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术前的MRI评价-孙应实

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22例疗效分析.

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22例疗效分析 作者:赵为民,杨新辉,王海江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 院腹外科, 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的疗效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3年1月我院施行的22例局部切除的早期低位直 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结 果(1)17例为直肠腺癌,3例为腺瘤恶变,2例为直肠类癌;(2)22例中,T0期2例,T1期13例,T2期7例;(3)5例复发患者均行Miles术;(4)术后随访均超 过5年,5年生存率为90.23%。结论只要严把手术适应证,术后结合放化疗,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切术可达到良好疗效,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直肠肿瘤; 局部切除; 疗效分析 Efficacy of local resection on lower rectal carcinoma of early stage ,, (Department of Abdomen Surgery, 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local resection on lower rectal carcinoma of early stage. MethodsRecords of 22 cases with lower rectal carcinoma of early stage receiving local excision from January 1993 to January 2003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s. ResultsOf the 22 patients ,17 were adenocarcinoma, 3 were canceration of adenoma and 2 were carcinoid, 2 were diagnosed as stage T0, 13 were stage T1, and 7 were stage T2. Five cases had local recurrence and were treated by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rate of the group of patients were 90.23%. ConclusionSo long as

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直肠癌的治疗新进展 目前,大肠癌已成为我国第五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涨,在大城市增幅更快。在上海市区,大肠癌已经成为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部位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结肠癌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但目前除了少数发达城市外,直肠癌发病率仍然高于结肠癌的发病率。 直肠癌尤其是中下段直肠癌的由于其解剖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密切,手术治疗比较困难、并发症较多、功能性损伤较常见、复发率较高。同时虽然放疗或放化疗在直肠癌中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但是其对延长患者生存的价值较小。 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已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保肛率。但是目前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因此如何开展新的外科治疗研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现今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为中心,重点介绍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在直肠癌中的应用及其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结合。 一、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一)开腹直肠癌手术的治疗难点 直肠癌的手术有3个难点:保肛、膀胱性功能的损失、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过去,中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的70% ,Miles手术是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但近年来中高位直肠癌比例明显增加,同时随着人们对直肠肿瘤的认识的增加、同时对生存质量的要求的提高、医疗器械的发展、保肛手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接近80%以上的直肠癌手术为保肛手术。 肿瘤切除的切缘不应仅是下切缘而应是:上切缘、下切缘和环形切缘。肿瘤的上切缘一般是足够的,临床上重视不多;直肠癌的手术中下切缘的距离一直是直肠癌手术的焦点,也是争取提高保肛的最关键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下切缘根据肿瘤的类型选择 2-3cm,近NCCN指南建议下切端大于1cm即可,如小于1CM需行快速病理检查,以保证切缘阴性。但作为一个肿瘤外科医生必须始终把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放在第一位,不要把满足病人的要求和片面提高保肛机率放在第一位;环形切缘Circumferential (Redial) Margin (CRM) 是指包绕受到肿瘤最深浸润处肠壁的肠周围组织切缘。NCCTG的研究显示:CRM<1毫米,局部复发率是25%;而CRM≥1毫米,局部复发率仅为3%。荷兰的一组报道:CRM≥2毫米,局部复发率为6%;CRM<2毫米,局部复发率为16%;CRM<1毫米,局部复发率38 %。由于直肠前后方均有较清晰的间隙,使用全系膜切除可以最大限度保证CRM。需要注意的是:侧韧带处,由于不存在明显的间隙且又为植物神经的主要通道,因此在此处容易出

直肠癌(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临床路径

直肠癌(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临床 路径 一、直肠癌(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癌(ICD-10:C20),行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ICD-9-CM-3:48.62或48.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 1.症状:便血,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下腹坠痛等。 2.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评价:体力状况评估、是否有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2)腹部检查:是否看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触及肿块、叩及鼓音、听到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 (3)直肠指检:明确肿瘤位于直肠壁的位置,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占肠壁周径的范围。肿瘤大体类型(隆起、溃疡、浸润),基底部活动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了解肿瘤向肠壁外浸润情况。观察是否有指套血染。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粪潜血;血清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必要时可查CA242、CA72-4、AFP和CA125。 4.辅助检查:术前肿瘤定性及TNM分期,指导选择正确的术式。 (1)结肠镜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组织类型(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分化程度(高、中、低);排除同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可使用乙状结肠镜确定直肠肿瘤位置(低位、中位、高位)。 (2)术前应当明确肿瘤分期。行盆腔MRI或CT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和盆壁的关系,或行直肠腔内超声内镜,诊断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 5.鉴别诊断:必要时需行经肛门直肠壁穿刺活检病理,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1)其他常见的结直肠疾病:胃肠道间质瘤(GIST)、炎性肠疾病、淋巴瘤、寄生虫感染、息肉等; (2)腹腔其他脏器疾病累及直肠: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男性前列腺癌累及直肠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 1.经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2.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

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伴肠梗阻的治疗进展 摘要】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上的难题,本文就其治疗方面 的进展做一综述:1.新辅助治疗对于结肠癌及直肠癌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2.姑 息治疗:肠造瘘术仍然是主要方式,探讨支架置入术、光动力疗法的临床价值;3.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准备包括全身情况的调整、术前灌肠;再次探讨支架置入术的价值;右半结肠癌伴梗阻的治疗原则已达成广泛共识;左 半结肠癌伴梗阻Ⅰ期切除和吻合是安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梗阻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25-02 TREATMENT PROGRESS OF COLORECTAL CANCER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ONG Shuai,SUO Rong Zeng(Department of Colorectal and Anal Surgery,The Second Hospital,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211,China)【Abstract】The treatement of colorectal obstruction is still difficult.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n its present treatment progress.1.The principles of neoadjuvant 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 are different.2.Enterostomy is still main way in palliative care.Investigate the clinial value of placement of metal stent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3.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obstruc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include general condition adjustment and preoperative enema. Then,the value of metal stent placement is investigated again.The principles of right-sided colorectal obstruction have generally been accepted .One- stage resection and primary anastomos is safe in left-sided colorectal obstruction.Subtotalcolectomy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Colorectal cancer Intestinal obstruction Treatments 结直肠癌发生率在我国占第3位,仅次于肺癌及胃癌[1],合并肠梗阻属于结直 肠癌的中晚期症状,文献报道以肠梗阻为主要症状就医的占8% —29% [2]。结直 肠癌所致的闭襻性低位肠梗阻,有导致结肠缺血坏死、穿孔的危险;梗阻后发生 菌群移位,导致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肠梗阻所致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营养 不良;在治疗上非常困难[3]。现就结直肠癌所致肠梗阻在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1、新辅助治疗 又称为术前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放疗和新辅助放化疗。目的是实现 肿瘤降期、提高切除率及术后缓解率,降低局部复发率。范朝刚等人的研究认为[4]:对结直肠癌伴梗阻的病人予新辅助化疗后梗阻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可 为一期切除吻合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2012版指南,结肠癌和直肠癌伴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对于大部分的Ⅱ期和Ⅲ期直 肠癌病人,术前同步放化疗中口服卡培他滨或静脉输注5-FU联合放疗为首选方案[5];而对于结肠癌病人,仅对于术前伴肝脏转移,且评估肝脏及结肠病灶可切除 的病人行术前新辅助化疗[6]。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梗 阻症状加重或出现腹膜炎征象时,需立即停止,并尽早手术治疗。 2、姑息性治疗 适于经证实肿瘤分期晚、已有广泛转移、局部病灶无法切除、有严重并发症 不能耐受手术和拒绝手术治疗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2.1 肠造瘘术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附一例报告并文献综述) 张玉贤、女、51岁,已婚,陕西、西安。大便干结、带血、下坠20年,于2009、12、28入院。20年前渐见大便干结,1次/3~4天,便时有下坠感且有少许血性液,偶见大便有凹槽,未曾诊治。 既往10年前曾有宫外孕手术史,3年前在胃镜下胃息肉套扎。 头、颈、心肺、腹未见异常。 直肠指诊:截石位10~12点扪及带蒂肿瘤,肿瘤呈2x2cm,不光滑、质中,蒂部光滑、质软,活动度大。 纤维结肠镜检:进境4cm可见3X2cm不规则肿瘤,表面欠光滑、质脆,触之易出血,根部带蒂,活动度尚可。进境6cm可见一孤立粘膜溃疡、表面覆盖脓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 降结肠:可见0.3x0.3cm肿物,表面欠光滑,粘膜充血水肿。 横结肠:近肝区可见0.3X0.3cm肿物,表面欠光滑、粘膜充血水肿。 病理报告:(直肠中下段)小块粘膜组织高分化腺癌。(降结肠、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 2010.1.5日,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肛门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中见:直肠前壁距肛缘4cm可见隆起样肿瘤,凹凸不平、3X3cm,基地软、活动度好,阴道后壁质软。距肿瘤1.5cm电刀切除(功率80),连同肿瘤、肠壁全层切除,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 术中冰冻:肿瘤侵及粘膜下层,肌层及基地部未见癌细胞。 病理报告:直肠高分化腺癌。病理分期:AJCC P T1NOMO。 讨论 1、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的可行性分析 早期直肠癌是指病变浸至直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T1-T2),由于直肠粘膜无淋巴管,因此,局限在粘膜层的早期直肠癌不致发生淋巴转移。有作者指出如何判断肿瘤转移的危险性是应用局部切除术的关键,也是当今研究的重点。一般认为其影响的因素有:1肿瘤的大小:肿瘤越大则淋巴转移率越高,直径<2cm,2-3cm,3-5cm,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33.5%,54.2%; 2,肿瘤形态:浸润型切除病灶时要求更广泛,但术前难以明确;3,肿瘤浸润深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关系,肿瘤局限粘膜下层者,淋巴转移率17.9%,侵犯肌层为37.8%,侵及浆膜下者为58.5%,侵出浆膜者为

经骶尾入路局部切除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

经骶尾入路局部切除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 发表时间:2012-10-26T15:23:25.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志伟刘福坤 [导读]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骶行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可获得理想效果。 陈志伟刘福坤(江苏省中医院消化肿瘤外科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局部切除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7例早期低位直肠癌行经骶局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吻合口漏或继发感染。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满意,无排便失禁。术后病理检查切缘检查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7年仅1例出现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骶行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可获得理想效果。【关键词】直肠癌早期经骶尾入路 【中图分类号】R73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046-02 随着临床医生对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和现代设备对其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对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治疗更趋成熟。在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方法中,经肛门途径的手术视野小,无法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经腹手术创伤过大,且对腹膜返折下的直肠肿瘤暴露并不方便,虽说能保证切除范围,但有造成肛门失禁或切除肛门的可能;经骶切口途径所暴露的创面,可以使直肠肛管充分暴露,这就使得病灶的切除与直肠的修复较为简便,还可以使保留肛门功能的愿望变成最大的可能[1]。本文分析了本院从2005年6月~2011年06月对17例早期低位直肠癌选择经骶局部切除治疗的资料,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7~90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经指诊肿物均距齿线8cm以内。直肠腔内超声确定肿物侵及黏膜下层及浅肌层以里,周围无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详细资料见表一,表二。 1.2 手术要点术前经充分的肠道准备,采用全身麻醉。取折刀位,从骶尾关节上方3-4cm向下至肛缘取一正中直切口,依次切开直肠后壁外组织。上端最高可以切除尾骨及第5骶骨,下端视手术需要切开部分乃至全部肛门括约肌以及耻骨直肠肌,各组肌肉分别标记。用手指自肛门插入明确病变位置,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和性质决定实施直肠壁部分切除或直肠节段切除。最后吻合修复直肠腔,缝合修复被切开的各组肛门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于直肠后侧吻合修补旁放置引流管,经切口一侧皮肤戳孔引出。至患者自主排便且确认无直肠瘘再予拔除。 2 结果 2.1 手术切除范围充分游离直肠周围,肠管可平均延长5~6cm,确保近远端切缘经病理证实无癌残留。 2.2 手术并发症本组17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吻合口漏或继发感染。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满意,无排便失禁。 2.3 病理检查 17例均为腺癌,其中高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3例,粘液腺癌1例。肿瘤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15例,侵及浅肌层2例,切缘检查均为阴性。 2.4 随访 17例均获随访,随访12~84个月,仅一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放疗后改行改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3 讨论 早期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争论[2]。按照传统的观念采用经腹根治性手术,无疑有部分患者降承受经腹手术所造成的2%~4%手术死亡率和5%的手术并发症,部分患者还需要接受永久性人工肛门,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3]。若选择经肛局部切除治疗,手术野显露不好,手术切除范围有限;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遗留可能已有转移的淋巴结,造成术后复发。1982年,英国的Heald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概念以来[4],许多外科医生把它做为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TME可显著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率。在对早期低位直肠癌行经骶局部切除时,可切除大部分直肠后系膜(major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MCME),从而相对清除了直肠系膜内的转移灶,降低了局部复发率,提高了5年生存率[4]。 肿瘤大小、形态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文献报道溃疡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而隆起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2.5%[3]。在肿瘤大小上,Cohen等[3,5]报道直径<3cm的高中分化隆起型,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1%,而且这种转移的危险随着肿瘤的增大、浸润的加深而增加。本组复发的1例中即为溃疡型肿物且直径大于3cm。因此,多数学者主张早期直肠癌选择局部切除治疗时,应选择直径<3cm的隆起型。 肿瘤浸润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Morson等分析了2000例直肠癌的治疗结果,肿物局限于黏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3%;局

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技巧

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操作技巧 说明:黑色字体为原文,蓝色字体为网友提问及意见,红色字体为外科之路老师的解答。直肠癌根治术 1、直肠指诊 不要满足于发现肿瘤或活检确定肿瘤,还要对肿瘤进行仔细的探查! 肿瘤的中心一般是肿瘤原发位置,组织浸润最深。但是两侧的溃疡中心并不一定是肿瘤的中心。不知什么原因,在后壁,溃疡面积扩展的较快,在前壁相对较慢。 肿块的活动度要从两方面看。一、肿瘤整块的活动度,说明肿瘤外侵的程度和深度。二、肿块各个边缘的活动度,说明肿块扩展的方式和范围。 残留正常直肠粘膜的位置,可以作为手术游离的突破点! 周边器官的情况。与阴道或前列腺粘连或侵犯有明显差别,手术中的差别更大。 肿块下缘与肛门的距离,决定了切除后重建方式。常用的手测法误差较大,如果有可能,建议测量肿块下缘与齿状线的距离。方法:右手食指向上顶住肿块下缘,使一侧直肠粘膜拉直。左手食指伸入肛管,至于齿状线,两指并拢一起退出,测量长度!最好前后左右分别测量。 保留1~2厘米齿状线以上直肠粘膜是维持术后排便功能的最低要求!!! 切除肿瘤下直肠2厘米是肿瘤切除的最低要求!!! 如果行联合切除,建议亲自切开直肠观察与直肠指诊的差别!!! 直肠癌根治术 2、切口选择 对于可能进行腹壁结肠造口的病人,必须术前和病人一起确定造口位置,虽然对病人来说比较残酷,但是,一个不合理的造口更可怕!医生的一个选择、一个决定,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常规采用右侧旁正中或正中绕脐切口,即使有绝对把握保留肛门,也不要轻易选择左侧切口,万一吻合口瘘,万一肿瘤复发! 开腹后最好采用腹膜连续缝合护皮。 不要随便改变已经形成的切口习惯,就像赛车手不要随便更换赛车一样! 直肠癌根治术 3、腹腔探查 以前,开腹后首先要探查肝脾有无转移结节,腹主动脉旁有无肿大淋巴结------- 现在,这些问题更多地依靠术前影像学检查! 肿块探查是重点。 需要明确肿瘤位置、大小、与腹膜反折的关系、活动度,以及淋巴结情况,确定手术切除方式及范围。 确定结肠是否还有其他的肿瘤或息肉也非常重要! 本来,这个过程不会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种情况经常被搞错: 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或乙状结肠下端肿瘤,经常会与左侧盆腔发生粘连,肿瘤体积较大时会封堵整个盆腔入口,容易误以为肿瘤与盆壁固定而放弃切除。 直肠癌根治术 4、确定手术方式 对于有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的病例,需要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术由于游离切除范围大,可能严重损害盆腔自主神经,造成严重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因此,扩大根治同时必须是功能性扩大根治! 是否保留肛门通过术前检查可以初步判断。但是,手术中还要根据保留结肠的长度、局部肿瘤外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直肠癌(ICD-10:C20),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ICD-9-CM-3:48.62或48.63)。 2.可R0切除的高中位直肠癌(Ⅰ期及部分Ⅱ、III期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等。 1.症状:便血,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下腹坠痛等。 2.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评价:体力状况评估、是否有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2)腹部检查:是否看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触及肿块、叩及鼓音、听到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 (3)直肠指检:明确肿瘤位于直肠壁的位置,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占肠壁周径的范围。肿瘤大体类型(隆起、溃疡、浸润),基底部活动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了解肿瘤向肠壁外浸润情况。观察是否有指套血染。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粪潜血;血清肿瘤标记物CEA 和CA19-9,必要时可查CA242、CA72-4、AFP和CA125。 4.辅助检查:术前肿瘤定性及TNM分期,指导选择正确的术式。 (1)结肠镜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组织类型(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分化程度(高、中、低);排除同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可使用乙状结肠镜确定直肠肿瘤位置(低位、中位、高位)。 (2)术前应当明确肿瘤分期。行盆腔MRI或CT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和盆壁的关系,或行直肠腔内超声内镜,诊断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

5.鉴别诊断:必要时需行经肛门直肠壁穿刺活检病理,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1)其他常见的结直肠疾病:胃肠道间质瘤(GIST)、炎性肠疾病、淋巴瘤、寄生虫感染、息肉等; (2)腹腔其他脏器疾病累及直肠: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男性前列腺癌累及直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和NCCN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1年)》等。 1.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2.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3.术前临床分期为cT3,或cN+的患者可接受术前放化疗(参考放疗临床路径)。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20直肠癌疾病编码。

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ASTRO 2008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金晶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 随着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关于Ⅱ/Ⅲ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与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随机分组研究的发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已成为Ⅱ/Ⅲ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相比,前者可以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可能使部分患者得到保留肛门的机会,改善其生活质量。而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同步化疗药物、如何预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疗效以及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本届大会报告了美国放射治疗肿瘤学协作组(RTOG)0012Ⅱ期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研究中,一组接受5-氟尿嘧啶(5-FU)静脉持续滴注+盆腔超分割放疗,另一组接受5-FU 静脉持续滴注+伊立替康+盆腔常规分割放疗。尽管该研究并未显示两组在长期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以及癌症相关死亡率上的差别,但达到pCR者与未达到者相比,可以获得显著更长的长期生存率,提示获得pCR是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的一项重要预后指标。 为了获得高pCR率,随之而来的研究一是关于如何建立一种可靠的预测模式来预测患者是否有可能获得pCR,二是如何通过加大局部剂量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获得pCR。 预后预测模式意大利瓦伦蒂尼(Valentini)领导的小组一直致力于Ⅱ/Ⅲ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研究,他们在本届ASTRO会议上的一篇壁报受到关注。该研究比较了利用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临床T分期、肿瘤长度等)与利用PET/CT结合临床资料两种预测模式来预测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pCR率的不同。结果显示,与单纯临床资料相比,PET/CT+临床资料可以更好地预测pCR率。但由于PET/CT的病例数较少(小于100例),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同步加量加大剂量与提高pCR率似乎有着必然的关系,但加大剂量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有区别地加大局部肿瘤剂量,二是在加大剂量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射量。 比利时的学者利用磁共振显像(MRI)的弥散加权新技术来指导同步加量。该研究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19例患者在放疗的分次间,进行了多次弥散加权成像的MRI扫描(如图),旨在分析弥散加权所显示的影像在直肠癌分次照射中有无不同,另外根据加权像进行同步加量。该研究实际上是生物调强放疗(IMRT)的一个范畴。尽管该研究未显示分次间直肠癌弥散加权图像的明显变化,但是为直肠癌的生物靶区IMRT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直肠癌根治术手术记录

术前诊断:1.直肠Ca 2.支气管哮喘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4.COPD 5.前列腺增生 术中诊断:1.直肠Ca 2.支气管哮喘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4.COPD 5.前列腺增生 手术名称:直肠Ca根治术(Miles术) 手术者:助手:手术护士: 麻醉方法:全麻麻醉者:巡回护士: 手术体位:截石位切口部位:下腹部、会阴部输血量:无术中用药:详见麻醉单 手术经过: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戴无菌手套直肠指检:确认肿瘤位于直肠后位,距肛门3cm,肿块环绕肠壁,质硬不能推动,可扪及肿块上缘。常规消毒铺巾术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1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腹腔探查:腹盆腔未见腹水,未见明显转移结节。肝脏表面光滑,红褐色,质软且脆,脾门网膜未见转移结节。全结肠、腹主动脉旁及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盆腔侧壁无转移肿大淋巴结。膀胱及前列腺未见肿块侵犯。决定行Miles’手术。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精索血管。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膀胱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双重结扎。再清扫双侧髂内外动脉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和髂内静脉周围组织。提起乙状结肠及其系膜,钝性分离直肠后壁直达尾骨尖肛提肌平面。分离直肠前壁和两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前后、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切开直肠后腹膜向Douglas窝延长,再切开直肠前浆膜后,将膀胱底部精囊腺前列腺予直肠分开并结扎。切除双侧直肠侧韧带。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4cm,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观察造口处结肠血供正常。远端结肠断端结扎后用橡皮手套套上,送入骶前凹内。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年到头了 ,总是要对过去的这一年做些总结、盘点,那么,在过去的2019 年,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治疗进展呢?尤其是那些已经或即将改变我 们临床实践的进展。 1早期疾病篇:ITII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迸展 1.1手术相关进展 (1 ) TaTME手术惹争议 TaTME (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手术一经问世即争议不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近些年在创新乏力的现代结直肠外科手术领域受到了热捧,但对该种新型手术方式的争议也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就是早期打开肿瘤所在肠腔带来的肿瘤学不可预测的负性影响,2019 W 威在全国层面暂停TaTME手术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到高潮。 2019年门月12日,《英国外科杂志》在线报道了挪威的一个全国性登记研究资料1 ,引起轩然大波。该硏究记录所有接受TaTME患者的数据,并与挪威结直肠癌注册中心(NCCR )和挪威胃肠外科注册中心 (NORGaSt)的国家队列进行比较。研究显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有15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aTME手术。局部复发率为12/157 例(7.6% ); 8例局部复发为多灶性或广泛性。预计TaTME的局部复发率在 2.4年时为11.6% ( 95%CI : 6.6~19.9 )z而在NCCR 为2.4% ( 95% CI : 1.4~4.3 )(P<0.001

\调整后的危险比为6.71 ,远远高于常规TME 手术。TaTME队列的吻合口漏(8.4% )和永久造口率(24.8% )也高于常规手术。鉴于该技术推广的困难性(七家医院中有三家在进行了总计五次手术后放弃了TaTME )以及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显著的肿瘤局部复发趋势,挪威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TaTME o 比较重要的是挪威的这项硏究分析了既往业界公认的可能会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学习曲线、CRM (坏周切缘)阳性率、术前新辅助化疗。该硏究发现尽管TaTME的CRM阳性率(12.7% )高于其他研究,但仍有2/3 的局部复发是发生在CRM阴性的RO切除之后,提示除了CRM以夕卜,其他机制可能也导致了肿瘤的高局部复发率。学习曲线也存在类似现象,肿瘤的局部复发在TaTME手术量大的各中心之间发生均衡分布,且在治疗系列中更晚的时间发生,均表明学习曲线的重要性不如某些人预期那样。 文章认为必须缩短用于治疗肿瘤新术式的学习曲线,而且学习曲线不能再作为新手术疗效不佳的合理借口。 文章推测可能的增加肿瘤复发的额外机制是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荷包线闭合之前的肿瘤暴露问题,以及缝合线必须绝对密封直肠以防止气体或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液体泄漏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硏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TME队列(21% : 45%?70% ),而12例肿瘤复发的患者中,仅1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文章认为新辅助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种植,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挪威的这项硏究认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肠外科医生,也都开展过TaTME 手术,但结果均不成功。问题的真正所在似乎不是学习曲线现象,而可能是手术方式(而不是培训)本身。 TaTME目前在国内外科界也是很热门的话题,尽管笔者本人及所在中心尚未开展,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6804860.html,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 作者:陈慰慰李增军徐忠法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15期 [摘要]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习惯原因的改变,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保肛率低,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近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新辅助放化疗的优点及适应证、新辅助放化疗常用药物、新辅助放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c)-0040-03 结直肠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1]。虽然外科手术长期以来都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单纯手术效果不 尽人意。在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um excision,TME)的理念提出之前,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概率高达50%[2]。近年,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新辅助治疗包 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py,NR)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随着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其在降低直肠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保肛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等方面效果显著。目前,以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已成为公认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首选方案。 1 新辅助放化疗的优点及适应证 1.1 新辅助放化疗的优点 NCR与传统术后辅助治疗相比较,有如下优点:①患者对术前放化疗耐受性好,毒副作 用均小于术后放化疗;②控制微小转移灶,抑制因手术诱发的肿瘤增殖刺激,从而降低术后转移发生率[3];③术前肿瘤的血液供应及淋巴系统未受损伤,化疗药物因在肿瘤局部浓度较高 而可起到对肿瘤细胞更强的杀伤作用;④可实现术前肿瘤“降期”、“降体积”,部分肿瘤可达完全病理学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率;⑤术后肿瘤被纤维瘢痕包裹,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放疗敏感性下降,而术前的新辅助放疗可提高肿瘤组织对放疗的敏感性;⑥术后部分小肠降入盆腔发生粘连固定,术后放疗过程中受到反复照射而发生损伤,且易出现放射性肠炎。而术前小肠未降至盆底,可明显较少盆底粘连及放射性小肠损伤的发生率[4]。 1.2 新辅助放化疗的适应证

直肠癌根治术手术记录(建议收藏)

术前诊断:1。直肠Ca 2.支气管哮喘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 4。COPD 5.前列腺增生 术中诊断:1.直肠Ca 2.支气管哮喘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4。COPD 5。前列腺增生 手术名称:直肠Ca根治术(Miles术) 手术者:助手:手术护士: 。。.。..文档交流 麻醉方法:全麻麻醉者:巡回护士:手术体位:截石位切口部位:下腹部、会阴部输血量:无术中用药:详见麻醉单。。。。.。文档交流 手术经过: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戴无菌手套直肠指检:确认肿瘤位于直肠后位,距肛门3cm,肿块环绕肠壁,质硬不能推动,可扪及肿块上缘。常规消毒铺巾术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1cm,下至耻骨

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腹腔探查:腹盆腔未见腹水,未见明显转移结节。肝脏表面光滑,红褐色,质软且脆,脾门网膜未见转移结节。全结肠、腹主动脉旁及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盆腔侧壁无转移肿大淋巴结。膀胱及前列腺未见肿块侵犯。决定行Miles’手术。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精索血管。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膀胱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双重结扎。再清扫双侧髂内外动脉间脂肪组织及淋巴结和髂内静脉周围组织。提起乙状结肠及其系膜,钝性分离直肠后壁直达尾骨尖肛提肌平面.分离直肠前壁和两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前后、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切开直肠后腹膜向Douglas窝延长,再切开直肠前浆膜后,将膀胱底部精囊腺前列腺予直肠分开并结扎。切除双侧直肠侧韧带.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用一把肠钳由

临床路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2012年版)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2012年版) 一、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直肠癌(ICD-10:C20),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ICD-9-CM-3:48.62或48.63)。 2.可R0切除的高中位直肠癌(Ⅰ期及部分Ⅱ、III期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等。 1.症状:便血,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下腹坠痛等。 2.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评价:体力状况评估、是否有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2)腹部检查:是否看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触及肿块、叩及鼓音、听到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 (3)直肠指检:明确肿瘤位于直肠壁的位置,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占肠壁周径的范围。肿瘤大体类型(隆起、溃疡、浸润),基底部活动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了解肿瘤向肠壁

外浸润情况。观察是否有指套血染。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粪潜血;血清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必要时可查CA242、CA72-4、AFP和CA125。 4.辅助检查:术前肿瘤定性及TNM分期,指导选择正确的术式。 (1)结肠镜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组织类型(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分化程度(高、中、低);排除同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可使用乙状结肠镜确定直肠肿瘤位置(低位、中位、高位)。 (2)术前应当明确肿瘤分期。行盆腔MRI或CT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和盆壁的关系,或行直肠腔内超声内镜,诊断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 5.鉴别诊断:必要时需行经肛门直肠壁穿刺活检病理,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1)其他常见的结直肠疾病:胃肠道间质瘤(GIST)、炎性肠疾病、淋巴瘤、寄生虫感染、息肉等; (2)腹腔其他脏器疾病累及直肠: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男性前列腺癌累及直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和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1年)》等。 1.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环境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已然成为威胁我国人... 结直肠癌治疗最新进展 错配修复(MMR)基因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基因,主要功能是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降低自发性突变等。错配修复(MMR)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研究发现大约15%的结肠癌患者被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携带有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个体一生中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可达30%~70%。 PD-1/PD-L1免疫疗法是当前热门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如默沙东的Keytruda (pembrolizumab)可阻止PD-1和它的配体PD-L1、PD-L2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T淋巴细胞杀死癌细胞。目前该药针对结肠癌、肺癌、肾癌、胃癌、卵巢癌等35类癌症的临床试验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展开。 2016年第52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PD-1免疫疗法Keytruda (pembrolizumab)治疗存在DNA错配修复(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临床II期试验结果。数据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7%(n=16/28)(具体数据可参考文献链接)。该实验由约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肿瘤学副教授Dung T. Le主导[4]。 该系列临床研究确认了第一个基因标记物——错配修复(MMR)缺陷——可以用来预测对PD-1抗体pembrolizumab的响应,这一标记物可在一系列癌症中预测PD-1抗体药物的响应情况。未来,MMR缺陷检查可被广泛应用,让更多患者从pembrolizumab和其他PD-1药物中获益。 临床试验有可能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鉴于目前药物治疗疗效仍存在不少局限,建议鼓励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与其病情相符的临床试验。 在最新的PD-1免疫疗法治疗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晚期结直肠癌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MORE Health现对中国患者开放PD-1抗体药物Pembrolizumab治疗微卫星不稳定(MSI)/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的晚期结直肠癌三期临床试验项目,详情见下: 项目名称:比较Pembrolizumab(MK-3475)与标准化疗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 项目介绍:这项研究的初步研究假设是,与当前标准化疗相比,Pembrolizumab将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关注这种疾病的必要性刻不容缓:幸运的是,免疫疗法能够改变现状。近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宣布,其重磅免疫疗法Opdivo(nivolumab)得到了美国FDA的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好消息,在结直肠癌的方面有更重要的突破。

直肠癌的治疗进展蔡三军

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 直肠癌的治疗新进展 目前,大肠癌已成为我国第五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涨,在大城市增幅更快。在上海市区,大肠癌已经成为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部位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结肠癌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但目前除了少数发达城市外,直肠癌发病率仍然高于结肠癌的发病率。 直肠癌尤其是中下段直肠癌的由于其解剖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密切,手术治疗比较困难、并发症较多、功能性损伤较常见、复发率较高。同时虽然放疗或放化疗在直肠癌中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但是其对延长患者生存的价值较小。 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已经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保肛率。但是目前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因此如何开展新的外科治疗研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现今直肠癌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为中心,重点介绍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在直肠癌中的应用及其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结合。 一、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一)开腹直肠癌手术的治疗难点 直肠癌的手术有3个难点:保肛、膀胱性功能的损失、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过去,中低位直肠癌占直肠癌的70% ,Miles手术是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但近年来中高位直肠癌比例明显增加,同时随着人们对直肠肿瘤的认识的增加、同时对生存质量的要求的提高、医疗器械的发展、保肛手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接近80%以上的直肠癌手术为保肛手术。 肿瘤切除的切缘不应仅是下切缘而应是:上切缘、下切缘和环形切缘。肿瘤的上切缘一般是足够的,临床上重视不多;直肠癌的手术中下切缘的距离一直是直肠癌手术的焦点,也是争取提高保肛的最关键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下切缘根据肿瘤的类型选择2-3cm,近NCCN指南建议下切端大于1cm 即可,如小于1CM需行快速病理检查,以保证切缘阴性。但作为一个肿瘤外科医生必须始终把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放在第一位,不要把满足病人的要求和片面提高保肛机率放在第一位;环形切缘Circumferential (Redial) Margin (CRM) 是指包绕受到肿瘤最深浸润处肠壁的肠周围组织切缘。NCCTG的研究显示:CRM<1毫米,局部复发率是25%;而CRM≥1毫米,局部复发率仅为3%。荷兰的一组报道:CRM≥2毫米,局部复发率为6%;CRM<2毫米,局部复发率为16%;CRM<1毫米,局部复发率38 %。由于直肠前后方均有较清晰的间隙,使用全系膜切除可以最大限度保证CRM。需要注意的是:侧韧带处,由于不存在明显的间隙且又为植物神经的主要通道,因此在此处容易出现环形切缘的不足。为了保证足够的环形切缘,同时又尽量保留侧韧带附近的植物神经,建议根据肿瘤情况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侵犯侧侧韧带,同时用电刀切除避免钳夹结扎侧韧带,以减少植物神经损伤。 直肠癌的全系膜切除(TME)手术最早由英国的Heald提出,目前已经成为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术式,强调完整的切除盆筋膜脏层包绕的直肠及其周围淋巴、脂肪和血管,同时切除的直肠系膜达提肛肌水平或超过肿瘤下缘5CM。TME手术同时强调直视下锐性切除,保证了系膜切除的完整性和植物神经的保留。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报道,TME手术使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降至2.2-7.3%之间。尽管目前对于TME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