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前后照应种类谈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作者:苏先禄郭秀红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5年第10期【写作目标】巧妙地运用前后照应法行文。
【技法指津】照应也叫呼应。
前后照应是指在一篇文章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的一种写作方法。
它是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连、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等作用。
通常情况下,记叙文中的前后照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对立中的照应即后面照应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在所表达的动作,所持的观点,所见到的景物,所具有的心情等方面不一致。
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开头第一段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则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步伐。
”作者前面写停住了脚步,后面又写加快了步伐,动作上虽不一致,但却是一个绝妙的前后照应的表现。
二、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作者的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
如一学生习作《路是月的痕》中,开头便叙写了父亲的执着,“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其中哀怨的笛声是对儿子的期盼;结尾处,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的情感。
第二种,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如一学生习作《笛声》开头写道:“凄婉的笛声在院落里响起,我知道每当父亲愁眉不展的时候,他总吹起那似乎非常沉重的笛子……”结尾“嘹亮的笛声从红砖铺成的农家小院里飘出,在农家小院的上空飘荡,听着听着,我仿佛觉得是改革之声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飘荡。
”作者借笛声来写改革之声,以小见大,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同学们除了要讲究语言的优美、选材的恰当外,还应当注意结构的合理。
因此,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是同学们写好记叙文的又一“必杀技”。
【牛刀小试】那一次,我学会了感恩□黄璐彤在我家的小区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垃圾随意地装在一个袋子里,然后随手就扔到楼门前。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
中考记叙文讲解---照应手法讲解+专练一、含义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
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二、分类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三、分点讲解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
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四、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选文进城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
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
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绿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丢不了。
作文前后照应
作文前后照应作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无论是在学校作业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作文的撰写不仅仅是说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前后照应,使文章的逻辑结构清晰有序,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准确。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写作过程和精细修改三个方面,详细解析作文前后照应的技巧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我们需要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和目的,针对地展开思考。
此时,我们可以做一些提纲或者素材的准备,为后面的写作打下基础。
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作文题目,理解题意。
通过仔细阅读题目,我们可以确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可以开始收集相关的素材,为后续的论述提供支持。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健身的作文,我们可以先收集一些健身的好处、健身的不同方式和养成健身习惯的方法等,作为后续论述的素材。
其次,我们要进行思维导图或者提纲的制作。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将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使得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通过提纲,我们可以规划好每一段的主题和内容,确保前后照应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最后,我们要对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并确定自己对于话题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明确自己对于话题的理解和观点,为后续的写作提供基础。
二、写作过程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前后照应,使作文的结构紧密有序,内容连贯流畅。
下面将从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方面介绍写作过程中的前后照应的技巧。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整篇作文的开端,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阅读欲望,同时也要为主体部分的论述做好铺垫。
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引用、有趣的开头或者提出问题,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同时,我们可以在引言中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场,为后续的主体部分做好过渡。
2.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整篇作文的核心,是对主题内容的详细展开和论述。
在主体部分,我们要注意前后照应,使得每一段的内容都能够有机地连接起来。
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作文专题]习作中的“照应”方法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阅读烛光]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里我们掌握了许多习作的方法,在你的习作和阅读实践运用得如何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习作中常用的方法,希望你能认真掌握,提高自己读写水平。
这种方法被称作“照应”。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照应。
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前面提到李大钊有时候在家里埋头整理文件,烧文件,这是为什么?课文后面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局势越来越紧张,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只好把一些书籍文件烧掉。
再如课文前面讲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他到哪儿去了?后面讲在李大钊被捕时,阎振三被押着出现了。
这样前后照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结尾与开头联系紧密。
开头讲:“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课文最后具体讲了:“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连贯起来,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这样前后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读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仔细阅读上面的文章分析,你一定会发现,“照应”有时是“前后照应”,即:文章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一致,同一内容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样深化了主题,在内容上前后照应。
有时也指在内容上前面没有说清,后面必须有个交待,回应前文。
“照应”的另一种方法是“首尾照应”,即文章的结尾照应开头。
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起来。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方法外,还有“中心事件的前后照应”比如在《少年闰土》一文中,“看瓜刺猹”是诸事件中的中心事件,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这一情节。
作文训练练习文章中的前后照应
作文训练姓名成绩示例:1.《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开头:“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与相照应,起作用。
2.《彩色的翅膀》一课的结尾:“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与相照应,起的作用。
3.《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开头是:“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结尾则写:“记住,昨天是你被害的日子……4月28日。
”相照应,抒发了作者怀念父亲的沉痛心情。
4.《飞夺泸定桥》一课主要是写“飞”和“夺”两个战斗场面。
与照应,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老水牛爷爷》一课第三段开头写:“‘老水牛’爷爷这个奇怪的名字,起初我不解。
”这是总结。
下面分述凫水本领高,脾气怪得像牛,与总起照应,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6.《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反复照应,能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练笔:一位三年级小朋友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了这样一件事,请你再写上开头和结尾,做到首尾呼应。
一天下午,我被雷声惊醒。
透过窗子,我看见外边下着大雨,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巨大的珠帘。
雨越下越大。
快到五点钟了,我想妈妈怎么回家呀。
姐姐说:“不要紧,妈妈的书包里总装着雨衣,不会挨淋的。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自行车进院的声音,便高兴地把脸贴在窗子的玻璃上向外看。
我楞住了,妈妈从头到脚都湿透了,头发全糊在脸上,雨水从脸上流下来,滴滴哒哒的。
我问:“妈妈,您不是带雨衣了吗?”妈妈笑了,说:“单位有几位老同志,家又远,更需要雨衣,我让他们穿走了……”说着,又翻厢,又拉抽屉,把家中的几件雨衣都找出来,转身骑车又向单位奔去。
她那高大的背影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我上学后就懂得了:妈妈做得对,她把方便和幸福带给别人,是一个替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妈妈的影响下,前不久,我也被评为助人为乐的优秀少先队员。
前后照应
议论
记叙
照应的目的
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 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 更鲜明。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 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照应的方法
• • • • • • 1、 首尾照应; 2、 前后照应; 3、 点题照应; 4、 伏笔照应; 5、 反复照应; 6、 因果照应;
前后照应 就是在文章里,前面的内容与 后面的内容互相照应。它既是 一种写法,又是一种结构。运 用得当会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 出、深化,又使文章的结构严 谨紧凑,浑然一体。
第二种,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 深化,如《笛声》一文。 开头:凄婉的笛声在土院落里响起,我 知道每当父亲愁眉不展的时候,他总吹 起那似乎非常沉重的笛子 结尾:嘹亮的笛声从红砖铺成的农家小 院里飘出,在农家小院的上空飘荡,听 着听着我仿佛觉得是改革之声在中华大 地的上空飘荡。
二、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照应
即后面的照应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在 所表达的动作,所持的观点,所见到 的景物,所具有的心情等等方面不一 致。《紫藤萝瀑布》开头第一自然段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只此一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 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步伐。
照应
讲解
一、什么是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 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就是前面 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 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照应也叫呼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 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 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 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 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 简要交待。
照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 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 者不能穷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而人之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所罕至焉 见愈奇 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 有碑仆道…..盖音谬也 不存
优秀精选:作文前后照应
《论作文前后照应之妙》作文,作为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文采斐然的语句和深刻的主题,还在于巧妙的结构布局。
而前后照应,便是一种能使作文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感染力增强的重要写作手法。
一、前后照应的定义与作用前后照应,即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在内容、情感、逻辑等方面相互呼应、相互关联。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文章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前后照应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记叙文的开头设置一个悬念,然后在结尾处解开这个悬念,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有始有终,逻辑严密。
或者在议论文中,开头提出论点,中间部分进行论证,结尾处再次强调论点,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加完整,逻辑更加清晰。
(二)深化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前后照应可以使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通过在文章的不同部分反复提及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强化读者对主题的印象,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比如,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可以在开头描写母亲的一个温暖举动,引起读者对母爱的关注;在中间部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母爱的伟大;最后在结尾处再次回顾开头的场景,深化母爱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前后照应能够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章前后呼应的地方时,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更加投入地阅读文章。
同时,前后照应也可以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强烈。
例如,在抒情散文中,作者可以在开头抒发对某一事物的喜爱之情,然后在结尾处再次表达对该事物的眷恋,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二、前后照应的表现形式(一)首尾照应首尾照应是前后照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或情感上相互呼应。
1. 重复式首尾照应这种照应方式是在开头和结尾处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词语或意象。
论前后照应的转换规律
论前后照应的转换规律
语言的前后照应指的是文字或句子的结构的前后继续的特性,也可以说,前后照应是指一个文字或句子在另一句文字或组成句子的一系列文字的前面或后面。
以“你可以把它放在那里”为例,"它","那里"就是前后照应的案例。
一般来讲,中文语言中的前后照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前后字句相同。
例如:“见钱眼开,见利眼亮,见福眼发光”句中,“见”、“眼”、“开”等字明显有“前后照应”的功能。
二、前后字意对称。
例如“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就有“饥”(餓)和“寒” (缺乏厚衣)这两个字是形成对称结构的。
因此,它也可以被认为是前后照应的一种。
三、前后字句押韵的照应。
例如“曾经沧海,难为水”,“沧海”和“难为水”,押韵而形成了前后照应。
以上三种前后照应类型,都可以用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超越、鲜活。
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既出”指的是难以收回,而“驷马难追”则强调了事情移动的快速和急速。
五、前后递进照应。
例如,“雨夜把焦落,雪夜声叹息”,前后句则是对激烈的天气的不同描述,表达的是从消极的能言谈到积极的感慨。
此外,还有其他的前后照应,如反复照应、叠拟照应、异体照应,它们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前后照应也是文字表达中让原文看上去更完整和清晰的一种方式。
这不仅可以使文章富有层次,在可读性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中考作文高分指导:照应,前后呼应波
xx作文高分指导: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表达,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文章的前后照应和点题.doc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文章的前后照应和点题考虑好如何照应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就是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暗示。
就是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岀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岀现的情况,在前文要有所预示。
这样,文章的结构就严谨了,情节就周详、缜密了。
都有哪些主要的照应形式呢?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应呢?(1) 考虑好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
如: 题目:这节历史课使我受到了教育开头:小学6年,我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其中使我受到教育最深的是一节历史课。
题目:游泳能手——小菊开头:我家屋后有一条河,河面上建着一座水泥拱桥。
我们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在这条河中游泳。
说起游泳能手,可要算我的好邻居——小菊了。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
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2 )考虑好尾题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即结尾点明文章题目的含义。
如: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结尾: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题目:我是这样的人结尾: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长得像男孩子,性格也1男孩子。
文章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考虑好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小学作文的几种照应方式及例文赏析
小学作文的几种照应方式及例文赏析一、照应的概念、目的、作用、实质。
1、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2、“照应”的目的。
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
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3、“照应”的作用“照应”是对伏笔(伏笔,是对文章后面出现的人、事、物的暗示;照应,是后前面伏笔的呼应。
)的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线缀。
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
4、“照应”的实质。
“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
二、首尾照应1、首尾照应的概念。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
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
2、首尾照应的作用。
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例如:《一件小事》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与开头呼应:“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3、对首尾照应的要求。
(1)、开头的悬念,结尾有解答;(2)、结尾的内容,开头有交待;(3)、开头与结尾,要紧密呼应。
4、首尾照应的主要方法。
(1)、重复照应:重复的方式,或是一字不差;或是只改一、二个字;或只完全重复首尾的一个句子,如《白楊礼赞》:开头:“我赞美白楊树”;结尾:“我高声赞美白楊树”。
作文表达技巧照应怎么写
作文表达技巧照应怎么写《作文表达技巧之照应》照应,是一种让作文内容更加连贯、结构更加严谨的重要表达技巧。
通过在文章中巧妙地安排相互呼应的内容,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一、照应的类型(一)首尾照应例如,一篇题为《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开头写道:“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有许多闪闪发光的珍珠,其中最璀璨的一颗,便是那次难忘的经历。
”结尾则可以这样写:“那次经历,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永远镶嵌在我的记忆长河中,让我难以忘怀。
”(二)前后照应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前面提到的内容在后面再次出现,或者后面的内容与前面形成呼应。
这种照应可以是情节上的、细节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三)题文照应文章的内容要与题目相互呼应,确保文章围绕题目展开,不偏离主题。
例如,题目是《雨中的温暖》,那么文章中就要多次提到雨以及在雨中感受到的温暖,如“雨水打湿了我的衣裳,却无法冷却那温暖的瞬间”。
二、照应的作用(一)强化主题通过照应,不断强调文章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增强逻辑让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
(三)加深印象反复出现的呼应内容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如何运用照应(一)精心构思在写作之前,要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主题有清晰的认识,提前规划好照应的内容和位置。
(二)自然流畅照应的内容要自然融入文章,不显得生硬牵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三)变化多样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照应,如重复关键词、使用相似的句式、运用对比等,避免单调。
照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表达技巧,能够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善于运用,就一定能写出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的优秀作品。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
文章的前后照应及其作用在一篇文章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这种写法就叫作“前后照应”。
它是使文章首尾圆合,前后勾联、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更能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强化感情的作用。
1 前后照应在文章中的典型范例1.1 开头和结尾照应。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不仅让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而且起到概括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草地夜行》一文的开头写道:“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文章的结尾写道:“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这样写更加显示了老红军身上有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更加突出了老红军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了过来,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这样的前后照应,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1.2 中心词和标题照应。
文章的中心词和标题照应,就是指文章中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目的意思,这种简便扼要语句叫中心词。
这种照应叫点题。
如,著名作家王鲁彦的散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开篇便以“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点题,这开门见山的点题并非实指爱杨梅,实际上是“我爱出产杨梅的故乡”。
点题既照应了题目,又揭示了题意。
1.3 段落和段落照应。
《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写杨梅果时,先进行总写。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果实。
杨梅的形状、颜色和滋味,都非常惹人喜爱。
”而后分述,第四自然段写杨梅的形状,第五自然段写杨梅的颜色,第六自然段写杨梅的味道。
作者在分述杨梅的形、色、味时,字里行间里都流露出对杨梅的喜爱。
这样,总写与分述紧相照应,使上下文联系得非常紧密。
1.4 情节和交代照应。
托尔斯泰的《跳水》一开头便有这样一句话: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文章的前后照应和点题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文章的前后照应和点题考虑好如何照应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就是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暗示。
就是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要有所预示。
这样,文章的结构就严谨了,情节就周详、缜密了。
都有哪些主要的照应形式呢?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应呢?(1)考虑好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
如:题目:这节历史课使我受到了教育开头:小学6年,我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其中使我受到教育最深的是一节历史课。
题目:游泳能手——小菊开头:我家屋后有一条河,河面上建着一座水泥拱桥。
我们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在这条河中游泳。
说起游泳能手,可要算我的好邻居——小菊了。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
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2)考虑好尾题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即结尾点明文章题目的含义。
如: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结尾: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题目:我是这样的人结尾: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长得像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
文章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考虑好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前后照应
《记金华的双龙洞》开头: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 洞。 《将心比心》结尾: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 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 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 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首尾照应的形式,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 结尾作出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榆 树 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 更爱榆树。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 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竞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 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拂下,骨朵中间 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英。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人们捋完它的叶,扒 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 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 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 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榆树在不见人烟、 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它经得起寒冷、 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
前后照应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 照应。具体地说是指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 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 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
好处是:前后照应可以使读者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夜莺的歌声》一文,前文写:“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 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这里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后文写: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游 击队员从小夜莺用削的工具吹出的口哨声中得到了敌情。前文 的“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得到了照应。又说: “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正因为孩 子“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才使孩子很快地躲 避敌人,离开敌人。行文中前后照应,使事情得到了发展,也 使文章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得类型及其作用焦作市温县温泉镇一中牛卫平前后照应就是文章布局谋篇得一种形式。
它指得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部位上得关联、关照与呼应。
运用得恰当,文章结构严谨、紧凑,主旨突出,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前后照应分为以下几类:一、文题照应指文章内容多处与题目相呼应,有得直接或间接点明题目,有得直白或含蓄点明题意。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得就是她得背影。
分析:这就是《背影》第一段得内容,作者用简洁得语言直接明了地点明了题目,表达了对父亲得思念之情。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就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得,她不肯,只好让她去。
我瞧见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就是她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她肥胖得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得样子。
这时我瞧见她得背影,我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她瞧见,也怕别人瞧见。
我再向外瞧时,她已抱了朱红得橘子往回走了。
(节选自朱自清得《背影》)分析:这就是《背影》第六段得部分内容,描写了望父买橘时得背影。
再次照应题目并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得感动之情。
二、行文照应㈠、重复照应指前文得内容在后文中用相同或相近得语句再次进行叙述、描写。
这时候,我得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得图画来:深蓝得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得圆月,下面就是海边得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得碧绿得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得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得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她得胯下逃走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得沙地来,上面深蓝得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得圆月。
我想:希望就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得。
这正如地上得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节选自鲁迅《故乡》)分析:第一段描写“我”回到故乡与母亲谈及闰土时想起了闰土月下刺猹得美景及过程。
文章中的前后照应
医学资料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 一座巨大的宝库。
首尾呼应的作文开头与结尾
《柿子黄了》
开头:爸爸在外地打工好几年了,可是每到门前的柿 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我总会想起和爸爸在 一起的幸福日子。
结尾:今年的柿子又挂满枝头了,我又想起了我的爸 爸了,爸爸,你今年回家吗?家里那一树的柿子等 着你回来尝鲜呢!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 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 眷恋祖国的心。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 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 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 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 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 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 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 的大花坛。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 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 血色的梅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的“前后照应”,既是一种写法,又是一种结构。
运用得当会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深化,又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紧凑,浑然一体。
文章的“前后照应”,一般有以下两种:
开头: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
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结尾: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
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第二种,后面照应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如《笛声》一文。
开头:凄婉的笛声在土院落里响起,我知道每当父亲愁眉不展的时候,他总吹起那似乎非常沉重的笛子…………
结尾:嘹亮的笛声从红砖铺成的农家小院里飘出,在农家小院的上空飘荡,听着听着我仿佛觉得是改革之声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飘荡。
改革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笛声也由哀婉变得嘹亮。
借笛声来写改革之声,以小见大,主题得到了深化,进而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
二、对立中的照应。
即后面的照应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在所表达的动作,所持的观点,所见到的景物,所具有的心情等等方面不一致。
人教实验版七年级语文第四课《紫藤萝瀑布》开头第一自然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只此一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步伐。
前面写停住了脚步,后面写加快了步伐,动作上虽不一致,但又是一个绝妙的照应。
又如《心湖的涟漪》中有两处写心理活动。
前一处: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我与同学发生了误解)铅重似的,总也活泼不起来。
后一处:我的心瞬间变得非常大,心似轻飘了出来(我与同学误解消失)。
在写作过程中应采用哪一类照应,还需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以实实在在的文风表达真真切切的感情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