罪。

个人犯罪是指以人的生命、身体和自由等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财产犯罪是指以财产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如偷盗、抢劫等。

此外,犯罪还可以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

轻罪通常指处罚较轻的犯罪行为,如盗窃、寻衅滋事等;中罪则是介于轻罪和重罪之间的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强奸等;重罪是指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杀人、抢劫致人死亡等。

二、犯罪行为的成因犯罪行为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常常受到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1. 个体因素:个体的身体、心理和智力等因素可能影响其犯罪倾向。

例如,一些人具有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等特征,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它们对个体的犯罪倾向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容忍程度都会对犯罪产生影响。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其犯罪行为的影响。

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就业率、教育水平等都会对犯罪率产生影响。

三、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犯罪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犯罪率的波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犯罪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犯罪与社会环境因素共28页PPT

犯罪与社会环境因素共28页PPT
犯罪与社会环境因素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第八讲_社会互动理论

第八讲_社会互动理论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 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某种现象的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他就 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现象 不一定真实存在。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 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 同的价值标准)。 情境定义理论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与群 体的行动都离不开对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 受情境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四、现象学社会学(互动的地位)


(一)代表人物
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哲 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是1932年出版的《社会世 界的意义构造》,1967年翻译为英文《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二)学术背景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张研究物质财富 的生产等,主张一种客观的价值论,认为经济价值具有客观的标准。 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 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 解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出来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 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 义的。 2.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3.胡塞尔的现象学 “生活世界”、“社会世界”、“主体间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 关注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强调经验行动的意义和效用。


3、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课件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课件
环境犯来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发展趋势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 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刑事法律 责任将更加严格和完善,以更好
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02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定义
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的行为。
违法行为分类
根据行为性质和危害程度 ,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 严重违法行为。
总结词
破坏渔业资源
详细描述
某个人或企业在禁渔期或禁渔区使用禁用工具或方法捕捞水产品,造成渔业资源严重破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四:非法狩猎案
总结词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
详细描述
某个人或企业非法狩猎、杀害、贩卖野生动物,造成野生动 物资源严重破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五:非法占用农用地案
总结词
侵害农民利益
04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案例一:非法排放有毒物质案
总结词
严重污染环境
详细描述
某企业未经处理直接向大气、水体排放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环境,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案例二:非法采矿案
总结词
破坏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某个人或企业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采矿,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ppt课件
目 录
•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概述 •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形式 •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案例分析
01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律 法规,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 态破坏的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刑 事制裁的法律责任。

08.犯罪社会学第八章

08.犯罪社会学第八章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犯罪
• • • • 一、高科技具有天然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高科技的负效应也发展到严重地步。 二、高科技与犯罪 通讯领域中的犯罪主要有:盗码并机、盗取无线电波源犯罪、电信欺 骗犯罪。(选择) • 三、计算机与犯罪 • 计算机犯罪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于1986年发现首例计算机犯 罪案。(选择) • 美国吉恩· 史蒂芬斯根据犯罪指向的具体对象和犯罪实践,将计算机犯 罪分为六类:通讯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反政府的计算机犯罪、商业领 域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寻猎”犯罪、遥控计算机恐怖犯罪、计算 机虚拟犯罪。(选择)
第三节: 网络与犯罪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犯罪
• 社会变迁对犯罪的一般影响:社会转型、科技进步、网络(简答) • 一、文明类型与犯罪:农业文明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等级和依附关系, 有效抑制了犯罪现象泛滥;工业文明社会中,社会结构复杂性带来了更 多的无所适从,从而引发越轨行为。 •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犯罪 • 托勒夫称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为三次浪潮。(选择) •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促使犯罪不断增长的因素,马恩认为根源在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 •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犯罪(简答) • 首先,社会转型引起犯罪现象本身的深刻变化;其次,引起犯罪主体的 变化;第三,导致犯罪对象的变化。
第三节 网络与犯罪
• 一、因特网犯罪及其特点 • 因特网犯罪: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 用软件供应、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抑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 务供应、信息供应、应用服务供应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 上实施的严重危及网络安全和人类社会秩序的行为。(名词解释) • 特点:跨国性;无现场性;危害的广域性、变异性、快速性;犯罪证 据的可修改性、犯罪低成本性。(选择) • 二、因特网犯罪的具体类型(选择) • 网内实施的犯罪类型(4类)、网内外均可实施的犯罪类型(9类) • 三、网络犯罪的社会治理(简答、论述) • 从技术角度遏制网络犯罪的措施(三点) • 从法律角度对网络犯罪的预防措施(三点)

犯罪学讲义 第八章 犯罪现象发生论_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犯罪学讲义 第八章 犯罪现象发生论_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第八章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第一节群体犯罪现象发生概述一、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群体就是一定数量个体的集合。

群体犯罪现象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犯罪现象的集合体。

“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概念。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采用“群体犯罪现象”要比“总体犯罪现象”更合适一些:——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现象来说,事实上永远存在着犯罪黑数,没有可能掌握和研究实际上的总犯罪数;——与个体相对的概念是“群体”而不是“总体”。

群体犯罪现象与个体犯罪现象的关系:群体犯罪现象概念是作为与“个体犯罪现象”和“个体犯罪行为”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个体犯罪现象比较,群体犯罪现象突出表现出量的属性,也就是具有群体性、普遍性;而个体犯罪现象则具有个别性(或单一性)、特殊性。

它们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同,前者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后者。

群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所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括在群体犯罪现象之中。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但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有机组合,具有了不同于部分相加为总体的新属性。

二、群体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犯罪现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具有阶级性。

犯罪现象具有相对性。

犯罪现象具有暂时性。

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

三、研究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意义在犯罪学中,研究群体犯罪现象的发生,也就是以群体犯罪现象(而不是个体犯罪现象)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认识犯罪现象的本质。

其次,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揭示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三,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为科学犯罪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有利于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犯罪现象根源犯罪根源回答犯罪的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的方向,犯罪根源不仅是犯罪原因论同时也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犯罪根源是从犯罪现象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上进行解释犯罪现象产生的范畴和方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犯罪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及其原因,犯罪学理论在社会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犯罪与犯罪学理论的关系,并介绍几个经典的犯罪学理论。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在社会学中,犯罪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与个体因素有关,也与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学视角强调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力和环境因素,通过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来解释犯罪现象。

从社会学视角看待犯罪,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犯罪问题并提供更有效的犯罪控制和预防方法。

二、犯罪学理论之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是社会学视角下的一种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生态学理论,犯罪率高的地区通常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犯罪率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地理分布和犯罪率的差异。

三、犯罪学理论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是另一种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对个体的犯罪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结构理论指出,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社会剥夺和社会隔离等因素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例如,贫困和社会边缘化常常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可以为犯罪控制和预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犯罪学理论之控制理论控制理论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另一个重要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是否从事犯罪行为时会受到社会控制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力度,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综上所述,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与犯罪学理论紧密相关,旨在通过社会因素和社会结构等角度解释犯罪现象并提供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方法。

生态学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控制理论等都是重要的犯罪学理论,它们为我们深入研究犯罪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实现社会安全和公正作出更有效的贡献。

犯罪学第六讲----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第六讲----犯罪的社会原因
第六讲结束
犯罪学Leabharlann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三、市场经济与犯罪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外来经济观念 竞争的激烈与压力 人口的快速流动 利益最大的向导 (五)贫富差距 外国人口的进入 竞争手段 穷则思变——变的方式不一样 劫富济贫 劫富济“家” 贫富对立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 (四)新旧体制转换 价值的多元化 管理漏洞 物质利益的强化 治安漏洞 极端个人主义 基层控制能力减弱 对新体制的适应与承受 程度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四、政治因素与犯罪
(一)政治冲突 (二)政治体制的弊端
1、权力过分集中 2、政治透明度问题 3、权利监督 4、人事制度 5、职务犯罪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五、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学校教育 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高校:就业率——复杂影响 (二)家庭因素 2、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不完整家庭 第一,普及率 不和睦家庭 第二,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不当家庭 第三,教育重点 不良家庭 “犯罪传统”家庭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学
第六讲 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概念
犯罪的社会原因: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 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以及微观层面的学校 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等。

第八讲 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第八讲  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家庭、学校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认识并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导致和诱发犯罪发生的各类社会微观因素。

教学重点1.家庭与犯罪2.学校与犯罪教学难点1.家庭教育不当与犯罪2.学校教育内容与犯罪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1.魏平雄.犯罪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宋浩波.犯罪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3.商小平,王学才.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最具体、最深刻,不良个性的形成和犯罪心理的产生,都是在微观社会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家庭与犯罪子女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

各国绝大多数犯罪学家都把家庭对犯罪影响排在犯罪因素的首位。

在犯罪预防的家庭预防中,家长要处于核心地位。

父母的教育作用是第一位的。

——马卡连科(原苏联教育学家)养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有调查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有调查显示,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贫寒者父母无暇管教的,父母离异的。

缺乏关爱,缺少管教的孩子由于心理失衡,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一)残缺家庭与犯罪指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缺陷的家庭结构。

包括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或有继父、继母的家庭。

成人及子女的犯罪率要高于完整的家庭。

家庭残缺——亲情破坏——不良心理(心灵创伤、孤僻抑郁)——反社会型人格(狂燥暴戾),且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与坏人引诱和挑唆——犯罪。

犯罪与社会环境

犯罪与社会环境

犯罪与社会环境一、犯罪的定义与分类犯罪是指触犯法律,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多个类别,比如暴力犯罪、经济犯罪、贩毒等。

然而,犯罪并非是孤立事件,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和做事的方式,进而也会对其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1. 经济因素经济状况是一个国家社会的重要指标。

经济不发达、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面对困苦的生活境遇,个体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来谋取生活所需。

同时,社会的经济不公也会增加贪污腐败、贩毒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教育因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但是,一些社会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由于教育水平较低,往往容易造成犯罪率的上升。

另一方面,学校暴力事件和校园欺凌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育环境的不健康有关。

3. 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教育对个体形成和养成一系列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缺乏家庭关爱、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另外,未成年犯罪中,家庭因素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社会环境改善与犯罪预防犯罪问题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改善社会环境以预防犯罪的发生。

1.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通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有助于降低犯罪率。

同时,应加强反腐工作,削弱经济犯罪的影响。

2. 加强教育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同时,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家庭关怀与支持鼓励并支持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增强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提高家庭的教育素质和意识。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社会生态与城市犯罪

社会生态与城市犯罪

社会生态与城市犯罪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城市犯罪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中心,汇集了各种不同背景、价值观和利益冲突。

因此,城市犯罪的发生可以追溯到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不平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生态与城市犯罪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针对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结构和犯罪社会结构对城市犯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都与犯罪风险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低收入社区和社会阶层的人更容易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或施害者。

贫困、教育水平低和就业机会匮乏是城市犯罪高发区域的共同特征。

因此,减少社会不平等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是减少城市犯罪的关键。

二、城市环境和犯罪城市的物理环境也对犯罪产生影响。

一些地区容易成为犯罪的温床,例如贫民窟和城市边缘地带。

这些地区经常面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社会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了社区的孤立和社会凝聚力的破裂,进一步增加了犯罪的风险。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平分配资源是预防城市犯罪的关键。

三、社会隔离和犯罪社会隔离也是城市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城市中,不同的族群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割。

这种隔离导致了种族和社会关系的紧张,进一步加剧了犯罪问题。

因此,消除社会隔离、促进社会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对于减少城市犯罪至关重要。

四、家庭和犯罪家庭环境对犯罪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破裂、缺乏父母监护和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或施害者。

因此,改善家庭环境、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对于预防城市犯罪尤为重要。

五、犯罪预防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市犯罪问题,一个综合的犯罪预防和解决方案是必要的。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并减少社会不平等。

其次,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在贫民窟和城市边缘地带。

此外,促进社会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减少社会隔离和冲突。

最后,重视家庭环境,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犯罪社会学第八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

犯罪社会学第八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

要写作业,也没有爸妈逼着看书。每天只有在看穿越 小说和电视的时候,我才觉得放松,才觉得那里是我 该去的地方
五、差异强化理论
罗伯特· 伯吉斯(Robert L. Burgess)和罗纳德· 埃克斯(
Ronald L. Akers)提出犯罪的差异强化理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rime)。该理论认为,如果犯罪行 为和态度警察被朋友、家人或两者来强化或奖赏,那么 它们可能更多地被习得。当对于犯罪行为的奖赏超出对 于替代行为的奖赏时,差异强化就会发生,而犯罪行为 被习得。他们发现许多犯罪行为的学习发生在萨氏所强 调的亲密个人群体,但也能源于学校权威、警察、大众 媒体及其他非初级群体的影响。他们还认识到犯罪行为 本身能提供奖赏,例如兴奋、增加财富等等。
资料:中国先贤论断
孔子答曾子问:“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
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 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
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 不慎也!” 《墨子·所染》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荀子·劝学》“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 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 、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 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 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 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 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荀子·性恶》
二、中立化和漂移理论

犯罪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

犯罪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

犯罪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犯罪作为社会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无论是白领犯罪还是普通犯罪,都是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一种反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犯罪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首先,犯罪与贫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贫困是犯罪的温床,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教育和正面的社会影响,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渊。

例如,在一些贫困地区,犯罪率较高,贫困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

贫困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进而导致人们的失业和社会不公平感的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增加犯罪的发生概率。

其次,犯罪与失业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率较高的时候,社会犯罪率也会随之上升。

因为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一些人可能会选择违法行为来获得生计。

此外,社会经济困难还可能导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满,从而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动机。

然而,犯罪不仅仅是因为贫困和失业,犯罪与经济繁荣环境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因为心态乐观,对经济前景抱有希望,犯罪率相对较低。

然而,经济繁荣也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例如,金融欺诈等高科技犯罪的兴起。

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犯罪行为也开始向金融、网络等领域渗透。

这表明犯罪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除此之外,犯罪与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相关性。

相对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选择更加正当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育不仅提供了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最后,犯罪与社会分配不公也有着紧密联系。

当社会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时,一些人可能感到不满和无助。

这种不满情绪可能会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的道路。

因此,社会应该加强资源的公正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避免因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犯罪行为增加。

综上所述,犯罪与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贫困、失业、经济繁荣、教育水平和社会分配不公都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

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问题研究

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问题研究

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问题研究在我们的社会中,违法与犯罪被认为是道德和法律的严重背离。

然而,人们对于违法与犯罪之间的界限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对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深入探讨其本质。

从宏观角度来看,违法与犯罪似乎是非常直观和明确的概念。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行为,而犯罪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更严重的后果和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违法与犯罪之间的边界是如此微妙和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法律条文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将导致对违法与犯罪的定义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国家,某些行为可能被广泛接受或容忍,而在其他国家则被视为违法或犯罪。

因此,对于全球化社会来说,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问题变得尤为复杂。

其次,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对违法与犯罪的界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参与某项活动是否被视为违法或犯罪,部分取决于他的动机。

例如,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偷窃食物,可能会被认为是违法行为,但由于其情况特殊,人们可能对其行为持宽容态度。

又如,一个人因为仇恨情绪而攻击他人,其背后的动机则是有意伤害,这将被视为犯罪行为,社会会对此采取惩罚措施。

此外,法律的适用也对于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产生一定影响。

法律通常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而这些法律往往是基于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力体系。

因此,某些违法行为可能在某些地方是合法的,而在其他地方则是非法的。

这种地域性和依赖权威的特点使得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具有动态性和可变性。

违法与犯罪的微观边界问题还涉及社会对违法与犯罪行为的认知和反应。

事实上,违法与犯罪的定义是一个社会共识的结果。

社会对某些行为的普遍伦理价值评判形成了对违法或犯罪行为的道德定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认知水平的不同,人们对于违法与犯罪的界限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第三节 犯罪的微观社会因素[1]

第三节  犯罪的微观社会因素[1]
Company Logo
(三)我国人口现状及与犯罪的关联性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特点
Company Logo
(三)我国人口现状及与犯罪的关联性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特点
意大利和德国1998 年分别为0.360 和0.382, 意大利和德国1998 年分别为0.360 英国、法国1995 年分别为0.327 英国、法国1995 年分别为0.327 和0.36), ( 如 波兰1998 年为0.316,罗马尼亚2000 年为0.303, 0.316,罗马尼亚 波兰1998 年为0.316,罗马尼亚2000 年为0.303, 保加利亚2001 年为0.319) 保加利亚2001 年为0.319) , 也高出人口大国印 年为0.378) 印度尼西亚( 度( 1997 年为0.378) 、印度尼西亚( 2000 年为 0.303) , 大体与俄罗斯的基尼系数相近(俄罗斯 大体与俄罗斯的基尼系数相近( 年为0.456,略高于我国当年的水平). 0.456,略高于我国当年的水平 2000 年为0.456,略高于我国当年的水平).
(三)我国人口现状及与犯罪的关联性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年到200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78 年到2003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 元上升到8472 年均增长13.88%; 343.4 元上升到8472 元,年均增长13.88%; 农村 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2622 133.6元上升到 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2622 元, 年均增长12.65% 12.65%。 年均增长12.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相对差距由1978 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相对差距由1978 年的 倍扩大到2003 年的3.23 2.57 倍扩大到2003 年的3.23 倍, 绝对差距由 年的209.8 元扩大到2003 年的5850 1978 年的209.8 元扩大到2003 年的5850 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家庭、学校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认识并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导致和诱发犯罪发生的各类社会微观因素。

教学重点1.家庭与犯罪2.学校与犯罪教学难点1.家庭教育不当与犯罪2.学校教育内容与犯罪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1.魏平雄.犯罪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宋浩波.犯罪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3.商小平,王学才.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最具体、最深刻,不良个性的形成和犯罪心理的产生,都是在微观社会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家庭与犯罪子女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

各国绝大多数犯罪学家都把家庭对犯罪影响排在犯罪因素的首位。

在犯罪预防的家庭预防中,家长要处于核心地位。

父母的教育作用是第一位的。

——马卡连科(原苏联教育学家)养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有调查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有调查显示,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贫寒者父母无暇管教的,父母离异的。

缺乏关爱,缺少管教的孩子由于心理失衡,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一)残缺家庭与犯罪指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缺陷的家庭结构。

包括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或有继父、继母的家庭。

成人及子女的犯罪率要高于完整的家庭。

家庭残缺——亲情破坏——不良心理(心灵创伤、孤僻抑郁)——反社会型人格(狂燥暴戾),且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与坏人引诱和挑唆——犯罪。

(二)残障家庭与犯罪父母身体残疾或精神障碍——无力管教——易受不良环境影响而染上恶习——犯罪。

(三)问题家庭与犯罪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

现代医学表明,尚在母亲腹中的胎儿也会受到家庭成员不良情绪因素的影响。

“问题家庭”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联系:问题家庭——未成年人易接受暗示——模仿成人不良举止——同化、堕落——犯罪。

(四)贫困家庭与犯罪“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贫困——忙于生计,缺乏管教///渴求钱财——受犯罪团伙影响大,违法犯罪机会多——犯罪(“两抢一盗”)(五)教育不当家庭与犯罪1.缺乏教育(1)“放任型”(农村——多子女)关心不够:家长无力、无暇教育,对问题苗头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轨行为易发展为违法犯罪。

(2)“放纵型”(城市——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实施违法犯罪。

2.过分教育望子成龙,棍棒教育,畸形的爱。

2005年10月19日央视《纪实》节目。

竺华松,1968年出生,读小学时被人誉为“神童”,15岁考取大学。

大学期间得了深度忧郁症,一度被送入精神病院。

大学毕业后流浪了8年,后因盗窃坐了5年大牢。

2002年刑释。

刑满后,写出长篇小说《流浪族》、《笼中人》。

父母对他自小管教严酷。

一天他跳窗逃跑到外面去玩,母亲找出银针在他的屁股上扎了40多个针眼,个个冒着血珠!5岁曾想杀死妈妈。

3.不当教育(1)人际关系教育某市一中学班主任老师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回答是父母教的。

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正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打得不可开交,甚至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原因。

(2)责任感教育对孩子的态度:中,韩对比。

美国“为人父母”的教育。

在韩国、日本,“视声誉重于生命”公司老总因失职自杀,在中国,百般推卸责任。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二、学校教育与犯罪文化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消极影响;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使人容易接受积极的社会规范,培养抵制犯罪的能力。

没有进入学校的人,得不到符合道德规范的教育,所以容易更多地接受不良刺激和坏的思想。

人的灵魂包含善和恶两个部分,人行为的善恶主要看他所受教育的好坏来决定。

——柏拉图《理想国》开办一所学校就等于关闭一所监狱。

——雨果(法国作家)(一)教育内容与犯罪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许多价值观导向里弥漫着犯罪的氛围!——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应试教育成为关注焦点。

全国人大常委痛斥应试教育,称是在逼学生们犯罪。

应试教育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

在押未成年犯中,50.9%的人在校学习期间从未上过法制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

我们的教育是不均衡的,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1.忽视法制教育忽视法制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或法制观念——不知法而犯法在农村,特别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法制教育比较欠缺。

一贯老实的农村青年,进城一两年后,就走向犯罪歧途。

“飞车党”成员孙某告诉记者,自己作案时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违法,但不知道后果会这么严重,而犯罪嫌疑人刘某则认为自己只开摩托车,不负责抢夺钱物,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的被抓以后就对民警说,什么时候让我走呀。

有关数据显示,占据我国新病毒80%左右的木马病毒多数出自青少年之手,法律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

2.忽视性健康、性道德教育好奇心理——无正当渠道——求诸不正当渠道(网络)——性罪错西方国家从小学就看性科学片,而中国凡暴露性器官都属黄片。

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让性本能刚刚觉悟之际,就使他们的理智做好充分的准备。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学家)3.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马加爵事件”的反思:专家言“云南大学的校长应枪毙!”很多人都说马加爵可杀却不可恨,因为这绝对不单是哪一方面的错,只是由他把恶果集中表现出来了。

马加爵杀人动机的背后,当然反映了他灵魂的扭曲和个性的缺陷,应该给予严厉批判,只是这种扭曲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体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还有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心灵荒芜的问题。

学校的教育忽视灵魂冷漠心灵,缺乏人文关怀的温暖。

4.教育误区——误导有的学校自从开设法制课后,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在未到14周岁前不受法律追究就可以胡作非为;有的学生放纵自己捣乱、逃学时,家长和学校方稍加管教就立即打“110”予以干涉。

(二)教育体制与犯罪1.公立教育(1)减负与犯罪教育部门“非左即右”——减负——精力无处发挥,精神无所寄托——产生不正当嗜好——从事不正当行为——犯罪。

(2)校园腐败与犯罪考试舞弊(集团化、规模化)、学术造假、机会不公、行贿受贿——孳生犯罪,腐蚀学生2.私立教育(1)思想教育放松城市私立学校:家境优越——比富、爱花钱、好吃懒做恶习。

据统计,在私立学校有偷摸恶习的比公立学校多。

农村私立学校:家庭贫困——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均差。

有的孩子读了一年的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2)封闭式管理封闭式管理——与社会隔绝“另一群人”——不适应社会——心理隔阂——犯罪。

本讲小结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它与犯罪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本讲重点阐述当前中国家庭与学校中的各种消极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家庭与犯罪问题包括残缺家庭与犯罪、残障家庭与犯罪、问题家庭与犯罪、贫困家庭与犯罪、教育不当家庭与犯罪。

学校教育与犯罪问题包括教育内容与犯罪、教育体制与犯罪。

本讲思考题1.家庭教育不当与犯罪2.学校教育内容与犯罪2. 2008年4月21日,韩国大邱市某小学的6名男生和5名中学男生将该校8名女生诱骗并进行集体强奸。

类似事件已持续数月。

保守估计加害和受害学生将在50到100人。

5月3日,韩国教育部长就此事向全体国民道歉。

他说,这起事件让人认识到韩国教育出现了大问题。

据悉,大部分加害学生大多是父母亲都工作的家庭出身,他们趁父母不在家通过网络和有线电视观看黄色录像,随后模仿这些内容犯罪。

该校消极的性教育遭到谴责。

韩国传媒指称,该校校方与大邱市教育厅自2007年11月收到举报后,企图隐瞒私了这宗丑闻。

该校在发现问题之初,只让学生自行阅读伟人传记的读书教育,及讲讲简单的性教育,根本无补于事。

请结合这段材料分析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