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1.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指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在北宋末南宋初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是该诗派的核心,其次是陈师道、陈与义兄弟和陈与义的学生晁补之。
他们以《江西诗社宗派图》为代表作,主张以杜甫为宗而不拘泥于所谓的“江西诗派”。
诗人黄庭坚是这个诗派的领袖和灵魂。
“山谷体”的诗歌创作方法是其特点,“以诗为词”是其理论主张。
《江西诗社宗派图》上列出九位重要诗人,而实际上还包括两人,即李弥逊、谢逸,都是著名诗人,也是这个诗派的重要成员。
但在当时并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流派。
其后由陈与义的弟弟陈师道补上了这两人,他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在艺术风格上,他们以奇险怪僻的风格取胜,开启了南宋诗风的新面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另一源头。
他们的诗歌虽然因袭旧调,题材狭窄,但善于熔铸典故,创造出了一种典雅质朴的新风格,达到了“盛唐诗”的艺术高峰。
二、三、四。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
他和苏轼是表兄弟,他是北宋后期诗坛上享有盛誉的杰出诗人,尤以书法见长,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亦别具一格,以风韵为胜,有《山谷词》。
黄庭坚的诗歌以风格取胜,以语言奇警著称,最能代表其风格特色。
作品大致有两类:一类表现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揭露时弊,抨击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如《凤凰山下雨》、《苦笋》、《赠药山高僧》等;一类咏物怀古,赞美前贤,抒发自己的情操抱负,如《登快阁》、《戏答元珍》等,此外还有少数歌咏个人生活经历和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
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诗人陈师道,他继承了陈诗长于抒情、用字工巧的特点,同时也受苏轼新奇活泼的影响,并能自成一家,为江西诗派开拓了一条新路。
在艺术上,黄庭坚重视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效果,讲究诗的文采和声律,对宋诗影响很大。
三、四,陈师道(约1045-1105)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陈师道的诗,擅长写记行文字,风格俊逸清新,在当时较为突出。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山谷集》⏹1、家传:⏹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苏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
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
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
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考研文学复习40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5、和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6、陈师道的诗歌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简答
1、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2、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3、简述江西诗派的演变过程。
四.论述
1、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
二轮复习40: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解释:江西诗派
二.填空
1、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是指
、、、。
2、陈师道以冥心孤往的苦吟形成了诗风,正是“有意为拙”的典型例子。
3、曾季貍《艇斋诗话》说“后山论诗说,东湖论诗说,东莱论诗说,子苍论诗说。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不可。”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2、人文意象丰富密集,表现出内敛型的审美情趣
黄庭坚诗歌更加内敛而趋于个人文化生活 感觉的表达,更多显示出士人的审美情趣、 价值取向,因此其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丰 富、密集。 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 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写其他 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书卷气 与生活气息并存,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 内涵。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苏、黄比较
苏轼诗歌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自 然奇观;黄庭坚诗歌气象森严,如危峰千仞,拔 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苏以才气取胜,黄以学 问见长;苏创作取资于生活,黄则取资于书本; 苏诗提倡天工自然,强调新变,黄诗提倡雕饰锻 炼,注重技巧。 同样用人文意象,苏诗的意象以不断变化的动态 之美取胜,表现出旷达的才识与清雄的睿智;黄 庭坚力图把日常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存在内化为一 种心性境界,意象往往具有坚固永恒的性质,表 现出静穆深沉之美 。
二、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第一,黄庭坚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 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 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 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第二,黄庭坚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 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自白。为了 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 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 新”。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黄庭坚强调以才学为 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主张“无 一字无来处” 。
3、追求陡折奇凸的章法和深峻沉厚的韵味 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 打诨,方是出场。 ——《王直方诗话》引黄庭坚语
这是一种将转折点放在尾句的章法: 这是一种将转折点放在尾句的章法:先沿一条思路 脉络谨严布置,即便其中插入不少生新的字词、 脉络谨严布置,即便其中插入不少生新的字词、典故为 其文理思路尚有迹可循,但到最后收结时, 障,其文理思路尚有迹可循,但到最后收结时,却不循 常理而“打诨” 跳到另一条脉路上去, 常理而“打诨”,跳到另一条脉路上去,给读者留下一 片提示悟入的空间,让人参悟。 片提示悟入的空间,让人参悟。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ppt课件.ppt
句中不用动词系连,纯粹以名词性意象对映,在一寒一暖的 景象中写出往年相聚的快乐和别后的孤单。 ❖ 五、六句再转写黄几复的处境,先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家徒四壁立”的典故写他的贫寒,再反用《左传》定公 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的成语,感叹他久沉下僚。 “拗” 给人以逼促之感。 ❖ 最后借想象描绘一幅凄凉图景,并暗用了李贺《南园》“文 章何处哭秋风”的诗意,表现自己的不平。 ❖ 二、特点: ❖ 语言过分艰奥、句法和章法过分生硬 ;多用典故
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
黄庭坚的诗
五、影响:树立典范,受推崇而促成江西诗派 形成 1、典范性: 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 诗坛的美学风范; 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 便于别人仿效; 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 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 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
黄庭坚的诗
2、形成流派: 黄庭坚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一个以
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3、流派得名: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4、元代方回《瀛奎律髓》: 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重要作家-陈师道
❖ 一、生平:
(3)发展拗句、拗律的体制 ❖ 2、求深务奇,意境生新瘦硬 ❖ 三、成就突出,形成 了“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歌
❖ 1.用拗句,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 ❖ 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
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 2.用典: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以故为新” 。 ❖ 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 ❖ 3、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 公开主张诗歌可以“打诨” ,他将诗的娱乐特性发挥到很 高的水平 ❖ 四、有晦涩生硬之弊: ❖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
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
学号:20095021341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三班姓名李杰论文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指导教师职称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一、人物介绍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
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
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杜甫又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二、黄庭坚诗学主张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
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江西诗派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寄黄 几复》,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 六一顿。结句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傲纵 横,一气涌现。”
《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 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 年灯。’真奇语。”
际 的 诗 歌
第 五 章 江 西 诗 派 与 两 宋 之
第 五 编 宋 代 文 学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与创 作
一、生平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 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 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 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 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 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 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三)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人。北宋徽宗时,为太学博士、符宝郎, 后谪监陈留酒税。靖康之难,金人入汴,自 陈留避乱南奔,经商水、襄阳至湖南,转徒 岳阳、长沙、衡阳间。高宗绍兴元年,复经 广东、福建抵临安,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 知政事。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避虏 入南山》) “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 老杜之涯矣。”(《简斋诗集引》)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 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 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 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 《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 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 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 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 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 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 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 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 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 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 自号山谷道人云。(节自《宋史》本传)
讲义 第五章 江西诗派和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和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人称黄豫章、黄九•出身书香之家,父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诗学杜甫;舅父李常(字公择)为诗人、藏书家。
•江西分宁(江西修水)人。
有《山谷集》“山谷道人”的由来•23岁中进士,长期做地方官。
•元丰三年(1080),游舒州(今安徽安庆)潜山山谷寺。
喜山谷林泉胜景,遂号“山谷道人”。
•思想以儒家为核心,兼受佛道影响。
•为苏轼密友,因被视作旧党,党争中随之起伏。
•先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后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晚年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州),61岁死于宜州。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曲水流觞”意境,凿石引水为池,曰“流杯池”(今宜宾市郊北)“流觞曲水”为宜宾八景之一。
二、黄庭坚的文学成就•诗、词、文兼擅。
诗歌最突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以诗为苏轼所欣赏,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出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长于书法,与苏轼、米芾fú、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三、黄庭坚诗歌的主要内容•传世诗歌一千九百多首。
虽一生宦游,但与现实保持距离,以诗歌书法为乐;对社会的了解远不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性格沉着、孤芳自赏,能在逆境中自我解脱。
•反对以诗直接干预现实生活,提倡温柔敦厚诗风。
•《答洪驹父书》(洪刍,黄庭坚长妹之子)——批评苏轼,“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书王知载<朐qú山杂咏>后》——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诤zhēng于廷,怨愤诟gòu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仕不遇而不怒,人不知而独乐……”•诗歌内容:多感时抒怀,怀念亲友,描写山水,题咏书画;•精神:文人书卷气,而非社会现实感。
黄庭坚诗歌的主要题材类别(1)感时抒怀——描写孤傲的精神世界,表现与社会的矛盾及解脱。
黄庭坚的诗介绍
黄庭坚的诗介绍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
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
用字“要字字有来处”。
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
黄庭坚还提出诗的“句中眼”,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二是重视句法。
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
在《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
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
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
江西诗派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 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 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 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 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 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黄 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 。后被人归 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 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 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 “锻炼而归于自然”。(刘熙载《艺概》)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 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 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 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 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 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 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 诗艺。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又把杜甫、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卷二六,评陈与义《清明》)。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 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 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 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 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 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 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 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 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夺胎换 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 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 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 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 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 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 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 “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 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 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26.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北宋末年一诗歌流派,黄庭坚 在诗坛影响很大,追随和效仿者颇多,他 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 诗”,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遂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因黄 庭坚是江西人,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 社宗派图》,在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25 人,其创作倾向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诗歌创作:
江西诗派 黄庭坚
早期关注社会现实,晚期多写书斋生活、人生感慨 大量运用典故,人文意象密集 刻意求新求变,生新廉悍风格
诗歌理论:
◆ ◆
江西诗派 黄庭坚
借鉴杜甫诗歌的艺术经验 主张创新: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窥入其意而形 容之,谓之夺胎法”
论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得失
论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得失
江西诗派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主要流派,也是明朝新诗的一支精
神血脉。
江西诗派在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哲学、文学、神学、伦理学兼
容涵养而影响,从而深植在诗歌史前进的脚步之中,它主要以崇尚包
容并肯定传统文化为主,因此受到世人的瞩目。
江西诗派以“平宴古今一真”为理论基础,致力于挖掘和发掘古今文人
所表现出的“性”、“德”与“智”精髓,从而追求哲学及审美的境界。
江西
诗派的理论中把崇尚“平宴”的派别和“宣言”的派别作了妥善的融合,充分显示了一种价值观念的更新,使当时的诗人有了更加清晰的文学样式。
江西诗派的理论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追求审美伦理、推崇以化、缘、以及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统一的理念,努力消除大融
合中的异域气息与陌生情绪,提倡备古兴今、收归传统,从一定程度
上拉近了民族语言 this is to the point。
但其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它缺
乏民俗色彩,张迈以宗教话语离开了民间原始传统,也放弃了一定程
度上的客观性,偏重“佛学”的玄学理论,给作品的“新意”带来了不可抗拒的巨大冲击。
江西诗派黄庭坚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25人“以为法嗣”,于是文坛上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其中大部分作者不是江西人,只因黄庭坚为江西人,其影响最大,故有“江西诗派”之称)。
江西诗派论诗,反对西昆体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之风;崇尚瘦硬风格,要求诗作须字字有来历,但又追求奇崛,喜作抝体,往往失于晦涩。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这一诗人群体具有前代所没有的较为严格的宗派色彩,因为他们不仅在诗学观点和写作风格上大体一致,而且多数成员确实相互联系切磋,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创作及主张最系统地代表了这一流派的整体创作倾向。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与苏轼并称“苏黄”,是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
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其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这种思想也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一直苦心研诗,对杜甫尤为推崇,通过汲取杜诗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长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而且他还提出了一整套的“诗法”,使得许多诗人翕然相从。
首先,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其次,黄庭坚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一,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二,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三,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新求硬,厌俗厌熟厌常。
如《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件思》“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二句,把“倾国倾城的成语用的极有新鲜感。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主张:循规矩而主变化
代表人物:黄庭坚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
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
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
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后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正个发展嬗变史。
而江西诗派的吕本中也提出“活法”说。
“活法”说是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重要诗学思想,也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唐诗继后,宋诗便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姿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期间诗人辈出,同时也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形成、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它是宋代以来最大的文学流派,贯穿两宋,时间持续之久,影响波及近代同光体,对宋代及其后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西诗派主要是指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中心,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派之主,而“字豫章以降,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合二十五人以为法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江西诗派由此得名确立。
江西诗派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宋诗这个阶段时的重要环节。
到了元代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诗歌理论江西诗派作家以江西人为多,成就虽各有高下,其师承传授、艺术见解,均与山谷有一脉相承之处。
由此可见,江西派人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黄庭坚乃江西诗派的领袖,他的诗歌理论大致上代表了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是其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和深切体会,大都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中,数量众多,但是如果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这些看似散乱的议论,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部分便是创作论,这是其诗论的精华。
一、“不俗”和“独创”。
创作论的纲要是强调“不俗”和“独创”,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面对唐诗的诗歌艺术的巅峰,是望而却步还是自从一家,黄庭坚力主后者,同时他为写诗者提出了学习写作的两个步骤,这其中包含了其主要的诗歌理论,也是江西诗派继承延续的流派理论。
笔者粗浅地将这两个步骤概括为:熟陈和生新。
(一)熟陈,即以学问为诗,这是宋代诗学中的一个特征,关于“熟陈”,黄庭坚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讲究法度和诗艺,师法古人法度即严谨的篇章结构,要求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熟练地掌握各种艺术的法则、手法和技巧。
他在《论作诗文》中提到:“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
”而在审美两难选择时,他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与其和光同尘,不若壁立千仞”,宁因法度而取其斧凿痕,也不因自由而轻率容易。
黄庭坚所谓师法的范围不仅是沿袭古人诗歌上的艺术,他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常”也就是说做事可以借鉴宋代杂剧的结构布局艺术,用心构思,是诗的开篇能意脉贯通,引人入胜。
在句法和字法上,黄庭坚赞人“所寄诗醇淡而有句法”(《答何静翁诗》),“用字稳实,句法刻厉而有和气”(《跋雷太简圣俞诗》),更常说自己从某前辈得句法云云。
2、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语耳。
”在黄庭坚看来,“无一字无来处”是杜甫、韩愈作诗著文成功的关键。
而用典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宋人喜欢以议论为诗,所以善于用典,而黄庭坚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他的创作实践足以印证这一诗论主张。
以他的代表作《登快阁》为例,颔联一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就是分别汲取前人的诗句融汇而成,如杜甫《天河》:“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将这一主张演绎的最为典型的是《和答钱穆父咏猩猩笔》,八句诗中共用了十二个典故,可谓每字均有出处。
(二)生新,黄庭坚主张诗歌创作要不傍他人门户,以新奇造语。
如在《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中,”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二句,把出于李延年《李夫人歌》的“倾国倾城”这样无人不晓的成语,用来形容美女的词语用来形容诗歌,用得极有新鲜感。
他也曾对谢敞、王博喻言:“文章最忌随人后”,又对高子勉宣称“着鞭莫落人后”、“我不为牛后人”。
生新包括了以俗为雅和以故求新两方面。
1、以俗为雅在《寄黄几复》诗中的颔联:桃李春风一杯就, 江湖夜夜十年灯桃李、春风、杯酒、江湖、夜雨、灯都是俗事俗物,但经诗人巧妙组合,形成了一幅与人相聚京城、春风得意、饮酒数杯的动人场景,并与诗人此刻独对夜雨孤灯,思念友人,夜不成眠的情形形成对比。
诗句看起来是平白通俗的,但意境却雅致高远,蕴藉无穷,故张耒赞为“奇语”。
又如在《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一诗,诗中运用猩猩爱喝酒,酒多必醉,人捉其后拔毛制笔、猩猩喜欢穿人木制拖鞋,人们利用猩猩这一特点捉住拔毛制笔等典故,从而将毫不关联的猩猩与毛笔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产生了关联,并使所咏常见俗物有了更为丰富高雅的内涵。
2、以故求新袁枚《续诗品.著我》云:”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这就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传统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以故求新”涉及了黄庭坚的两个重要的观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出自《答洪驹父书》中,“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据北宋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所记,黄庭坚解释其诗歌理论时曾说:“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骨法。
”一般认为“点铁成金”是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是师前人之意,但无论师辞还是师意,目的都在于“领略古法生新奇”,这实质上是为人们提示生新的途径,也是其诗学的本质,是为普通人成为诗人找到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黄庭坚在《再次韵杨明叔序》中言:“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兵法”,都是把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紧联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轻易成就诗歌。
江西诗派的另一位宗祖陈师道也认为诗歌要奇崛,认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
”而且江西诗派后人都以此为纲,反对俗调,务求新奇来进行他们的诗歌创作。
清代学者周煌指出,黄庭坚不仅自己“独辟门户”,而且也“衣被天下,教人自为”(《宋黄山谷先生全集序》),主张自成一家。
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
二、“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
”这是黄庭坚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命题。
他论诗重意的问题,主张意有所属。
所谓的意有所属,指的是诗歌必须有要表达的意,而且此意必须是诗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约而意深不能不说是山谷诗法的核心观点,黄诗所有章法、句法,都从这个修辞原则生发出来。
黄山谷在《论作诗文》中说:“吟诗不必务多,但意尽可也。
古人或四句两句便成一首,今人作诗徒用三十五十韵,子细观之,皆虚语矣。
”在这段文字中,山谷强调诗歌一定要表达诗人自己的意。
他批评今人诗长三十、五十韵,却不能表达自己之意。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学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学杜又非学习其全体,而是重在学杜到夔州以后之诗。
在《与王观复书》中曰:“但熟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
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这里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就是黄庭坚所追求的“平淡美”。
黄庭坚属意的就是这种用心精密和出乎纯熟的高度统一。
这种“平淡美”是侧重于诗歌艺术方面的,是要求经过严密的法度,也即“大巧”之后所达到的纯熟无迹的艺术极致。
三、活法是江西诗派后期诗学的代表性观点活法本是佛教用语,而吕本中将之引入诗界,提出“胸中尘埃去,渐喜诗话活……初如弹丸转,忽若秋兔脱”,随后,他又在《夏均父集序》中详细论述了“活法”这个概念,“学诗当识活法。
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处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是道也,盖有定发而五定法,五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与语活法矣。
”这里的活法的含义是很丰富的,用典使事、写景抒情、结构机轴,处处皆有活法科研。
这是吕本中针对江西诗派“法度”带来的弊端的一种改进,可以说,“变化”为江西诗派的“法度”注入的活力。
它既肯定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诗人所主张的“法”,又强调灵活多变,为后来的江西派诗人指出了一条继续变化发展的方向。
从江西诗派的观点来看,诗中见活法,就是其成功的标志。
“活法”说是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重要诗学思想,也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这也是江西诗派的影响如此在时空范围内如此深远的原因。
诗歌理论的得失一、得在一定程度上,江西诗派的求新求变与宋诗的兴盛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与“唐音”相别的“宋调”能够成立,使宋诗彻底地突破了唐诗的藩篱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貌。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诗人的创作功不可没,使宋代的兴盛文学提供了另一种文学体式,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自成一家的提倡也形成宋诗的不同诗风,避免了“千人一面”的缺点。
提倡“以学问为诗”强调学问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强调文学传统,第一次把文学传统有机地纳入了文学创作之中。
运用典故、古语可以扩大语言的涵量,而且,包括典故、古语和一般辞汇在内的力避陈俗、翻奇出新的运用方法,也造成了阅读上的新奇感和兴奋感。
在观念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整个文化精神的新的树立。
表面上看,“无一字无来处”是一种技巧,但同时也是宋时代精神的新的树立。
“活法”的提出,对江西诗派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它破除了前期许多江西诗派诗人死板的揣摩黄、陈等人的法度,在外在形式上追求与黄、陈形似的做法,为后期江西诗派诗人在风格上的创新变化提供了理论上的启迪。
可以说,他透露了南北宋之际诗风演变的某种契机。
尽管严羽“说江西诗脖,似与江西诗派势不两立,但事实上,由于江西诗派的强大影响力,即使反对声最为强烈的严羽,也不能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他在《诗辩》中总结的诗之五法实际上包含了江西诗派的基本文学观念,而这种重视十法的观念显然是从江西诗派那里汲取的。
而严羽在《诗法》中所云的“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与吕本中《童蒙诗训》的“七字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
”十分相似,可将江西诗派观念的深刻影响。
江西诗派对陆游诗歌创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陆游拜师曾几,而曾几又是吕本中的弟-子,所以陆游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深远。
陆游早期的诗歌基本上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十分注重法度和锤炼,到了晚年,陆游依然对“活法”深信不疑,而将曾几的“文章切忌参死句”奉为至宝。
江西诗派作为北宋的诗派无论是对其后的诗歌流派,如永嘉四灵、江湖派还是南宋四大家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即使在唐宋诗之争中倾向于唐诗的元代,江西诗派也仍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波及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