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10)
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
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
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他和很多思想者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是到他为止知名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
他是一位哲学教授: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
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在康德的概念里: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这点很重要。
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作者:李成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摘要:《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础的实践论为理论武器,李泽厚批判了康德。
但是同时,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初步呈现出自己理论体系的雏形。
关键词:李泽厚;初步表达;理论雏形作者简介:李成龙(1987- ),男,湖南沅陵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李泽厚研究。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我所关注的是:(1)李泽厚在扬弃康德时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2)李泽厚的思想系统是怎样的。
一、李泽厚观点的初步表达李泽厚在批判康德的同时,也初步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观点:(1)“认识如何可能,根本上起源于人类如何可能。
”李泽厚认为,只有从人类如何可能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存在出发,认识问题才能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
从起源来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
正是因为使用和制造工具,人类不断发现和掌握外界自然的规律,又不断把它们保存在、巩固在、积累在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
随着后来的演进,语言和思维产生,实践的经验保存在语言-思维系统中,人类演进取得了新的形式。
人类的语言、思维、概念等等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在实践中和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
(2)理性内化和积淀。
李泽厚阐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但是从实践中提取出认识的范畴、概念等等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呢?李泽厚用理性的内化和积淀说明这一点。
在谈时空观时,李泽厚指出,时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认识形式,人之所以有时空这两种感性框架,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与客观世界任何事物一样,是以一定的先后延续和上下左右的活动场所来表现其现实的存在的。
时空作为认识形式,是社会实践向我们主观意识中的积淀和移入。
(3)文化心理结构。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阿尔贝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现代哲学
思想的创始人。
他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首先,康德提倡的批判哲学的核心是批判理性,它是一种概念化的知识体系,用来审视对立的观点和行为原则,以检验他们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康德主张的批判哲学的目的是要摆脱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而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
在康德的观点中,任何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把它当成“真理”的观念。
他提出了“触觉证得”原则,认为逻辑上支持的证据才是真理。
还有,康德完全放弃了“原初推论”,认为真实不是由推论、劝告等思维方式得出的,而是来自实践的实践。
有时叫“实践主义”,它将实践当做唯一真正可靠的准则,认为实践经验才是
最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康德也提出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一概念被视为是对哲学的一种批判,即批判精神对某一看法、方法、理论要求严格客观,并以特定的原则进行评价。
他认为,真理必须
通过客观分析,用客观的判断来客观评价和检验,防止自身观念的错误把握,以免偏离客观事实。
因此,康德的思想强调,通过批判精神,一个人可以不偏不倚,恪守客观原则审视任何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理解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反思”的理念,我们应该在理解现实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审视一切问题,以便真正理解世界。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他之前,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德国古典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德国古典哲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德国古典哲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理性和什么?A. 悟性B. 判断力C. 想象力D. 理解力答案:B2.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哪一部分是其逻辑学的核心?A. 自然哲学B. 精神哲学C. 存在论D. 知识论答案:C3. 费希特的“自我”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A. 知识的起点B. 道德的基石C. 宇宙的创造者D. 历史的推动者答案:A4.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A. 康德B. 黑格尔C. 费希特D. 谢林答案:A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一位?A. 康德B. 黑格尔C. 尼采D. 费希特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康德的“先验”与“后验”知识的区别。
答案: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区分了“先验”和“后验”知识。
先验知识是指不依赖于经验而能够被认知的知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之前就存在的知识,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后验知识则是基于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它需要通过感官接触外部世界才能获得,如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2. 描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来实现的。
首先,一个概念或现象(肯定)会发展出它的对立面(否定),然后这两个对立面会融合产生一个新的更高级的概念或现象(否定之否定)。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螺旋,每个循环的终点都比起点更高,体现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并解释其对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答案:费希特的哲学体系中,自我与非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我是通过与非我的关系来定义和实现自身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来实现的。
自我设定非我作为自己的对立面,通过克服非我,自我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发展。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康德的第十七章
(五)康德的先验理性论
(一)康德的“批判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康德的“批判时期”的哲学由三大“批判理论”组成,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所谓“理性批判”即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
1、“理性批判”的缘由: 据康德自己认为,他之所以要对人类的理性能力作一番考察,主要是受到了两个人的影响:休漠和莱布尼茨。
(3)他的学说对他本人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很有意义。由于他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说明他认识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这与他后来对理性进行进行批判的工作是一致的。
四、康德的理论哲学
(一)康德的“批判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
(三)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学说的意义:(1)由于康德坚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力图从物质本身的运动来说明天体的形成,把宇宙看成是在时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推翻了自然界永远不变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有力的推动了近代辩证法的自然观的形成。
(2)康德的“星云假说”所发动的自然观上的革命,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目的论世界观的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为自然科学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其简单,二是极有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点30分开始散步,以致他的邻居都以这来校正手表,几十年中只有个一次他没有出来散步,那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尔》太入迷了。
康德的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内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范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内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范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aufheben)知识,以便为信仰(Glaube)腾出地盘”(B XXX;康德,2004年,第23页,以下康德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知性)为自然(显象)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内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实用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的哲学影响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从他的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生活在启蒙时代,这个时期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可能性和范围。
他试图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的先验条件,来确定知识的本质和局限。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局限,主张知识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提出了美感的自然目的性观点。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和“道德自由”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遵循普遍性的道德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欲望。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行动的原则应该是你的意志所遵循的规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关注美感和艺术的本质。
他认为,美感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它源于人类对自然或艺术作品的自由欣赏。
在美感中,人类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将感官体验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康德认为,美感和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展现自然界的目的性和和谐性。
5.康德的哲学影响康德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哲学为现代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审美哲学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此外,康德的哲学观点还对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济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05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每题5分)人是万物的尺度;唯名论;美德即知识;《上帝之城》;我思故我在;自我设定非我。
二,简答:(每题20分)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2,知性为自然产法。
3,柏拉图的“洞穴”说?三,论述(3选2)(每题30分)1,比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说的异同。
2,联系唯理论哲学谈谈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理解。
3,谈谈经验论哲学的发展历程2009西哲1.名词解释四根说智者学派《形而上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我思故我在《精神现象学》2.简答简述柏拉图的洞穴喻。
经院哲学中对共相问题的争论。
洛克的实体学说。
费希特的自我原则。
3.论述柏拉图的理念。
从近代哲学出发谈康德哲学。
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学说。
2010西哲1名解四根说原子我思白板说《上帝之城》《小逻辑》2简答单子论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柏拉图的灵魂观以及相应的政治学说。
为什么康德的时空不是概念而是直观。
3论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存在说差异。
启蒙运动到十八世纪政治学说。
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其评价。
2011西哲1名解原子论《会饮》智者学派《上帝之城》我思范畴(康德)2简答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理论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休谟的因果观费希特的自我原则3论述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2012西哲1名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智者《蒂迈欧》惟其荒谬我才信仰存在即使被感知先天直观形式2简答简述柏拉图的”线段喻“简述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简述康德的范畴论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理论3论述论述柏拉图的政治学理论论述近代哲学中的实体学说谈谈基督教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影响2013:西方哲学一四根说《物性论》《轮人的尊严》单子公意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的意义简述笛卡尔的怀疑费希特的自我原则三你认为柏拉图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休谟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康德的批判哲学2014一.名词解释10努斯唯名论悬搁判断中道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扬弃二.简答15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柏拉图“洞穴比喻”普罗提诺对恶的原因的阐述三.论述二选一25近代哲学关于“实体”的概念论述康德的“自在之物”四.材料解释和分析30(一段休谟的关于因果关系建立过程的材料)2014一.简答题9选6对“恻隐之心”的理解老庄哲学异同王阳明的“致良知”悬搁判断洛克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二.论述6选3程朱“性即理”和陆王“心即理”的异同经学史上有今古之分,试由此论述晚清思想发展与特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一)康德问题的形成(the shaping of Kant’s problem)康德使哲学产生了革命,导致康德的心灵产生这个革命的是他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即:“the philosophy of his day could not deal with successfully or adequately.”他的问题由他最著名的一句话表述出来: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 e…the starry heaven above and moral law within.对康德来说,星星密布的天空会提醒人们:世界正如牛顿、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由运动物体构成的系统(world is a system of bodies in motion)。
其间,每一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确定原因。
而同时,所有的人都有道德责任感(sense of moral duty)。
这就意味着,人不像自然界的其它事物服从于自然,人是有行为的自由的。
问题就在于,如何来调解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情。
一方面,一切事情都是必然性的产物;另一方面,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自由。
当康德考察科学思想的趋势时,他发现了其中有一个企图,即把现实中的一切人性都包含在一个机械模型里,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统一机械装置的部分的一切事件,都可以用因果律来加以解释,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取消对某些不适用于这种方法的因素的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把知识限定在现实的感觉经验领域,限定在对这些经验的归纳概括上。
通过寻求这种方法,科学无须也不能说明自由、上帝等概念。
康德对科学知识成功和不断进步的印象极为深刻。
在康德看来,牛顿物理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当时哲学的充分性提出了几个问题。
当时的哲学传统是大陆唯理论(Continental Rationalism )和英国经验论(British Empiricism)。
中外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外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中外哲学史考研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亚里士多德答案:C2. 儒家思想中,“仁”的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3. 庄子的“齐物论”主张的是什么?A. 万物皆有灵B. 万物一体,是非相对C. 无为而治D. 人性本善答案:B4.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火B. 水C. 土D. 气答案:A5.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黑格尔B. 尼采C. 康德D. 海德格尔答案:D6. 佛教中的“四圣谛”指的是什么?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空、假、中、观D. 地、水、火、风答案:A7.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其中“物自体”指的是?A. 可以被感知的事物B. 事物的外在表象C. 事物的本质D. 无法被认识的事物答案:D8. 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性恶论”?A. 孔子B. 荀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B9.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存在”是指?A. 物质存在B. 精神存在C. 时间性的存在D. 空间性的存在答案:C10.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一种实体,这种实体是?A. 上帝B. 自然C. 灵魂D. 物质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原则,是一种超越的存在,无形无象,无为而治。
而“德”则是“道”在个体或事物中的体现,是个体遵循“道”的原则所表现出的品质或力量。
老子认为,圣人应当顺应“道”的自然法则,内化其“德”,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2. 解释康德的“先验”与“经验”的区别。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
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
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1、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主要有:(1)黑格尔肯定康德区别现象和“物自体”是他在近代哲学史上作出的一大功绩。
但他坚决否定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原则区别和现象是主观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就表现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
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而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可以认识本质。
(2)黑格尔肯定康德提出对概念、范畴的批判研究,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但他坚决摒弃康德在认识以前批判考察认识能力的“先验方法”。
黑格尔认为,既然批判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就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发展,加以考察。
他把这种考察方式称为“辩证法”。
(3)黑格尔肯定康德关于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物自体”时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这种思想,应当看作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进步,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一见解虽然“如此深远”,而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又是“如此肤浅”。
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
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
形成性考核作业2(3-4单元)
1哲学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能够作为()和工具,满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实现人类的目标服务。
A目标B方法C手段D途径老师点评:正确答案:C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2文化是对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样式”及其产物的()概括。
A特殊性B总体性C个别性D抽象性老师点评:正确答案:B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的。
A斗争B反思C超越D革命老师点评:正确答案:D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4从根本上看,哲学是对生活的(),艺术则是对生活的呈现。
A映照B概括C反映D临摹老师点评:正确答案:B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5“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中首先提出来的。
A《哥达纲领批判》B《反杜林论》C《资本论》D《共产党宣言》老师点评:正确答案:C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6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开端:()。
A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B康德的“批判哲学”C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D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7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标志:()。
A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B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D康德的“批判哲学”老师点评:正确答案:B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8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源自()。
A恩格斯B黑格尔C马克思D费尔巴哈老师点评:正确答案:B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9“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考察()的基本方法。
A人类精神世界B客观物质世界C社会历史现象D社会现实状况老师点评:正确答案:C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0 10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变的过程:()。
A康德的“批判哲学”B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C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D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老师点评:正确答案:B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11所谓价值,是一个反映()特定质态的范畴。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人文主义倾向伊曼努尔·康德在西方哲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康德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郑昕先生说过:“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①而在康德的众多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三大批评哲学。
康德在他的三大批评哲学中,围绕“理性批判”提出各类哲学问题,他的理性批判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运用理性对思想行为进行是非的批评判断,而是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客观地考察和反思。
这就让康德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纯理性主义者,然而除了理性之外,康德依然是一个充满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者,本文我将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中对其涵盖的人文主义倾向加以评论。
康德的一生都过着一种平淡的学者生活,以教书谋取生存,他一生都居住在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小城里,仅有一次离开故乡哥尼斯堡,到附近其他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的著作却表达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道德实践的探索。
在大学里担任哲学老师时,据说他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懂得哲学教育不是教哲学,而是传授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不带成见的批判性思维。
②康德对哲学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接受性的认识,在我看来,他的教育方式正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言的一种“知性”,一种思考性的认识能力,在哲学教育方式上,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据说慕名而来上康德哲学课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当时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他的教学魅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特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康德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他的哲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知识,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思想更深刻地探求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
在康德的教学方式上,他以一种极具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以先进的引导式人文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哲学这扇知识的大门。
试分析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
试分析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摘要】黑格尔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康德哲学的现象学、先验性知识和自由意志等方面。
黑格尔指出康德的现象学过于关注主体,忽视了客观实在的存在,缺乏对实践和社会的关注。
他批判康德的先验性知识纯粹以及对于自主性的强调,认为这些理论忽略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
黑格尔对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康德的自由意志过于抽象,缺乏现实应用。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过于理性主义,缺乏对实践和历史的关注,对康德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展望未来,康德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可能会在理论研究和哲学思考中继续发挥作用。
【关键词】黑格尔,康德哲学,批判,现象学,先验性知识,自由意志,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康德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其所谓的“批判哲学”,强调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主观的感知能力。
康德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并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本身。
康德提出了“先验性知识”的概念,认为人类思维具有固有的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康德的哲学体系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成为对后续哲学思想的重要挑战和批判对象。
1.2 介绍黑格尔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19世纪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当时欧洲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曾接受康德的启发,但他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被称为“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等。
他的哲学体系包括对现实世界的综合性阐述,在他看来,精神是现实的最高形式,通过历史的发展,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自由和理性。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
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
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