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

合集下载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系。

它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突出了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拓展。

首先,人地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人类依赖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其次,人地关系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此外,人地关系还涉及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总之,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并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目标。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土地经济学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一)人地关系的概念l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man-nature relationship),其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l人地关系是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的变动驱动着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制度的变迁。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二)人地关系的内涵l1、人与地——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ü 反映为人类对土地直接的利用与消费,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对各类土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ü 土地资源属性的表现ü 对应土地的利用(生产)问题ü 是土地问题的根源,也是土地政策、制度的最终归宿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二)人地关系的内涵l2、人与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ü 在土地利用和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配、交换等经济关系ü 土地资产属性的表现,重点在于各类土地权利ü 对应土地的分配(制度)问题ü 解决各类土地问题的关键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1、基本层次ü 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人口密度,populationdensity)ü 反映了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ü 以此判断人地关系是相对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2、中间层次ü 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关系(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tity of land resources)ü 关键指标: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3、综合层次ü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ü 人类土地需求的多样性及世代公平问题——联合国《21世纪议程》:人口生存与生活需要,关键性资源,环境因素的健全和生物多样性,都要特别予以注意。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1. 人地关系很复杂呀!就像你和你那纠结的感情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2. 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哟!就如同你和你的好朋友,会互相改变对方。

像一些地方因为人类的开发变得繁荣起来,但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3. 人地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呢!好比天气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像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荒地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

4. 人地关系会带来后果的呀!就像你偷懒不学习,考试就会糟糕一样。

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这后果多严重啊!
5. 人地关系可是有依赖性的哦!就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

我们依赖土地提供的资源来生活,要是没有土地,那可咋办呀!
6. 人地关系也能展现和谐美好的一面呢!仿佛一段甜蜜的爱情。

像有些乡村,人们合理利用土地,与自然和谐共处,多美好呀!
7. 人地关系存在不平衡的时候啊!就类似贫富差距一样。

有的地方对土地过度索取,而有的地方却能很好地保护土地。

8. 人地关系是特别重要的呀!这还用说吗?就好比吃饭对于我们很重要一样。

我们必须重视人地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人地关系复杂多样又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生态农业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 质量。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健康。
绿色食品
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提高 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 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number {01}
目 录
• 人地关系概述 • 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实践 •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0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的定义
人地关系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地关系研究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不 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 演变。
04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
总结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粮食安 全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第一章-人地关系PPT课件

工业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 文化景观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论的立论是错误的。
.
5
(二)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白兰士
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和白吕纳 核心思想: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
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 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包 括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 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多种可能 性,它们被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
31
.

32
(七)环境感知
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
它的内涵是:人在对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 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地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人口、城市、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初中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与人地关系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人口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人地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口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的多少对人地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人口数量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密切,人口过多可能造成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过少则可能带来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受限等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不均衡也会对地球的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密集区的资源压力大,环境负担重;而人口稀少的地区,资源利用率可能较低。

2. 城市化与人地关系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

城市化导致了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变化,进而对人地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城市的用地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紧缺;城市扩张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产生压力;大量人口的集聚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等。

3. 人口迁移与人地关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流动。

人口迁移会引起原地和目的地的人地关系变化。

人口迁移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然而,人口迁移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例如,大量人口的涌入可能导致目的地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原地的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与人地关系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与人地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城市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资源和空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经社 口 济会 系 系系 统 统统
利用、改造 适应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
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

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经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思考: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除了酸雨,还有哪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
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全人类。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05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06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01
02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展”
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这三图反应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矿山开采 修水坝 建设城市
P92
活动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两幅图所反应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07
的人,
08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09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10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 “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 人 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双重身份:生产者、 双重身份:生产者、消费者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理由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第三章 人地关系

第三章 人地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 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 地制度。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 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 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
(二)耕地减少
中国历史上的耕地面积从总趋势上说是不断上升 的,但其间有波动,这种波动就是耕地面积的增 长停滞甚至绝对减少。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的连年战争是分不开的。
三、历史上的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人口循环和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 不是偶然的。
二、历史上的土地变化
和历史人口的增长趋势相似,中国历史上的耕 地面积变化也明显具有两大特征,即总趋势上 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因而,历史 上土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耕地增加和减少 的原因。这里分别讨论耕地增减的原因。
(一)耕地增加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耕地增加的途径无非是将未 加使用的宜农荒地进行开垦使用,使之适合于农 业耕作。 垦荒和屯田是中国历史上耕地增加的两种方式和 直接的原因。
第二节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一、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趋于不 断增长,这一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缓慢性 和波动性两大特征。
(一)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
在和平时期里,对于开放人口来说,人口增长取 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状态;而对于封 闭人口来说,则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对于中国人口来说,由于国际迁移对人口总量的 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口增长也 就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第二章人地关系

第二章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出要实现SD,并认为SD “强调人类通过对生物圈的管
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SD被各国普 遍接受;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不可 人为割裂开来;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生活方 式的重要里程碑。 •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 划》被认为是关系到全球未来10至20年环境与发展进 程走向的路线图,是国际社会在SD领域积极努力的最 新结晶。
• 地域空间乃是地理学的独特性视角。
从区域差异方面;从空间联系方面。
二、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 险分析;

• • •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适应论
生态论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四、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臵,人类活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 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人地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什么

人地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什么

人地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什么
人地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什么
人地关系的矛盾:
1、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其至局部改造自然;
2、自然环境变化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强烈的影响力,在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早期,这种影响召至是决定性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适应、认识和利用。

但越到晚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小,而对其改造越大;
3、在人文生态系统的演进和维持中,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类生活、行为、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4、自然环境相对人类不是必然关系,而是提供机遇或阻碍,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上宰。

人地关系研究是环境考古研究的核心内容。

1。

人地关系的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的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人地关系不?人地关系呀,简单来说,就是咱人类和咱脚下这片大地之间的种种联系!这就好比你和你最好的朋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比如说吧,咱人类得依靠大地提供的资源才能活下去,像土地能种庄稼让咱有饭吃,山里有矿产能让咱发展各种产业。

这就好像你每天得吃饭才能有精力去做你想做的事,对吧?反过来,咱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大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呀!咱盖房子、修路,不都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嘛。

你想想看,要是人类过度开垦土地,那土地不就变得贫瘠了,就好像一个人被过度消耗了精力,变得疲惫不堪。

又或者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乱排污水垃圾,那大地不就被污染了,就像一个原本干净整洁的房间被弄得乱七八糟。

咱和大地的关系可太重要啦!这可不是能随便忽视的呀!要是咱不好好对待大地,那以后大地还能好好对待咱吗?咱得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这片大地呀!
咱不能只想着从大地那里索取,而不懂得回报。

就好比你跟朋友相处,总不能一直让朋友付出,自己却啥也不做吧。

咱得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让咱和大地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所以呀,人地关系就是这么个事儿,它关乎着咱的生存和未来。

咱可不能小瞧了它,得认真对待,用心去维护和改善这种关系,这样咱才能和大地一起长久地发展下去,不是吗?。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教材教学课件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教材教学课件
全球合作与治理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未来各国将加强合作与治理,共 同应对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 调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 注重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06 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人地关系面临的挑战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破坏 、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同时农村土地闲置和浪费现 象严重。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 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0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条件
气候的适宜度是影响人口分布的 重要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往往 吸引人口聚集,而极端气候则可
能导致人口稀少。
水资源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人口分布具 有重要影响,充足的水源是维持
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 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文 明建设。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未来展望
人地关系和谐共生
未来人类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管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将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中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哈!你知道不,这人文地理学啊,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超级大拼图!它把人和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说吧,咱生活的城市,那大街小巷、高楼大厦,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群,这不就是人地关系的体现嘛!人文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的呢!它探究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娱乐,以及这些地方又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想象一下,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像有的地方过年吃饺子,有的地方却有独特的美食和庆祝方式。

这就是人文地理学要搞清楚的呀!它就像是一个好奇的探险家,努力去挖掘这些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再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承载着历史和记忆,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和变迁。

人文地理学也会去研究这些,去弄明白为什么这些建筑会出现在那里,它们又对当地的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啊,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发展、资源的利用,这些都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点呢!难道不是吗?它可不仅仅是一堆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呀!
咱再来说说人地关系。

人离不开地呀,地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我们在地上创造着属于我们的生活。

这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鱼离不开水,水因为有了鱼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人和地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要好好去认识它、探索它!这就是我对人地关系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的理解,你觉得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人文地理学姓名:何丹丹学号: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任课教师:孙春红成绩:中国 重庆2012年1 月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摘要:本文对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进行探讨,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指出人地关系的演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人类改造自然、人类顺应自然等阶段,并结合实际展示人地关系演化的过程。

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关键词:人地关系历史演化景观变化地理环境生态建设1.人地关系简介1.1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的观点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一直到“协调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注重自然—经济—社会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1.2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首先,表现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并以其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受破坏和污染的能力不同,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表现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一直影响着环境的自然景观,如城市、道路、农田;影响着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水稻田环境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显著不同;影响着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如使物种的分布范围扩大或缩小;影响着环境系统的功能,如不合理的开垦、过量采伐森林等,会使环境系统功能减退,而大力植树造林会对环境系统起着改善和加强的作用。

2.历史演进中的各阶段的人地关系2.1自然崇拜时期2.1.1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阶段是从人类有目的有意义地制造原始工具,如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等开始,并通过劳动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类通过狩猎动物和采集植物种子、根茎来利用自然环境,由于当时世界上人口不足500万,所以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极为有限,人对自然界完全是依附和依赖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处于低级水平,即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共生阶段。

但到奴隶社会后期,人类对自然已经有所认识。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发展缓慢。

对自然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

面对自然带来的灾害,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开始崇拜宗教等。

期望他们信仰的神灵能带给他们希望。

建立起许多神庙、雕塑神像等供人们朝拜。

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称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它包括日月星辰、陆地海洋、鸟兽木石等等全部生物和非生物。

甚至地上的人也是上帝用泥土捏成的,然后注入灵魂使之成为人。

上帝既然创造一切,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受上帝意志所支配,没有天命,别说世界不存在,“就是一根头发也不会从头上脱落下来”。

这样,地理学的研究必须与《圣经》协调起来,成为《创世纪》的注释,亚里斯多德的有关地理思想则被弄得和占星学混在一起。

2.1.2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强调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表达了“决定论”的人地观。

例如,在民族性格方面,他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在政治制度方面,他认为气候炎热使人身体疲惫,没有勇气,所以奴性重,通常为专制主义所笼罩。

寒带人体质和精神使人能从事长久、艰苦、宏伟和勇敢活动,保持政治自由,所以欧洲多民主政体。

在宗教方面,他认为寒带使人有自由独立精神,热带使人有顺从性格,所以北欧盛行新教,西欧盛行天主教,印度产生佛教,伊斯兰教出现于亚洲。

黑格尔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肯定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

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①干燥的高地,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

②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

③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

”从蒙古,经阿拉伯,到北非的沙漠地区,居民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好客和掠夺成性,往往侵扰周围文明国土,过着无法律制度和家长制生活。

在平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所在地,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无穷依赖、性情守旧、呆板、孤僻,过着君主制生活。

大海却需要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

人们多从事工商业,过着民主制生活。

2.1.3该时期人文体现这一时期,人类生活十分艰难,就将希望寄托给了神灵。

希望神灵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在此时,建立起许多神庙供人们朝拜,敬奉。

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争夺雅典城,主神宙斯裁定:谁能给予雅典人一样有用的东西,城便归谁。

波赛冬用他的三叉戟敲击岩石,一匹战马奔腾而出,象征战争;雅典娜用其长矛敲击岩石,岩石上长出一棵油橄榄树,这是和平的象征。

雅典人选择了雅典娜,这座神庙便用来供奉城邦的守护神。

宙斯神殿是希腊的宗教中心,由城邦和平民送来的祭品种类很多。

几百年来,一直在露天神坛叩拜宙斯。

神坛说是用献给宙斯的各种祭品的灰烬造成的。

巴特农神庙 宙斯神殿这时期,人类塑造了诸神的雕像,并建立起不同的神殿进行供奉。

虔诚地朝拜,希望诸神能保卫他们的国家、子民。

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将人们不能实现的愿望寄托给神灵。

希望神灵能指引人们一条光明的道路。

2.1.4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缺陷地理环境决定论引起了一些逻辑上的混乱,其中最严重的在于:由于环境决定论者在从事研究之先,对问题已持有一种总的看法,而没有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所以,其研究没有任何科学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将世界简单化了的狭隘观点,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当时,环境决定论却拥有许多得力的辩护者。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环境决定论才在西方学术界中衰落。

2.2自然改造时期2.2.1生产力决定论该时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生产力极大解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和范围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经历了世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煤、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动力机械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利用的广度大大增加,并产生了一些人造新产品,如化肥、人造纤维等。

而在此期间,人地关系在哲学和思想领域得以极大发展,达芬奇等一大批启蒙主义者高举理性、科学的旗帜,号召解放人性、提倡理性、反对迷信,从而揭开了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新篇章。

“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立法者”、“知识就是力量”等口号的提出,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对立关系,从而从中世纪之前“自然是不可控制”的意识走向另一个极端。

基于这种观点,使得人为环境的建立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结果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改变,人类处于改造自然的阶段。

2.2.2代表人物普列汉诺夫较早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论,他从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历史的具体方式角度出发,强调“自然界对社会生产力状况,并且通过生产力状况对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的整个思想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他还进一步指出:“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

法国的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却提出另一种人地观。

他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又反过来按照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环境包括着许多可能性,它们的被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的学生白吕纳(1869~1930)进一步传播与发挥其思想,并写了《人地学原理》(1925)一书,在欧、美影响甚大。

他认为维达尔提出的“人类的选择能力”是来自“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他说:“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

”所以“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2.2.3该时期人文体现这一时期,人们大肆修建工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有害废物,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当时的建筑物也独具特色,现在留下了许多烟囱、铁路等独特景观。

在中国的大跃进时期,人们认为只要能想到的就能实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提出,反应出人们对自然伦理的蔑视。

强调了人类意志能战胜一切自然因素。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

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2.2.3生产力决定论的缺陷生产力决定论过度高估了人类的力量,认为人类可以掌控自然。

盲目地开凿、开发自然,引起了许多环境问题,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阶段,人类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

2.3自然共生时期2.3.1适应论与生态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置,人类活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人地关系,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协调论与和谐论思想。

其中,协调,意即联系、匀称,是指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和协调,亦即指自然界多样性中的统一,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