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风俗史__前言第一讲共81页文档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
《中国民俗学》讲稿纲要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发展到今天,有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这样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
分析其中原因,正如民俗学家陶立璠所说:“为什么一个看来似乎简单明了的问题,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困难?关键在于‘民俗’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大家又熟视无睹。
”要了解“民俗”这个概念,我们必须要知道作为词汇的“民俗”与作为学科的“民俗”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词汇的“民俗”:作为词汇的“民俗”在中国早就出现:《礼记·淄衣》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管子·正世》曰:“料事务,察民俗。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作为学科的“民俗”:民俗一词是有“民”(folk)和“俗”(lore)这两个部分组成,但是从民俗学这个学科诞生的那天起,有关“民”和“俗”的定义的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什么是“民”和什么是“俗”的观点非常多,而且不断发展,正因为如此,“民俗”一词的概念的界定也是难以把握,以致于众说纷纭,观点庞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就载有民俗一词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比如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民俗如何分类?民俗的最早分类标准出现在英国。
英国民俗学会于1890年出版的由高莫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的分类是:(1)观念和信仰民俗,包括迷信的信念和举动、关于自然物的迷信、关于树木百草的迷信、动物迷信、精怪、禁厌术、土医术、法术和占卜、关于冥界生活的信条和一般迷信等;(2)旧传的风俗,包括节俗、礼俗、嬉戏和地方风俗等;(3)旧传的叙事谭,包括童话、民间故事、趣谈、寓言、深化、叙事曲、民歌、地方传说和旧传等;(4)民间成语,包括韵言、母歌、谜语、谚语、诨名和方言等。
第一讲民俗文化概要
3.东汉(25年 219年 3.东汉(25年-219年) 东汉
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 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共历十 三帝。后期因外戚宦官交替当权, 三帝。后期因外戚宦官交替当权,皇帝 被他们玩于掌股之上,废立无常。 被他们玩于掌股之上,废立无常。特别 是末期董卓专权,引起国人不满, 是末期董卓专权,引起国人不满,各路 英豪以讨卓为名起兵,于是天下大乱。 英豪以讨卓为名起兵,于是天下大乱。 最后形成分别以曹操、刘备、 最后形成分别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 的三大势力,进而出现了魏、 的三大势力,进而出现了魏、蜀、吴三 国鼎立的局面。 国鼎立的局面。
南北朝(304-589年 八、 南北朝(304-589年)
东晋灭亡后,在其统治旧地, 东晋灭亡后,在其统治旧地,先后 出现了宋、 陈四个朝代, 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历史上称之“南朝” 历史上称之“南朝”。在这时期四 川建立了成汉政权。与此同时, 川建立了成汉政权。与此同时,北 方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 方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统称为 北朝” “北朝”。
六、三国(220-280年) 三国(220-280年
三国指魏、 三国指魏、蜀、吴三国的统称。 吴三国的统称。 1.魏 公元 年阴历10月 魏 公元220年阴历 月,曹丕废汉献 年阴历 帝自立,改国号为魏,都洛阳。魏经丕、 帝自立,改国号为魏,都洛阳。魏经丕、 奂共五代而亡于晋( 叡、芳、髦、奂共五代而亡于晋(265 年)。 2. 蜀 公元221年阴历 月,刘备在成都 公元 年阴历4月 年阴历 称帝,建蜀国。经备、禅两代而亡于魏 称帝,建蜀国。经备、 (263年) 年
十、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
34
+ 吉祥:“吉利”与“祥和” + 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
+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
15
1、新年节日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 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 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 遂、万事如意等。
+ 有偶数吉祥,也有奇数吉祥。有大数吉祥,也 有小数吉祥。有引伸义吉祥,也有谐音吉祥。
.
46
神秘而吉祥的数字“五”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
.
41
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松、柏、槐、银杏)
+ 中国人视松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 称作“木公”、“大夫”。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 冬夏常青。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因 此,古人视松作长青之树,古代有长生不老松之 说,人们赋予其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 松也是吉祥的梦兆。松更普遍地是被视作祝颂、 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常见的吉利 画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松菊犹存〉 等。
民俗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民族,它创造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持续领先了近2000年(公元前500-明代)一、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中国历史百万年,元谋猿人首开端。
蓝田、北京人继后,双腿直立大地走。
大荔、丁村、马坝人,早期智人举世闻。
(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比较)柳江、资阳、山顶洞,晚期智人最著名。
河姆渡、半坡村、母系氏族财产均。
(原始公有制度)龙山、良渚、大汶口,男子掌权生私有。
(解释原因:性文化崇拜现象与私有的产生。
社会稳定的结果)考古史实须珍重,传说历史不可轻。
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类;(中华文明的开始,5000年文明的开始)伏義画卦燧人火,神农教稼创医药;炎帝、黄帝大联手,中华民族为先祖;唐尧虞舜夏禹传,原始禅让至此完。
夏商之后是西周,战国之前是春秋。
(东周——春秋、战国)可以拍很好看的电影秦朝西汉与东汉,新莽夹在两汉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鼎盛达高潮。
五代十国多战争(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接北宋与南宋。
北方西夏辽和金,建立元朝蒙古人。
朱明(1504,郑和下西洋)之后是大清,中华民国革其命。
无产阶级掌权舵,建立人民共和国。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方面常识介绍:文字:传说:仓颉造字。
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汉字最早的萌芽。
阴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刚发掘出来时候,中国认识甲骨文的人:冯友兰和郭默若)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顺序:结绳——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君子坦荡荡,小人才戚戚;孔子:发乎情,止乎于礼仪)屈原创造“楚辞体”——《离骚》汉代最著名的文学体裁——赋和乐府《洛神赋》(《大明宫词》所用的方式是莎士比亚的华丽的表达语句,实际中国古以有之,如果说中国文学中没有如此的表达,就太无知太无知了)唐代最有名的是“今体诗”(格律诗)和传奇(小说)——昆仑奴(古代的黑奴)加图宋:词(辛弃疾:豪放派和苏轼:婉约派——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放两首音乐,进行比较)元代:散曲和元杂剧——剧本。
06第一讲民俗概1(共5则)
06第一讲民俗概1(共5则)第一篇:06第一讲民俗概106第一讲民俗概论一、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为什么要过节?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南方为什么要吃年糕?端午节要吃粽子?喜庆为什么要贴红穿红?丧乱为什么要穿黑戴白?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 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
民俗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认为,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民俗是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民间风俗。
(一)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
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
至于什么是民俗?借用佛家的用语,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
当初没有文字或人规定人们这么做,但人们却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相。
春节怎么过?按传统习俗,在过年前半个月(腊八)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要干的事情有几十项,如祭灶、除尘、置年货、吃年饭、守岁、祭祖先、法压岁钱、拜年等等,而且没做一样事,都有规矩禁忌,比如年饭要有肉有鱼(暗示年年有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等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是一种生活相。
第一讲 民俗概说
庆阳香包
赛龙舟
端午节申遗争论
韩国江陵端午祭活动期间举行各种巫法和祭 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 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等。
官奴假面舞
端午巫祭
二、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与内涵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概念与内涵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1.物质民俗
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 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带有 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 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 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2.社会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 制。(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 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 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例:民间故事的类型性。
世界各地存在很多情节基本相同,形
式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
两兄弟型、灰姑娘型、田螺姑娘型、 狼外婆型、 呆女婿型、巧女型、机智人物 型、地主长工型……
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1)民俗的规范性 民俗文化是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 言和行为模式,民俗文化这种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 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 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 家族:家规、家教、家法;
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 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 Word 文档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说课稿蔡中侯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本课内容又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习俗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三、说重点和难点【教学要点】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生活方式近代化、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中国传统习俗礼仪讲义(PPT 69页)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 日之一。
赏月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 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月是中秋明”,中秋的 月亮最明亮。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 日之一。
吃月饼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 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 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 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 的供品。
春节
守岁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
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
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
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
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
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
春节
开门炮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
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
见 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
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
面 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
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
之 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 礼 )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
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
见 ,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
饮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 食 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 之 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礼
”,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
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
饮称为“接风”、“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
饮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 食 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 之 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 礼
方式。我们通常知道
中国社会风俗史
无锡社会风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物联1301姓名:张钰娇学号:131408127无锡社会风俗摘要:风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着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
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层累地堆积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生老、岁时节庆、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心理。
因此,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直观而准确。
关键词:节日节气庙会婚嫁春节年的岁首称春节。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
早餐吃糕丝、圆子、面,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
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
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
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
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
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
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寿。
元宵节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
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
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
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
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
夏历正月十五又是灯节。
这天晚上,无锡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风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鳖山、牌坊等,还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
中国民俗史2009年稿
中国民俗史(讲课稿)引言:风俗,是每一族群或民族、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民族、族群的主要标识之一。
它是研究一个国家、民族或族群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重要资料。
民俗是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了民俗和民俗的影响。
我们有时候说一个人超凡脱俗,或者说一个人比较俗气,大部分都是指的对民间风俗的趋从与悖道而言。
即使是超凡脱俗,也仅仅只能说是对民俗接受程度,而不是真的就与民俗完全脱离。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能绝对的离开民俗而存在的。
只要不离开你生活的环境,与社会有接触,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民俗的制约和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是当今世界上少数几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古老民族之一,从古至今,它包含着几十个民族发展与融合的历史,其中风俗文明占居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探讨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变迁,都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这是风俗文化在人类文化大厦中所处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
一、什么是风俗?风俗作为一个词汇,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孝经广要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诗经周南关雎》:“美教化,移风俗。
”《荀子强国篇》:“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等等。
具体而言,分析一下在我国古籍中风俗的概念和境外传进来的风俗的概念。
1、我国古籍中的风俗概念。
我国古代就对风俗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只是在概念的理解与限定上与现在有些区别。
古籍中对风俗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如:“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
”“介于上谓之风,效于下谓之俗”等等。
意思就是,由上层社会倡导。
大家仿效而形成的社会风尚叫做风,如“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而在民众中历代沿袭,共同遵守的习惯则叫做“俗”。
如“爆竹声声响彻天,人从旧历度新年。
久闻正朔颁阳历,习俗于今未易迁。
中外民俗第一讲 讲义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能够和你们一起相处一个学期,共同学习《中外民俗》的课程。
在开始我们的课程之前我想送给大家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几乎说出了所有师长的心声。
在这里,我送给你们,因为进了大学的校门,孩子们,大家又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211和我们的差距不在学校的盛名、不在硬件环境、更不在有没有大师来教学,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对自己的期许和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到了同学们学习的软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都生活在良性竞争、自我认同、有强烈成功欲望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彼此促进与共同成长?!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选择的权利,让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好!下面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民俗,大家都不陌生,你认为什么是民俗呢?(找几个同学回答)好,同学们对民俗都有自己的理解,让我们看看学者对民俗的定义。
开始这门课的第一章,民俗概述首先,来看民俗的概念与分类。
民俗的概念古已有之,《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所以统治百姓的人,要表明自己的喜好,来引导民间风俗的趋向;谨慎地表明自己的厌恶,来控制百姓的贪欲和奢望。
这样百姓就不会迷惑了。
《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译文】古时想要匡正当世调治天下的人,一定要先考察国家的政情,调查国家的事务,了解人民的习俗,查明治乱根源与得失所在,然后着手进行。
这样,法制才能成立,政治措施才能贯彻。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注意了啊,学民俗,赠送管理学课程了哈。
中国社会风俗史__前言第一讲
第一讲
总 论
一、何谓“风俗”?中国风俗包括哪 些内容?有哪些主要特点?
“风俗”一词,常出现于人们社会生 活中,如“移风移俗”、“风俗习惯” 等。系指历代相沿袭而形成的风尚、习 俗。
社会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 现象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它的 存在与传承,不是某人有意的发明创 造,而是具有社会性、集体性,是约 定俗成的。
风俗内容繁杂广泛,研究的学者有不 同的分类方法,综合各家学说,大致 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属于物质系统 有两个方面,分别如下:
1、人在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 如服饰的种类、习尚、特征、名称; 食物的种类、食法及其来历,不同地区和 民族的饮食结构,日常饮食、节令饮食、 仪礼饮食的特殊讲究等;居住的传统方式, 住房结构、布局的特点,家庭人口及人畜 分配,室内外装饰、通风、采光、取暖方 式等。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彬城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 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杨琳著,宗教文 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国风俗通史》,陈高华、徐吉军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秦汉卷, 彭卫、杨振红著) 《吴地民风演变》,曹金华著,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7年出版。
社会风俗史是一门相当驳杂的学问, 可以说所有文献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都 是我们要参考的书目,但也有不少专门的 著作,此作一些简单介绍(如冯梦龙的 《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文学作 品均有反映):
《中华全国风俗志》,20卷,胡朴安 (1878-1946,安徽人)编。
胡在民国初年曾任福建巡按使和 江苏民政厅长,著述颇丰。
四、是原始的神秘性 有些风俗起源很早,一直保留到近现 代。这些习俗产生在人类的幼年时期。由 于当时对各种自然现象难于理解,无法掌 握自已的命运,对自然界和祖先产生敬畏 崇拜的心理,从而创造出某些沟通人与上 帝、鬼神渠道,希望借此去灾而获福。故 往往会带有古老的、原始的和神秘的特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
一、剪辫放足
根据下图,推测被剪发辫者的心态如何,请说 明理由。
不情愿。因为从图上被 剪发辫者的表情,可以看出 其惊慌失措,反映了当时的 保守势力强大,对剪发辫是 抗拒的。
一、剪辫放足
方法点拨:认识事物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缠足有什么危害?
身心受到摧残 失去独立自尊 加剧社会贫困
二、服饰的变化
想一想: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晚清时期相比, 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原因。
清
鸦 辛民 抗
朝
片 亥国 战
建
战 革建 爆
立
争 命立 发
1636年
1840年 1911年 1912年
1931年
清末民初
一、剪辫放足
汉族男子没留辫子以前是什么发型?
披 发
束发戴冠
清军入关后,强令剃发留辫。
一、剪辫放足
阅读课本内容,说说剪发辫为什么成了革命 的标志?
去除旧俗,向清王朝 以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 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第六单元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社会习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 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 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生产 活动、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广泛的 行为规范 。
课程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 方面的变化。
时空连线
你能说出时间轴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吗?清末民初指的是哪一段时间?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改称呼的原因。它说 明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自我测评
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的主要变化。
中国社会风俗史
中国社会风俗史中国传统婚姻的家族性与孝文化——有感于怀川地区的换亲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和以家族亲族为主要人际关系的宗法社会,其政治制度则是以家天下为特点的君主专制。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要求妻子承担起“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及“执箕帚”,“饁彼南亩”等各种家务。
这一特定的文化土壤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婚姻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即生育型而非情爱型的婚姻价值选择、社会型家族型而非个人型的婚姻决定权、道德礼仪型而非法律情感型的婚姻纽带、终身型而非阶段型的婚姻存续观、等级型而非平等型的夫妇双方地位。
从婚姻的决定权来看,中国传统的婚姻是社会型、家族型的,而非个人型的。
中国的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庭盛衰的关键,未婚男女的终身大事,不仅受到朝廷、官府、父母、媒妁的主宰、包办,而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婚姻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婚姻是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关系。
性关系不过是个人在生理上的需求,而婚姻是含有社会的意味,带着制度的色彩。
性欲是生理的,而婚姻是社会的。
这种鲜明的社会性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体现出来:《周礼》中的媒氏,齐国的掌媒,都是官媒。
在齐国,掌媒主官的“合独”是政府推行的“九惠之教”之一,它与安定民生、培养税源、富国强兵的统治政策联系在一起。
齐桓公大会诸侯,订立盟约,竟有“无以妾为妻”的条文。
晋武帝的“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以及皇帝赐婚,地方官临堂做媒以及强权统治主导下的选婚、罚婚(针对犯人及其家属而采取的惩罚措施,将罪犯的妻女罚配给边关军卒),都在说明,婚姻是一种社会、政府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不能有个人说了算。
然而笔者认为,在所有中国传统婚姻的上述特点中,婚姻的家族性(即家族对婚姻的决定权)是一直贯穿于中国婚姻发展的始终,或深或浅地在人们心中潜在着。
就是在恋爱自主、婚姻解放的今天,婚姻的社会性及政府性可能有所淡化,但婚姻的家族性却始终存在。
中华文化常识_社会风俗
四、社会风俗—礼教文化
•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 名由此而定。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始称于汉武帝,此后成为读书人 的必读教科书,“六经”还包括失传的《乐 经》。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也是古代教 育和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四、社会风俗—称谓称呼
姓名
• 字: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名与字一般有意义 上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与“名”相表里,故也称“表字”。如诸葛 亮字孔明,孔丘的儿子孔鲤字子鱼。人际交 往中,名一般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谦称; 下对上、平辈之间,只能称字。一般情况下 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君上和长辈的名,更 不能犯,称“避讳”。
四、社会风俗—称谓称呼
帝王的号 •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 以某祖、某宗的名号。 •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常用“祖” 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 或“高祖”,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 宋太祖赵匡胤、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面的皇 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 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等。
百姓的称谓
•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 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四、社会风俗—称谓称呼
避讳 1、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 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2、官讳: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 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 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 讳。 3、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 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 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中国风俗(官方文献)
第一章风俗第一节岁时习俗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节前不论穷家富户,各凭财力及早购置年货。
有的还添制家具,制作新衣。
年前三五天,“家家刀案响,户户炊烟升”——炸、炒、蒸、煮,赶制菜肴,以备节日食用。
春节前,家家洗衣洗被,户户室内扫尘,人人剃头洗澡,干干净净过春节。
过年期间,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互致“春节好”,还有互相请吃“年酒”的。
旧时过年禁忌甚多,三天内不动针线,不动刀剪,不扫地,不泼水,不得打碎器皿。
饭前要燃放鞭炮、烧香磕头。
因为过年禁忌干活,有些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姑嫂叔嫂之间掷骰子、推牌九、打麻将、玩纸牌、寻求娱乐。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晚上又称“元夜”“元宵”。
有些地方还有元宵之夜赛灯的习俗,家家户户悬灯门前,形式各异,名称繁多,如红绸宫灯,刺猬灯、多角灯、小兔灯、走马灯……五光十彩,引人入胜。
旧时妇女不能在娘家过节,不得看娘家灯。
俗话有“十五不过十六过”,正月十六娘家要接女儿回家省亲。
元宵节的食品安排是丰盛的,但其特点是晚上总要吃汤圆。
三、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祭龙”之日。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象征气候开始转暖,万物复苏。
这天拂晓,农村人家在院内院外,屋前屋后用草木灰画圆圈,为粮食圈底,喻意“五谷丰登”。
民间尚有“炒虫”吃扁食之说,传有“二月二敲梁头,蝎子死在梁里头”;“二月二敲瓢杈,十窝老鼠九窝瞎”;“二月二敲篱笆,蝎子不叮小娃娃”等消灾降福的谚语。
四、清明节每年农历三月五日左右为清明节,是万物萌生、春意盎然的仲春时节。
清明祭祖风日久不衰,近年尤甚。
每逢节日,携儿带女的人群遍及乡村的各个角落,给祖坟添培新土、焚化纸箔、炮竹轰鸣。
清明早晨门前插柳,相传黄巢起义以戴柳为号,此俗相沿至今。
谚语:“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清明晒死柳,馍馍噎死狗”,都是当年午季丰收的象征。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烧死绵山之日,这天不上坟、不动火、吃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