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讲义 (2)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础讲义-6-1

生态学基础讲义-6-1




4.3.4 生态对策

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就
是生态对策。

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 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如昆 虫、细菌、杂草及一年生短命植物(是物种形成的丰富资 源泉)。

K-对策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 息环境,不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仅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种群密度较稳定,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物种保护对

4.4.5 种群的社会等级及分工

社会是进化的最高阶段。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强者首先获得了交配和产后代的机会, 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社会等级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兽 类)。高地位的优势个体身体强壮、体重大、性成熟度高、 具有打斗经验。 社会等级制形成社会分工,使社会的成员分为职责、行为、 形态各异的“等级“。

两类作用往往互相联系,难以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影响 食物供给,后者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内源性因素的密 度制约作用(种 群内部个体间)
外源性生物因素 的密度制约作用 (种群之间、食物)
种群密度
外源性非生物因素的非密度 制约作用(光、温、水等)
2. 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 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 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食物因素:英国鸟类学家ck认为,就大多 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 子。 自动调节学说:将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分 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VES
4.2.5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r m):指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

湿地生态学讲义讲解

湿地生态学讲义讲解

湿地⽣态学讲义讲解湿地与森林和海洋⼀同并称为地球上三⼤最重要的⽣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和⽔体间的⽣态过渡带。

湿地被称为“⽣物超市”、“地球之肾”、“⼆氧化碳接收器”、“⽓候稳定器”。

湿地⽣态学是研究湿地⽣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湿地⽣态学产⽣的必然性:(1)湿地具有⽬前⽣态范例和领域如湖沼学、河⼝⽣态学所⽆法充分涵盖的特征特性。

(2)湿地研究已经开始致⼒于貌似迥然不同类型的湿地共同特征的探索和验证。

(3)湿地调查⽅法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不能按常规⽅法进⾏或结合到⼤学现有学科分类中去。

(4)制定湿地调控和管理的政策需要湿地⽣态科学的强有⼒⽀持。

2.湿地⽣态学的主要研究⽅向:湿地资源学湿地⽣物⽣态学湿地⽔⽂学湿地⼟壤学湿地保护与管理2、美国渔业和野⽣⽣物署定义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定义* 最早的全球环境公约,唯⼀的关于某⼀种⽣态系统的全球性的公约。

涵盖范围⼴——从珊瑚礁到⼭地。

该公约是1971年2⽉2⽇于伊朗的拉姆萨尔由1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

* 此后,每年2⽉2⽇被称为世界湿地⽇。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域地带、带有或静⽌或流动,或为淡⽔、半咸⽔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深的海域”。

从这⼀定义来看,湿地范围很⼴,湖泊、河流、6⽶以内的浅海⽔域乃⾄⽔库、⽔稻⽥,都称为湿地,后者称湿地是陆地和⽔体间过渡的⼟地(⾃然综合体),其⽔位通常与地表持平或近于地表,抑或被浅⽔淹没。

湿地应⾄少具有下述中属性之⼀:1)常年或周期性的有⽔⽣植物⽣长;2)⼟壤以⽆排⽔的⽔成⼟为主;湿地是指⽔饱和程度⾜以发⽣湿⽣化或⽔⽣化过程的⼟地,其特征为⼟壤排⽔不畅,⽣长⽔⽣植被,⽣活着适应于湿润环境的多种⽣物。

1. 湿地⾯积估计全球湿地⾯积为7-9百万平⽅公⾥,占地球陆地⾯积的4 %-6 %。

Maltby 和Turner(1983)根据俄罗斯地理学家的著作,估计全球湿地⾯积约860万平⽅公⾥,约占全球陆地⾯积的6.4%。

葡萄酒生态学-讲义

葡萄酒生态学-讲义

《葡萄生态学》讲义目录第1章酿酒葡萄所需生态条件1.1 气候因素对酿酒葡萄栽培的影响1.2 土壤条件对酿酒葡萄栽培的影响1.3 酿酒葡萄所需营养元素及其功能第2章酿酒葡萄栽培区的气候类型2.1 酿酒葡萄栽培区的气候类型分析第3章酿酒葡萄区域化3.1 酿酒葡萄气候区域化的意义和任务3.2 葡萄气候区域化的指标3.3 中国葡萄气候区域化第4章世界酿酒葡萄十大产区4.1 法国4.2意大利4.3 德国4.4 美国4.5 加拿大4.6 西班牙4.7 南非4.8澳大利亚4.9 葡萄牙4.10 奥地利第5章中国酿酒葡萄十大产区5.1 渤海湾酿酒葡萄产区5.2 沙城5.3 清徐5.4 银川5.5 武威5.6 新疆5.7 黄河故道5.8 西南高原5.9 北方寒地5.10 南方湿热第2章酿酒葡萄生态区域化为了正确指导葡萄与葡萄酒的发展,必须根据某一特定地区的生态和自然条件,通过实践和科学论证,确定葡萄在该地区的酿酒生产方向和最佳品种组成。

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世界上一些葡萄与葡萄酒较发达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等都制定有本国的葡萄区划方案,详细规定了各自适宜发展的地区及相应的区域化品种、酒种,甚至适宜的砧木品种,并按区域化方案严格执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当然,这些国家根据生产发展和需要的变化,不断进行品种更新,并调整其组成比例,使区划方案更加完善。

我国葡萄区划的研究仍只限于教学科研单位,至今未统一制定出中国全面的葡萄与葡萄酒区域化方案。

因此,各地在发展葡萄品种及酒种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2.1酿酒葡萄栽培区的气候类型分析(1)冷凉气候在北纬直至50°的冷区,只有野生山葡萄的栽培,在南纬则截止到42°。

该区栽培葡萄的主要困难是冬季严寒,夏季冷凉,光照不足。

(2)山区气候海拔高,积温低。

在温带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积温降低。

2023年高中生物竞赛课件:生态学——生态学概述及个体生态学

2023年高中生物竞赛课件:生态学——生态学概述及个体生态学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素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一)综合性 (二)非等价性和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 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 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四)阶段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 子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 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性和间接性
课堂练习
当光照强度不足时,CO2浓度适当的提高,则使植 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般关系模式 (二)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四)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1.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反作用 2.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反作用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形成了一系 列形态、生理和生态的适应性特征,表现为协同 进化。 3.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素
三、生态因子的分类 (一)生态因子依其性质归纳为以下五大类型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素
三、生态因子的分类 (二)生态因子又可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 约因子 1.密度制约因子其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 化,因此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 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2.非密度制约因子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变化无 关,因此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 水、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课堂练习
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生态学基础讲义(1)

生态学基础讲义(1)
(2)草原生态系统 :干 草原、湿草原
(3)荒漠、冻原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森林生态系统
一、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 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三、温带落叶阔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四、寒温带北方针叶林(Coniferous forest)
旅游休闲: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 旅游的好地方
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 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
湿地分类
《湿地公约》将湿地分为3类 (1)海洋/海岸湿地:下分12类,主要有浅海水域、
河口、泻湖、盐湖和滩涂。 (2)内陆湿地:下分20类,主要有河流、湖泊、沼
泽、泥炭和冻土。 (3)人工湿地:下分10类,主要有水产养殖、灌溉
Tall trunk and broad crown
攀援植物
附生植物Epiphyte
(2)群落结构复杂
乔木分为3层:第一层:高30-40米以上,树冠宽广,有时呈伞型,往往不连接;第 二层:一般在20米以上,树冠长、宽相等;第三层:10米以上,树冠锥形而尖,生 长极其茂密。
幼树及灌木层 稀疏的草本层 地面裸露或有薄层落叶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
荒漠生态系统
➢ 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 灌木或小半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生 态系统。
卡尔洞的典型高寒荒漠 盐柴类半灌木荒漠
荒漠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年降水少于 200毫米,有些小于50毫米或终年无雨, 形成戈壁或沙漠。
适生植物
•荒漠灌木及半灌木:有发达的根系和小而厚 的叶子,茎秆多呈灰白色; •肉质植物:夜间气孔开放,吸收大量CO2。白 天气孔关闭以适应干燥的空气; •短命植物与类短命植物:前者为一年生,后 者为多年生,他们在较湿润的季节迅速完成生 活周期,以种子或营养器官渡过不利生长时期。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讲义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讲义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讲义一、植物的生长型在我们的周围,植物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

从小小的苔藓到高大的乔木,它们的形态和生长方式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植物,科学家们根据植物的外貌和形态特征,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生长型。

(一)乔木乔木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植物类型之一,它们高大挺拔,通常具有明显的主干。

像松树、杨树、橡树等都属于乔木。

乔木的高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它们的树冠伸展宽广,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遮荫和栖息的场所。

乔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空间,其根系也相对较为发达,能够深入地下获取水分和养分。

(二)灌木灌木相对乔木来说较为矮小,通常没有明显的主干,而是从基部发出多个枝干。

例如玫瑰、紫薇、黄杨等。

灌木的高度一般在 3 到 6 米之间。

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可以在较为恶劣的条件下生长,如干旱、贫瘠的土地。

(三)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是指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

它们通常较为矮小、柔软。

像小麦、水稻、菊花等都属于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一年内完成生命周期,如玉米、大豆;二年生草本植物需要经过两个生长季才能完成生命周期,比如萝卜、白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命周期超过两年,能多次开花结实,如鸢尾、萱草。

(四)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不能直立生长,需要依靠其他物体来支撑。

常见的藤本植物有葡萄、紫藤、爬山虎等。

它们通过缠绕、攀援等方式向上生长,以获取更多的阳光。

(五)附生植物附生植物生长在其他植物的表面,不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取营养,只是借助其表面作为生长的场所。

比如一些兰花会附生在大树的枝干上。

二、植物群落结构当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一起,就形成了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有着复杂的结构,这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等。

(一)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在森林群落中,从上到下通常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0年3月


氮循环:氧化和还原途径众多
大气是最大的氮库: 79% N2 岩石和沉积中很少 海洋中缺乏 人类活动包括:合成氨和化肥施用 生物学传输机制


最主要的N2还原为氨态氮的途径:固氮菌固氮 氨态氮被生物转化为有机氮:同化 氨态氮氧化成硝态氮:硝化 有机氮分解为氨态氮:氨化 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反硝化
1980’s
Atmospheric increase = Emissions of Fossil fuels + Emissions of land use - Oceanic uptake - Missing carbon sink 3.3(±0.2)= 5.5(±0.5) +1.6(±0.7) - 2.0(±0.8) - 1.8(±1.2)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内容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群落生态学
I: no interaction
II: mutualism
III: predation/parasitism
IV: competition
V: ammensalism
温室效应与全球碳循环:排放出的碳不是都储在大气 圈中

1800 2000 差值
大气中CO2 浓度ppm 大气中储C 量 GtC 累积排放量 GtC
备注
工业革命 前 当前包括 其它排放
280 369 89
594 782 188
0 480
292?
Temperate East Asia
2 Missing carbon sink:问题的提出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 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 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 讲义

《生态因子》 讲义

《生态因子》讲义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简单来说,就是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就好像我们人类的生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样,比如气候、食物、住所等等,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态因子。

这些生态因子可以是生物的,也可以是非生物的。

生物因子包括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比如竞争食物的同类生物,或者捕食与被捕食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非生物因子就更多样了,像阳光、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等等。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态因子,我们通常会对它们进行分类。

(一)按照性质划分1、气候因子包括温度、光照、降水、风等。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生物无法正常生存。

光照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和繁殖行为。

降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生物的水分获取,而风则会影响生物的传播和分布。

2、土壤因子涵盖土壤的结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和养分来源,同时也影响着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

3、地形因子像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都属于地形因子。

地形的差异会导致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

4、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寄生、捕食等。

5、人为因子这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比如砍伐森林、开垦农田、排放污染物等。

(二)按照有无生命划分1、非生物因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无生命的环境要素。

2、生物因子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性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对生物产生综合的影响。

比如,温度和降水往往会共同决定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

(二)非等价性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总有一两个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因子被称为主导因子。

例如,对于沙漠中的植物来说,水分往往是限制其生长的主导因子。

临床医学生理生态学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生理生态学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生理生态学课程讲义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强调的是相互作用。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生物。

3、生境(habitat):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上限)之间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光补偿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处于动态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7、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8、短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在全年日照较长时间里开花。

起源和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9、长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和深秋开花。

起源和分布在日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等纬度也有分布。

10、冷害:喜温动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11、冻害:当温度低于-1℃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

12、驯化: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中最适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应用:品种移植,实验室试验等1、什么是生态因子,其作用特点有哪些?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名词解释复习讲义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名词解释复习讲义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名词解释复习讲义2017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名词解释复习讲义要想在成考生态学基础的考试中取得好,复习好相应的复习讲义必不可少。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名词解释复习讲义,希望大家喜欢。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名词解释复习讲义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生物等。

3.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6.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8. 光周期现象: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2.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环境生态学讲义.doc

环境生态学讲义.doc

环境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 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生态学(讲义)

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之为环境生物学。

其学科基础是生物学。

二、生态学的发展:(1)1803年,Malthus 《人口论》研究生物繁殖与食物关系,特别分析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2)1859年,Darwin ‘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个体生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三、生态学分类植物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按性质可分为微生物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包括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等)海洋生态学按研究的环境特点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生态学于1986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农业院校的必选课之一。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一、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其学科基础是生态学,方法论基础是系统分析法。

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人类农产品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农业生态学受到重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本身就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从个体生态→种群→群落→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核心。

三、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1.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的途径。

生态学讲义

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Ecology)定义Ecology 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几个有代表性学者对生态学的定义:1、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2、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Кашкаров,1954)3、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1972, 1985)4、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 Odum,1956)5、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 Odum,1997 )6、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研究对象可以小到生物个体,大到整个生物圈。

生态学系统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过程,因此,每一个层次都给生态学研究增加一个不同的研究途径。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经典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组织层次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三、生态学的发展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的数量动态 讲义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的数量动态 讲义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最大密度: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某种生物的最 大个体数。 最小密度:指种群维持正常繁殖、弥补死亡个 体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
种群密度估算
绝对密度的计算方法
(1)总数调查法 •适用:通常用于个体数较少、较易计数的种群 •缺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例:人口统计
年龄
生命表的分析
4.计算世代历期
对于世代重叠的种群来说,一个世代所经历的时
间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个体产崽 (卵)时的平均年龄来表示世代长短
T
xl
x 0
n
估算值
x
mx
R0
生命表的分析
5.计算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 内禀增长率(rm):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
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
生命表
42
三.生命表的分析
1.死亡率曲线
高密度, 弱光照;
以生命表 中死亡率q
水分充足
和年龄X作
图,可以
低密度,弱光照
低密度,自然光照
得到死亡
率曲线
蒲公英(T araxacum mongolicum) 种群的死亡 率曲线,四条曲线代表四种生态条件
生命表的分析
2.存活曲线 •以存活数的对数 (lgnx)对年龄(x)作 图可得到存活曲线
如豆荚树?决定种子大小的另一个选择压力是动物的取食生态适应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这些对策要通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史表现出来因此又称为生活史对策自然选择必然有利于形成能量分配合理各个生命过程协调最佳并使物种的繁殖和存活效益或适合度达到最大的生活史对策r对策类型?按生物的栖息地和进化对策将其划分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在气候不稳定难以预测的天灾多的环境中生物密度很低基本没有竞争种群经常处于增长状态是高增殖率的称为r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r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对r对策种群来说环境资源常常是无限的它们善于在缺乏竞争的场合下开拓和利用资源?r对策种群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很容易在新的生境中定居?r对策种群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r对策生物通常寿命短发育快一般不足一年生殖率高但后代存活率低k对策?在气候稳定很少有难以预测的天灾的环境中生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物种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因此称为k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k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k对策生物通常命寿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死亡主要是由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

生态学复习讲义

生态学复习讲义

生态学:第一章、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2、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3、等级组织: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4、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1)北欧学派:由瑞典Uppsala大学的R.Sernauder所创建,继承人为G.E.DuRietz。

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2)法瑞学派:他们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并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

代表人物为J.Braun —Blanquet。

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3)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F.E.Clements与英国的A.G.T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

4)苏联学派:以B.H.Cyкaчёв为代表,他们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他们的工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5、“3S”技术(RS、GIS、GPS技术)6、生态学研究内容:①是研究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②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态学的范畴;③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7、现代生态学的特征:(1)生态学内涵加深(2)生态学外延的扩大(3)全球生态学与环境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1、生态系统(ecosystem) ( A.G.Tansley 1936):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义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从广阔的森林到浩瀚的海洋,从广袤的草原到小小的池塘。

而在这些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呢?简单来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没有能量,生命就无法存在。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

太阳的光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有机物质中。

这就是能量的输入过程。

接下来,这些存储在植物体内的能量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例如,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这就是能量的传递过程。

在传递的过程中,能量会不断地被转化。

比如,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摄入的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

最后,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这就是能量的散失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意味着能量只能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这是因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而散失的热能无法再被生物利用。

比如说,兔子被狼吃掉,兔子体内的能量就转移到了狼的体内,但狼体内的能量却不能再回到兔子体内。

逐级递减则是指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每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都会比上一营养级少。

通常情况下,只有大约 10% 20% 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这是因为生物在摄取食物、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举个例子,一片草地上生长着很多草,假设草所含的能量为 1000 单位。

食草动物吃了这些草,但是由于它们在消化和代谢过程中消耗了很多能量,所以它们获得的能量可能只有 100 200 单位。

而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时,同样会有能量的消耗,它们获得的能量可能就只有10 40 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 6. J.LChapman, M.J.Reiss.Ec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影印版).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蔡晓明 编著.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等编著.城市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任海,彭少麟 编著.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4/27
8
1生物种的概念
种的区分:按形态和可杂交性区分都有不足。但实际上, 不同物种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形态上的不连续性及不同形式的 生殖隔离。
科学概念: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 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 位和功能单位。由于存在生存环境的异质性,导致一个种内 的所有个体,并非是完全同质的,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异。 一个种的性状表现,取决于其遗传基因和生存环境。
土壤因素 非周期性因素
C.食物因素
D.生物因素 种内的相互 基本上是次生性周期因素 生物因素 与 密 度 有
作用
关因素
不同种间的相互作用 非周期性因素
2020/4/27
11
3生物的能量环境
3.1光因子在地球表面的变动规律 光照强度在地球表面有时、空变化: (1) 夏强,冬弱;中午强,早、晚弱; (2) 赤道强,两极弱(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拔升高
2020/4/27
15
4.1.3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4)土壤空气: A来源:大气和土壤生化过程(如稻田产生甲烷)。 B组成:二氧化碳多,氧气少。 C作用:提供一半左右光合作用所需CO2。
(5)土壤温度: A热源:太阳辐射。 B效应:影响植物种子萌发、扎根出苗、根系生长、
呼吸和吸收能力、制约盐类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土壤 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以及微生物活动等。 (6) 土壤酸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 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 以及土壤养分的保持性能。
2001 11. A.沃科特,J.C.戈尔登 等著.欧阳华等译. 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2020/4/27
1
2020/4/27
2
2020/4/27
3
2020/4/27
4
2020/4/27
5
2020/4/27
6
2020/4/27
7
第二章 环境分析及生物的适应
2020/4/27
14
4.1.3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 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组成,三者形成一个独立的生 态系统。 (2)土壤固相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根据固体 成分比例的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粘土类、壤土类。 (3)土壤水分:
A来源:雨、雪、灌溉、地下水。 B存在形式:吸着水、毛细管水、重力水。 C作用:可直接为植物根系吸收、溶解盐类为植物提供营 养、参加土壤中的物质转化、调节土壤温度、保育土壤动物 等。
而增强;南坡多于北坡(座北朝南)。 光谱成分的变化:低纬度、高海拔(西藏)、夏季、中午短
波光多(中午紫外线多,要注意防止皮肤癌),高纬度、低海拔、 冬季、早晚长波光(红外线)增多。
日照长度:不同纬度日照长度和变化各不相同。纬度越高, 最长日越长,最短日越短。
2020/4/27
12
3.2温度的变化规律
推荐生态学读物
1. 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 马世骏主编.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 刘建国主编.当代生态学博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 钦佩,安树青,颜京松 编著.生态工程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A.Mackenzie, A.S.Ball,S.R.Virdee.Ecology(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 在北半球,随纬度北移,温度逐渐降低。纬度每增加1o,年 平均温度降低约0.5℃。
✓ 从赤道到极地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 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热空气膨胀所
致。 ✓ 南坡太阳辐射量大,气温、土温比北坡高(一些高山上南坡
植物多就是一例)。 ✓ 纬度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就大。 ✓ 土壤和水体(有跃温层)也都有温度变化。
马64
骡63
驴62
2020/4/27
9
2 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
2.1生境的概念 生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
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多维空间条 件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的自然条件,也包括种 内和种间的相互影响。
而组成生境的各种要素就称为生态因子。生境是 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了特定的主体谈生境的概念无 意义。
2020/4/27
13
4 生物的物质环境
4.1岩石圈 (1)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2) 地壳厚度只有16~40km。地壳在厚度和化学组成上是非匀质的。
4.1.1土壤的形成 地壳表层岩石: 风化—碎化—氧化—还原—水解—磷酸化—生物作 用—形成土壤。
4.1.2土壤的剖面结构 (1)从上往下依次为:枝叶层、腐植层、(积聚层、淋溶层、过渡 层、淀积层—土壤层)、母质层和岩石层。 (2)不同的土壤类型,各个层次的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 层的相对厚度能代表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地形位置上形成的土壤。
2020/4/27
10
2.2 生态因子的分类
表2-1不同生态因子分类与各类群间的相应关系
R.达若分类
蒙恰德斯基分类
其他分类法
A.气候因素
温度 光
第一性周期因素(温度、光、 潮汐)
相对湿度 降水
次生性周期因素
其他因素
非生物因 与密度无

关因素
B.气候以外的自然因素 水域环境因素
次生性周期或非周期性因素
1. 生物种的概念 2. 生境与生态因子分类 3. 生物的能量环境 4. 生物的物质环境 5.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6. 生物圈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8.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9.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0.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1.生物的趋同和趋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