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一)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的主体:学校教师,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利托迩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希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局限: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判定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本身。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及其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国学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主要观点: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目的性没有严密的计划性;

(2)没有阶级性,教育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示范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教育和原始礼仪中分离。

(7)男女有别,根源分工。

(8)教育水平低,专业性和集中性不强。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紧密联系。

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古代中国

(1)唐虞以前:五帝之大学,“成均”,乐教,董仲舒《春秋繁露》,古代学校的萌芽。

(2)夏代:《孟子》,“庠序学校”。“庠”:养老,教育下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序”:教射场所,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场所。“校”:养马驯马,军事训练。

(3)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发展比较完备,“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学体系格局。“国学”“乡学”之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4)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一大批教育思想家产生。儒(孔孟荀子礼记)道(老庄)墨(墨霍)法(商鞅韩非)与教育关系最密切。儒墨显学。

(5)秦朝:文化专制,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法家统治。维护统一和君主专制。

(6)汉代:规范化和定型化。官学和私学空爱情你发展。书写工具帛和纸出现。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学制系统初具规模。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封建社会管办学校制度提供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是私塾疏远的历史根源。

(7)魏晋: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九品中正制”,“严士庶之别”。士族享有受教育和优先选官的特权。“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8)隋唐:科举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

(9)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为诗书礼义春秋和五经,特别是大中论孟。

(10)明代:八股文取士。

(11)清朝:光绪31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二)古印度

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寺院学府。

四个等级:僧侣祭司,最高等级,最好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农工商业;首陀罗种姓,最低等级。

教育内容:《吠陀》。唯一教师:僧侣。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专研教义。

(三)古埃及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职官学校,文化业务训练。

设置最多,文士学校。奴隶主阶级的追求目标。“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四)古希腊罗马雅典

1古希腊,罗马:私立学校,地位较低。家庭教师,贵族子弟。中等教育,贵族富人,学习文法,拉丁修辞。

2古雅典:目的是培养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3罗马灭亡后:基督教与封建时速紧密联系。宗教垄断教育。

一是教会教育,僧院学校和大主焦教学校担任,神学,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区学校。禁欲主义,严格管理,残酷体罚。

二是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效忠领主,军事征战,风雅素养。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象征性。

3中世纪教育(5-14世纪)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唯一的教育机构:教会学校。教会教育是教育的主干。封建主的世俗教育史旁支。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事业。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意大利和法国。

4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三种类型: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中教育势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5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

个体差异主要后天形成;有教无类,贤人君子;仁为核心,最高标准;克己复礼,非礼勿动;忠孝仁爱。

教学纲领:“博之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

学思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学以致用。

2孟子

性善论。善是人的本性,存于内心。一,人性是人所独具的特征。而,人性是先天固有的,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三,人性中有善端,善的因素或萌芽。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

凡是人类都有先天的德性。人人平,“尧舜与人同尔”。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乐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只要按照自然天性施以良好教育。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是教育思想的重心。

教育思想强调以宗法关系的感情纽带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内容。

3荀子

教育作用论,“化性起伪”。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所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任何人只要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优点:否认道德先验论,肯定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为物质与因素。

缺陷:过分高估教育的力量,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来主持,而圣人如何“化性起伪”未能说明。

4道家

“弃圣绝人”,“弃人绝义”,“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富贵人的本性,就是最好教育。

5墨霍

“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亲知,闻之,说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追求理性知识。

6《学记》

地位:战国后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从正反两方面按总结了儒家啊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教育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是教学原则。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