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这是自个儿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

本人算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翼对大伙儿实用~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进展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日子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讲文解字》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进展规律,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妨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进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举行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日子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日子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妨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进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进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影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幼儿教育学基础电子课件第一章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学基础电子课件第一章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12
除了上述一些知识外,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数学、 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共同构成了一名优秀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因 此,努力掌握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是学好幼儿教育学的客观要求。
13
四、幼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有相似之处,常见的幼儿 教育学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7
三、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1.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学习教育理论的第一 步是关注现象,独立思考,这是理解与掌握任何知识的重要方法。针对幼儿教育现 象、实践存在的问题、理论上带有冲突的观点,应认真研究,独立思考,乐于探索, 勇于提出新见解,这些都是建构自己学科认知结构,提高逻辑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要与教师、同学多交流方法,帮助自己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幼 儿教育学理论。
16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 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可以按实 验场地的不同分为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人为创造的高度 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获得精确的 结果,但其结果的推广却受到限制。自然实验法是在实际自然的情境中进行实验的 方法,只能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它能较长时间地持续进行,而且其结果便于推 广。例如,在自然状态下,教师把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故事教学。其中一组 先讲故事后提问,再引导幼儿理解整个故事;另外一组先设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幼儿思考,再呈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最后,教师通过提问观察哪种教学方法 更便于幼儿学习和理解。
17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讲义以及记忆口诀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讲义以及记忆口诀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单选题20240简答题31030材料分析题22040教学设计题14040总计26150第1 节教育基础知识 第2 节小学教育第3 节小学组织与运行 第4 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5节教师专业发展 第6 节教育科学研究1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基础知识01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学概述3、教育目的4、教育制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影响人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属性1 教育的永恒性2 教育的历史性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 教育的阶级性2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1正向功能负向功能2显性功能隐形功能31、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的意志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

代表人物:(法)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4、劳动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劳动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的起源p140102口诀神宗生了利桑沛孟禄心理装着老司机凯洛夫教育的发展历程0102原始社会教育1古代社会教育2近代社会教育3现代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的教育1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1234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1234教师出现学校出现中国夏商学校萌芽西周六艺 学在官府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西方古印度婆罗门 佛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古希腊雅典 德智体美——政治家斯巴达 军事教育——军人古罗马拉丁修辞学校:培养雄辩家1234扩大规模类型增多内容丰富中国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太学隋唐科举制 六学 二馆宋元明清教材依据 四书五经明代 八股文西方中世纪欧洲社会教育骑士教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口诀近代社会教育公义法俗现代社会教育全民多现身1234教育学的发展010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儒家社会作用庶 富 教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德才兼备教育内容诗书礼仪乐 春秋教学原则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中国教育学萌芽1234学派主张墨家文史知识 逻辑思维能力实用技术 刻苦精神道家反智 愚民 遵循自然《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的雏形教学原则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西方教育学萌芽1234ABDC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为培养未来统治者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政治学》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美德“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教育学创立阶段1234夸大泛智卢梭爱自然儿童赔死心理学洛克在白板上画绅士规范心理学123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旧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教学四阶段伦理学和心理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五步探究教学法教育无目的论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陈鹤琴中国近代教育思想123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1234口诀姆有目标纳有发现瓦根找范例司机给建议才可能发展重点记忆123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02小学教育1、小学教育概述2、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03小学组织与运行1、学校管理概述2、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3、学校的运行机制三个基础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性德智体美劳全面性提高全民素质全民性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

专升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唐朝韩愈的《师说》,较系统地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外教育史上一篇出色的教师专论。

3、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思想。

4、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一一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培根2、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学者是:夸美纽斯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的学者是:洛克4、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四、教育学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2、专升本《教育理论》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批判教育学五、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范例方式教学理论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导文化的作用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教资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2、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3)封建社会中国:战国——清末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口诀: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分章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分章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3.教育的起源5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6.人的身心发展规律7.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8、教育目的的概念10、教育目的的功能:1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2、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1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文化的代表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2)孟子,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3)墨子创立墨家学说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5)王充唯物主义哲学家著《论衡》。

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一)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的主体:学校教师,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

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利托迩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希能。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局限: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判定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本身。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及其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国学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主要观点: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

也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1)目的性没有严密的计划性;(2)没有阶级性,教育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示范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6)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教育和原始礼仪中分离。

(7)男女有别,根源分工。

(8)教育水平低,专业性和集中性不强。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紧密联系。

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古代中国(1)唐虞以前:五帝之大学,“成均”,乐教,董仲舒《春秋繁露》,古代学校的萌芽。

(2)夏代:《孟子》,“庠序学校”。

“庠”:养老,教育下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

“序”:教射场所,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场所。

“校”:养马驯马,军事训练。

(3)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发展比较完备,“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官学体系格局。

“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4)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一大批教育思想家产生。

儒(孔孟荀子礼记)道(老庄)墨(墨霍)法(商鞅韩非)与教育关系最密切。

儒墨显学。

(5)秦朝:文化专制,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

法家统治。

维护统一和君主专制。

(6)汉代:规范化和定型化。

官学和私学空爱情你发展。

书写工具帛和纸出现。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

学制系统初具规模。

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封建社会管办学校制度提供基本框架。

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是私塾疏远的历史根源。

(7)魏晋: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九品中正制”,“严士庶之别”。

士族享有受教育和优先选官的特权。

“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8)隋唐:科举制度。

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

(9)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为诗书礼义春秋和五经,特别是大中论孟。

(10)明代:八股文取士。

(11)清朝:光绪31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二)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寺院学府。

四个等级:僧侣祭司,最高等级,最好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农工商业;首陀罗种姓,最低等级。

教育内容:《吠陀》。

唯一教师:僧侣。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专研教义。

(三)古埃及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文化业务训练。

设置最多,文士学校。

奴隶主阶级的追求目标。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四)古希腊罗马雅典1古希腊,罗马:私立学校,地位较低。

家庭教师,贵族子弟。

中等教育,贵族富人,学习文法,拉丁修辞。

2古雅典:目的是培养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3罗马灭亡后:基督教与封建时速紧密联系。

宗教垄断教育。

一是教会教育,僧院学校和大主焦教学校担任,神学,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背诵的学习方法。

教区学校。

禁欲主义,严格管理,残酷体罚。

二是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效忠领主,军事征战,风雅素养。

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象征性。

3中世纪教育(5-14世纪)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唯一的教育机构:教会学校。

教会教育是教育的主干。

封建主的世俗教育史旁支。

教会垄断文化教育事业。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城市学校和经院哲学。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意大利和法国。

4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三种类型: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中教育势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5近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个体差异主要后天形成;有教无类,贤人君子;仁为核心,最高标准;克己复礼,非礼勿动;忠孝仁爱。

教学纲领:“博之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而知之”,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

学思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学以致用。

2孟子性善论。

善是人的本性,存于内心。

一,人性是人所独具的特征。

而,人性是先天固有的,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三,人性中有善端,善的因素或萌芽。

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

凡是人类都有先天的德性。

人人平,“尧舜与人同尔”。

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乐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说明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

只要按照自然天性施以良好教育。

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是教育思想的重心。

教育思想强调以宗法关系的感情纽带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内容。

3荀子教育作用论,“化性起伪”。

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所有,而是“积伪”的结果。

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

任何人只要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优点:否认道德先验论,肯定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为物质与因素。

缺陷:过分高估教育的力量,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来主持,而圣人如何“化性起伪”未能说明。

4道家“弃圣绝人”,“弃人绝义”,“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富贵人的本性,就是最好教育。

5墨霍“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获得知识的理解,“亲知,闻之,说知”。

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追求理性知识。

6《学记》地位:战国后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从正反两方面按总结了儒家啊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教育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是教学原则。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

(4)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等”,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6)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以认识论和形式逻辑为基础。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

第一,苏格拉底讽刺。

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助产术。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2柏拉图《理想国》。

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

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人民走向光明。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交易,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争议国家的工具,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式的哲学家。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政治学》。

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程帮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人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不可受教育,即不包括奴隶。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三)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深受人文主义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一,教育要顺因自然规律,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二,系统论著班级授课制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如《世界图解》。

2卢梭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尔》。

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为的教育观。

“出自造物者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

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3康德1776年在德国的格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