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隐学习

合集下载

内隐学习综述

内隐学习综述

内隐学习研究新进展一、内隐学习的历史发展美国心理学家Reber(1967)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 提出了“内隐学习”一词。

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 ,一种是所熟知的外显学习模式, 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模式。

Frensch(1998) 认为,内隐学习是对客体或事件之间结构关系的无意识获得[ ;我国学者郭秀艳和杨治良认为,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体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杨卫星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选择、被动地习得某种刺激材料中较深层抽象规则的学习。

综上, 尽管对内隐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 但大家基本上认同, 内隐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接触中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的一些较为复杂知识的过程。

只是在所获得知识的复杂程度上,仍存有争议。

二、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1.人工语法范式人工语法范式的核心在于一套人工编制出的复杂的语法规则。

这种语法相当复杂, 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意识地学会它。

首先让被试记忆一些表面上任意排列而实际上由人工语法生成的字母串 ,在被试学习了由这种语法生成的大量字母串以后,研究者告诉他们存在一种限定字母顺序的复杂规则, 并要求他们对新的符合语法的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 ,如果被试对约65 %以上的字母串作出了正确的分类, 就可以认为他已经无意识地获得了关于语法的实质性的知识。

这种人工语法范式包括限定状态语法与双条件语法范式。

双条件语法范式较限定状态语法范式, 可以避免样例的重复性和长度不等的弊端。

2.实验性分离的逻辑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两个不同处理间的差异。

它的逻辑十分直接: 如果用以比较的两个测验(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所包含的加工过程是相同的 ,或者是两组高度相关的加工过程 ,则这两个测验之间的比较不应该出现实质性的分离。

如果出现了分离,那么测验中所控制的自变量就有可能包含不同性质的加工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摘要】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语文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隐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探讨了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与显性学习进行了比较。

接着分析了内隐学习的策略,并指出内隐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义。

最后展望了未来语文教学中内隐学习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运用内隐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内隐学习、语文教学、学生能力、概念、特点、应用、比较、策略、意义、未来、发展前景1. 引言1.1 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达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潜移默化的掌握。

而内隐学习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知和领悟语言的规则和特点,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内隐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内隐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提升。

内隐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2 内隐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内隐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

通过内隐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语文规则、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的掌握水平。

内隐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可以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习惯和技能,从而在写作、阅读、口语表达等方面有所提升。

内隐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内隐学习,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挑战。

内隐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不断发展,内隐学习研究日渐受重视。

内隐学习是指使外语学习者在有意识地学习的情况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而学习的外语知识,它把自主学习与受控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外语学习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内隐学习已经成为影响外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隐学习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隐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者对语言的认识,而不是仅仅是一种学习技巧。

它能够帮助学习者非常有效地去理解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培养出一套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内隐学习也有助于让学习者处理和记忆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内隐学习也可以结合语境教学,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当学习者能够通过内隐学习来理解文章信息,他们可以更好地将文章中的信息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从而加强记忆和理解,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此外,内隐学习也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要求学习者能够根据语言的语音、文字和语义来进行沟通,使用适当的声调、单词搭配和语句结构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因此,内隐学习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从而发展出良好的口语素质。

以上,不仅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让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内隐学习的研究已经显示,它可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隐学习的研究结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语言教师可以利用内隐学习的研究结果,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内隐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习者用内隐学习来掌握语言特性,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及时提升学习效果。

语言教师应该利用内隐学习,引导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展良好的口语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学习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的过程。

与显性学习相对应,内隐学习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如观察他人、模仿行为、非正式交流等。

1. 潜意识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学习的存在。

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某项任务中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指标,来间接反映其内隐学习的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无法通过自我报告或明确的行为来验证的内隐学习过程。

2. 非明示训练法:通过给个体提供一系列的训练任务,但不告知其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来引导其进行内隐学习。

在实验室中使用暗示性的任务和操作,诱导个体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个体在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技能的研究。

3. 反身影响法:通过观察个体在学习任务前后的表现变化,来推断其内隐学习的存在。

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任务中的表现,通过比较两个任务之间的差异,来推断个体在学习任务中发生了内隐学习。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个体在学习任务后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的研究。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潜意识观察法、非明示训练法、反身影响法和真实场景观察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内隐学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

摘要: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 是指人类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作为内隐学习的下位概念,语文内隐学习是指学生在复杂的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知识并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优化学习环境、优化课程教学、扩展教学实践等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完美的统一结合。

以此让学生感悟到内隐学习的魅力,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一、内隐学习及其特征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 是指人类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他指出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 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语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缄默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它储存于潜意识之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提取,但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被激活。

通过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意识的学习,却无意识获得了语文能力。

首先,语文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方式,具有无意性,恰如杜甫所描述的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们平常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其实就说明了语文内隐学习的这种“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性特征。

其次,语文内隐学习要靠良好的语文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具有情境性。

它的进行是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完成的,它的结果发挥作用也依赖于类似情境的刺激。

再次,语文内隐学习是脱离逻辑思维的非语言的心理过程,具有直觉感悟性。

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听说等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日积月累,融会贯通,会获得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

另外,语文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一组相对概念,是有机统一的而非截然分离的。

从理论上讲,语文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计划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外显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

二者是相对的,而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完整内容。

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语文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作者:郭睿来源:《语文建设》2005年第12期“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这个概念是由罗伯(A.S.Reber)首先提出来的,指无意识、自动化地获得知识的过程。

作为内隐学习的下位概念,语文内隐学习是内隐学习理论基于汉语文的特点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是指学生在复杂的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知识并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语文内隐学习的有效进行依赖于充满语文熏陶的学习环境。

探讨语文内隐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外显学习的关系以及怎样构建有利于语文内隐学习的环境等问题对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内隐学习是什么?1.内隐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内隐学习有两大主要特征:“学习过程是无意识的;学习产生抽象的知识。

”〔1〕罗伯指出,人们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即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完成的学习活动;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掌握了这种规则。

界定了内隐学习的内涵以后,就可以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探讨。

具体来说,内隐学习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动性,即知识无意识、自动地产生而无需人们有意识地去探索。

(2)抽象性,即内隐学习可以跳过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它是一种较高级的迁移。

(3)高效性,即内隐学习对一些很难具体操作的知识具有高效性,这个特征已被刘耀中先生用实验证实:“当提供给被试的外显指导不够具体或与潜在的规则不一致时,外显学习不如内隐学习的效果好。

”〔2〕2.语文内隐学习的依据语文内隐学习是内隐学习理论结合汉语文的特点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也可以说,汉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人文性、实践性、意会性等)决定了语文内隐学习的存在。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实践性。

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学习、运用和创制的过程中,自然会汲取积淀于语言之中的历史、文化、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等内涵,增进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综合学养”。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内隐学习理论概述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与196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提出人类学习有两种模式: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通常情况下,人们有意识地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并利用这些知识规律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这种学习称之为外显学习。

除此之外,人类还能无意识地获得关于环境刺激的复杂知识,这就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潜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并利用这种结构做出反应,即人们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却学会了这种规则,而且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如何掌握规则。

与外显学习相比较,内隐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无意识性,内隐学习会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

正是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揭示了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并确立了它的应有地位。

也正因为无意识性,使得内隐学习隐藏在外显学习的背后常被忽略。

二是抽象性,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外部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的知识。

内隐知识容易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结构相同的新情境中,且显示出良好的迁移效果。

三是情境性,内隐学习经常与环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内隐学习过程经常是与特定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

四是稳定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较为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也不容易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内隐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境下内隐学习有优于外显学习的重要特性,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二、内隐学习理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英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如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语言是英语教学的目标。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关注的往往是条理化、逻辑化的外显条件和外显能力,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潜能,忽视了无意识认知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重要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无意识认知的潜力,做到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应用内隐学习特有的学习机制,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

9 Fu, Q., Dienes, Z., & Fu, X. (2010).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uition and guessing in the SRT task generation: A reply to Norman and Price.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19,478–480. 10 Kuhn, G., & Dienes, Z. (2005). Implicit learning of nonlocal musical rules: Implicit learning more than chun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1, 1417–1432.
2 运动技能技能
Ammons等人发现,通过内隐策略习得的技 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策 略获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这 个发现对于运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使人对 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尽量使用内隐学习方式, 而不是外显学习。
Magill对不同重复概率和学习方式(内隐学 习与外显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在10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 习组的成绩与外显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可以提高被 试的操作技能。
11 Red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Verbal Behavior, 1967, 77: 317-77
12. Berry D C,Dimes, Z. Implicit team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 1993,121一134 13 Destrebecqz A, sequence learning.Implicit Learning,In Jimeinez, L.John Benjamins,Temporal effects in( Ed.),Attention and 2003, 181一213.

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启示

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启示

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启示摘要:基于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论述了内隐学习的特点在校本教师培训中的体现,分析了内隐学习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影响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内隐学习;校本教师培训一、关于内隐学习的观点内隐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外显学习的学习过程,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以及经验,并试图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②它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对复杂知识和规律的敏感性学习。

③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5年提出的。

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④杨治良的研究指出:“大脑对记忆的储存与提取是由‘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种不同的系统组成。

后者指技能与行为习惯、条件反射、非联系性学习等。

其神经机制是脑的纹状体、杏仁核和小脑、反射神经回路的机能,初步描述了内隐学习的生理基础,⑤为校本教师培训中的内隐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坚持意识与无意识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的欲望及早年经验的制约。

⑥经实验证实,内隐学习具有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三大特性和自动性、理解性、抽象性、抗干扰性等特征。

启动内隐学习,必将大大提高校本教师培训的成效,尤其是教师对缄默知识的学习。

二、从教师知识分类看内隐学习在校本培训中的重要性按照知识管理学的分类,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

用荣·杨(Rong Yang)的话说,显形知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

教学就是一个存在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领域,教学的艺术性正是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尚未规范化和未显性化的知识的运用。

教学领域中有许多体现教师个性化和实践情境性的知识很难归类和格式化。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也很难将它们直接传授给受训教师,它依赖于教师在实践中的理解和领悟——即内隐学习的理解性。

什么是内隐学习

什么是内隐学习

什么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

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最早得出内隐学习的研究开始于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和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被试在这些实验当中,似乎能够内隐的习得某些规则,但是要他们说出来,又无法外显的表示,在间接测试的时候却能够以大大高出随机的概率表现出这种习得效应。

内隐学习这种神奇的效果引起无数心理学家研究的热情,一种可以似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却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外显学习的效果,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假如真的掌握这种学习的性质、规律,对于教育,对于学习似乎是个极大的促进和提高。

那个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内隐学习是更先进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学校里的学习似乎以外显学习为主,我们要改革教育,首先就要改革学习方式,大范围的引进内隐学习。

编辑本段内隐学习的运用和实践。

(一)语言类学习的不知不觉。

自然生活中,语言是重要而普遍的现象。

它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由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而且能够排列为有丰富意义的语言流。

它既不同于实验室创造的人工语法,也区别于人为安排的序列顺序。

可以说,语言是内隐学习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母语的自然获得还是第二语言的内隐学习,都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

在真实世界中,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一出生人们就浸润在母语的氛围中,因此可以说人们在多年的浸润中,对单词的拼写规则已进行了内隐学习,因为实验证明语言的拼写规则几乎是不可能外显传授的。

在Cleeremans(2001)的一项研究中,选取母语为法语的一至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用对非词的判断任务调查他们对正确语法规则的内隐学习。

为了避免每个被试对单词的敏感性不同,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词。

实验一、二均使用是非判断;实验三、四则进行填空测验。

结果发现被试对于非词的偏好完全遵循母语单词的拼写规则,他们对拼写规则非常敏感,且敏感性从低到高依次为:双辅音字母的频率规则;元音从不双写的规则;双辅音的位置规则。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内隐和外显,对于从事记忆和认知⼼理学⽅⾯研究的⼈来说,已经不再是个陌⽣的字眼了。

就⽬前看来,任何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应该与应⽤直接挂勾,⼼理学也不例外。

引⽂作者就对内隐和外显的学习及其⼆者之间的关系进⾏了试探性的研究,对教育和其它许多领域产⽣了重⼤的影响。

如: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时,先让学⽣被动的观察,然后再给以正式的指导,会产⽣最佳效果。

什么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为的学习。

相反,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的和清晰的,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学习。

由于内隐学习在理论上涉及意识与⽆意识的重⼤问题,应⽤上关系到⼈类潜能的开发的根本问题,内隐学习也引起了⼴泛的重视。

鉴于前⼈⽐较关注内隐学习的⾃动性、概括性和⽆意识性,⽽忽略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的问题。

作者就设计了⼀个实验,以对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进⾏探讨。

实验⽅法:Reber的⼈⼯语法范式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有很⼤的积极作⽤,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被试主观能动性的负⾯影响。

致使内隐与外显的分离不完全,导致内隐学习研究的⽋科学性。

针对Reber的⼈⼯语法范式的不⾜,本实验研究引进了国外先进有效的强分离程序----匹配与编辑。

匹配时,被试先将单个的项⽬(⼀个语法串)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然后再在5个⾼度相似的备选项⽬的连续呈现中辨认与之相同的项⽬(该过程项⽬的潜在的语法规则不为被试所注意)。

编辑任务即为外显训练任务。

编辑时,呈现“缺陷”串(⾮语法串,可能是⼀处错、两处错、三处错或四处错)给被试让其修正,并告诉被试该项⽬是由⼀个他们将要去发现的且⽤来修正字母串的复杂规则产⽣的。

匹配法设定的是内隐学习,编辑法设定的是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作者:陈榛赵喜来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10期内隐学习是1978年由Reber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一种程序性而非描述性的知识。不同于外显学习过程,内隐学习机制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智力参与概括复杂的关系,也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并难以用语言对这种学习的过程及其内容(如语法)予以描述。在教学领域中,如在困难选择题模糊选项的取舍上,由于时间限制,被试在无法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并予以精细分析时,往往凭“第一感觉”或直觉作出判断。这种“第一感觉”和“直觉”可以说是内隐加工的结果,其中包含以往知识经验的内隐记忆在无意识中自动发生的作用。人类的认知活动本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传统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只注重在明确意识支配之下的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很少涉及普遍存在的、无需消耗认知资源的高效的无意识内隐学习现象。内隐和外显机制都是人类认知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各自作用,但这两种机制并不是绝对割裂的。积极利用不同认知机制的优势,并促成两者的协同活动,将最大可能地提高个体认识过程的效率。本文就内隐无意识学习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与应用作初步的探讨。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内隐学习理论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类学习是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深刻揭示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相互作用、辩证转化、统一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的社会认知,人格维度、高级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无一不受到内隐学习的影响。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检测到除了大脑左、右半球以外,人脑中存在着许多分离的信息处理器件以用来实现某种分散的特殊形式。内隐学习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对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认知理论提出疑问,并且表明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已发现的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的和复杂的关系。如何促进内隐知识的外显转化,激活内隐无意识自主加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内隐学习理论的学习,只有意识到内隐认知有着诸多不同于外显认知的特征,且其存在具有客观性,才能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上述目标。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在其著的《学习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一书中指出:“我们很多重要的学习是在学校以外的一些随便的、比较无计划的日常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其头脑中储存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技巧、技能和知识是内隐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会起作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这正是矛盾的关键所在。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指出:“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人们学习。”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角色上,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条件和环境,激励、帮助学生学习,以利于内隐记忆中类似的知识经验在无意识中被快速自动激活,使缄默知识显现,并对当前的学习产生无意识迁移的影响,使外显的学习过程与内隐学习的知识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的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具有跳跃性、直接性、敏捷性等特点。乔治·波利亚(G·Polya)在论述直觉思维的意义时指出:“数学被人看作是一门论证科学,然而这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以最后确定的形式出现的定型的数学,好象是仅含证明的纯论证性的材料。然而,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得先推测证明的思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数学的一个分支——图论里的著名定理,欧拉(Euler)定理的得出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也表明,直觉性思维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处理,因而它能容纳的实际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同仅靠语言记忆相比,表象记忆在数量上可以高出前者100万倍左右。因此,直觉思维能跨越空白和残缺,对一大堆相关表象同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迅速、敏捷地进行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思维,很少因细节上的不足而中断,在识别隐蔽和变形事物上有很大优越性。因此,切实运用内隐学习研究所揭示的学习机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和启发学生大胆的猜想与推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性思维、探究意识及创新能力。四、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外显与内隐学习的结合兴趣来源于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我国学者对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同的动机水平(或称卷入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传播中学习信息。在高动机高卷入状态下,个体倾向于在外显记忆知识基础上对刺激进行精细加工,这时刺激材料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因控制性加工的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而在低动机卷入状态下,一些信息有积极认知加工的情况下被无意识地加工、储存,从而使材料的预期作用得以自动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教学活动中,要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精心选取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内隐与外显学习的有机结合。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顿悟内隐学习理论指出: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无意识性,即人们能在没有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以触及学生情感和思维深处为出发点,突出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索性、创造性为中心,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增强教法、教学组织的灵活选择性和开放性。义务教育的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内隐知识的储存也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相互激发、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学生首先会激活头脑中与此问题相关的的内隐知识,并根据已有知识、一般的观念和逻辑思考来构建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当一个成员调动起自己已有内隐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可能会激活另一位成员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知识,激活灵感,产生顿悟。一旦集体的内隐知识被激活了,学生就会顿悟他们知道什么,并尝试建立起他们的知识与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之间的桥梁。由于不同的学生知道的东西不同或者思考着不同的东西,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问题解决中直觉、灵感与顿悟的内隐加工。六、加强概念教学、渗透数学、内隐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内隐学习理论指出:人们在认知及情感领域的内隐无意识加工,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这种隐性学习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载体的影响。于潜移默化之中益智、染情和添趣,教育和改造人,提高教学效益。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教学必将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轨,数学概念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培养人的素养。据说,英国律师在大学里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这不是因为律师需要数学专业知识,而是经过严格的训练,使之养成独立思考而又公正的品格。对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来说,数学概念的精确和严谨使其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数学概念的抽象使其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概念精练的表述使其语言行为简明扼要。学生进入社会虽然很少用到数学中具体的知识,但是数学学习中体现的素养,却是长期起作用的。参考文献[1] 樊琪.自然科学的内隐学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论文.[2] 杨治良.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 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1).[4]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 郭秀燕.内隐学习研究综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6] 齐建华.现代数学教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刘永庆)。

浅淡挖掘内隐学习的几种途径

浅淡挖掘内隐学习的几种途径

浅淡挖掘内隐学习的几种途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 A.S.Reber 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

学习者的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沉淀下来形成了一种对事物属性的无意识结构,这些结构虽然没有整体上升到意识水平,但却潜在地作用于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

如在解一道数学题时,很多情况下,我们能解这道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解,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内隐学习。

一、 数学教学中对内隐学习的认识在数学学习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人们认为需意识的强烈参与并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学好数学,所以我们更注重的是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对无需意识努力的内隐学习关注不多。

而研究表明,人类抽象概念的形成,对高级规则的掌握,都受到内隐学习的影响,若缺少对内隐学习的挖掘,学生就只能获得机械、教条的知识,而难以得到由不同情境获取不同知识与能力的体验,从而很难自主地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很难培养独特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内隐学习的研究和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教师不断挖掘与利用。

二、 内隐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内隐学习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对数学教学有着诸多的实践意义, 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挖掘与利用“内隐学习”的一些途径与方法有:1、 通过情境的设计挖掘内隐学习情境是渗透在任何学习过程和迁移中潜在的影响因素,充分利用情境内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化学习理论还告诉我们,脱离特定情境的学习往往存在形式化、抽象化的弊病,而适宜的情境往往可以克服这一弊病,促进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联系。

例1 数学归纳法的引入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了。

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推倒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一种隐藏在个体思维和行为之下的学习过程,与显性学习相对。

与显性学习不同的是,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和非意识的,不需要注意力和意识参与。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行为测量、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

行为测量是内隐学习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包括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指标,来反映内隐学习的效果。

在行为测量中,常用的任务有连字测验、同音异形测验等,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来评估内隐学习的效果。

脑电图(EEG)是一种常用的内隐学习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头皮上的电活动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

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EEG指标有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脑波频谱分析等。

ERP是一种通过测量大脑对特定刺激的电响应来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常用的ERP包括P300和N400等。

脑波频谱分析是通过对大脑电活动信号进行频域分解,从而获取脑波频谱的方法,常用的指标有α波和β波等。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研究方法,是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方法之一。

fMRI通过测量大脑血氧水平变化来反映大脑活动,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好的定位精度。

在内隐学习研究中,常用的fMRI分析方法有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和激活态功能连接分析(task-rela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等。

还有其他一些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比如心理测量、眼动追踪等。

心理测量是通过问卷或量表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数据,来反映内隐学习的效果。

眼动追踪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眼睛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来研究内隐学习的过程。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行为测量、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及其他一些心理测量和眼动追踪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内隐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和经验隐性获取和加工的学习过程,个体对外界刺激和经验的记忆和认知基本不依赖于意识的参与。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个体进行不知觉或隐含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目前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内隐学习研究方法进行概述,其中包括行为方法、神经影像方法和生理指标方法。

行为方法行为方法是研究内隐学习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个体在进行任务时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著名的内隐学习范式有序列学习、反应时间范式、皮亚杰水平实验、空间导航实验等。

其中,序列学习范式是指个体需要记住一组出现在屏幕上的序列,然后在记忆阶段结束后再次表现出来。

反应时间范式指个体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决策任务,例如,向左或向右按键,然后根据条件变化指示采取相应的反应。

对于这种范式,反映学习程度的是反应时间和准确度。

皮亚杰水平实验要求个体通过实验环境提供的信息来准确地指出它所处的位置,而空间导航实验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要求个体试图在迷宫中找到正确的路线。

这些范式都需要个体通过学习来提高其任务表现。

通过比较不同学习的条件下的表现,可以推断出内隐学习的效果。

神经影像方法神经影像方法是另一种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

主要借助于脑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来研究内隐学习过程中的神经机制和神经表示。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脑区的神经活动。

fMRI技术是一种基于血氧水平变化的脑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脑区的血氧水平变化,进而推断出神经活动。

EEG技术则可以测量脑电波的活动情况。

这些脑成像技术均可用来研究内隐学习时脑神经的活动情况,推断内隐学习是如何在脑部实现的,以及哪些脑区对内隐学习起关键作用。

生理指标方法生理指标方法是另一种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理反应来研究个体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例如,在测量皮肤电反应时,当个体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时,可以测量其皮肤电气活动的变化,推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

第四节内隐学习469页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地、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一、特征(一)自动性(二)抽象性(三)理解性(四)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指内隐学习相对于外显学习,更不一易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

(五)三高特征:高选择性、高潜力和高效性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一)区别现象学上的区分(1)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2)内隐的稳定的,外显是易变的(3)内隐较抽象,外显易受表层刺激的影响实际操作上的区分内隐是间接测量,外显是直接测量神经生理上的区分内隐和外显有着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外显更多的是激活右半球区域,而内隐则是左半球区域。

学习机制上的区分内隐(不加选择的学习)和外显(精选)学习(二)联系内隐和外显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码、输入、储存和提取的一系列过程。

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既有阻碍也有促进当被试所学的语法规则比较复杂时,难以外显发现,简单的鼓励言语只会激发起被试有意识的规则发现心理,而这种有意识的心理会阻碍学习者正在进行着的内隐学习过程。

但是,若熟识该语法规则的设计者,直接演示其内在语法结构,同时配合一些具体的合法字母串来举例说明,那么这种深入且精当的外显指导反而促进了被试的内隐学习。

内隐对外显的影响内隐和外显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内隐学习反过来也会促进外显学习。

内隐和外显之间的权衡现象权衡是指内隐和外显之间的贡献大小此消彼长、互相拮抗,二者之间会存在某种平衡状态。

这种协变关系使得他们在某些时候互相促进(如二者水平都较低时),某些时候则相互竞争更(如其中一方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同时权衡还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既当一方下降时,另一方会表现出相对的提高。

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混合、联系与权衡的产物。

三、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478-479借用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

内隐学习讲解

内隐学习讲解

我国学者杨治良(1993)
他以无意义字母串为材料, 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 特征”:高选择力、高潜 力、高效性,对内隐学习 的定义予以辅助。 我国学者郭秀艳(2001) 指出,内隐学习是指有机 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 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行为 的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 地获得刺激环境中复 杂知识的过程,是一 种产生抽象知识,平 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 无意识加工。
三、内隐学习与外显 学习的协同效应
实验显示:学习者共 同运用内隐和外显 两种学习方式时, 其效果是最好的, 即内隐学习和外显 学习之间存在协同 效应

我国研究者郭秀艳等人通过实 历一定数量的强内隐训练之后, 知识渐渐地越来越为意识所接 在内隐加工强度的某一点上内 加工接通,彼此迅速地达成 享,从而使学习效率最高。
隐学习的注意需求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分心任务妨碍了被试对序列的内隐 学习,这说明内隐序列学习仍需要一定的注意 能量。 Cohen、Ivry和Keele(1990)重复了上述实验结 果发现内隐学习的注意需求性是有条件的,序 列的内部结构会对内隐学习的注意需求性产生 影响 Mendez和Jimenez(1999)的实验要求被试对刺激 的位置序列反应。结果表明内隐学习的注意需 求性除了体现在对资源的需求上,还体现在主 动的注意选择加工上。
内隐学习
主讲人:孙靓樱 学号:0918010145 【注:附带详细讲稿】
1、内隐学习的概念 2、内隐学习的特性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联系 4、内隐学习的运用新领域
内隐学习的概念
Arthur
Reber最早 提出内隐学习就是无 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 复杂知识的过程。 Lewicki , Czyzewska 和 Hoffman认为内隐学习 是指被试获得具体知识,然而说不出他们所习得 的知识,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已有所学习的情况。 Mathews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另 一种学习模式,它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而且 能更有效地发现任务变量间的不显著的协变关系。

内隐学习名词解释

内隐学习名词解释

内隐学习名词解释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

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最早得出内隐学习的研究开始于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和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被试在这些实验当中,似乎能够内隐的习得某些规则,但是要他们说出来,又无法外显的表示,在间接测试的时候却能够以大大高出随机的概率表现出这种习得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

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

内隐学习这种神奇的效果引起无数心理学家研究的热情,一种可以似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却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外显学习的效果,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缄默知识
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隐性知识的特征):
1. 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

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

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

3.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

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

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 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那个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

6. 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
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 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总之,缄默知识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

缄默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称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缄默知识是不能言传的。

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其二,具有“非逻辑性”,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

其三,具有“非公共性”,不能以显性的常规组织形式加以传递。

它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充分地传递。

马开剑博士认为“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显性知识;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缄默知识。

”像“疲惫、倔强、深情、含情脉脉”等词语皆属于缄默知识类。

与缄默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象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缄默知识是通过体验性学习习得的,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实践中体验等四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此类知识教学的真谛,他说,像“幽静、坚强、灰溜溜”等词语,人们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以言传;“传”了,往往不如不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