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日本文化的病态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d16a46ab84ae45c3b358c03.png)
从日本的电影中看日本文化By rucgramce日本电影从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历史,个人感觉日本电影的特点就是非常的极端。
唯美的特别唯美,而绝望的又特别绝望。
日本电影往往注重人性的描写,他们通常能将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包括《杀手啊一》,《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很多。
我们很难想象日本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将人性的善恶、美丑描写得那么淋漓尽致。
日本电影中往往充斥着暴力与一些色情,但我认为也许这恰恰反映了日本人的特点,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吧。
一方面,日本人崇尚美,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人又非常喜欢灭绝美。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使无数的叹息、眼泪、血液、死亡成为他们电影的主要内容,让日本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忧郁与凄厉。
看着如此没的事物一点点凋零真的是让人非常痛苦的事情。
当然,这与日本的地理条件和社会价值观时分不开的。
恐惧——日本地质条件恶劣,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较,他们民族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
在古代可能往往一次海啸、火山喷发、地震就足以灭绝一个或者几个村落,这当然会让日本产生忧患意识。
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但樱花往往是凋零的一瞬间方能将美表现到极致,这也表明了日本对美的观点。
暴力——日本非常崇尚武士道精神。
在古代,日本通常将“忠”作为一个武士的最高标准,完全凌驾于其他包括“亲情”之类,崇尚绝对的“忠。
”这与中国古代是不同的,这会被看成迂腐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士人阶级通常就是与日本武士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君主犯了过错之时,中国古代的士人就会站出来指正。
在日本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吧。
也许“武士道精神”正是日本鲜明的等级制度的体现。
女人——在传统日本作品里,女人通常认为地位地下。
但是在日本古代曾经出现过8位女天皇。
而之后女人地位逐渐下降是受到佛教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认为女人是罪孽深重的,而儒家思想是认为男人的地位理应高于女人。
因而当这两种思想传入日本后,女人的地位才逐渐下降。
同时在西方文化进入后,甚至出现了“色情文化”。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8b72fd844769eae109ed4f.png)
日本传统文化-—浅谈和服的演变和发展前言世界因文明而产生,而人类是由文化塑造出来的,在这学习日语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习了不少关于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性,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情和现象。
人类文化的生态群落是丰富多彩的,孕育了风韵多姿的民族文化。
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不同的世界文化,随之也成为了一种确认民族身份的象征。
然而,日本和服正是作为了日本民族的象征,从和服的各个方面无处不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文化.借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日本和服的演变和发展,并在这种变化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清楚的了解日本传文化.一、先天的因素造就了如今的日本(一)地理位置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
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达1500多次。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二)自然环境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火山和地震带比较多,由于多次的火山喷发和连续不断的地震,将原本那座平静的小岛变的支离破碎。
在这同时,日本的许多奇观美景也由此而诞生.四面环海,海岸线所及之处都有着不得不令人惊叹的绝佳美景。
日本的自然景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及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53483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48.png)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易洪艳【摘要】日本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日语文化特征,特别是要对日语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将日本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效结合,进而更准确地掌握日本语言文化表达特征,不断加强运用日语的能力.研究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分析语言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有利于日语的学习.【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12【总页数】2页(P159-160)【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化特征;语言文化成因【作者】易洪艳【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日本文化与我国文化虽有相似之处,但在各种主观与客观原因影响下,我国与日本在语言文化特点上有很大差异。
尽管我国和日本交流中,日本吸取了我国很多语言文化元素,但在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日本语言文化具有特殊性。
为使我国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日语,与日本人顺利的交流,应对日本语言文化特征进行了解。
一、日本语言文化独特性形成的原因日本人具有说话含蓄、谦虚的特点,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以和为贵”是其处事原则。
这些处事原则决定着日本人的语言文化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日本的语言文化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传统的“和为贵”思想有关。
1.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的地理环境使其以发展渔业与农业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而渔业、农业两项劳作尤为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日本人很注重与他人合作。
同时,农业需要在山地上种植,若不协调好农户之间的关系,会经常出现冲突。
所以,在长时间的劳作过程中,日本形成了换位思考与集体观念。
2.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协调民众之间的矛盾,日本逐渐意识到构建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日本人更加倾向使用委婉及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若一个人做出与集体思想不符的事情,就会被同伴和朋友们嘲笑和讽刺。
可见,日本人注重与亲朋好友的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视他人的观点和建议,久而久之,日本人心中的集体观念越来越强,在语言表达中谦逊的精神越来越高。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https://img.taocdn.com/s3/m/e578401c866fb84ae45c8d1c.png)
课程论文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科目院系级别学年学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
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
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
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
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
![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92dd0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7.png)
对日本人文化心理特征的探索“自我”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格”是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中两个重要概念。
心理学对自我的定义是:“对自己的特点、行为表现等属性的认知,它是对自己发生的动作、行为、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是以人的躯体及其所属社会财富(社会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
”对人格的定义是“与个人有关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状态的组织集合体”。
“人格是个人的内在力量与一致的态度、价值和知觉范式等复合体相关联的持久系统。
”但在当代心理学中恐怕再没有像“自我”与“人格”这两个概念那样引起广泛的争议了。
目前心理学教科书上使用的人格概念多是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理想的一种表述,它与西方人生活的现实也未必完全相符,遑论其他文化中的人。
一些心理学家似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得出的结论都较谨慎。
如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杰里·伯格指出:“关于自我概念的不同观点也意味着来自两种文化类型的人对于自我满足和感觉良好概念的看法有所不同。
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想到他们独特的价值和个人成就时就会感觉良好,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的自我满足感来自于他们感知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种文化中,当找到归属感、感到自己承担了适当的岗位的时候,人们的感觉会良好。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融入社会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是骄傲的源泉,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最被看中。
”他还以日本为例,指出现代人格心理学中关于自我、自尊、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表达、成功动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并不适用。
姑且不论他关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概念是否妥当,他指出现代心理学的局限性应当说是很诚实的。
其实,日本早有学者认识到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人格等概念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探索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们为“日本文化心理派”或无不当。
不过,这方面的探讨构成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多种学说。
从方法论上看,这个领域中较严肃的观点大体上是沿着“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两个方向展开的。
日本文化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日本文化的特点与成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5d5600ff00bed5b9f31da5.png)
日本文化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作者:胡益頔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日本文化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日本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自身发展特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身具有一定的混合性,能将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进而将自身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为了探究日本文化的特点和成因,本文将以日本文化的特点为研究点,对具体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点;差异性原因日本民族是个比较富有特点的民族,著名的文化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古板又富有适应性,许多文化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日本和我国是邻居,从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日本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发展特色,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和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从表面情况来看,文化形式多是对立的,但却又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因此必须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该文化类型的特点,必须明确该文化的特点。
以下将对日本文化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1.日本文化的吸收性吸收性是日本文化的显著特点,日本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将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日本对外来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有抵触的心理,更多是借鉴优秀文化。
在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借鉴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荷兰文化、西欧文化及美国文化等,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理念,以丰富本文文化形式为目标,广泛吸纳其他文化,进而形成了当前多姿多彩的日本文化[1]。
2.日本文化的混合型日本近些年来取得了在突出的发展成就,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日本文化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具有自身原有的特点。
在现有的日语中,除了汉语之外,其中包括了很多外来语言。
即使日本文化具有一定的混合性,但是收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日本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在发展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线,逐渐对现有文化进行丰富,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2]。
论日本的“耻文化”和自杀美学
![论日本的“耻文化”和自杀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0a208cbceb19e8b8f6bae3.png)
论日本的“耻文化”和自杀美学摘要:日本的耻感文化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层次性,中国文化的输入的产生了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导致了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对立性。
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这种自然性的信念与服从是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日本纯文化(文化、艺术等)中的自然性使形式本身成为了精致优美的纯粹艺术。
文化与历史的相互阐释是一种现代的理性自觉。
一日本“耻文化”的概况1 “耻文化”的由来及演变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土壤上所培育出的社会意识中,存在着“知耻”的行为准则。
日本的这种知耻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儒家文化,为了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先后派遣大批遣唐使和遣隋使到中国。
中划过的儒家把“耻”看成立身之本,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
在《论语·子路篇》中就有“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这样的一句话,指出了“士”的准则,既即要以礼义廉耻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逐渐渗透到日本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名作的灵魂深处。
廉仓时代还是武士追求“名”的时代,到了江户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只是耻文化的观念逐渐占据了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规避羞耻的现象应运而生。
后来,随着町人阶级实力的增强,“耻”的意识也从武士阶级渗透到更大范围的町人阶级,“耻”文化也逐渐成为日本的名族特征,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和推广,成为日本的文化积淀。
2 耻文化的发展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
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有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尼迪克所说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对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识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们也大不相同。
日本的性淫乱 究竟源自哪里
![日本的性淫乱 究竟源自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2aa55c4eaf1ffc4ffe47acc6.png)
日本的性淫乱究竟源自哪里日本最伟大小说男主角至少有5次乱伦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但是从客观上说,日本大和民族乃至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确实有着非常鲜明而浓重的个性特征,既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东方人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西方人,或者说既有东方人的一面也有西方人的一面,这当中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比如说,部分日本人性格当中狠的、硬的、狂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一旦走向极端和偏激,那就成了凶暴、残忍、畸形、变态。
是故,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男女性关系非常开放、泛滥、病态、混乱,堪称是性淫乱。
比如说乱伦、换妻、兽交、肛交、口交、3P、强奸、轮奸、性虐待、同性恋、童妓、成人礼、色情写真、裸露癖、办公室性骚扰、影视A V、变态节目、“重口味”词汇、淫秽书刊……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十分不堪。
那么,日本的性淫乱传统,究竟源自哪里呢?一则是前文提到的他们骨子里本来就有的偏激和变态成分,这是遗传基因和种族本性;二则是日积月累的各种文艺作品、精神产物的影响,这一点与上一点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说到这里,虽然说日本历史上由古至今这些文艺作品非常之多,但是其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这部小说还可能是最终的根源。
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紫式部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源氏物语》,大约成书于公元1001年至1008年之间(中国是北宋初期),是日本乃至全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对日本的文学、文化、社会生活、民族性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说描写古代日本的风貌,揭露复杂人性和宫廷斗争,反映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作者内心细腻、敏感,文字细腻、优美,人物众多、情节纷繁、篇幅宏大,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挽的“言情小说”和世情文学,号称“日本的《红楼梦》”;而这两部小说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
在《源氏物语》里,记述和描写了男主角光源氏的大量性乱伦情节,想必对后世日本人的性开放思想和行为影响甚大。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ac2ada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4b.png)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摘要:日本文学早期受到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特质和风格,并且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也伴随着国家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文学展现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色。
在日本文学的研究中,对于日本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来了解和把握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本文论述了自日本文学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从中窥探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背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学;文化;社会;研究1.引言在学界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于日本文化的解读也是各不相同,有解读为唯美文化的学者观点,也有解读为武士文化的学者观点,更有学者解读为细腻中伴随着忧郁和压抑,甚至会在内容方面表现出有病态和神经知道特色,不得不说,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学者们对自己的解读都有一定的论据支撑。
不管如何解读,这些解读出的特质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侧面,日本文化也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文化,它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和进化,也就说说,日本文化反映特定社会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必然导致日本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学,文学具有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理解,带有特有的民族特性,在历史的演变中,也在吸收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用于发展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日本文化研究是日本文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对于日本文学的深刻剖析,也可以得出日本文化的一些内涵结论,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1.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界对发展历程阶段的划分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对日本文学进行了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代-现代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又可以称为: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明治到昭和20年-昭和20年到现代。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002b4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0.png)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日本文化论文范文1(一)川端康成作品的愁闷性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家本人对世界的“悲观”熟悉。
他在童年没有感受到家人的暖和。
相反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愁闷、悲伤因素。
他把这种深刻的情感宣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伊豆的》全篇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伤感。
概括起来,川端康成的创作特点,是以虚无思想为基础,追求一种“颓废愁闷的美”。
他的作品是由虚幻、哀愁和颓废三个因素构成的,以病态、失意、孤独、年轻和死亡,反映没落的心理和颓废的生活。
(二)川端康成作品愁闷性形成缘由1.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日本的“物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作家,尤其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继承了这种“物哀”思想,《雪国》描绘、展现了岛村所深深体悟到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徒劳”的缺憾美,这与日本传统美学非常契合,其文学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肤浅而纤细,交织着仆人公对自己境况的悲怨,融入了作家对仆人公的怜悯、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
2.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远古人受到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亲和.对自然美的感觉敏锐而纤细,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制造艺术美的底流。
川端康成自觉而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
日本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加上频繁的灾难,无所不在的恐惊.在漫长的时间里雕塑了日本人的气质。
对于工作、家庭、爱情.甚至神经质般的愁闷渗在了日本人的骨子里,这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有深刻体现。
3.佛教“虚无观”的影响佛教是川端康成作品“愁闷性”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佛教讲究“万物一如,轮回转生”、“虚无”、“无常”,《雪国》结尾处描写了叶子的死亡,美到极致,蕴含了佛教“轮回转生”的思想,《招魂节一景》结尾处涂上了佛教“虚无”的颜色。
佛教“无常观”不仅融于日本古代传统文学中.而且使得他的作品蒙上了“愁闷”、“悲”的颜色。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原因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9f52f1a650e52ea551898bf.png)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原因自杀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自杀的原因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因素。
日本的自杀行为蕴含了大量的利己性因素,进而形成独特的“唯美主义”(日语为“耽美”)的概念。
干净秀美的风光、“刹那寂灭”的樱花,在日本国民心里象征着格外美丽的死亡。
日本人崇尚自杀,在自杀者弥留之际,能体验到一种人格的升华和一种慷慨凄凉的满足。
现代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尽管人们常常把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作用从来不可低估,尤其是人们对樱花“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人们会发现,现代日本人的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于具体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于人们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凄楚之感。
让我们从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其中的原因。
(一)“切腹”的历史文化背景日本人的切腹自杀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被当做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日本的“剖腹”一词最早出现于平源时代,即11世纪末到12世纪末,与汉字同义。
日本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官军逮捕盗贼藤原义,藤原在被捕前用刀剖开腹部,用刀尖挑起内脏向官军扔去。
此后,这一事件被人们认为是日本人切腹恶习的起源。
日本元弘二年(1333年),倒幕运动高涨,醍醐天皇命足利尊氏围攻京都;守城的北条仲时和时益逃出京都重围后,北条仲时看到大势已去,在近江的番场切腹自杀,家臣糟屋宗秋随即也切腹自决,接着部下432人一齐切腹,横尸满园,血流成河,这样骇人的集体自杀,打破了日本自杀历史的记录。
到江户时期(公元17世纪),切腹几乎成为上层武士选择死亡的唯一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剖腹仪式和方法。
日本人的“剖腹”也叫“切腹”、“割腹”、“腹切”、“屠腹”,这种自杀方式是最不容易致死而又极其痛苦的方法。
(二)武士之道——知死之道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大量的典籍中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就是《叶隐》。
《叶隐》历来被奉为武士的手册,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死亡之道。
日本萌文化流行的背后是人性之“娇宠”
![日本萌文化流行的背后是人性之“娇宠”](https://img.taocdn.com/s3/m/b5c77e364693daef5ff73d37.png)
日本萌文化流行的背后是人性之“娇宠”摘要:现在当人们在谈及日本流行文化时,总是避不开一个“萌”字。
“萌”能发展为“萌文化”,并形成“萌属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深植于日本人心中的“娇宠”心理。
文章通过对“娇宠”与“萌”的解读,重点分析“萌属性”“傲娇”中正话反说,话中有话的语言特点,论证了“萌”文化流行的背后是日本人的“娇宠”心理在起作用。
标签:萌萌文化傲娇“娇宠”心理土居健郎日本作为亚洲流行文化的中心,无数的流行事物从日本蔓延至亚洲,再从亚洲走向世界。
其中又特别是日本的动漫承载着日本现代流行文化不断地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输出。
日本的流行文化变化之快,实在令人难以把握其变化的脉搏。
现在当人们谈及日本流行文化时,总避不开一个“萌”字。
这个字在2005年入选年度流行语大奖后,上至社会科学学者下到平民百姓、动漫发烧友,从日本国内到国外,“萌”已经成为所有熟知并爱好日本文化的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
真可谓:“十年日本,怎一个萌字了得。
”流行都是易变的。
是什么让“萌”发展成风靡日本甚至世界的“萌文化”,并形成形态万千的“萌属性”?又是什么让“萌”能在易变的流行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江户时代日本著名俳人松尾芭蕉(1644-1694)提出了一个对日本近现代影响极为深刻的文艺理念——不易流行。
中山大学华南日本研究所教授佟君在《不易流行论》中指出,所谓不易是指掌握从人心到社会乃至时代的交替变化,这些人世间的森罗万象的不变之法则,乃是超越时代的真理,所谓的流行则是指根据时代性以及历史客观环境,可以适时打破法则的种种变化;而且这种“不易”与“流行”的根基是同一的,不易驱动流行,流行驱动不易,因此,“不易”与“流行”是一种处于互动关系的存在。
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对松尾芭蕉所归纳的俳句创作方法的原则“不易流行”推崇备至,强调这种创作法则可以运用到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当中去,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极其重要的。
“萌”是动漫流行的产物,说到底也是一种创作文化。
日本文化的群体特征_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形_高增杰
![日本文化的群体特征_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形_高增杰](https://img.taocdn.com/s3/m/d9c9a5d63169a4517623a391.png)
日 本人 约 束 自身 以保 持 集 团 一致 的 行 为 模
式。 正 因为 如 此 , 日 本 人 在 社会 生活 中特 别
希 望 自己在 各 个 方面能 和 其 他 大多 数 社 会成
员 求得一致 , 处于 “普 通” 状 态。 于 是 , 大
多数 日本 人 “ 与别 人 一 样 地 ” 受 教 育 , 进 大
日本传统 文 化 的这 种群 体特征 , 侧 重于 强调 群体 , 不同于 西 方文 化 , 主 耍 是渊源于 历史 进程 的 地 区 性 差异。 西 方 文化 以 基 督 教 为 背 景。 宗 毅不 仅在 西 方的 历史 发 展 中起 过 重 大作 用, 而且 也在 一定程 度 上规定 了西方 文 化的许多特征 。 在古代 , “人都是上 帝的 儿 子 ” 这 种一 神教 的思 想 就 已 经 孕育着主 张 个 体平 等 的因素 。 欧 洲 历史 上 的 “文 艺 复 兴运 动” , 冲破 了长 期的 宗教统 治, 倡导人 文 主 义, 强 调人 的作 用 , 要求 个性 解 放。 这 样 , 西 方 文 化 强 调个体 作 用 的特 征 渐 趋 明 显 。 至 于 近代 , 随 着资本主 义 兴起和 自 由 竞 争 发 展 , 强 调个 体 已 经成 为 西方文 化 的 重 要 原 则。 然而 , 日本的情况则 与此 不 同。 古代 日 本 的 固有 宗教 神道 是 一种 多神 教 , “ 山川 大 地 , 昔 有 种灵 ” , 促 使人 们 加 深 了依 朝和 融 合 于 自然 的成 情 。 而 且 , 纵 观 日本厉史 , 宗 教较早 地 成 为政治 统 治的 工 具, 政权高 于 神 权。 因此 , 宗 教 虽 然 昔 影 响 日本文化 的 形 成 , 但 远不 如 西 方宗教统 治造 成的影 响 深 远 。 相 反 , 宗 教往 往主 耍用于 指 导个人 的 修 养。 例如 , 禅宗 作为 佛救 的主 耍派 别 之一 传
日本人心理特征
![日本人心理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878d306a6c30c2259019e6e.png)
其实,日本早有学者认识到现代心理学中自我、人格等概念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探索日本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们为“日本文化心理派”或无不当。不过,这方面的探讨构成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多种学说。从方法论上看,这个领域中较严肃的观点大体上是沿着“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两个方向展开的。
“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大都有精神医生的背景并有丰富的病案积累,故他们多从精神病理的角度认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精神病学者的古泽平作可称为此一派的先驱。他早年留学德国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对弗氏提出的“奥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性持怀疑态度,并向弗氏当面提出与之相对应的“阿阇世情结”,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弗氏的注意。1933年,古泽发表论文正式提出用来描述日本人文化心理的“阿阇世情结”概念。阿阇世是佛经中的人物,其故事梗概是:阿阇世是王舍城的王子,母亲是韦提希夫人。韦提希为保住夫君频婆娑罗王对自己的爱,决定怀孕生子,而这个孩子是住在森林里的一个仙人的化身。根据预言,这个仙人到去世还有三年的时间。韦提希夫人生子心切,便害死了仙人,怀上的孩子就是阿阇世。由于恐惧仙人的诅咒,阿阁世出生时从一高塔上跌落下来,所幸的是只受了轻伤。阿阁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母亲的美好形象幻灭了,他要杀死母亲,却被臣下劝阻。阿阁世被一种罪恶感所困扰,身上起了脓疮,发出恶臭。这时,只有他的母亲细心照料他。通过这种无声的奉献,韦提希夫人原谅了想要杀死自己的儿子,阿阁世也原谅了母亲。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https://img.taocdn.com/s3/m/f36dbf40e45c3b3567ec8b09.png)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使无数的叹息、眼泪、血液、死亡成为他们电影的主要内容,让日本电影生长出一种病态的忧郁和凄厉。
恐惧——日本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雕塑着日本人的气质。
日本人将国旗上的红心称为“日本丸”,丸也就是小的意思,这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这也是一种恐惧。
[爱的捆绑]那个女子莫名其妙的就患上了一种名叫强迫性紧缚症的病,她不停的用绳子绑住周围的一切,不停的绑不停的绑,从书到剪刀,从乌龟到苹果,后来是整个家整个自己。
记得最清楚也是最震撼的是当她的爱人回来时发现家里的一切都被密密麻麻的用绳子捆绑着,然后他走近她,问她怎么会这样?她拿出他们的照片说我绑住了我们的爱!天哪,她终于说了,她确实害怕的,甚至是一种恐惧。
她一直担心两个人的爱情会慢慢的疏离,影片里的几个细节表现了这种不安。
这是一个将爱情看作全部的女人,她整个的依赖在男人的身上。
男人是一个作家,当他写作的时候,她在旁边编织。
她不说话只是不经意的问他你好了吗?回答都是没有,于是她继续不说话,可是我知道她的心里已经有了失望和不安。
影片的最后男人下定决心要治好女人的病,他亲自为她捆绑缠绕。
把她整个纠缠在密密麻麻的绳子中,而女人一直重复着说牢牢地绑吧,这样的情境真的很不可思议。
她要安全和被束缚的感觉,于是他甘心为她这样做了。
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当他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整个被缚而女子已不知去向,并且再也没有回来,影片就此结束。
[禁室培欲]系列日本专门有一类禁锢类电影,这无疑是现代日本人对感情缺失的一种极端恐惧的反应,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新藤兼人开创的[禁室培欲]系列,第一集讲述了一中年失婚的男子将一个18岁少女绑架,然后强迫她夜夜与他交欢,第二集[禁室培欲Ⅱ:爱的40天]也讲了一个中年人绑架了一个少女,不同的是这个中年人刚刚失去了母亲,而这个女孩变成了19岁,每天这个男人给女孩洗澡拍照还在照片上写下她当天的体重,邪性得很。
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
![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https://img.taocdn.com/s3/m/ae4752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7.png)
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文化是一个国家独有的象征,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中,不同国家的文化互相影响和借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争议。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是一个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的国家。
在中国文化价值观中,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是基本准则。
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和“中庸”,追求通过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人们愿意牺牲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以保持社会稳定和家庭的统一。
然而,这种强调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也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压抑”和“沉默”的社会风尚,人们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容易产生压抑和病态的心理。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
在这些国家,个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表达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和权利。
人们强调个人的平等和创造力,鼓励个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这种文化价值观带来的社会风尚是自由、开放和创新。
人们善于表达和沟通,透明度较高,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得到普及和推广。
但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和价值可能会受到过度强调,过度追求自由则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日本是一个注重价值观和规则的国家。
在日本文化中,秩序和纪律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尊敬长辈和领导是应该做的行为。
日本文化强调与人和谐相处和合作,尽量避免冲突和对立。
这种文化价值观也反映在日本的社会风尚中。
日本人对于纪律和规则的尊重极高,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整洁,消防演习和交通礼仪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然而,这种强调和谐和规则的文化价值观也可能导致日本对多元化和异质性的排斥,日本人对于外国文化和人种的接纳和包容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这些价值观和风尚是由大多数人的行为和信仰所决定的。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风尚是增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第一步,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一个互相尊重各自文化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日本文化的病态搞要:日本的耻感文化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层次性,中国文化的输入的产生了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导致了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对立性。
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这种自然性的信念与服从是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日本纯文化(文化、艺术等)中的自然性使形式本身成为了精致优美的纯粹艺术。
文化与历史的相互阐释是一种现代的理性自觉。
1. 耻感与罪感文化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花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
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有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尼迪克所说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对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识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们也大不相同。
本尼迪克以她敏锐的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恩”与“报恩”、“人情”等社会现象与心理情结之间的文化关系,本尼迪克大体上区分了恩与情义两个层次,前者具有历史性因素和影响,本尼迪克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她只是指出,负恩感是日本社会和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性意义的感情,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历史、社会观念有本质的区别,负恩和报恩与历史和社会本身无关,也不是关于它们的理性知识或宗教,而主要是历史和社会过程所形成的习惯化、风尚化的心理态度,在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体现,成为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情义、人情等特殊的日本道德感和行为准则。
本尼迪克以她文化人类学家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文化独有的范畴,她说如果不了解“情义”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但是日本人的情义又很难准确地描述,日本人自己也不想向西方人解释“情义”的含义,就连他们自己的辞书也很难对这个词下定义,本尼迪克引用一本日语辞典的释义,情义是“正道;人应遵循之道;为免遭世人非议做不愿意做的事。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商务版)这种解释本身就令人难以理解,如果说正道是由社会舆论强迫的义务,这可以理解为正道被社会道德化了,但这如何成为普遍性的不愿做的心理情结,但这却正是日本文化特质的秘密之源。
本尼迪克从她自身的西方文化体会出发,把恩和负恩、接受和报答情义与经济行为中的契约关系相比较,本尼迪克说日本人对“情义”的观念与借债还账相似,等量对待,毫厘不爽,逾期未报,利息增长。
但是契约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经济关系,人有选择的自由,而恩与人情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存在,这就成为了一种无所逃离的强迫性,在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具有绝对性的道德意义,并具体化为强迫性的道德风尚、习惯和行为规范,不允许有不愿意、不情愿的因素,这种不允许有不愿意的强迫性却正是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正是日本文化中难以为外人所理解的特质性之源。
2. “中魂和心”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的学者,本尼迪克自然想从更深刻的背景上理解这些纷杂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但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并不完全理解日本文化的历史渊源所具有的深刻性,她不理解源于中国的大文化意识与日本本土文化整合的不相容才是日本文化中自身对立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正是它造成了日本社会形态中的种种令外人难以理解的对立性,特别是这种对立性的自身突然转化性。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生存基础环境上没有多少选择,民族和语言都是比较单一,因此在文化上缺泛自身的更多的创造性条件,这种环境使人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和优先权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因此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境并能形成密切的等级化社会,但这些先天因素没有得到历史自身的表达形式,而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接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情感:“对过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情。
不仅如此,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对过去,而且在当前,在每天与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情,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报恩感,这是基本出发点。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这种原始的生存自觉意识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以具体化、形式化的方式被强化在社会生活中,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就是在社会形态和个人行为中被具体化了的无形的规范和准则,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心理文化形态是由一种来自中原大文化所整合完成的,具有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的内在矛盾。
日本历史上由大量小国组成,政治上的统一进程是缓慢的,中国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文化上的统一意识,但由于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不一致性,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因此日本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失去了中国文化真正的自身历史性和基于这种历史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大化革新(645年)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日本的封建政治体制与真正的中原王气的帝制官僚体系本质上不同,奉天承运的天子与被视为神的后裔的天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上区别,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统一意识支持,因此一个皇帝好坏或朝代的更替并不会影响到超家族、超民族的文化大统一,这种整合性的统一性是文化的灵魂,而万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种基于自然历史性的统一性,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起源意义,明治维新(1868)前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明治维将神道教尊为国教与天皇神裔论却能并行不悖,这种统一就是源于他们自然性的同一,这种同一性与文化整合性并不相同,明治椎新前双重统治的幕府政治能够长期有效存在也说明在日本政治结构后面没有一种政治后面的中心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多次政治上的分裂,但文化的统一意识和文化的同化性总是克服分裂而趋向统一的中心价值和动力。
一些日本人内心常隐藏着一种自己的文化的傲慢与优越感,但他们不懂得这种大文化意识却是来自中原文化,“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不会从岛国的土壤中出生,后者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只会有海盗式的掠夺性而不会有儒家仁的宽容自守和政治上的怀柔理性。
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的本质是文化意义上的进步性分别,而不是政治上的疆界或歧视,比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
八佾)就是强调人类社会中礼仪文化高于其政治体制结构的观念,“子欲居九夷。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
子罕)“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
子路)等都是以指进步文化的坚持和传播,而不是政治上的武力侵略和占领或者是歧视,中国历代王朝基本上是以这种文化理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经济关系,即便在国力非常强大的汉、唐、宋也没有产生主动地以武力吞并东、南、中亚诸国的思想,以文化方式通夷和番是主要国策,德化天下,传播文明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使命。
中国大文化的理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历史进步,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不能为日本文化所接受,造成了一种狭隘的扩张的野心,它导致了日本近代史上对外侵略的结果。
3. 心理文化的自反对立性日本本土文化的起源具有自然哲学的特色而且基本停留在这种原始性上,虽然日本输入了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中的本质人文精神却不为之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人性自性的一致性,是人性的理性进步,但日本人的道德观则坚持绝对化的性善论,他们认为德行只在于打开自己的清净无尘的心灵之扉,但这种绝对化也就意味着无所谓道德上的进步和发展,这与中国文化中基于心性修养的理性进步性完全不同,在这种绝对化的意义上,一切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都被抽掉了本质的人性内容,“恩”和“情义”就是绝对化了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因此具有一种无条件的自我强迫服从性,无须解释,没有理解,除了坚强地忍受,没有选择的余地,文化本质性的人性已被排除在道德准则之外,而道德本身就成为对道德准则的不可违背性,这样它反而成了一种人性的自我克服的实践道德,这种自我强迫意识还被强化为人的身心自我修养,并被贯彻到人的成长教育中去,在这样一种理念中不存在自性的人,而只有被除克服了人的本性而在心理上能下意识实现自反的人。
日本人下意识地习惯于必须接受和服从等级秩序、命令和既成事实,全心关注于事件的过程和现实环境,日本人认为在工作中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完成最困难工作就是德行,因此也就超然地对待事情的后果和自己与别人的即成关系,而不在意于它们本身的历史和性质,所谓有修养的日本人就是做任何事不受个人感情和环境影响、完全献身于事件的过程和准则的人,在这种自我克制达到极点即达到了“圆熟”时,就是那种所谓“就当死去而活着”的境界,在战争中出征前为自己举行葬礼就是这种极端,这种精神驾驭力量是可怕的,这种建立在死亡基石上驱动力是一种毁灭世界的力量,这只有遇佛杀佛,逢祖灭祖,遇圣剿圣这样宗教极端性才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力量。
日本文化没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罪感意识,罪感观念承认人性可以沦丧,所以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直的后果并对其负责,而没有罪感的人即便是明知道是干坏事时也不会有任何约束力,因此只有“错”而无所谓“罪”。
日本的传统武士必须坚忍不屈,而且应当对于痛苦和危险必须处之泰然,这种精神集中地表现在日本人的战争观念中,在日本人看来,战争过程的本身就表现了这种道德,本尼迪克说,日本现代战争电影通篇都只讲牺牲与苦难,在泥泞中的行军、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熬煎,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甚至看不到高喊“万岁”的冲锋,幸存者残废、瘸子、盲人,家中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亲,失去了生计维持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
如果日本人只在他们自己的范围内坚持他们的道德信念,别人无可指责,但是一种矛盾的野心驱动他们将这种理论强加到周边国家甚至世界,并心安理得地付之于行动,所以至今外人还无法理解他们的侵略理论,他们自己也很难彻底清算这种不自觉但自然的心理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