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合集下载

《马克思原理期末复习》马克思复习资料2.docx

《马克思原理期末复习》马克思复习资料2.docx

1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2.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也可以弹奏第一的钢琴:这是恩格斯关丁•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止确论断。

(1) 因为社会意识具冇相対的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的,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冇丿力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形式Z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冇反作用。

(2) 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_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冇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3. 关于生产要素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包括劳动力、十.地、资木、技术、信息等内容,而>1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商品牛产过程是各种牛产耍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耍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屮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木观点。

价值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第一,物质牛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没冇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只冇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來。

商品的生产离不开“自然界”,说到底离不开物质生产要素,离开了物质生产要素,劳动既失去了加工的对彖,也失去了将劳动作用于劳动对彖的物质手段,那就谈不上现实的生产劳动,更谈不上创造价值。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提纲.docx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提纲.docx

2♦绪论-: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第一章3.意识的木质及表现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5.物质?7.运动与静止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7.质变与量变18.辩证的否定观1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20.发展的知识点2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22.量变,质变23.意识的作用♦第二章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4.实践决定认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0.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三章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5、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屮的作用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1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屮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章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价值规律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8 •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11・平均利润的形成12.资本的原始积累1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4.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孑盾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木条件17.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8.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0.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21 •经济危机♦第五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止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3.金融寡头的统治4.垄断与竞争关系5•垄断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7.经济全球化8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六章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4 •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5.无产阶级专政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7.无产阶级革命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9.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0.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1、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6、卅:界的物质统一性7、实践的特征和形式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9、联系10、发展?11、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2、矛盾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4、质变与量变15、实践与认识16、感性与理性认识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期末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简答】阐释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实质和途径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消弭时间上的距离差。

(1)文本解读法:其口号是“回到马克思”,它力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本人的文本的解读,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做时代性意义的创新。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2)对话或比较法:把马克思放进哲学史之中加以考察。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80年代前:前马、同马、后马)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对理性的批判;科学主义:狂妄的理性→谦虚的理性人本主义:冷酷的理性→丰富的人性;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性→具体的理性(3)问题反思法:生产马克思思想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去,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时代与我们当代还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呈现出当代性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意义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存在”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即不仅指“意识外的存在”,也指“意识界的存在”。

“思维”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

而要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理解和解释辩证法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复习资料

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部分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4、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浙师大)第七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前提1、历唯在“马哲”中的地位:国内外三种主要观点:一、推广应用说(斯大林体系);二、基础与核心说(大多数人赞同);[马克思生前的两大发现]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俞吾金)。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历唯建构的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人民性原则。

一、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把握社会的实践性原则)对社会本质的看法: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神学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史观、群众史观。

2社会、人、实践活动三者的“同构性”关系,体现为以下三个命题:1、人与实践的同构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人与社会的同构性——“剧中人”、“剧作者”;3、社会与实践同构性—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对象性存在)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发源地,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

二、从人类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体性原则)什么是主体?人是怎样成为主体的?人是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为主体的。

实践概念的结构分析:1、双重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形上和形下,肉与灵;2、双重维度——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3、双重旨趣——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自在性和自由性;4、双向运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对象化、外化、物态化。

也即主体的目的、愿望通过实践活动物化、凝聚在产品当中。

客体主体化——人化、内在化,人态化。

也即人创造的产品通过占有消费重新成为人类自身的一部分。

结论:社会是人的社会[剧中人],人是社会中的人[剧作者]。

三、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性原则)实践性——主体性——人民性三者的一致性(抽象到具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一、在历史观基本问题上的根本对立首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完整word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精编版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精编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所有参考题总结(附答案)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所有参考题总结(附答案)

《形态》部分1、《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视域下,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

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存在”。

唯物史观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

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二是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生命只能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绝对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给“生活”所加的边注是:“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

人体,需要,劳动。

”就是说,地理环境、有生命的人以及他们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劳动构成了“生活”的基础。

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的个人”,处在自然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是自然进化的终结和历史创造的开端,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历史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前提。

在其身上,浓缩着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而任何撇开了这种关系的“人”的观念,只能导致把历史创造活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

可见,把握“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有两个关节点:一个是自然和历史,另一个是个体和类。

“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它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现实的个人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同样,“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

浙师大马原复习

浙师大马原复习

马原教学要点第一章1、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五行说),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但在自然领域,而且在历史领域都是唯物主义的。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王阳明、孟子、陆九渊)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理生万物”、黑格尔)2、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①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②辩证关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马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归纳

马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归纳

马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归纳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应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不能丢。

根本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的检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P33-34答:原理: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6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

7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现实意义:1、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更能让我们以实际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2、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更能深切认识唯物主义一言论;3、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更能促进人们对世界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马克思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2. 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提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可编辑范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可编辑范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辨析题1.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其根本来源是马恩在总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各门科学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他不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其次,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指导下,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传统哲学: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质、本源,忽视实践与辩证法,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论。

马哲: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类本质的一般物质,承认世界是包含多样性物质的统一,重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错。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把意识看做是胆汁一样的物质,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

5。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目录.docx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目录.docx

目录第一章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l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1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H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1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体系和主要内容P1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3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P3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和承乂与时俱进的关系?P4 第二章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P42.邓小平、江泽民和I•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冇哪些贡献?P4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P5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梢髓?P5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P5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P6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P6第三章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P6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耍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P73.新民主主义基木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8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収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小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P8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P9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10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木经验是什么?P10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1第五章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P11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P12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屮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13第八早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P13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4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P14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简答】阐释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实质和途径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消弭时间上的距离差。

(1)文本解读法:其口号是“回到马克思”,它力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本人的文本的解读,达到对马克思思想做时代性意义的创新。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2)对话或比较法:把马克思放进哲学史之中加以考察。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80年代前:前马、同马、后马)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对理性的批判;科学主义:狂妄的理性→谦虚的理性人本主义:冷酷的理性→丰富的人性;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性→具体的理性(3)问题反思法:生产马克思思想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去,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时代与我们当代还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就仍然呈现出当代性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及其意义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存在”范畴不等同于“物质”范畴,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即不仅指“意识外的存在”,也指“意识界的存在”。

“思维”不仅是指关于思维对象的“对象意识”,而且是指构成、把握、统摄和反省“对象意识”的“自我意识”;不仅仅归结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

而要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理解和解释辩证法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它所理解的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是不同的,即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人。

( 1)“现实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实际存在于地球上的受自然规律作用的受动的、受约束的、受限制的感性存在物。

(2)“现实的人”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即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3)“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人或对象性的活动,感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4)“现实的人”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着的从事实践活动的并在实践中发展着的人。

【简答】分工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1)人类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起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真正的社会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2)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的对立。

(3)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活动的异化,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种异化的消灭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论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共产主义不只是一种道德的要求,更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它与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只具有暂时的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2)共产主义革命与以往的革命相比具有彻底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的异化劳动的性质。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

(3)在关于共产主义根本性质问题上,共产主义是一种从现实的物质前提出发而形成的现实的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斗争。

(4)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发生才是可能的,而这必须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总而言之,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谈谈辩证法问题》【简答】辩证法的自在性所谓“自在的辩证法”,是指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辩证运动过程列宁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

第一,辩证法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世界就是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所构成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

因此,就物质世界自身来说,并不存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第二,辩证法又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

人类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也不存在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第三,辩证法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具有的。

人类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二者在结果中彼此一致。

这是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

人类的认识运动在自在性上也不存在着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第四,辩证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世界对人的生成和人对世界的生成的对立统一。

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自在性上也是辩证的,也不存在一个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论述】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根据列宁在1915年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一、辩证法的逻辑根据:(1)辩证法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

(2)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方法,后者是对具体对象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辩证法是在历史中发展着的认识活动本身所做的系统反思。

(3)思维的本性是辩证的,辩证法是对思维辩证本性的自觉的理论表述。

二、辩证法的历史根据:(1)古代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一阶段的哲学以研究本体论为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是,认识与认识的对象是直接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完全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

世界就是感官中所接受的那样,是给定的,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不能亦是亦非。

当时的思想家还没有意识到在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有什么矛盾。

(2)近代欧洲哲学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性的变化,转向了以认识论为主的研究。

近代哲学中,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都看到了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即个别与一般的矛盾,或者说,认识的对象总是以个别形式存在,认识却总是以一般的形式表现。

近代思想家与古代思想家相似,并不理解这个矛盾,并且力图去消解这类矛盾。

(3)康德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中看到了认识与认识对象的矛盾,本质上是思想自身的矛盾,而且是不可能取消的。

但他仍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矛盾,而是企图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使所有矛盾都得到调和。

(4)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发展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辩证法理论,实现了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到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论述】关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列宁在1915年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精辟地总结了他对辩证法理论的研究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结论。

(1)列宁关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论断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这就是普列汉诺夫和当时的“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理解。

由于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割裂开来,普列汉诺夫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混同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另一方面又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谈论辩证法。

其结果是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2)只有从理论性质上把辩证法归结为认识论,才能从根本上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认识理论、两种发展学说的对立。

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在统一的过程中所实现的发展。

简单地、直接地承认运动、变化和发展,还不是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理论;只有从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中去理解发展观,只有把存在的运动与思维的运动联系起来,用概念的运动去表达存在运动的本质,才能构成作为“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理论。

(3)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往往是把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部分而分别加以研究,从而造成了三者的断裂。

因为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和在马克思那里都是解决思维与存在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都表现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概念发展体系,所以,列宁才把黑格尔和马克思相提并论,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结论。

(4)辩证法产生于对人类认识史的总结。

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是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全部哲学发展。

(5)辩证法是人类认识的本性所固有的。

列宁在文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矛盾本性:任何一个命题都是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

【简答】历史合力论由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提出的。

历史创造的最终结果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有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人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来创造历史的。

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自觉预期的目的。

因此,在历史的创造中发生作用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形成了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而产生一个合力,构成了历史结果。

这个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历史总像是一种自然过程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服从同一运动规律。

个人的意志归根结底是经济的情况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意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等于零。

既然总的合力是各个人的意志融合成的总的平均数,那也就是说,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是包括在合力里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