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词,短语,句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人类的语言是有声音、有意义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这便是语法单位基本的特点。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我们来看下边这个句子: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这是一个最大的语法单位,我们把它尽量小的切分,就成了: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切下来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都不能再切分了,是一个个的语素了。这里的“沙发”只是一个语素,是英文sofa的译音,表达一个意义,所以不能再切分。

由此可见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一是有意义。

普通话里的单音节词不超过1400个,而语素远比这个数目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音节要代表许多个不同的意义。例如xīn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 “辛(辛苦)、新(新人)、心(心脏)、锌(锌矿)、薪(薪金)、芯(灯芯)、馨(馨香)、欣(欣喜)”等几个语素。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xīn这个音节就分别写成了不同的形式,替我们作了分析语素的工作。可是,并不能说,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汉字的形、音、义和语素的关系,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个音节代表几个语素,可以分别用几个汉字表示之外,还有如下的一些情况。

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读同一个音。例如,“副”(fù)这个字就可以代表三个语素:“副①”,表示第二的,次级的意思,如“副主任”、“副食”;“副②”,表示相称,如“名不副实”;“副③”,表示某种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一副手套”“一副担架”。

一个音节只表示一个语素,写成一个汉字。例如:shéi-谁,zěn-怎,wá-娃,sēng-僧,hén-痕,cè-恻。这种情况的例于比较少。

一个语素可以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例如:“搜集”的“搜”可以写成“蓃”,苏醒的“苏”可以写成“苏”,这就是所谓异体字。

几个不同的音节,表示不同的语素,却写成同一个汉字。例如:chā-差(差别),chà-差(差劲),chāi-差(差使),cī-差(参差)。

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可以包含两个语素。例如:“俩(liǎ)”“仨(sā)”念起来虽然只有一个音节,但实际上都包含了两个语素,“俩”即“两个”;“仨”即“三个”。

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蜈、蚣……

有的汉字在某个场合下代表语素,在某个场合下又不代表语素。例如:“沙、发、巧、力、马、克、达”分别都是语素;而在“沙发”、“巧克力”、“马达”中,

它们只作为一个音节的符号,都不是语素了。

语素如果按音节划分,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分别举例如下。

单音节语素: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双音节语素,这主要是古代的联绵字和音译外来词。联绵词,如:踌躇、狼狈、葫芦、葡萄、彷徨、徘徊;音译外来词,如:琵琶、尼龙、咖啡、咔叽。

多音节语素,主要是音译的外来词。例如:凡士林、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

单音节语素有的能独立运用,因而能独立成词,如“人、跑、我、拉、红……”这样的语素称之为“成词语素”;有的则不能独立运用,因而不能单独成词,如“民、们、机……”这样的语素称之为“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它永远不可能是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不能保证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词,例如“人民”里的“人”就不是词,它在这里是以语素的形式出现的,是“人民”这个词的组成成分,不能拆开,当中也不能插入其它成分。

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少数的语素,不仅不能独立成词,就是跟别的语素组合时位置往往也是固定的。例如:第一、老大、阿毛、剪子、画儿、石头、我们。里面的“第、老、阿,于、儿、头、们”的位置,或前或后是固定了的,不能变换。我们称这样的语素为附加成分,也有人称它们为词缀的。这种附加成分的意义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它眼前面讲到的“葡、萄、蜈、蚣”之类不同,前者有不大明确的意义,后者没有任何意义。

能独立成词的语素,词和语素的外延是重合的,一个语素一个词,这样的词叫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形成,其构造简单,无需深究。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结合构成一个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成词。关于合成词的构造关系,这里试列举几种。

一、两个语素按一定的关系组合成词,这种组合方式叫复合式。它又可以分为六种形式:

1.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分主次,它们之间是联合关系。例如:

朋友 语言 斗争 伟大 勇猛 刚才
是非 开关 东西 迟早 反正 彼此

2.两个语素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偏正关系,前一个语素是描写或限制后一个语素的:

火车 铁路 优点 重视 雪白 只要
石器 花芯 善意 豪情 前门 飞船

3.两个语素之间有一种支配关系,前一个语素表示一种行为动作,后一个语素表示受这个行为动作支配、影响的事物。例如:

革命 带头 动员 有限 干事 绑腿
守旧 安心 知己 失信 认输 鼓掌

4.后一个语素是对前一个语素加以陈述说明的,它

们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

地震 冬至 心疼 年轻 性急 胆怯
日出 心慌 口渴 民用 自愿 体重

5.后一个语素是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结果,它们之间是补充关系。例如:

说明 提高 看见 推广 降低 认清
打败 缩小 改正 打倒 证明 揭露

6.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后一个语素指明这种事物的计量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特别。例如:

船只 纸张 人口 房间 枪支 书本
车辆 马匹 灯盏 布匹 米粒 花朵

二、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语素跟一个附加成分组合成词。例如:

子:刷子 梳子 钳子 夹子 剪子
儿:画儿 棍儿 盖儿 圈儿
头:馒头 石头 后头 甜头 苦头
们:我们 你们 他们 咱们
第:第一 第二 第十

三、用重复语素的方法组合成词,这种组合方式叫重叠式。例如:

妈妈 渐渐 常常 刚刚 慢慢 想想

汉语中大部分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有的词包含的语素则不止两个。例如“拖拉机”“图书馆”“人生观”“电气化”“典型性”“小伙子”等等,这样的词,先由前两个语素组成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语素。

了解汉语语素的特点,它和汉字的关系,与汉语词汇的关系,对学习汉语是极有用处的。既然语素是有意义的,那么,由语素组成的词就与语素的意义有联系。“和平”“竞争”“流水”“飞船”“安心”“鼓掌”“心慌”“地震”等词的词义都是两个语素意义的集合。“船只”、“车辆”等特殊组合的词,后面那个表量词的语素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把“船只”说成“船本”,“书本”不能说成“书只”,因为船是论只的,书是论本的。

懂得语素的知识之后,能够更好地辨认词义。例如:“水利”、“水力”两个词,我们只要理解了语素“利(利益)”、“力(力量、能力)”,就能够区别它们的词义。

在汉语教学中,语素的地位很重要,但语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要过多的讲理论分析上的问题,可以把语素的知识结合到汉字教学、语汇教学里讲,通过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练习去教给学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一)、我的说法

简单的说,词和短语最大的区别在于;词的内部结构紧密,不能在中间加入任何成份,加入了其他成分,意义就要改变。短语则较为松散,中间可以加入其他成分。

大学 有其特定意义,中间不能加,要是加了“的”或“和”,意思就有改变,成了“大的学”、“大和学”等。所以,大学是词。
高楼
中间可以加词“的”,成了“高的楼”,其内涵也没变,所以,可以认出“高楼”是短语。

(二)资料的说法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老师要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从我家到外婆家去,有一条河很难过。”
显然,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造句,是把它当一个词对待,取“难受”之意,而学生在句中却把“难过”误用成了一个短语,是“难得过”的意思。造成错误理解的原因是该学生不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双音结构的语音单位,在有的语境中是一个词,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短语。
例:①我请你吃饭。(“吃饭”是短语,指吃某顿饭)
②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吃饭”是词,泛指生活或生存)
③你把要带的东西都收好。(“东西”指物品)
④第一次到北京,出了车站竟不辨东西。(“东西”是短语,指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
要把二者区别开来,首先是在特定的语言里,分析它的语义,一般说来,短语的语义往往是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如“有电”就是“有”和 “电”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合成词的语义,不一定是组成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马路”不能说成“马的路”。同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很难过”,句中的“难过”是“难受、伤心”的意思,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有条河很难过”中的“难过”的意义就是两个词义的相加。由此便分辨出了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
其次,从语法结构方面考虑,词的内部语素之间结构紧密,具有定型性和不可扩展性;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构较松,可以拆开,可以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①中“我请你吃饭”可以扩展成“我请你吃团圆饭”;而例②中则不能说成“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早饭”。由此可见,运用扩展法是区别词和短语,特别是同音词与语素、词与短语的区别

词与语素的区别比较明显,关键在于能不能自由活动,凡是能够独立运用的语素都是词。 而词与短语的区别却是相对复杂一些。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且词和短语的组合方式、结构类型又基本一致,在外在形式上无可辨别。 如: A B “改进——改好” “冰箱——冰雪” “水瓶——水火” A组是词,B组是短语,但从形式上很难看出区别。

(一)区别短语和词的常用标准

1、看有没有非自由语素 从短语和词的构成单位来区别:短语的构成单位必须是词(即自由语素);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可以是自由语素,也可以是半自由或不自由语素。因此,若一个结构中有非自由语素的存在,则一般是词。 如“骨头、钉子、人性、同化”等斜体语素是不自由语素,“

感官、平素、慨叹、语言”等两个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故可以肯定它们是词,不是短语。 2、看有没有轻声语素 普通话中有大量的轻声词,所以一个语法组合其最后一个语素为轻声语素(虚词除外)则该组合一般为词。如“胡同、相声”等有轻声语素,一定是词。 需注意的是轻重音还能区分词与短语: 如:买卖 mài (短语:买和卖) mai(词:生意) 东西 xī (短语:指方向) xi (词: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兄弟 dì (短语:指哥和弟) di (词:指弟弟或称呼别人) 3、看意义有没有整体性 词的意义具有稳固性和整体性,因为它已在长期使用中逐步凝固了。所以一个词的意义往往不等于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如:黄瓜≠黄色的瓜 铁路≠铁板路 (所以“黄瓜”、“铁路”是词。)而短语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混合物,它的意义就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不同的物质仍保持着自己的特性,可分离,意义不改变,意义不具有整体性。 如:“开灯”、“石路”、“大雨”就是短语。 4、看能不能扩展 由于词具有整体意义和凝固性,故在结构上不可再插入其它成分。而短语的组合具有临时性,内部结构松散,当中可以插入其它成分。这种判断词与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又叫插入法。 如: 老虎 × 老的虎 老人 √ 老的人 “老虎”插入别的成分以后,意思改变了,因为老虎可以有小老虎、大老虎,不是指“老的虎”。所以“老虎”不能进行扩展,是词。 “老人”可以插入别的成分,且插入以后,意思基本不变,所以“老人”是短语。运用扩展法,应注意有以下限制: A、短语扩展之后意义不能产生明显的改变,若意义发生改变的是词。 如:马路≠马之路 故“马路”是词。 B、扩展只能在中间插入,不能在前后添加其它成分。 如:饭碗——盛饭的碗(×) 前加 圆桌——圆的桌子(×) 后加 “饭碗”、“圆桌”都是在前后添加其它成分,这不是扩展。它们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所以它们是词。 C、插入的应一般是虚词或数量短语,不能是其它实词。常用于插入的词语是: (a)联合结构中插入“和”:书报——书和报 (b)偏正结构中插入“的”:飞鸟——飞的鸟 (c)动宾结构中插入“着”、“了”、“过”或数量短语:提水——提了水 (d)补充结构中插入“得/不”:改好——改得好 选择插入词语的一个总原则是:力求插入后保持相同的结构。

(二)区别词与短语应

注意的问题

词与短语的判定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运用前面所讲的四种方法,尤其是观察意义的整体性和扩展法是至今最有效的区别词与短语的方法。 同时应该注意到汉语词和短语有一些交叉的特殊的情况,这是与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相关的。所以不能将词与短语绝对化、一刀切。 1、“短词语”的问题 所谓“短词语”是指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总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具有整体意义;但是在结构上又是由一个短语和一个粘着语素构成的;形式上较一般的词长。这样的组合既具有词的特性,又具有短语的特性,称为“短语词”。 “化”和“论”都是粘着语素,与前面的短语一起构成“短语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不能扩展,具有整体性,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但是在形式上却较长,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词。 吕叔湘认为汉语的词应分为两种,一种是词汇词,另一种是语法词。所谓词汇词就是我们一般所接受的不长的、具有整体意义的词。所谓语法词,是指长短不限的,可以很长的,但不能扩展和拆开的词。我们这里所谈的“短语词”就应该属于语法词一类。 2、“离合词”的问题 有一些组合从意义上看具有整体性,甚至还可能有半自由语素,但却可以扩展。 如:“理发、睡觉、洗澡、吵架、结婚”等。 洗澡——洗一次澡 结婚——结了两次婚 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扩展很


同形的词和短语的比较可靠的方法。


有条河很“难过”──词和短语的区别时间:2006-09-14 15:53来源:免费论文网 作者:未知 点击:54次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老师要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从我家到外婆家去,有一条河很难过。”
显然,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造句,是把它当一个词对待,取“难受”之意,而学生在句中却把“难过”误用成了一个短语,是“难得过”的意思。造成错误理解的原因是该学生不知道,在汉语中,同形的双音结构的语音单位,在有的语境中是一个词,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短语。
例:①我请你吃饭。(“吃饭”是短语,指吃某顿饭)
②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吃饭”是词,泛指生活或生存)
③你把要带的东西都收好。(“东西”指物品)
④第一次到北京,出了车站竟不辨东西。(“东西”是短语,指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
要把二者区别开来,首先是在特定的语言里,它的语义,一般说来,短语的语义往往是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如“有电”就是“有”和“电”两个

词义的简单相加。而合成词的语义,不一定是组成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马路”不能说成“马的路”。同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很难过”,句中的“难过”是“难受、伤心”的意思,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有条河很难过”中的“难过”的意义就是两个词义的相加。由此便分辨出了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
其次,从语法结构方面考虑,词的内部语素之间结构紧密,具有定型性和不可扩展性;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构较松,可以拆开,可以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①中“我请你吃饭”可以扩展成“我请你吃团圆饭”;而例②中则不能说成“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早饭”。由此可见,运用扩展法是区别词和短语,特别是同音同形的词和短语的比较可靠的。



“天上落下个轻飘飘”
──借代的用法

南方某学校正在举行国庆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某班一学生目睹庆祝盛况激动不已,当场吟诗一首:“国庆到,国庆到,全国人民都知道,全校师生抬头望,天上落下个轻飘飘。”在场师生闻之无不捧腹大笑。在此,我暂且不说这位学生的诗写得怎样,只想说说“天上落下个轻飘飘”中借代的用法。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往往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因此,通常又称它为换名。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形象特征代本体。如“红领巾走过来了”。用“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第二、局部代整体。例如“四十五双眼睛在盯着你”。用“眼睛”代人。
第三、专有名词代泛称。“他是九十年代的雷锋”。用“雷锋”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由此不难看出,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方法能起到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起联想,加深印象的作用。
但是,借代如果运用不当,只会弄巧反拙。如文章开头引例,也许当时在场的人都能知道这“轻飘飘”借代指气球。但一旦离开当时气球凌空升起的特定环境,这“轻飘飘”指代什么,就有所不知了,因此,借代都必须具有明确性和代表性。例如用“布衣”代百姓,用“缙绅”代达官,用“纨绔”代贵族子弟,都有鲜明的代表性。而“轻飘飘”显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它可以让人想象成空中散落的棉花、雪花、柳絮或小纸片等物,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形象描写的作用,反而把人弄糊涂了。
另外,运用借代也要注意场合,用上一个“轻飘飘”,难免让人忍俊不禁。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这句话揭示了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话中有话。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场合中,

人们说出或写出的话,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易见的表层意义,一是不露的隐含意义。江姐一曲《红梅赞》,表面上赞梅,实际上颂具有梅之精神的共产党人。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或听懂语言表述的隐含意义,是准确进行语言交流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正确领会语言表达的隐含意义,首先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丰富的阅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领会。
一日,我与小女在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广告:
“东宝,你在想什么?”
“想戈玲。”
“别想了,我给你介绍一位新朋友──双汇。”
“还想戈玲吗?”
“戈玲是谁?”
看到这里,小女不解的问:“妈妈,叔叔开始说想戈玲,后来怎么又不知戈玲是谁了呢?”我想,成年人看到这则广告,恐怕谁都不会提这样天真的。这正是人生经验帮了我们的大忙。
其次,了解“话中有话”形成的原因,也是准确理解和领会的关键。究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双关、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双关,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一语关两义。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 直上重宵九。”(毛泽东《答李淑一》)
“杨柳”在此一指界的杨柳花絮,一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及其他们虽死犹生的精神。这是典型的双关的用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相反。反语通常有两种情况: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在此,“狠心贼”是反语,其实并无恶意,相反,是表现女人们对丈夫的爱恋的亲呢的深情。
正话反说,多用于表达深沉、微妙的感情,渲染轻松、愉快的气氛,而反话正说则不然。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把“包身工”当猪锣一样对待的人还够“慈祥”吗?“慈祥”正是他们残酷的写照,揭露讽刺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说起比喻,就不禁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豆、萁同根却相煎的关.3.系作比,表现其兄曹丕欲加害自己的愤懑之情。当年的曹丕也许因为他读懂了其中的隐含意义,不便急于杀掉曹植了。
第三、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即“托义于物”的方法。也就是借助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具体的事物或通过描绘,渲染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寄托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责任编辑:admin)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陈毅《 》)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咏松,不如说是在咏革命者的高风亮节。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它具有如此深刻的底蕴。
无独有偶,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巴金的《灯》,都是借对人或物的描绘,寄托深刻寓意。
第四、语序的安排。
同样的,不同的语序来表达,隐含意义也不一样。
据传,某财主犯了法,县官要秉公重判,州官因受其贿赂想轻判。结果二人在判词语序上作文章。州官发下判词“理不可恕,情有可原。”言外这意可以从轻发落。县官见后略加思索,将判词调整为“情有可原,理不可恕。”说明不重判不足以平民愤。同样,古时一“屡战屡败”者在向皇帝报告战况的奏折里,也是通过调换语序而逃脱皇帝的责备的。
形成语言隐含意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备述。应该看到,不论如何形成隐含意义,我们领会它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否则就只能是妄加推断,牵强附会了。



说话得体

有个人来到朋友家,正巧朋友的女儿小芸在家。这个人对他的朋友发了一番感叹:“小芸看上像有二十多岁了,真快呀,记得我头一回来你们家的时候,他才这么高,像朵花似的,现在都长成大人了。”
文章中的“这个人”说话是很不得体的,说小芸当初“像朵花似的”,言外之意是说小芸已今非昔比了,从而破坏了会见的气氛。


“该来的不来”
──语言得体

语言得体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它包括语言规范,符合习惯等诸多方面。在此,我仅举一例说明。
某主人邀朋友四人餐饮,届时,三位朋友都按时出席,仅一位未到。某主人久等不到,就说:“该来的不来。”在场朋友中的一位闻此言心中不快,便找个托辞离开了。情急中,主人又说了句:“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朋友听了赶快离开了。主人不禁又说:“不该走的都走了。”话一说完,最后一位朋友也不快地离去了。望着一桌饭菜,主人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主人是有心款待朋友的,只是因为他太不会说话,无意间得罪了三位朋友。“该来的不来”,也可以理解为“不该来的却来了”,同样“不该走的走了”,也可以想成“该走的却没走”,“不该走的都走了”,一个“都”字也真够伤人的了。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场合,说话要有分寸,要考虑听者的心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主人”的人也并不少见,如在某成人高考考场前悬挂一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标语,在一火葬场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努力把人口降下来”。不必说,兴冲冲的考生见那条标语,是多么的扫兴,更不必说,丧失亲人

的家属看见“把人口降下来”的标语后气不打一处来。语后气不打一处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