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同步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同步练习部编人教版(五四学制)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集腋成裘1.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移舟泊烟渚.(chǔ),日暮客愁心.。
B. 黑云翻墨..乱入船。
..未遮山,白雨跳珠C. 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
D.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xiàn)。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日暮客.(客人)愁新B. 黑云翻墨..(像珍珠般跳落)乱入船。
..(像打翻的墨水一样)未遮山,白雨跳珠C. 明月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 旧时茅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
3.《宿建德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一个字是。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它与北宋词人________并称“苏辛”;与宋朝女词人_________并称“李辛”。
“西江月”是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
居高临下6.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7. 简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英咀华(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 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10. 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11. 试从色彩角度简要赏析该诗。
1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训练——《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训练——《古代诗歌三首》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陆游2A.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B.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
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4.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逐渐合二为一。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苏东坡在寒食节即兴写下了《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用笔粗重饱满,雄健而有气势。
B.字形大小悬殊,横扁且斜取势。
C.第一首布局前面疏朗,后面密结。
D.字形瘦长错落,笔画跳荡飘逸。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节与以下哪个节日最接近()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6.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记月,用“孟”“仲”“季”依次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仲夏、季秋依次指农历的一月、五月、九月。
B.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C.寒食节,古时在清明节前二日,现与清明合并。
古代寒食节,人们禁烟火,吃冷食,插柳,拴五色丝线,以雄黄酒画额等。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
7.古诗文默写(1)《寒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讽刺后汉宦官得宠,享受特权的现实。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江南春》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三首古诗:《江南春》、《乌衣巷》、《石头城》。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展现了江南春日的美景和古代城市的风貌。
其中,《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日的绚丽多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乌衣巷》反映了古代城市的繁华与衰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石头城》以石头城为背景,描绘了城市的坚固与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文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春日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文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杨万里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
这三首诗都是杨万里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杨万里的诗歌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文,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万里的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诗,了解作者杨万里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万里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欣赏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杨万里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学霸课堂笔记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课前预习1.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背诵课文。
2.把汉字与正确的读音用直线相连。
乃 熏 亥 恃 擞xūn nài nǎi sǒu shì3.拼读并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祭j ì 乃n ǎi 熏x ūn 杭h án ɡ 亥h ài 恃sh ì 哀āi 拘j ū注意:“祭”的左上角不是“夕”,里面有两点。
“熏”中间的竖从第一笔撇下面起笔。
4.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下列词语,并抄写一遍。
九州 不拘一格 王师 万马齐 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助课文注释,把词语和正确的解释连起来。
家祭 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万马齐喑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拘一格 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
6.《己亥杂诗》中作者为国家建设给皇帝提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来补充诗句。
(1)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
(2)_________,直把杭州作汴州。
(3)九州生气持风雷,_________。
8.通过认真阅读,我了解到:(1)《示儿》一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A.为国尽忠B.碧血丹心C.忧国忧民D.精忠报国9.填空。
(1)《示儿》的作者是____(朝代))诗人____。
(2)《题临安邸》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
(3)《己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
10.搜集并积累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梳理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世九干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人教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下划线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祭(jì)姓龚(gōng)B. 熏得(xūn)醉酒(zuī)C. 汴州(biàn)齐喑(yīn)D. 抖擞(shǔ)邸居(dǐ)2.读拼音,写词语。
jìzǔyān xūn hánɡzhōu jūshùnǎi sh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nǎi wēng duìshìyǐhài bùjūyìgé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熟读《示儿》,完成练习。
《示儿》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号称________,他的诗通俗易懂。
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一句中“元”的意思是________,“但”的意思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爱国热情。
4.读古诗《题临安邸》,文学常识填空林升,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5.缩句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6.解释划线的字,并在横线上写出诗句的意思。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________胡马: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醉:________直: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
(3)王师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________乃: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
二、诗歌鉴赏7.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王师”是指________。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首诗,的作者是代家, 字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②九曲:。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
③万里沙:④簸:⑤自:⑥天涯:⑦如今:⑧同: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 表现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呼应,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
"浪淘风簸"写。
"自天涯"形容黄河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地描绘出。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借用的典故,表现了的气概.5. " , 。
”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刘禹锡集》,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②九曲:指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虚指,极言其多。
③万里沙:形容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泥沙之多④簸:吹荡⑤自:来自⑥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⑦如今:现在⑧同:一起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第11课 《古代诗歌三首》(分层练习)(学生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第11课古代诗歌三首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qǔ) 环绕(rào) 天涯B.花木成畦(qí) 南朝(cháo) 黄莺C.浪淘风簸(bǒ) 织女(zhī) 毛檐D.两山排闼(dá) 银河(yín) 酒旗2.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风簸自天涯 簸:颠簸。
B.水村山郭酒旗风 山郭:山城,山村。
C.茅檐长扫净无苔 苔:青苔。
D.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一千里地。
3.“浪淘风簸自天涯”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边际B.范围C.限度4.《江南春》中“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楼台”在这里是指()A.寺庙B.凉台C.亭台D.阁楼5.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夸张C.拟人D.引用6.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对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B.这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C.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诗人心底对神仙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
8.下面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茅檐|长扫|静|无苔,B.花木|成畦|手自|栽,C.一小|护田|将绿|绕,D.两山|排闼|送|青来。
9.下列关于《浪淘沙》(其一)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黄河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汹涌气势。
B.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C.“如今直上银河去”说明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了传说中的银河。
D.“同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要和家人一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
10.填空(1)《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由刘禹锡创作,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浩渺的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在教材中,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理解诗文。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浪淘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黄河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交流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4.说文解字: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卷(2)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5分)1. 给加点字注音。
2. 读拼音,写词语。
3. 形近字组词。
4. 同音字填空。
祭继既5. 同音字填空。
拘居鞠五、默写诗句.默写《题临安邸》。
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
默写《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六、填空.《题临安邸》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第二句用________的语气点出________边上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的对照,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己亥杂诗》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组诗。
诗中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________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课内阅读。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示儿:________九州:________王师:________乃翁:________(3)用原文回答。
①诗中作者的遗憾是:________。
②作者的嘱咐是: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卷(2)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5分)1.【答案】biàn,dǐ,jǐ,shì,yīn,sǒu【考点】拼音【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给学过的生字注音的能力,完成时要细心,注意所注音节的声、韵母及声调。
【解答】biàn dǐ jǐshì yīn sǒu2.【答案】祭品,乃至,熏肉,杭州,拘束,歌舞,暖风,有恃无恐【考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结合课内对拼音知识的掌握,正确拼读音节后,工整写出词语。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雄浑壮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想象力,是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经典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雄浑壮美,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浪淘沙》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一首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图片: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件,展示诗歌全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第十二课《古代诗歌三首》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这个题目下共有首诗,的作者是代家,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②九曲:。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
③万里沙:④簸:⑤自:⑥天涯:⑦如今:⑧同: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表现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呼应,形象地写出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
“浪淘风簸”写。
“自天涯”形容黄河。
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地描绘出。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借用的典故,表现了的气概.5. “,。
”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浪淘沙(其一)》选自《刘禹锡集》,这个题目下共有九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②九曲:指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九:虚指,极言其多。
③万里沙:形容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泥沙之多④簸:吹荡⑤自:来自⑥天涯: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⑦如今:现在⑧同:一起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2.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
“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3.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壮闭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是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古代诗歌《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夜泊牛渚怀古》和《浪淘沙·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教材通过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浪淘沙》来说,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这三首《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浪淘沙》。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12 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启迪导学一、主题探究1.《马诗》表面咏____________,实则咏____________,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___________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石灰吟》借吟____________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________________,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3.《竹石》一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的品性,赞美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疑难探究1.《马诗》这首诗中的马的形象是怎样的?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和人生追求?3.《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实战演练·化难为易A 基础知识必达标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
(1)《马诗》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是《___________》的第五篇。
(2)《石灰吟》是__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吟”是“_________”的意思。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____________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刚劲风骨。
2.读重点字。
燕.山()踏.步()千锤万凿.()粉骨碎.身()3.解关键词。
(1)何当..金络脑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尔东西南北风任:___________________(4)烈火焚烧若等闲..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4.默写填空。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同步练习-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10马诗1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注释】1.选自《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卷五(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李贺(790—816),字______,福昌(今河南宜阳)人,___代诗人。
2.燕山:指_________。
这里借指______。
3.钩: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当:______,______。
5.金络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这里指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南】这首______诗看起来是咏马,其实诗人是借马来______,抒发自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
作者李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正是藩镇害据非常严重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____________景色。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大漠”____________,“燕山”____________。
“沙如雪”,从___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既从______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______的感觉。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月似钩”,不仅写出__________ ______,更是写_______________。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______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____________之意。
这种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______”代指的幽州蓟门一带正是当时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可见诗意是颇有______感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2. 古代诗歌三首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请在诗句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将其补充 完整。 备选字:A.情 B.信 C.痕 D.声 ①人似秋鸿来有_______B_________, ②事如春梦了无_______C_________。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请阐释下列经典诗句所蕴含的中华美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______诗__句__蕴__含__着__一__股__自__强__不__息__的__豪__迈___气__概__,__深__刻___ 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老__当__益__壮__、__锐__意__进__取__的__精__神__,___抒__发__了___ __诗__人__不__甘__年__迈__,__生__命__不__息__、__奋__斗__不__止__的__壮__志___豪__情__。_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2. 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 颔 联 中 两 个 用 得 极 妙 的 动 词 : ______争______ 、 _____啄_______。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赏析:_一__个__“__争___”__字__,__运__用__了__拟__人__的__修__辞__手___法__,__让__ __人__感__到__春__光__的__难__得__与__宝__贵__。__一__个__“__啄___”__字__生__动__地__描__ __绘__出__燕__子__那__忙__碌__而__兴__奋__的__神__情__,__似__乎___把__小__燕__子__也__写__ __活__了__。__这__两__句__诗__着__意__描__绘__出__莺__莺__燕__燕__的___动__态__,__从__而__ __使__得__全__诗__洋__溢__着__春__的__活__力__与__生__机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五四制)12.古代诗歌三首习题课件(幻灯片30张)
语文素养专项练
(3)请从表格中辨认出一句七言律诗,并写在横线上
。
相 马 纸草 浅 上
才 逢 蹄能 没 花
浅草才能没马
____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素养专项练
14. (综合性学习•语言建构素养)【中考•广东】阅读下面材 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 间歌谣,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 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 “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 歌。《雅》诗和《颂》诗大多数反应统治阶级的生 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 值,首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语文素养专项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示__例__一__:__《__诗__经__》__包__括__风__、__雅__、__颂__,__国__风__和____ __部__分__小__雅__最__有__价__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示__例__二__:__《__诗__经__》__分__为__风__、__雅__、__颂__,__国__风__和___ __部__分__小__雅__对__后__世__诗__歌__影__响__深__远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外阅读拓展练
11.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 到“__绿__杨__阴__里__白__沙__堤____” 终。以 “__最__爱__湖__东__行__不__足____” 说明自然风景美不胜收和 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 诗中的原句作答)
部编版(五四学制)(2018)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同步练习题
(五四学制)六年级上(附练习卷)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练习题一.默写《浪淘沙》全诗,作者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二.解释词语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词牌名②九曲(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④浪淘:波浪淘洗。
⑤簸:吹荡三.填空题1.《浪淘沙》(其一)描写了黄河的雄伟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境)。
2.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银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3.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4.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 动静结合手法写出黄河奔腾而下的雄伟气势,展现的是黄河的雄壮。
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豪迈气概。
5.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四.选择题1.下列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一动一静两个画面,动静结合)A.诗句中“九”“万”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B.“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
“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C.这两句描绘了两个静止的画面,写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
2.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俯瞰”与“仰视”互换)。
A.这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豪迈的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学制)六年级上(附练习卷)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练习题一.默写《浪淘沙》全诗,作者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二.解释词语①浪淘沙(唐代教坊曲,词牌名②九曲(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④浪淘:波浪淘洗。
⑤簸:吹荡三.填空题1.《浪淘沙》(其一)描写了黄河的雄伟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境)。
2.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银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3.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4.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 动静结合手法写出黄河奔腾而下的雄伟气势,展现的是黄河的雄壮。
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豪迈气概。
5.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四.选择题1.下列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一动一静两个画面,动静结合)A.诗句中“九”“万”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B.“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
“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C.这两句描绘了两个静止的画面,写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
2.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俯瞰”与“仰视”互换)。
A.这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豪迈的气概。
B.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C.“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这个“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写出了诗人的豪气。
D.“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视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瞰,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9.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不是“不同”而是有异曲同工之妙)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俯瞰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仰视,这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不同6.《浪淘沙》(其一)写出了黄河怎样的气势?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浪漫情境?《浪淘沙》(其一)写岀了黄河曲折蜿蜒、浊浪滔天、浩瀚绵长的雄伟的气势。
后两句以想象的笔法接通天人两界,表现出充满理想色彩的男耕女织、宁静祥和的浪漫的情境(怀)。
一.默写《江南春》全诗,作者: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二.解释词语①山郭(山城) ②酒旗(酒店的幌子)三.填空题。
1.《江南春》的作者巧妙地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景象,表达出对江南春色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将一幅江南春景图铺陈开来。
这幅图不仅囊括花、鸟、山、水等多种景物和事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展现岀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江南”二字而来。
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
四.选择题1.下列对《江南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虚指非实指)A.《江南春》四句均在写景,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春之画卷。
B.《江南春》描绘了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多彩画面,把江南的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来。
C.作者将空蒙迷离的烟雨之景与明朗绚丽的迷人之景形成对比,突出了江南春景的层次之丰富。
D.“四百八十”是实指,强调了庙宇数量之多。
江南春景不仅因千里胜景而丰富多彩,而由于烟雨中的南朝诸多庙宇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迷离之感2. 下列对《江南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前两句与后两句互换)A.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B.结尾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唱叹收束,在写景之中融入怀古幽思,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
C.在景物描写上,《江南春》前两句描写了写迷蒙烟雨之中的寺院楼台,表现出朦胧迷离的春意,后两句描写晴朗天气中众多景物,画面明艳活泼,表现了春之勃勃生气。
D.“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中“千里”两字写出了江南迷人春景的范围之广。
五.简答题4.在景物描写上,《江南春》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有什么不同?前两句描写了晴朗天气中众多景物组合而成的画面,画面风格明艳活泼,表现了春之勃勃生气;后两句独写迷蒙烟雨之中的寺院楼台,取景单一,表现出另一种朦胧迷离的春意。
一.默写《书湖阴先生壁》全诗,作者: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茅草屋的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点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农田像在保护它,两座大山像打开门来为人们送绿色。
二.解释词语①苔(青苔)②排闼(推开门)③畦(有土埂围着的排列整齐的田地)三.填空题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这是一首题壁诗,不仅写出了湖阴先生生活情趣的高雅,也赞美了其品质的高洁(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质)。
四.选择题1.下列对《书湖阴先生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庭院内景与庭院外景互换)A.“茅檐长扫净无苔”是说庭院环境洁净清幽。
“无苔”二字,写出了庭院之内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B.“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生活情趣的高雅。
一个“畦”字不仅交代了花木的整齐,还说明了花木品种和数量之多,既整齐又不单调C. “花木成畦手自栽”诗人特意强调“自”,是在称赞主人亲力劳作,勤勉简朴,深得隐居之趣。
D.诗歌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庭院外景,后两句转而写庭院内景。
五.问答题1.从《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对居家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居家环境,突出净、静、美的特点,表现出湖阴先生朴实勤劳、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特征。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对偶精美,写活了近处的水与远处的山,说说你的理解.后两句诗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优美;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水“护田”,山“送青”,山水对田、对人似乎别有一种友爱之情。
全诗体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格和超尘出世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叹与向往之情(五四学制)六年级上(练习卷)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练习题一.默写《浪沙》全诗,作者,。
,。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二.解释词语①浪淘沙()②九曲()③浪淘风簸:()④浪淘:()⑤簸:()三.填空题1.《浪淘沙》(其一)描写了黄河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的气概和的情怀(境)。
2.这首绝句模仿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和对美好生活的。
同是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银河,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3.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性格4.这首诗前两句用手法写出黄河奔腾而下的雄伟气势,展现的是黄河的雄壮。
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用的口吻,表明他们气概。
5.朗读这首诗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 , 。
四.选择题1.下列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中“九”“万”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
B.“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浪之大。
“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
C.这两句描绘了两个静止的画面,写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
2.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了豪迈的气概。
B.这两句为全诗增添了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C.“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这个“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写出了诗人的豪气。
D.“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视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瞰,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9.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俯瞰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仰视,这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不同6.《浪淘沙》(其一)写出了黄河怎样的气势?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浪漫情境?一.默写《江南春》全诗,作者:,。
,。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二.解释词语①山郭() ②酒旗()三.填空题。
1.《江南春》的作者巧妙地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景象,表达出对江南春色的。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字,将一幅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