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教案(修改)
第二节《库仑定律》教案
第二节库仑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库仑定律的相关知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可以侧重练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库仑定律解决问题,为下节课电场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库仑定律
难点: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四、教学用具:
库仑扭秤图
五、教学过程:
六、小结:库仑定律:
内容:表达式
七、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
八、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教案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1)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教学难点: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等。
相关准备多媒体设备、《高亢的西北腔》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这幅地图。
谁能来说一说,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指其中哪几个省份呢?生: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
师:那又有谁知道,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又是如何的呢?生:以高原、盆地为主。
地势平坦开阔。
师:正是因为这样的地形地貌,使得西北民歌形成了旋律高亢辽阔的特点。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信天游”则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作品鉴赏(一)《上去高山望平川》1、风格特点。
师:首先我们让我们走进青海,欣赏一首青海的“花儿”。
听完后告诉我,这首民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生: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上下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有何特点吗?生: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师: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
2、生:没有乐队伴奏,单靠人声来演绎,节奏比较自由。
3、生:具有浓郁的西北味?师:为什么会有这么浓郁西北味呢?从语言上看,它是用什么语言演唱的啊?对了方言演唱的。
那演唱方式呢?跟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采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式。
还有吗?还有什么原因。
生:加了很多村词。
使得这西北味更加醇厚。
4、师:那我们把村词去掉呢?我们来念一念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发现什么特点了吗?生:上句采用2+2+3七言奇数句下句采用3+3+2八言偶数句两段歌词,第一段写景。
第二节 烷烃教案
第二节烷烃(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各类烃结构的异同点,掌握烷烃结构的特点。
2、掌握饱和烃、不饱和烃的概念与原因。
3、分析各类烃通式的写法。
4、掌握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甲烷,乙烷,丙烷球棍模型的演变分析得出饱和烃的概念;2、学生比较分析发现烷烃物理性质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三种能力:统摄归纳的能力、联想对比的能力、阅读课文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烷烃的组成、分子结构和通式;2.了解烷烃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难点:烷烃结构和通式,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教学过程:【引言】在有机化合物中有一系列结构和性质与甲烷很相似的物质。
课题:§5-2 烷烃一、烷烃的结构和同系物【探究过程】教师引入→学生讨论→学生总结⑴由教师给出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部分的名称和化学式,请同学们完成结构简式和结构式。
⑵让学生分析表中的各种分子结构。
【总结】以下特点:①碳原子间以碳碳非极性共价键—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
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
②分子间相邻两个烷烃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分子间不相邻两个烷烃在分子组成上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
小结: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如烷烃中的甲烷、乙烷、十七烷等,它们互为同系物。
⑶通过烷烃之间相差“CH2”原子团,得出烷烃的通式:C n H2n+2二、烷烃的性质由上表总结:随着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总的趋势(递变性)是①气→液→固;②熔点升高;③沸点升高;④密度增大。
另外,与甲烷相似,烷烃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由甲烷的性质得出烷烃的化学性质。
⑴烷烃的氧化反应烷烃完全燃烧的通式:C n H2n+2+(3n+1)O2nCO2+(n+1)H2O通常情况下,烷烃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不能与强酸和强碱溶液反应。
⑵烷烃的取代反应其它烷烃与甲烷一样,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1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
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
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课堂练习课后反思作业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第二节人口教案
第二节人口教案教案标题:第二节人口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的概念和组成。
2. 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和挑战。
3. 探讨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1. 人口的定义和分类。
2.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单3. 相关视频或图片资源4. 活动道具(如拼图等)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的概念和组成,例如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等。
教师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步骤2:介绍人口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人口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城市人口、农村人口、老龄人口、年轻人口等。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类别人口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口分布的原因。
步骤3:讨论人口增长的影响和挑战(15分钟)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使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点交流。
步骤4:介绍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15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势和限制,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人口问题。
步骤5:总结和练习(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复习和回答。
随后,教师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单,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
步骤6:拓展活动(选修)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时间允许情况,教师可以组织拓展活动,如让学生制作关于人口分布的拼图,或者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的人口观念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或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方法,并进行比较研究。
2. 教师可以布置以人口为主题的作文或口头报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教学课时】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具体步骤如下:[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
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气温的分布[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
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
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
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
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欣赏。
高二第二节二氧化硫教案教案(精选3篇)
高二第二节二氧化硫教案教案(精选3篇)教案1:教学目标:1. 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掌握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
3. 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1. 二氧化硫的应用。
2.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硫磺、酒精灯、干燥管、烧杯、试管、试纸等。
课件、图书资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二氧化硫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兴趣。
Step 2: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5分钟)1. 呈现课件,介绍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进行讨论,解答相关问题。
Step 3:了解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15分钟)1. 呈现课件,介绍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
2.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进行讨论,解答相关问题。
Step 4:了解二氧化硫的应用(15分钟)1. 呈现课件,介绍二氧化硫的应用。
2.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进行讨论,解答相关问题。
Step 5: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二氧化硫,并且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制备二氧化硫的方法,并且探讨其原因。
Step 6: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学生组织展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二氧化硫的相关阅读作业。
教案2:教学目标:1. 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危害。
2. 掌握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和常见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危害。
2. 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和常见应用。
教学难点:1. 二氧化硫的应用。
2. 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硫磺、烧杯、试管、试纸等。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5篇范例)[修改版]
第一篇:《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2、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3、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
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有关内容(如台湾是我国一个省;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户口所在地,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中国政区图的形状和方位。
2、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仪、投影片、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等等。
教学安排:二节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
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讲解】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
3 教案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 浓硫酸的特性)
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酸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酸碱在生活生产应用,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教学设计一、了解:酸、碱、盐的概念(自学)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NO3、H2SO4、H2CO3等。
HCl==H++Cl-;H2SO4==2H++SO42-;电离通式:H n R==nH++R n-;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Ca(OH)2等。
NaOH==Na++OH-;Ca(OH)2==Ca2++2OH-;电离通式:R(OH)n==R n++nOH-;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Cl、NH4NO3等。
NaCl==Na++Cl-;NH4NO3==NH4++NO3-;二、常见的酸(互学)1.生活中常用的酸:胃液中含有的盐酸(HCl),蓄电池中含有硫酸(H2SO4),酸雨中含有的硫酸及硝酸(HNO3),食醋中含有的醋酸(CH3COOH或HAc);饮料中可能含有的碳酸、柠檬酸等2.酸的分类:无氧酸(如HCl)、含氧酸(HNO3)等三、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导学)1.无色无味、黏稠、油状液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2.密度比水大,通常为1.84g/cm3,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另外,浓硫酸还有一些特性:3.吸水性(物理性质),敞口放置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不变)用途:浓硫酸可以用于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酸性气体:中性气体:但不能干燥()性气体,如:NH3等[2NH3 + H2SO4 == (NH4)2SO4]4.脱水性(化学性质)——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发生炭化现象原理为:5.强氧化性,腐蚀性——与金属发生反应,不生成氢气而是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如Cu)反应,如:Cu+2H2SO4(浓)△==CuSO4+SO2↑+2H2O(高中)又如,浓硫酸与铁反应后,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第二节《让电灯发光》教案(沪科版初三)1
第二节《让电灯发光》教案(沪科版初三)1
让电灯发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的组成,形成电路的概念。
2、了解通路、开路、短路,认识短路的危害。
3、认识电路元件及其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会连接简单电路图和学会画电路图,在实验探究学生经历以实验中归纳结论的过程,形成安全操作的初步意识。
教学预备:
演示用器材:两节干电池、电路板、灯座,两个小灯泡、开关、导线假设干、蓄电池、电路图符号挂图。
学生用器材:一节干电池、电路板、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假设干。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案(人教版初二下)-(3)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案(人教版初二下)(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依照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2.明白得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运算.3.能依照串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的规律,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二、能力目标1.通过依照实验探究得到欧姆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运算,学会解电学运算题的一样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由旧知识向新咨询题的转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咨询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觉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强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正确明白得欧姆定律.●教学方法观看法、讨论法、讲练法.●教具预备投影仪、自制投影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各组的探究结论,能够再讲讲吗?[生]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生]电流和电阻的乘积等于电压,电压除以电阻等于电流.[生]…二、进行新课1.欧姆定律[师]综合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生]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师]那个结论确实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我们能够得出.[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通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那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I =RU 式中:I ——电流——安培〔A 〕 U ——电压——伏特〔V 〕 R ——电阻——欧姆〔Ω〕 [师]〔要求同学阅读教材P 20〝!〞明白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要求〕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有什么要求呢?[生]电阻的单位必须用〝欧姆〞,电压的单位必须用〝伏特〞,由公式得出的电流单位一定是〝安培〞.[生]假如给出的单位不是欧姆、伏特和安培,一定要先换算成要求的单位才能够应用公式.[师]有同学可能会想,原先欧姆定律这么简单啊,我一节课的实验,就发觉了欧姆定律.确实像你想得那样简单吗?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资料片.[投影]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能够利用教参中参考资料的内容,自制投影片.假如能做成相关的动画录像片,成效会更好.[师]看了这段片子,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一个定律的发觉,通过了许多人的努力,包含着许多科学家的聪慧.[生]欧姆定律不是一下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了许多次的改进实验,克服了许多的缺点才得出的.[生]欧姆专门坚强,遇到困难他也不舍弃,不人不明白得他也不可怕. [生]我们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努力学习.[师]同学们讲得太好了.坚强不拔地探求科学真理是一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差不多上与科学家的发觉和发明分不开的.我们要珍爱今天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用同学们的努力去推动人类的进步.〔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下一部分内容.〕 2.欧姆定律的应用[师]接着我们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咨询题. [投影]例题1.以教材例题1作为简单电路的解题指导.依照题意,教师板书示范解电学题的一样规那么: ●依照题意画出电路图.●在电路图上标明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利用欧姆定律求解.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图,标出量、写出数,训练学生差不多的技能.教师板演利用欧姆定律求解,讲明解题的规范性,然后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做此题. 例1:解:I =Ω⨯= 10880V 2203R U =0.25×10-3A0.25×10-3A=0.25 mA [投影]例题2以教材例题2作为公式变形应用的解题指导. 让学生画出图、标出量、写出数,把公式变形,由I =R U 得到R =IU.然后将电流的单位变成安培,进行运算,同时一名学生板演,师生讲评.例2:解:由I =RU得到 R =A32.0V 8.4 I U =15 Ω 那个未知电阻是15 Ω. [投影]例题3有一种指示灯,电阻为6.3 Ω,通过的电流为0.45 A 时才正常发光.要使其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以例题3作为另一种变形练习.要求学生按解简单电学题目的一样规那么解题.解题过程中注意物理量的单位不能丢掉,且单位必须是要求的国际单位,注意将公式变形后再代入数值.解:由I =RU得到 U =IR =0.45 A ×6.3 Ω=2.8 V要使灯正常发光,应加2.8 V 电压. [师]同学们刚才的演算讲明大伙儿已能用欧姆定律解简单的电学应用题,通过解这些题你有什么收成吗?[生]电流、电压、电阻的三个物理量中,只要明白其中的两个,就能够用欧姆定律求出第三个.[生]欧姆定律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指的是同一段电路.[师]同学们讲得专门正确.欧姆定律不仅适用同一个电器、同一个导体,也适用几个用电器组成的同一段电路.现在,大伙儿总结一下三个题中分不是如何样应用欧姆定律的.[生]第一题是直截了当利用欧姆定律I =RU的. [生]第二题应用的是由欧姆定律I =R U 得到的变形公式R =IU . [生]第三题应用的是欧姆定律I =RU的另一个变形公式U =IR . [师]对R =IU,能否讲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对U =IR ,能否讲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大伙儿讨论.[生]不能如此讲.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电流、电压无关.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缘故,和电流、电压也没有关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物理公式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去明白得.●公式R =IU,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那个地点要注意的是,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因此,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 跟电压U 成正比,跟电流I 成反比.●公式U =IR ,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但要注意,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缘故.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旧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也成正比.[师]同学们再来分析例题2,假如想明白某段导体的电阻,能够如何做?你能从那个例子中得到什么启发吗?[生]能够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 =IU 来求解.[师]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呢?[生]能够测出来.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就能够求出导体的电阻了.[师]大伙儿认为能够吗?〔同学们确信,教师进一步明确〕这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3.额定电压[师]请同学们观看一只新灯泡上的铭牌.如以下图同学们谁能讲明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那个灯泡的牌子是光明牌.[生]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 V ,如此的灯是在家里常用的,上面也有220 V ,是不是讲那个灯泡的电压是220 V ?[师]同学们想得专门对.灯泡上的220 V ,表示那个灯泡正常工作的时候,它两端所需的电压是220 V.同学们在什么地点还见过类似的标志呢?[生]实验室用的小灯泡上也有比如2.5 V 、3.8 V 、1.2 V. [生]还有一些用电的小电器或电动玩具上也标多少伏特. [师]它们表示的意思你明白了吗?[生]意思是这些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值. [板书]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师]什么缘故用电器上都要标明这些额定电压值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过的欧姆定律分析其缘故.[生]电阻一样情形是不变的.依照欧姆定律,假如电压低,那么电路中电流小,电器便不能正常工作;假如电压太高,那么电路中电流会专门大,有时还会损坏电器.[师]因此我们要求用电器必须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一样电器都附带有讲明书,讲明书中都会给你介绍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同学家中买回新电器使用时要先看讲明书,如此才能工作得安全、放心.4.短路[师]在上面的分析中,同学们已了解假如用电器两端电压太精湛过额定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就会专门大,甚至烧坏电器.现在请同学们估量:假如一根导线的两端直截了当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会显现什么后果?[生]依照欧姆定律,电源电压一定,导线的电阻专门小,那电流一定会专门大. [师]同学们看书P 13〝小数据〞〔或利用投影〕. ●实验用小灯泡电阻5~50 Ω.●实验用的导线〔每根〕电阻0.01~0.1 Ω. ●照明灯泡〔工作时〕电阻100~2000 Ω.●长1 m 、截面积1 mm 2的铜导线电阻为0.017 Ω.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数据分不运算在实验室和实际生活中,将用电器接入电路和不接用电器用导线直截了当连接电源两端时的电流大小关系.〔电路接入用电器时,导线的电阻可忽略〕实验室:假设电源电压是U 1,那么接小灯泡和不接小灯泡时的电流分不为:I 1=Ω=511U R U 灯 I 1′=Ω= 03.011U R U 线〔假设用3根线〕 实际电路中,电源电压为U 2=220 V.假设所用灯泡电阻为R 灯=500 Ω,输电距离为 1000 m ,那么:使用灯泡时电流:I 2=灯R U 2=Ω500V220=0.44 A 导线直截了当连接电源两端时电流I 2′=线R U 2=21000 0.017V220⨯⨯Ω=6.47 A 实验室:Ω= 03.0'1`11U I I ×15U Ω=166.7倍实际电路:A0.44A 47.622='I I =15.16倍 [师]通过运算,同学们能得到什么结果?[生]不接用电器时电路中的电流是接入用电器时电流的几十倍,甚至更高,如此是专门危险的.[师]因此,绝不承诺不经用电器而将导线连接在电源两端.[板书]电路中不该相连的两点被直截了当连在一起的现象叫做短路. [师]同学们能够依照短路的危害,讨论什么缘故电压表能够直截了当连在电源两端而电流表不承诺.[生]电流表的电阻专门小,直截了当连在电源两端组成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会专门大,如此容易烧坏电流表,而电压表那么不同.将电压表直截了当和电源相连时,可不能烧坏电压表,电压表的电阻专门大.[师]以上的讨论和分析都用到了欧姆定律,可见欧姆定律对我们分析、解决与电学有关的咨询题是多么重要.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能不能再利用欧姆定律分析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呢?串联电路引导同学们画出两个电阻的串联电路,写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规律和欧姆定律. 电压规律:U =U 1+U 2 电流规律:I =I 1=I 2 欧姆定律:I =RU 欧姆定律适用于单个的用电器和由几个用电器组成的一段电路,因此 对R 1:I 1=11R U ;对R 2:I 2=22R U 对R 1与R 2组成的串联电路有:I =RU. 将I 1、I 2、I 变形后得U 1=I 1R 1,U 2=I 2R 2,U =IR ,代入电压规律得:IR =I 1R 1+I 2R 2. 由于I =I 1=I 2,因此R =R 1+R 2.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师]同学们还能够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投影]练习题如图电路中,电路两端电压U =27 V ,两电阻R 1=6 Ω,R 2=3 Ω,求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析]只要能求出通过R 1、R 2的电流,就能应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U =IR 求出R 1、R 2两端的电压.题目给出了整个电路的总电压;依照串联电路电阻的规律,求出总电阻,就可依照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总电流进而求得电阻两端电压.解:依照串联电阻规律:R =R 1+R 2=6 Ω+3 Ω=9 Ω依照欧姆定律:I =Ω=9V27R U =3 A 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此I =I 1=I 2=3 A 由I =RU可得:U 1=I 1R 1=3 A ×6 Ω=18 V U 2=I 2R 2=3 A ×3 Ω=9 V或者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求出U 1后,由U =U 1+U 2可知U 2=U -U 1,运算R 2上的电压同理可先求出U 2,再求U 1.讲明:此练习题能够不在课堂上要求完成,课后经同学们充分讨论后,作为拓展的内容训练.三、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物理意义. 2.欧姆定律的应用.〔1〕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的运算. 〔2〕对额定电压的明白得. 〔3〕短路是电流过大的缘故.〔4〕利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解析:据题意知:R =97 Ω,U =220 V ,因此I =Ω=97V220R U =2.27 A 答案:电流是2.27 A2.解析:由题知电熨斗的电阻是0.1 k Ω,不能将数值直截了当代入公式运算,要先将单位统一成国际单位制,再代入公式运算.R =0.1 k Ω=100 Ω I =2.1 A依照I =RU可将公式变形为U =IR ,因此U =IR =2.1 A ×100 Ω=210 V 答案:210 V3.解析:题中给出电流的单位是毫安,要先将单位变换,再进行运算. U =2.2 V ,I =250 mA=0.25 A 依照公式I =R U 可得:R =I U =A0.25V 2.2=8.8 Ω答案:8.8 Ω4.解析:电炉丝的两端碰在一起,电流将不流过炉丝.由题意,现在电阻R =1 Ω,接在U =220 V 的电路中,由I =Ω=1V220R U =220 A.和第1题相比,其电流是正常工作时的97倍,因此发生短路专门危险,要尽力幸免如此的事故发生.五、板书设计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 =RU变形公式2.额定电压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3.短路。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1课时)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节音调、响度和音色(1课时) 【教学目标】1. 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知道如何用频率和波长计算音调,用音强计算响度,用频率谱分析仪刻划音色。
3. 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刻划音色的物理依据,能够用频率谱分析仪分析音色。
2. 区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教学过程】1. 热身1.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2 导入新知请学生述说预习的内容,解释概念。
问一些相关问题,例如:如何判断两个声音的高低?我们怎样判断声音的大小?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不同?请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
2. 学习内容2.1 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音调是我们对声音高低的听觉感受。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频率(f)来计算音调。
频率指的是声音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2.2 响度:大小不同的声音响度是我们对声音大小的听觉感受,它取决于声波的振幅(a),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3 音色:不同乐器发声的特点音色是区分不同乐器发声的特点。
每个乐器发声的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声音听起来也不同。
我们可以用频率谱分析仪来分析音色,这个仪器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声波分解成简单的声波,从而显示出各种频率的成分。
一些常见乐器的音色特点:钢琴:音色宽广丰满,包含丰富的音色变化。
小提琴:音色高亢明亮,具有强烈的个性化。
单簧管:音色温暖,具有优美的旋律线条。
吉他:音色独特,具有轻快的节奏感。
3. 练习3.1 填空练习1. _______是声音高低的听觉感受,用_______来计算。
2. _______是声音大小的听觉感受,取决于声波的_______。
3. _______是区分不同乐器发声的特点,可以用_______来刻划。
3.2 选择题练习1. 以下哪个单位用来计算音调?A. dBB. HzC. m/sD. Pa2. 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越:A. 清晰B. 响亮C. 高亢D. 丰满3. 钢琴的音色:A. 温暖B. 高亢明亮C. 宽广丰满D. 独特【教学反思】本节课介绍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并讲解了如何用频率和波长计算音调,用音强计算响度,用频率谱分析仪刻划音色。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的轮廓。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
一、海陆分布的特点
1、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
板书设计
1、七大洲的名称
2、分布及轮廓特点、面积大小
记住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2)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2)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难点: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1课时)
一、蛔虫的形态结构
雄虫:15-25cm 尾部卷曲
雌虫:15-35cm尾总尖直
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生殖器官发达
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
三、危害
四、预防措施
五、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六、常见的线形动物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2课时)
一、蚯蚓的形态结构
身体呈长圆筒形,有许多相似的环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二、蚯蚓的运动
肌肉与刚毛的配合蠕动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四、蚯蚓的呼吸----依靠能分泌的粘液、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五、其他环节动物
沙蚕和蛭(蚂蝗)
六、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堂堂清
1.雌、雄蛔虫在形态上的区别是(C )
A.雌虫较大,尾端向腹面卷曲B.雄虫较小,尾端尖直C.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端向腹面卷曲 D.颜色不同2 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B )
A.早晚刷牙、洗脸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食物C.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D.不随地大便
3.在下列形态结构特点中,不属于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是(A )A.身体呈圆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D.消化管结构简单
4.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比水螅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D )
A.虫体细长B.具有消化腔
C.四周围有三片唇D.具有口和肛门
5.蛔虫进入人体是通过(B )
A.呼吸道B.口腔C.蚊虫叮咬D.皮肤
6.患蛔虫病的人常有失眠、烦躁、夜惊等症状,其原因是蛔虫(C )A.唇片叮咬B.虫体活动C.分泌毒素D.吸食人体营养7.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C )
A.湿润、光滑B.干燥、光滑
C.湿润、粗糙D.干燥、粗糙
8.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 D )
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
B.将蚯蚓的体表涂抹凡士林,使体表保持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
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9.蚯蚓的生存环境是(C )。
A.干燥,疏松的土壤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10.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A )。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11.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 )。
A.完成呼吸B.在土壤中运动C.吸收营养D.保持水分12.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B )
A.防御敌害B.协助运动C.捕杀小动物D.协助呼吸13.观察蚯蚓标本时,应区分其前、后、背、腹,标志是(B )A.有眼睛的是前端,颜色浅的是背面
B.有环带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背面
C.有肛门的是后端,颜色浅的是腹面
D.有口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腹面
14.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食食糜的食物,并且分泌霉素,引起人体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等。
15.(1)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有角质层。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