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
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篇一:坳句与拗救《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大家来审查一下吧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
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
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
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
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
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 4个基本句式:A1仄仄平平仄 A2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A1的变体B2 平平平仄平─—A2的变体B3仄平平仄仄─—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A4的变体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A1的变体C2 平仄仄平仄─—A1的变体C3仄平平仄平─—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A3的变体,称为“特拗” 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 D1 仄仄平仄仄─—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3仄仄平仄平─—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拗句和拗救
拗句和拗救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xiǎo 筱韵),处处闻啼鸟(niǎo筱韵)。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ǎo筱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一字该平而仄,犯“孤平”,当句救,第三字变为平)平仄平平仄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
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拗句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4)大拗
本来本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三小类中可以解释,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将这部分单独列出来,因为这部分也是很多诗词楹联爱好者急需学习和要掌握的。
拗救大全
拗救大全一、本句自救孤平五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一字拗造成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句:仄仄仄平仄仄平三拗造成孤平拗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三拗五救二、五言四字七言六字不分明本句自救,形成特殊拗格句式五言:正格:平平平仄仄大拗:平平平平仄四拗不分明拗救:平平仄平仄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七言: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大拗:仄仄平平平平仄六拗不分明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五救,五六平仄互换成特拗句注意:特拗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否则孤平。
锦上添花式本句自救只限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三种句式:一拗三救,反之亦然。
三、出对句互救(出句拗对句救,反之亦可,)第一种:五言出句一拗,对句一救正格出句:平平平仄仄,对句:仄仄仄平平互救出句一拗仄平平仄仄,对句一救平仄仄平平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互救出句三拗: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句三救:平平平仄仄平平注意:只限于仄拗平救,而不能平拗仄救。
否则必犯“孤平”。
第二种:五言均用第三字、七言均用第五字互救,另两罕见救格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救格: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三字互救罕救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四拗对句三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救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字互救罕救格: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六拗对五救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五言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本句已一拗三救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对句又一三互救七言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本句已一拗三救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对句又一三互救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其一:正格三仄脚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对原则)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完整)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谈起拗句和拗救,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常常感到茫然,所以经常有博友问起这个问题.拗句和拗救之所以让初学者感到茫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
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
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
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若要补救,则: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可仄,下同)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四、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这个原则很重要,可惜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掉.笔者见过很多有一定功底的诗词爱好者不注意遵守这条规则。
格律诗拗救
格律诗拗救近体诗中,凡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是拗句。
句子中出现了拗字,一般就要在相关的某个地方做补救,称作拗救。
拗救是后人根据唐人格律诗的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某个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适当的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常见方式,有本句救、对句救和半拗可救可不救三种。
1、本句自救在仄平脚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
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
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若用了仄声,而第一字用了平声,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说是用第一字的平声救了。
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分别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换用平声字作为补偿,即“救”。
2、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
3、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
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字)依旧保持平声。
格律诗拗救的原理
格律诗拗救的原理
格律诗中的拗救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对不合平仄格律的句子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当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为了使声律和谐,需要在适当的位置上将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
这种情况常见于五言和七言的句子中。
根据规则,五言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如果在第一、三、五字的位置上出现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的情况,就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拗救。
七言则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仄起仄收格式中,如果出现类似问题也需要进行拗救。
拗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句自救,即在本句中调整字的平仄;另一种是对句补救,即在对句中调整字的平仄。
对于五言来说,如果在第一字位置出现拗,就需要在第三字位置进行补救;如果在第三字位置出现拗,就需要在第五字位置进行补救。
对于七言来说,如果在第一字位置出现拗,本句不救,但可以适当调整以追求平仄和谐;如果在第三字位置出现拗,需要在第五字位置进行补救。
总的来说,格律诗的拗救原理就是通过调整句子中字的平仄,使整个句子的声律和谐,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拗救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诗歌的整体美感。
拗句与救拗
拗句与救拗一、拗句与基本句式的变格我们知道,“奇活偶定”的变通规则,就是指除了尾字外,其它奇序字可平可仄、用字灵活;而偶序字通常必须按基本句式之律格用字。
实际上,这一变通规则并不是不受约束而任意“活”的。
它要以避免出现“孤平”、“三连平”、“三连仄”之拗句为前提的。
所谓“孤平”“三连平”“三连仄”仅对五言诗而言,对于七言诗,只需对诗句后五言(后面五个字)按五言诗的规则处理即可。
格律诗以四个五言格律基本句式为基础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格律基本句式中哪些奇序字可平可仄的。
为此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孤平”、“三连平”、“三连仄”。
(1)所谓“孤平”,就是指除了尾字外,五言诗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者(对于七言诗句只考察后五言),但“仄仄仄平平”基本句式除外。
(2)有的学者认为,孤平只对“平平仄仄平”句式而言;对于其它句式,即使只含有一个平字,亦不算孤平,而叫“拗句”。
(3)所谓“三连平”,就是指诗句尾部是连续三个平声字者。
(4)所谓“三连仄”,就是指诗句尾部是连续三个仄声字者。
凡含有“孤平”、“三连平”、“三连仄”的诗句,谓之“拗句”(有的学者不称“孤平”为拗句)。
拗句可以挽救,谓之“拗救”或“救拗”。
拗句可以在本句中挽救,谓之“自救”;也可以在同联的另一句中进行挽救,谓之“他救”。
下面我们根据“奇活偶定”的变通原则,来讨论上述基本句式的所有变格句式。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的变格根据“奇活偶定”变通原则,该句式,我们可得以下几种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基本格式)([平]平)仄仄仄平仄(变格一)([平]平)平仄平平仄(变格二)([平]平)平仄仄平仄(变格三)其中,变格一犯“孤平”,其自救格式便是第一句式或第四句式,故变格一不可取。
也就是说,该基本句式,对于五言句式来说,只有三种句式(包括基本句式——对句救拗的句式不在本节讨论范畴(下同))。
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对于七言句式来说,则有六种句式(包括基本句式——对句救拗的句式不在本节讨论范畴(下同)),这是因为七言诗句之前面比五言诗句多出来的迭声可有两种格式即“[平]平”。
“拗句”与“拗救”
“拗句”与“拗救”我们学习了五言律绝,七言律绝的各种体式,知道了律句中每隔两个字转换一次平仄的规律,但是看前人名句,有很多不符合这样标准平仄规范的句子,除了一三五不论外,还有在二四六位置不合标准平仄规律的地方,这样的句子是否符合格律要求呢?由此我们引出了两个概念,“拗句”与“拗救”。
凡是近体诗中不合平仄规范的字眼,称之为“拗”,用调整其他字句平仄的方式使含有拗字的诗句符合格律的做法,称之为“拗救”,下面我们就分述近体诗中各种拗句及补救方法。
(1)本句自救。
虽然近体诗的平仄关节点在于二四六字,一三五本可不论,但众多唐宋大家的作品中,还是有意无意之间用了补救手法,使诗句音律更加和谐,比如:①第一字当平而仄,第三字易仄为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曙光初照演兵场(《为女民兵题照》)②第一字当仄而平,第三字易平为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斑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2)孤平自救。
我们知道,孤平是近体诗中大忌,但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当平用仄,难免造成“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孤平句式,如何补救呢?我们只需把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变仄为平即可,试举两例:①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怀》)本句标准格式为“平平仄仄平”,但“北”字变平为仄,第三字位置“江”必为平声,才可以避免孤平。
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本句标准格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晓”字变平为仄,第五字位置“犹”必为平声,才可以避免孤平。
唐宋格律诗中,这样的孤平自救句式很多,再看如下例句: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潘岳悼亡犹费词(元稹《遣悲怀三首》)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有时,一首诗中连续出现两处孤平自救句式,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五分钟搞懂格律诗的拗救——只为赏析更通顺,创作更简单
五分钟搞懂格律诗的拗救——只为赏析更通顺,创作更简单我这里所说的五分钟搞懂,是基于格律知识基本已经掌握的情况。
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
有拗救的格律诗,可以称作拗律体,不视为出律。
学过格律的朋友就知道格律分析以五言为主,七言相对只是在前面增加两字平仄,对结构关系没有影响。
拗救也一样,所以我们用五言来分析拗救。
拗救的方法,分为三种。
句内拗救五言中的“平平仄仄平”是平起平收格式。
如果首字不论,这种五言格式的第一个字发仄音,就会出现“仄平仄仄平”,即“孤平”。
孤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需要做出拗救的。
这种出律的拗救方式就是把第三字原本发仄声的字换成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念起来通顺一些——注意,整体并没有失替,这种句内拗救与律句规则无关,只是拯救孤平。
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就是这种句内自救孤平的例子。
对句拗救对句拗救是在出句无法进行自救的情况下,通过下一句中的字平仄调整来做出拗救。
这种拗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
如果第四字的仄音字变成了平声字,就出现二四六关键位置上的失替,必须做出拗救,而本句已经接近最后一个字,所以只能在对句拗救。
三四字全部变成仄音,是大拗,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像这种极端情况,我们如何在对句做出拗救呢?作为“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平仄原为“平平仄仄平”,把第三字的仄音换成平音,既保证了对句本身不失替,又救了出句。
所以“向晚意不适”的对句是“驱车登古原”,平仄连起来就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格式中三四两字出律的拗救。
混合拗救“仄仄平平仄”的出律,需要对句拗救,而“仄仄平平仄”的对句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在对“仄仄平平仄”出句拗救的同时,“平平仄仄平”也很有可能出现“孤平”的现象,需要进行自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
谈起拗句和拗救,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常常感到茫然,所以经常有博友问起这个问题。
拗句和拗救之所以让初学者感到茫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
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
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
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
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
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
在王力教授的书中,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了“一般用于第三句和第七句”,但在《汉语诗律学》中,王力教授还列举了前人把这个句式用于其他位置的很多例子。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
本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
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
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
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若要补救,则:
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可仄,下同)
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四、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这个原则很重要,可惜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掉。
笔者见过很多有一定功底的诗词爱好者不注意遵守这条规则。
综上所述,律诗中的拗句和拗救问题,可以更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条:
【1】“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可理解为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正常使用,不算拗句。
【2】“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本句自救,以避免孤平。
【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第四字或第三、第四两字均仄时,对句第三字须用平声补救。
仅第三字用仄时可救可不救。
对句用“仄平平仄平”时就是一字两救。
【4】拗句和拗救,在一首诗里面一般只出现一次。
通过以上整理,拗句和拗救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希望能对初学旧体诗词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师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