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简述血培养的采血指征
简述血培养的采血指征
血培养指在医学上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以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进行诊断疾病的技术。
由于血液中的病原体检测的效率很高,血培养也成为诊断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血培养的采血指征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病背景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血培养的采血指征包括以下情况:一是病情严重、恶化的患者。
当患者病情出现严重恶化时,可能感染了病原体,医生会利用血培养确定病原体,确定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开展治疗。
二是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当患者出现细菌性感染,血培养可以检测出感染病原体,以及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感受性,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是伴随有出血的患者。
在外科手术和急诊治疗患者中,由于可能存在造血系统的损伤和感染,对血液的检查尤为重要,血培养可以帮助诊断者及早发现出现的潜在感染。
四是脊髓液检查异常的患者。
脊髓液检查异常表明患者可能存在感染,因此需要血培养进行检测,以确定感染病原体,并判断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感受性。
五是输血反应的患者。
对输血反应的患者,通常可以考虑血培养,以检测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协助医生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同时,血培养的采血指征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诊断某些特殊病原体的感染,如结核杆菌、肝炎病毒、念珠菌等,也可以用于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其对病原体的敏感性。
总而言之,血培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技术,培养的采血指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以确定病原体,并开展有效的治疗。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SOP)一、采血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二、标本采集时机: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三、采血的标准流程1、标本采集部位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
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其诊断价值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
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10,11,12]。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1.3 血培养的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是通过培养静脉、动脉或冲洗液中的细菌和真菌来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临床诊断工作中, 血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直接检测出感染源, 有助于及时给患者治疗。
但是, 血培养具有技术难度大、工作量大、时间长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血培养的指征。
1.发热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因此具有发热的患者是血培养的指征之一。
2.并发细菌性感染的高危因素
患有一些疾病或因素,如血液病、器官移植、外伤、手术后、紧急插管、全身性免疫缺陷等,容易导致细菌性感染,因此也是血培养的指征之一。
3.怀疑感染灶
疑似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都是血培养的指征。
4.治疗反应不良
临床上有些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时候需要通过血培养来确定病原体,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5.感染病原体未知
对于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菌种类不清楚的情况,需要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种类,以加强治疗。
6.患者病情严重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突发性感染性休克、高热、全身败血症等都需要进行血培养。
7.预防性血培养
对于在手术、医疗器械使用等操作之前进行预防性血培养,可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出现,也是血培养的一种指征。
8.观察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血培养,以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感染是否已经得到控制,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 掌握血培养的指征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医护人员应了解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以便在诊疗过程中减少病情恶化, 加强治疗效果,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血培养采样、送检、检验方法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2.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最后用70%酒精脱碘。
严格执行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
注意对碘过敏的患者,只能用70%酒精消毒,消毒60秒钟,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血培养运送采集指南
陕西省人民医院血培养申请、标本采集和运送指南血流感染指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可感染血管外组织。
一般地,应通过血培养进行病原学诊断,其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规范我院血培养的申请、标本采集和送检,特制定陕西省人民医院血培养申请、标本采集和运送指南,请严格遵照执行。
1.血培养的临床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分压<32mmHg)等。
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2.血培养的申请临床医师申请血培养时,应在填写一般项目的同时注明临床诊断、与感染有关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证据等,同时应注明抗生素、激素应用情况等。
并请在采集血液标本并注入相应的培养瓶后,在申请单上注明采血量和采集时间。
3.血培养标本的采集3.1.采集时机怀疑血流感染时,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为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
3.2.血培养的次数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应采集两套血培养(1套血培养=1个需氧瓶+1个厌氧瓶)送检。
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30-60分钟)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两份静脉血,每份血标分别注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送检。
当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应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培养,具体见6.1和6.2。
婴幼儿患者,应采集两份血培养。
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30-60分钟)从2个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两份静脉血,每份血标注入一个需氧瓶中送检。
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征、温度、采集、采血量及皮肤消毒对结果影响
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征、温度、采集、采血量及皮肤消毒对结果影响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征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即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备注: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血培养一定要大于 38.5 ℃时采集1、在寒战或发热初期时就要采集。
2、在抗生素应用之前采集最佳,如果已经开始应用抗生素应在下次抗生素应用前。
3、除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采集血培养的 2~5 天内不建议重复采集。
血培养一定要采集2套1、对怀疑菌血症成年病人,同时在不同部位采集 2—3 套(双套:双侧上肢静脉;双瓶:每套包括 1 瓶需氧菌瓶,1 瓶厌氧菌瓶)。
2、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真菌血症患者,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酌情于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多次采血或动脉采血进行培养。
3、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从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若采血量充足,注射器采集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如为蝶翼针,因其有一段塑料导管,应先注入需氧瓶,再注入厌氧瓶。
若采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
采血量采血量是影响细菌检出率的关键因素。
现有指南建议:1、成人每瓶采血量需要 8—10 mL,或按说明书采集。
2、儿童每瓶需血液为 3—5 mL,婴儿每次血量为 1—2 mL。
婴幼儿及儿童采血量不应超过患者总血量的 1%,具体采血量参考说明。
可以经导管采血建议直接静脉采血,不建议静脉导管内采血。
对于儿童等穿刺困难的群体是否适用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怀疑导管感染时采血培养保留导管的患者:至少采集一套静脉外周血培养,同时应尽快采集等量的一套导管血培养。
拟拔除导管的患者:至少采集一套静脉外周血培养,无菌操作拔除导管,剪切导管尖端 5 cm,采用 Maki 半定量培养。
皮肤消毒对血培养结果影响有。
采集血培养时,消毒剂选择很重要,而消毒待干时间更能降低污染率。
具体可按三步法或一步法进行操作:血培养采集及运送注意事项:。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转运
血培养标木采集与转运标准操作规程一、采血指征1.菌血症,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应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C或 36°C;(2)寒战;(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X×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 32 mmHg;(4)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心率>90次/分钟;(6)皮肤黏膜出血;(7)昏迷;(8)多器官功能障碍;(9)血压降低;(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2.同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即釆集血标本。
(1)医院获得性肺炎;(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48小时;(3)有免疫功能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带有血管导管超过1天或者拨出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体温〉38℃)、寒战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采血釆集时机、套数、采血量1.菌血症(1).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釆集;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或选择含有吸附抗菌药物成分的血培养瓶。
(2)急性发热患者,应在10分钟内采集(3)成人每次采集2〜3套,同时分别在不同部位采集,每个部位应需氧和I 厌氧培养各一瓶,每瓶采集8〜10 ml,或按照说明书。
|(4)儿童应立即采集;在两个部位分别采集,通常仅采集需氧瓶;采血量一般不超过总血量1%,或参考说明书。
(5)儿童在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亲产褥期患腹膜炎、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一、血培养指征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一)消毒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的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入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要注明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四、运送要求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如果对病原学诊断不重视,会导致抗菌药物使用的泛滥和耐药菌的。
二、采血时机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或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以寒战或发热前一小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1、准备:做好手卫生;检验血培养瓶有无破损与有效期。
2、消毒: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皮肤消毒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3、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入厌养培养瓶,然后注入需养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轻轻混匀以防凝固。
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1、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2、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只采单一的血培养是不允许的。
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无需重复采集血培养。
3、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4、采血量: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不少于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不少于2ml。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同时采集多种血样时应先注入血培养。
最好在5分钟内采集从不同部位获得2-3套血培养(40-60ml血液)5、未用的培养瓶需保存在15~25℃室温即可。
三、运送要求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如果不能与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血培养临床操作规范(2017版)
血培养临床操作规范(2017版)血培养,是一种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一种人工培养法。
我国卫生部在2017年9月发布了新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其主要内容如下:一、采血指征: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
1. 体温>38℃或<36℃.2. 寒战.3. 外固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L).4. 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5. 心率>90次/min6. 皮肤黏膜出血.7. 昏迷.8. 多器官功能障碍.9. 血压降低.10. 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3-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二、采血时间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集。
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最佳。
三、采集套数成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2d-5d内无需重复采集。
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
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瓶。
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产褥期患腹膜炎,或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症、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
考虑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时,宜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四、采血量成人每瓶采血量8mL-10mL,或按照说明书采集,婴幼儿及儿童采血量不应超过患者总血量的1%,具体采血量参考说明书。
若采血量充足,注射器采集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碟形针采集的血液反之。
若采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
五、采集方法1. 采集静脉血:仅在评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采集导管血。
血培养宜单独采血,与其他检测项目同时采血,应先接种血培养瓶,以避免污染。
2. 采集前做好手卫生,静脉穿刺点选定后,去除血培养瓶的塑料瓶帽,切勿打开金属封口环和胶塞,使用75%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自然干燥60s。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一、采集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培养:
1.高烧: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或减少。
4.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5.疑似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二、采集时机
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是在患者发热或寒战发作时,或者在未使用抗生素前。
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血培养。
在成人中,血培养应在发病后72小时内采集。
三、采集方法
1.准备:准备好所需器材,包括血培养瓶、注射器、消毒剂等。
2.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
3.采集:从患者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分别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每套血培养应抽取8-10ml血液,儿童为1-5ml。
4.轻摇:采血后轻轻摇动血培养瓶,确保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5.送检:将血培养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
四、运输和储存
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直射。
在储存期间,应保持血培养瓶直立,避免剧烈震动,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流程的标准操作,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标准操作规程(SOP)一、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一)发热(≥38℃)或低温(≤36℃)(二)寒战(三)白细胞增多(>10x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四)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x109/L)(五)血小板减少(六)皮肤粘膜出血(七)昏迷(八)多器官衰竭二、采血时机(一)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二)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最好在下次用药前采集;(三)寒战和发热初起时采血可提高培养阳性率,心内膜炎(持续性菌血症)例外;(四)怀疑血流感染时应尽早采血,不要强调体温超过38℃才抽血,而错过时机。
三、血培养标本采集次数(一)留置深静脉导管且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希望保留深静脉导管者至少2套(1套血培养定义:从一个部位如静脉穿刺或静脉导管所获血液的培养,不论被接种在1个还是多个血培养瓶内)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并各自做好标记;2.决定拔除深静脉导管者从独立的2个外周静脉部位,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同时无菌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末梢送实验室(实验室采用Maki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二)未留置深静脉导管或怀疑的BSl并非导管相关1.怀疑血流感染时,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2.当怀疑骨髓炎、脑膜炎、肺炎和肾盂肾炎合并菌血症时,在抗菌药物使用前从不同部位抽取2套血培养,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建议≤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3.对不明原因的发热、亚急性心内膜炎,抽取3套血培养;心内膜炎患者起始采集的3套血培养24小时内报告阴性,则继续采集2套血培养;(三)在采血2~5天内,无需重复做血培养,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除外。
四、皮肤消毒及采血步骤(一)皮肤消毒前,先检查血培养瓶有无损坏或超过保质期,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干燥;(二)用2根安尔碘棉签,以穿刺点为圆心,以约5cm直径画圈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至少30s。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精品文档]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标本采集时机: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
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
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一、血液培养1、血液培养的送检指征:⑴症状指征:发热(≥38℃)、皮疹、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神志不清、昏迷或休克。
⑵疾病指征:化脓性病灶或损害、粘膜损伤性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血液疾病及恶性肿瘤、艾滋病、呼吸道感染或呼吸衰竭、长期输液或导管介入疾病、血液透析患者。
2、采集流程:⑴培养瓶消毒程序:75%酒精擦拭橡皮塞,作用60秒后,用无菌棉签清除橡皮塞表面残余酒精;⑵皮肤消毒程序:75%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从穿刺点向外花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3cm以上,作用60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⑵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成人:5-10ml,婴幼儿1-2ml),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并立即送检。
3、注意事项:⑴血培养采血最好不要和其他检验项目采血同时进行,否则应先采血培养标本;⑵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⑶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取血;⑷建议在患者出现寒战、体温升高前采血。
如患者有明显的发热前期症状,在患者寒战前或寒战后1h内采血可提高阳性率;⑸应同时在不同部位或在不同时间段内采集2次以上标本,只采集一瓶的血培养标本是不允许的,因为一瓶血培养标本的培养结果很难解释是致病菌还是污染菌。
⑹一般情况下(怀疑为持续性菌血症者除外),在采血后的2-5天内,无需重复采血培养标本。
二、脑脊液培养1、脑脊液培养的送检指征:⑴症状指征:发热等感染性全身性症状、颅内压升高症状、脑膜刺激症状等。
⑵疾病指征:化脓性、非化脓性脑膜炎。
2、采集方法:检查和细胞计数、⑵经脑室导管采集:无菌操作采集脑部脓肿或活检标本的抽吸物,立即送检。
3、注意事项:⑴如果只采集了一管脑脊液,应首先送到细菌室;⑵做脑脊液培养的同时,建议同时做血培养。
三、胸腹水培养1、胸水培养的送检指征:⑴症状指征:多伴有胸痛、发热、胸腔积液。
⑵疾病指征:细菌性肺炎引起的胸膜炎、真菌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
2、腹水培养的送检指征:⑴症状指征:腹部有积液伴腹痛、呕吐、肌紧张、肠鸣音弱或消失等。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20200722174844)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患者岀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A38 C)或低温(W 36 C),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 X 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X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岀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岀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岀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分压<32mmHg ;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 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标本采集时机: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 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 至5 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
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个血培养[2]研究表明[3],只做1 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岀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正确地执行血培养程序并准确解读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1. 发热发热是血液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此背景下,血液培养是必要的。
此外,在手术后和严重外伤或创伤后必须进行血液培养。
2. 寒战或寒冷感寒战或寒冷感是感染的早期症状之一,也是血液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没有明显其他感染症状的情况下,也应该进行血液培养。
3. 心跳加速心跳加速也是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此背景下,血液培养是必要的。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肺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经常发生于感染患者中,特别是细菌性感染。
此时进行血液培养是必要的。
5. 脓肿或败血症脓肿或败血症是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同样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便确定有关微生物的信息。
6.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手术后有发热的症状时,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排除感染。
7. 体外循环术后在进行体外循环术后,发热和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必须进行血液培养。
8. 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患者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排除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
综上所述,血培养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对于病人的治疗至关重要。
上述八大指征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血液培养的相关知识,并仔细执行好血液培养程序。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规范血培养的标本采集
血标本采集方法
(一)静脉血标本(最常用) (二)动脉血标本(血气分析) (三)毛细血管标本(血常规)
静脉血标本分类及目的
全血标本
血清标本 血培养标本
血沉、血常规、
凝血机制检测等
血清酶、脂类、 电解质、肝功能
血中的致病 菌
注意事项
(1)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处 抽取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最好在对侧采集)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2
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数量:
研究结果 ➢一套血培养的阳性率为65% ➢二套血培养的阳性率为80% ➢三套血培养的阳性率为96%
1套血培养定义:从一个静脉穿刺部位或静脉导管 所获血液的培养,不论被接种在1个还是多个血培 养瓶内只能算是1套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3
1. 留置深静脉导管且怀疑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
b. 男性:先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后用清水 冲洗,留取中段尿
c. 儿童、婴儿:先以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外阴 部或外生殖器,将无菌试管对准尿道口, 待尿排出后送检
采集方法
➢ 中段尿采集方法 (最常用) ➢ 集尿法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时,可用一清洁容器,
留24小时尿取其沉渣10-15ml送检 ➢ 未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法 ➢ 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
注射器抽取尿液。 ➢ 肾盂尿采集法 ➢ 膀胱穿刺采集法
中段尿采集方法
a. 女性:成年女性外阴部先以肥皂水清洗, 再以无菌水冲洗,然后排尿弃去前段尿, 留取中段尿10ml左右于无菌试管内送检
菌操作同时采集2套血培养。 (2)当任何部位感染怀疑合并菌血症时,在抗菌药物使用
前从不同外周静脉穿刺部位同时采集2套血培养。 (3)对不明原因的发热、亚急性心内膜炎,建议抽取3套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标本采集时机: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
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
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
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标本采集时机:
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
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
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个血培养[2]
研究表明[3],只做1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
单瓶或单套血培养不仅检出率不高,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很难做出临床解释,应该坚决予以废除。
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后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
一般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
但有两个例外:一是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于其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连续血培养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地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5]。
1.1.4 血培养的采血量:
要求: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20~30ml, 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
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应少于患儿总血容量的1%,每瓶不少于2ml。
对于采用成品血培养瓶的实验室,必须按照血培养瓶生产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
说明:血培养采血量是影响病原菌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可变因素[3,4,6,7]。
一般情况下,成人菌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细菌浓度为1~10CFU/ml,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时,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3,4,7]。
儿童患者同样有数据表明检出率与血培养的采血量成正相关[8],但由于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一般约为成人血流感染病原菌浓度的10倍,血培养标本量无需等同于成人。
但是,儿童也可能发生低水平的菌血症,血培养采血量要根据患儿的血容量和年龄确定。
1.1.5 血液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
要求: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的组合。
当采血量不够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剩余标本再接种入厌氧瓶。
说明:采用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的血培养组合与采用2个需氧瓶的组合相比,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9]。
真菌和严格的需氧菌(如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几乎全部只能从需氧瓶中分离到。
1.2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1.2.1 皮肤消毒与防止血培养污染
要求:使用碘伏、碘酊、次氯酸或洗必泰作为血培养的皮肤消毒剂,碘酊的作用时间不能少于30秒,碘伏的作用时间则需要1.5~2分钟。
说明:碘酊与洗必泰的效果大体相当。
洗必泰的作用时间和碘酊一样,但是没有过敏反应,因此在静脉穿刺完成后不必擦去,但不能用于小于2个月的婴儿皮肤的消毒。
对年龄小于2个月的新生儿,需使用70%的异丙基乙醇进行皮肤消毒。
消毒剂需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
1.2.2 标本采集部位
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
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其诊断价值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
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10,11,12]。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2.3 减少血培养污染的注意事项
要求: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0%异丙醇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严格按照1.2.1所述皮肤消毒方法操作,并等待足够消毒时间。
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待穿刺部位,除非带有无菌手套。
不推荐采血后更换注射器针头接种血培养瓶,采用真空采血装置能降低污染率。
说明:无论采用何种采血方法,血培养可接受的污染率通常是≤3%[13]。
研究表明,经过专门培训的熟练抽血者采集血培养的污染率为3%,而未经培训的住院医生和护士污染率则达11%。
因此对临床护士就血培养标本采集进行专门的、严格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3 血培养标本的运送
要求:采血后应该立即送检。
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需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说明:血培养瓶在接种前、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否则会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死亡。
接种后的培养瓶最好立即送到实验室,最迟不能超过2小时。
自动化连续监测系统虽有允许延迟上机监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延迟上机时间,否则可能导致检测时间延长甚至假阴性结果。
1.4 血培养标本的拒收标准、
遇到下列血培养标本应拒收并且要求重新采集标本:
1.血培养瓶上贴的标签错误或未贴标签。
2.血培养瓶渗漏、破裂或明显污染。
3.血液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