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教案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红军四次“围剿”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长征的开始。
掌握遵义会议的的召开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过程及意义。
通过教师对长征是我们的失利、敌人的暂时胜利开始,变成我们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个过程的引导,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水平。
①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因为执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准确的作战方针的结果;王明“左”倾错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了长征的原因。
②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准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的感情。
学习人民军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方法:分组导学分组: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水平、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精心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由学生做复习小导师,复习:(1)南昌起义的时间及主要人物和历史意义;(2)“八七”会议的时间和历史意义;(3)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5)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6)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2.由学生讲述相关长征的故事,如:《四度赤水》,《红军鞋》《老山界》《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实行长征?启发学生理解: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长征。
3.由学生设计表格,概括遵义会议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4.由学生讲解长征胜利这个幕,结合地图,明确红军经过的十一个省份:赣,湘,闽,粤,桂,黔,滇,川,康,甘,陕。
5.由学生讨论长征的意义,教师归纳。
6. 复习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抢答完成。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制作长征重大事件年代尺,知道红军长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开始、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
2.通过合作学习,说出遵义会议前后党和红军的命运发生的变化,通过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把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辛;感受到正确的路线引导对于革命的重要性;感受中国共产党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为民族勇于求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内探究和课外延伸,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感悟长征精神在青少年个人成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征途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前后党和红军命运的变化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难点: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三、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快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以学激趣”;指导学生阅读“长征示意图”和“四渡赤水示意图”,重视历史地图教学;通过制作年代尺和历史小卡片,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建议采用板图形式:教师在黑板上大致画出黄河、长江的轮廓,作为中国版图的骨架,然后在相应大概位置写上本课重要地名:瑞金、湘江、遵义、赤水、金沙江、雪山、草地、吴起、会宁,让后用红色粉笔把以上地名连成线,成飘带形状。
板书设计二:采用文字形式六、教学反思本课时设计通过课堂三个环节:“自主学习把握基础知识”“合作学习解决重点”“探究学习延伸提升”,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始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
三个环节脉络清晰,这样教师就可以把自己从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填鸭式的讲解中走出来,按照“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领会的不讲、偏离重点难点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仍然不懂的不讲”原则,力求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同伴和引导者。
初中历史长征教案

初中历史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图、分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党的信仰。
教学重点: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内涵。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设备、长征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成立和国民党的围剿。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吗?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长征的路线和重要事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长征的路线,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认识长征的艰辛。
2. 讲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强调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通过讲解长征精神,引导学生理解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长征路线图。
2. 撰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长征的过程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了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然而,本节课对于长征精神的内涵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
此外,在课堂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03

教
学
目
标
课题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授课时间
2018.1.12
课时
第五课第3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
三(2)
教学目
标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会宁会师(1936.10.22)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的基干力量(那些剩下的红军,接受了重重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了所以他们成为了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党和军队的主要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36.10——2016.10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倾”错误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蒋介石又调集了十倍于我的敌军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改道贵州,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解放了遵义。
三、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1935.1)
1.假如你是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初期军事斗争的红军战士,请你谈谈自己对即将召开的会议寄予的希望。这次会议能否满足战士们的愿望呢?
教
学
效
果
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正面评价;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纪念红军胜利80周年),教育学生传承长征精神,注重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教育。
教师:1——4次反“围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胜利;第五次,(博古、李德)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失败。战争胜败,不在于力量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材料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博古、李德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
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初中历史遵义会议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遵义会议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重要战役。
3. 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遵义会议的背景和过程。
2. 遵义会议的意义。
教学难点:1. 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影响。
2. 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役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 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3页,阅读“遵义会议”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遵义会议的背景:红军长征初期的失败和内部不满情绪的产生。
2. 讲解遵义会议的过程:会议的召开、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受到批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认可。
3. 讲解遵义会议的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问: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强调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13页,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重要战役。
2. 思考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遵义会议的理解和启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红军长征的背景,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版上册2.5.4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

例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则是中国革命从失败到成功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实际领导核心地位,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和意义等。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版上册2.5.4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四节《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红军长征的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过程:
讲解红军长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背景和目的。
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历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遵义会议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基本概念、背景和意义。
过程:
讲解遵义会议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背景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摘要:
新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设计意图
正文:
新的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社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人主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文是本人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初二旧教材“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节的教学如何体现新教学理念整理出来的一个个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经过和意义,重点分析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
胜利的意义。
要讲清长征中战斗的激烈,红军生活的艰辛和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
长征中的战役学生普遍比较熟悉,不用过多讲述,讲清经过的重要线路和地点即可。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生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及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掌握遵义会议的有关知识,深刻领会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设计意图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播放)并请同学们阅读书本
p122第一段,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学生: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
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开始。
教师: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多媒体显示)请看一段录像《长征》(播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老师:长征过程中是什么事件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学生:是遵义会议。
老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请同学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组了中央
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的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因而,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
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学生:(比较)
教师:比较了这两次重要的会议后,我们再看看遵义会
议前后红军的军事行为及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前: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的错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进行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教师:从哪些事实来说明长征取得了胜利?
师生:(共同完成)
[1][2][3]下一页
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四次会师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教师:(幻灯片呈现上述内容)
教师:红军长征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请同学讲讲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学生:(讲故事)
教师:是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学
学革命老前辈”。
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
了长征的胜利。
请同学们结合书本来说一说红军长征胜
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保存
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
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
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
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
革命的火种。
:教师:(多媒体显示上述内容)问: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你不能理解的?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教师:(多媒体显示)“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
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播种机”?
教师:(多媒体显示)“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毛泽东
教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教师: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归纳。
学生:(归纳)学习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学习了本课书后的内容后,请说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应该是什么?
学生:(讨论)不怕困难。
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
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
教师:在今天抗击非典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播放歌曲)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以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
生探究兴趣。
运用读书指导法,是为遵循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
理念,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
成功。
同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对知识的发
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下一页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对长征有初步的认识。
播放录像,使课堂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创设
具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激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
的智力活动。
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读、议、悟,以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从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
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对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
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
教学。
教师运用承上启下的提问,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
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把难点化整为零,同时有意设置阶梯,迁移知识,层层
设问,以问助讲、以问促讲,通过阶梯步步登高,使难
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突出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演绎等
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训难点,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速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同
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
的思考能力。
用归纳的句子,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内容的重温
和梳理工作。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同时,学生小结是为了
更直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
力及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立足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引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学生立足教才,面向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实现对知识
的深化与情感的升华,起到课断思不断,言尽意无穷的
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