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集权统一王朝,其执法制度对中国的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严厉性原则秦始皇给予刑罚以严厉的倾向。
这主要体现在罚则的制定上,秦代的刑罚更为严厉,主要采取“防微杜渐,零口不忍”、“肃清民间豪强”、“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
建立了多种刑法,如闾阎罪、火刑、车裂等,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
这种严厉性的原则对后来的法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惩罚预防原则秦代的刑法具有一定的预防性质,主要体现在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上。
秦代创立的律令法规定各类罪行的刑法,使犯罪者对将要受到的惩罚有所忌惮,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同时,秦代的法律制度也重视对犯罪行为的预防,例如制定了《防邪法》,对人口流动、案件侦查、官吏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秦代刑罚的惩罚性质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法律平等原则秦代刑罚的适用原则也体现了一定的法律平等原则。
虽然秦代实行了法家思想,法律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但在官吏治理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法律平等要求。
秦代的刑罚适用并不只是凭借君主的意志,而是依法行事,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处理。
秦代律法规范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定性、量刑标准等,对犯罪者实行了一定的法律平等原则。
四、法制化原则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法制化原则。
秦代实行律令法规,使法律成为社会规范,刑罚的适用也以法律为准绳。
秦代在法律制定过程中也比较注重程序、适用标准等问题,使刑罚的适用规范化、程序化。
秦代还形成了在司法实践中建立起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如要求官员进行判案公开、按规定实施刑罚等,有力地推动了法制的发展。
总结起来,秦代刑罚适用原则主要包括严厉性原则、惩罚预防原则、法律平等原则和法制化原则。
这些原则对中国的法制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中央集权政权所统一的朝代,秦朝的法律制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秦朝的刑罚适用原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律为主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主要以法律为准则,这是由于当时中央集权的力量较强,法律对于治理和统一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朝推行法治,实行律法主义,依照律法进行刑罚的适用。
《秦律》是秦朝的法典,它有明确的罪刑关系,以及每种刑罚的具体适用条件和规定。
所有的审判案件都必须依据律法的规定进行判断,不得随意变更。
二、以重刑为主秦代刑罚以重刑为主,这是因为秦朝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必须借助严厉的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统一国家。
《秦律》规定了严格的罪刑关系,对于严重犯罪行为,如杀人、叛国、犯强盗等,往往采用了残酷的刑罚,如斩首、凌迟等。
这些刑罚不仅用于惩罚罪犯,还起到了震慑和威慑的作用。
三、一罪具祸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采取了一罪具祸的原则,即罪犯不仅要受到个人的处罚,还要受到整个家族的惩罚。
根据《秦律》的规定,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牵连,甚至被全部灭族。
这种行为可视为的严厉,一方面体现了秦朝法律的严苛和刑罚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遏制了罪犯的产生。
四、经济利益至上秦朝刑罚适用原则中,经济利益至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秦朝积极推行法律制定和执行,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还有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税收和经济收入,因此,一些刑罚规定中也有经济利益的考虑。
比如,对于犯罪行为,不仅要处罚犯人,还要收缴相关的财产。
秦朝的律法体系还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对犯罪人员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和追回,以供国家使用。
总之,秦代刑罚适用原则以律法为主,以重刑为主,一罪具祸以及经济利益至上是其重要特点。
秦代法治的特点和刑罚制度的影响对于后世法制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代的诉讼原则有

秦代的诉讼原则有
秦代的诉讼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大辟原则:秦代实行重刑制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在诉讼中,如果被告被定罪,常常采取大辟(死刑)的极刑来惩罚犯罪分子。
2. 强调证据:秦代的诉讼过程中非常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使用。
在案件审理中,若没有充足的证据,往往很难判定被告的罪责。
3. 强调公正:秦代强调公正的原则,审判人员应当公正、无私地处理案件,不能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这种原则的维护被视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4. 快审原则:秦代诉讼的审理时限较短,一般为十天至一个月不等。
这一原则是为了避免对被告的无限期的拘禁,加快司法程序的进行。
5. 从权原则:秦代诉讼过程中,法官在对犯罪案件进行判决时,倾向于相信权势较大的一方。
这种原则在秦代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体现着当时的政治实质。
法硕(非法学)考研法制史:秦朝

法硕(非法学)考研法制史:秦朝法律硕士考试科目包括中国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等,其中法制史是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是凯程考研小编和大家分享中国法制史各个阶段朝代的分析题,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掌握。
1.试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商鞅变法时确立的法律思想和韩非的法治理论,成为秦统一后的立法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
以法为本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的核心,事皆决于法是先秦法家事断于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秦统一以后,摒弃礼义而专任法治,把韩非以法为本的思想推向极端;在修订、补充秦国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以求达到处理各种问题皆有法律依据。
(2)君主独断,法自君出。
秦统一以后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体系。
为了维护皇帝在封建官僚体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秦朝统治者特别强调要维护君主专制,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皇帝本人是最高司法长官。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秦朝统治者迷信法律万能,自然奉行先秦法家严刑峻罚的思想。
他们把严刑峻罚作为镇压人民的有效手段,期望通过重罚轻罪,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4)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
实现君主专制国家的统一,必须以法令的统一为其前提条件;要达到法令的统一,又需要普通民众对国家法令有一致的理解。
因此,秦朝统治者强制民间向官吏学习法律知识,不允许民间传授、评议法律;以保证法律内容的统一、人们思想的统一。
2.试述秦朝主要的刑罚种类。
秦朝的刑罚可分为以下几类:(1)死刑,是剥夺罪犯生命的极刑。
秦朝死刑又分为戮刑、磔刑、弃市、腰斩、枭首、具五刑、族刑等多种,执行方式极为残酷。
(2)肉刑,又称体刑,是残人肢体的刑罚。
既包括传统的奴隶制肉刑黥、劓、斩左止、宫,还包括以竹木棍捶击人身体的笞刑。
(3)徒刑,是限制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服劳役的刑罚。
秦朝的徒刑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原物、孳息物的区别主物、从物的区别
(三)债权
1、因xx所生之债
2、因非法侵害所生之债
3、因不当得利所生之债
4、因损失公物所生之债
5、因行政措施所生之债
二、商事法律
(一)农牧业与自然资源立法
(二)手工业立法
(三)市场交易与金融立法
三、婚姻法律制度
(一)在婚姻成立的要件方面,特别在婚姻成立的要件方面,强调“经官”强调“经官”才为法律上的有效婚姻。《法律答问》载:
"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
第五节秦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二)地方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1、丞相
2、御史大夫
3、廷尉
(二)地方司法机关
xx两级,司法行政合二为一。
二、主要诉讼制度
(一)诉讼程序
(二)诉讼原则
(一)诉讼程序
1、诉讼的提出
2、告诉的限制
3、案件的审理
4、案件的判决和再审
1、诉讼的提出
(1)官诉
(2)举发
2、告诉的限制
(1)限制子告父母及奴隶告主人
(2)禁止诬告和轻罪
3、案件的审理
(1)原、被告双方到庭
(2)讯问
(3)调查
(4)审讯记录
4、案件的判决和再审
(1)读鞫
秦律规定,审讯之后须做出判决,并公开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
(2)乞鞫判决以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以要求重新审判,称为乞鞫。乞鞫可以由当事人提出,也可以由他人提出,但乞鞫必须在一审判决的提出才能审理。
"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
中国法制史 第四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秦代的刑事法律
一、主要罪名
1.盗窃罪 3.诽谤罪 5.以古非今罪 7.妄言罪
2.贼sha伤罪 4.不敬皇帝罪 6.非所宜言罪 8.犯令废令罪
二、主要罪名
1.生命刑:即si刑。比如,族、阬、定sha、具五刑、车 裂。 2.身体刑 3.劳役刑 :即强制犯人劳动的刑罚,主要有: (1)城旦、 舂。 (2)鬼薪、白粲。 (3)司寇、作如司寇。 (4)罚作、复 作。 4.财产刑 :剥夺犯人财产的刑罚,主要是赀、赎、没和 收等几种。 5.身份刑 :剥夺犯法者的爵位、官职等政治身份的刑罚, 其刑名有“夺爵”、“废”等。 6.流放刑 7.耻辱刑
4.廷行事:法庭的案例汇编 5.法律答问:司法解释
律字原指以竖笛定音, 指音律,因其不以人意志为 转移,也可泛指自然规律。 以律来称呼法典,具有不可 任意更改的含义。
右图即为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骨笛,以及吹 奏的模样。
三、秦代法制的基本特色
1.轻罪重罚
“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 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 必削。”
2.法网严密
“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法律规范
一、主要行政法律规范
(1)《置吏律》 (2)《除吏律》 (3)《除弟子律》
(4)《内史杂律》 (5)《尉杂律》 (6)《徭律》
(7)《傅律》
(8)《司空律》 (9)《中劳律》
(10)《公车司马猎律》 (11)《骏马律》 (12)《戍律》
在审判程序上,秦代的司法机关一般采取有序的步 骤。
三、秦代的监察制度及其影响
秦帝国的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御史大夫乃御史 之长,其下又设御史中丞,御史中丞除掌管朝廷图书外, 还掌监察殿中违法官员。
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20天,总数

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20天,总数不得超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
若拷讯数满仍不招供者,必须取保释放。
凡有违犯,承审官须负刑事责任。
其三,拷讯数满,被拷者仍不承认的,应当反拷告状之人,以查明有无诬告等情形,同时规定了反拷的限制。
唐律还规定对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
一类是具有特权身份的人,如应议、请、减之人;二是老幼废疾之人,指年70以上l5以下、一肢废、腰脊折、痴哑、侏儒等。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答疑编号6520,点击提问】【该题针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代时期的会审制度。
清代时期秋审是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
秋审审理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每年秋八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
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
【答疑编号6521,点击提问】【该题针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6.【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代时期的会审制度。
经过秋审的案件,其处理情况分四种:其一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其二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其三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其四留养承祀: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
【答疑编号6522,点击提问】【该题针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7.【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司法机构。
宋代的翻异别勘制度规定,在诉讼中,人犯否认口供称“翻异”,对事关重大的案件,由另一法官或别一司法机关重审,称“别勘”。
论述秦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论述秦朝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秦朝的定罪量刑,是遵循“有罪有刑”的基本原则,实行以失败者让胜者,以弱者补
强者的原则,以强之以法,平等保护弱者的政策。
一是重视定罪分类。
秦朝时期依据罪名,分别从其本身利害得失,划出重罪、轻罪,
甚至没有罪而只有处罚的交易;也把杀人等极端重罪与不当侵犯、冒犯他人尊严等轻罪分开,有效制约他权定罪量刑。
二是布置不同的刑罚方式。
秦朝把流放、酷刑、减少赔偿、甩头等不同的刑罚归结为
酷刑;轻罪,则给予宽容的处罚,如罰,入宫服役,把一些罪犯遣返到郊外等。
三是注重依法办案。
秦朝分娩了严格的刑事程序,对犯罪的经查、侦拘、判决、处罚
等过程,都有具体的步骤,严格规定由公安官吏办理,禁止权宜之计或行政裁定。
四是坚持本源性原则。
秦朝规定,案件系由当事人之间发生冲突,两当事人承担责任,必需以本源化原则办案,以实际责任加重伤害者必要责任,减轻对方责任;若其一一方不
案例以本源,势刻归案于严格立论,须以穷取情全。
五是明定违法惩罚。
秦朝为抑制违法犯罪,明定犯罪的惩罚,即令犯罪者接受损失中
让与并以荒地或耕田作为赔偿,以及严格的惩罚义务工作。
总之,秦朝的定罪量刑,以“有罪有刑”为宗旨,倡导公正、公平、有法制、有序的
司法秩序;设置了分类、依法办案、本源性原则以及明定违法惩罚,使司法效力具有持久
的能力。
秦朝的定罪量刑制度,为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一种有效
的司法原则,值得研究、推广和发展。
秦朝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秦朝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秦朝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到秦国灭亡150余年的时间里,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建立了一套先进的法家制度,把秦从一个西域边陲弱国变成了一统天下的大帝国。
可见秦朝的法治有着其独特的内在闪光点。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来看,秦律有了刑法中定罪量刑原则的内容。
比如考虑犯罪者的年龄、有无犯罪意识、是否故意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应受到惩罚,应该受到何种惩罚等,结合我们现行的刑罚制度,下面逐一分析。
一、对犯罪主体的认定秦律中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
对于成年与未成年,秦朝以身高来划分。
秦规定,身高不到六尺,不负刑事责任。
秦简《法律答问》里有一个案例:“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
”意思是说,有一个身高不到六尺的小孩,放马。
马受惊吓吃了别人家的庄稼,问如何处置这个小孩。
答复是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赔偿。
《法律答问》还记载一个案例:“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
”甲盗牛时身高六尺,已到达负刑事责任的标准,囚禁一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六尺七寸,被处以完城旦。
在古时,一般认为男子十五岁身高即六尺。
秦朝规定十五岁就为成年人。
《编年纪》记载,“喜”满十五岁就开始给公家服徭役了,也就意味着成年了。
所以,秦以身高六尺作为是否负刑事责任的标准。
按照身高来确定是否负担刑事责任,显然是不科学的。
但2000多年前的秦朝开始注意主体的犯罪能力以及根据不同的能力来划分是否犯罪,无疑又是巨大的进步。
二、对犯罪主观方面的区别认识我国现行刑法中有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区分,对比秦律可以发现,秦律中也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加以区别。
秦律将故意称为“端”,过失称为“不端”。
秦简《法律答问》里有:“甲告乙盗牛若贼杀人,今乙不盗牛、不杀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大致案情是说,甲告乙不是偷牛就是杀人,经调查乙既没有偷牛,也没有杀人,应该如何处置甲?如果甲是故意的,就构成诬告罪,如果为过失,就属于控告不实。
秦朝刑法适用制度

秦朝刑法适用制度
秦朝的刑法适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律来治理国家,以官吏为师,让百姓学习法律。
2. 重刑主义:秦朝的刑法非常严厉,对于犯罪行为采取重罚的措施,以达到威慑犯罪的目的。
3. 连坐制度:秦朝实行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全家连坐。
这种制度旨在加强社会治安,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4. 肉刑和徒刑:秦朝的刑法包括肉刑和徒刑两种,肉刑包括割鼻、砍脚、割耳等,徒刑则包括监禁、流放等。
5. 法律适用的平等性:秦朝的法律适用具有平等性,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秦朝的刑法适用制度强调以法律来治理国家,以重罚来威慑犯罪,同时也注重法律适用的平等性。
这些制度对于秦朝的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秦朝的法律制度解析

妄言罪
秦始皇巡视会稽,渡浙江(钱塘江),项羽和他的叔叔项 梁一起在远处观看皇帝的威严仪仗,项羽对项梁说:“彼可 取而代也。”项梁赶紧掩住他的口说:“毋妄言,族矣!” 《史记•项羽本纪》。秦末各地纷纷起兵反秦,郦食其(人名) 夜见陈留县令,劝说县令反戈一击,陈留县令说:“秦法至 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 非所宜言罪 秦博士非所宜言案
1尺=23厘米
2.有无犯罪意识
“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 问乙何论?同论。”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 也?毋论。” 即妻知夫为盗,同罪,虽不知情,但因属“室人”,也 要受牵连,但处刑较轻。
3.故意与过失
“甲告乙盗牛若贼杀人,今乙不盗牛、不杀人, 问甲(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 审。”
3 (1)婚姻关系的确立和解除,都必须经过官府的登记程序。 《法律答问》有一条:“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 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即女 子未成年背夫逃亡,如系登记结婚,以背夫逃亡论罪;如没有 登记,则视为无效婚姻,不予治罪。由此可以看出结婚的年龄 是以女子身高超过六尺为标准,而且结婚需赴官府登记方为合 法。 (2)婚姻关系的双方较为平等。 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妻悍,夫殴治之,决 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 (3)赘婿地位低下。 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条《魏户律》规定赘婿不得单独申 报户口,不得分配国有土地,三代以后子孙才可以出任官吏。
也。女为舂,舂者治米也”
黥城旦舂
鬼薪白粲《汉旧仪》:“鬼薪者,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薪蒸也;女为
白粲者,以为祠祀择米也。皆作三岁”
司寇、作如司寇 候 隶臣妾 《汉书 刑法志》:“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皆为
秦朝徒刑体系

秦朝徒刑体系一、背景介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秦朝徒刑体系是秦始皇统一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国家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秦朝徒刑的基本原则秦朝徒刑体系基于法律制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 1. 严格性:秦朝徒刑执行严厉,对犯罪行为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以起到威慑作用。
2. 公正性:秦朝徒刑执行公正,依法审判,确保刑罚的公正性。
3. 快捷性:秦朝徒刑执行迅速,以尽快实现犯罪的制裁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三、秦朝徒刑的具体内容秦朝徒刑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死刑秦朝死刑具有广泛适用性,适用于重大犯罪行为,如谋反、谋杀、盗窃国宝等。
秦朝死刑有几种执行方式,包括斩首、凌迟、车裂等,刑罚的严重程度与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有关。
2. 罪犯劳役秦朝采用劳役制度对罪犯进行惩罚,将他们送往边疆或其他地方从事劳动,如修筑长城、修建宫殿等。
罪犯劳役不仅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
3. 流刑秦朝流刑是指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如边疆、岛屿等,剥夺其回到中原地区的权利。
流刑是对罪犯进行惩罚和隔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对社会的保护。
4. 钳刑秦朝钳刑是一种残酷的刑罚,将罪犯四肢用铁钳夹住,使其身体受到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钳刑常用于对付严重的罪行,如叛乱、杀人等,目的是通过痛苦的刑罚来惩罚罪犯和警示他人。
四、秦朝徒刑的影响秦朝徒刑体系的建立和执行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具有重要影响: 1. 统一法律制度:秦朝徒刑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维护社会秩序:秦朝徒刑体系的严厉执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使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 彰显统治者权威:秦朝徒刑体系的严格执行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使人民对秦朝政权产生敬畏之心。
五、结语秦朝徒刑体系是秦始皇统一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国家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秦朝部分

二、秦朝的法律形式 特别注意:廷行事、法律答问
三、秦朝的刑事制度 (一)主要罪名 挾书罪、 以古非今罪 妄言罪、 非所宜言罪 (二)刑法原则 1、以身高判断刑事责任能力 2、区分故意与过失,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3、累犯加重、共同犯罪加重
四、秦朝的司法制度 (一)中央有专门的司法机关,地方实行 行政、司法合一制度,地方行政机关代 行司法审判权。
(二)起诉方式的变化
起诉
自诉
公诉
公室告(受理)
非公室告(不受理)
(三)仍然限制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人。 (四)审讯中实行有条件的刑讯原则。 五、监察制度 秦朝开始创立御史监察制度,监督百官的违法行 为。在中央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首;各郡 设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台。 思考题:如何看待秦朝在法律史上的地位?
4、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 5、自首从轻。消除犯罪后果的,减免处罚。
6、诬告反坐 7、连坐原则 包括同居连坐、职务连坐、邻里连坐等
(三)刑罚方式:具体见教材 1、多种死刑执行方式 2、肉刑 3、徒刑:区分男女,劳动内容多,且没 有固定刑期 (几类代表性的名称需记住) 4、羞辱刑:髡、耐 5、财产刑
2014广西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 刑法学—秦朝刑事立法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QQ群:166478372
2014广西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 刑法学—秦朝刑事立法定罪量刑
的主要原则
法学专业综合知识在政法干警的考试中也是占有一定比重的,所以考生们可不能将它忽略,今天,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带来政法干警法学专业综合知识中秦朝刑事立法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希望帮助大家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取得高分。
专业综合II 中国法制史——秦朝刑事立法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
1.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
秦律重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秦律中故意称为“端”或“端为”,过失称“不端”。
故意犯罪处刑从重,过失犯罪处刑从轻。
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原则。
秦律规定,对有犯罪意识的行为从重处罚,对无犯罪意识的行为可以免予处罚。
3.自首从轻原则。
秦律规定,凡携带所借公物外逃,主动自首者,不以盗窃论处,而以逃亡论处。
若犯罪后能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可减免处罚。
4.规定刑法时效原则。
所谓刑法时效,是指对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有效期限。
秦律在这方面的具体规定是:罪发时犯罪者已死亡便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也不株连其家属。
赦令颁布前发生的犯罪行为也不予追究。
5.共犯加重亚原则。
“共犯”指结伙犯罪,因其社会危害性较大,故处罚较重。
秦律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集团犯罪(五人以上)较个体犯罪和一般共同犯罪加重量刑。
6.合并论罪原则。
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把数罪合并一起判刑,这就叫合并论罪。
某犯人犯了诬告罪(诬告他人盗窃二十钱),尚未判决,此时又发现其还有盗窃一百钱的罪,故应“并赃以论”,即合并论罪。
司法考试法制史预习笔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原则

/
司法考试法制史预习笔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原则
朝代 秦朝 司法原则 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诬告反坐。 上请:始于汉高祖(“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到东汉时成为普遍特权。 恤刑原则:景帝(“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鞠系者,颂系 汉朝 之”)。 亲亲相隐:正式确立于汉宣帝,以卑匿尊免罪。 《春秋》决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秋冬行刑(谋反大逆除外)。 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罪从轻)。类推原则(“举轻明重,举重明轻”)。 保辜制度。 自首免罪(附条件:犯罪未发;不能“不尽”、“不实”;不适用于越度关、奸、私习天文、 折伤人、谋反等重罪;上缴或偿还赃物);自新减轻处罚。 化外人原则(同一国籍的按其本国法,不同国籍的按中国法)。 依法刑讯:刑讯方法:(1)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2)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 唐朝 间隔二十天,总数不得超过二百下。(3)拷讯数满,被拷者仍不承认的,应当反拷告 状之人。 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1)特权身份,如应议、请、减之人;(2)老幼废疾之人。 老幼分指 70 岁以上、15 岁以下者。 唐:三司推事(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明: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 都察院) 三司使(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都堂集议制(重大死刑案件)。 折杖法(反逆、强盗等重罪除外)。 配役刑(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杖脊、配人、刺面)。 宋朝 凌迟(首用于五代时的西辽,北宋仁宗时使用,神宗熙宁以后成为常刑,南宋《庆元 条法事类》将其作为法定刑)。翻异别勘。《洗冤集录》:南宋宋慈,世界最早的法 医学著作。 元朝 蒙汉异法 (蒙古人及宗室的案件由中央大宗正府审理, 汉人及南人的案件由刑部审理) 。 法律 教育 网编辑整理 从重兼从新原则。重其所重(尊尊:贼盗、钱粮),轻其所轻(亲亲:风俗、礼教)。 县审结笞杖案件,省提刑按察使司审结徒刑案件,军流以上案件由中央决定。 明朝 原告就被告;军民分诉分辖制。廷杖(明太祖朱元璋首用);厂、卫干预司法。 会审: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九卿会审(圆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六部尚书、都察院 左督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司);朝审(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大审(司礼监“太 审”)(五年一次)。 州县决定笞杖刑,督抚批复徒刑案件,军流以上案件由中央决定。 清朝 会审:秋审(地方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朝审(刑部判决的重案,京师附近 斩监候、绞监候案件),结果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热审。
论述秦朝主要的刑罚原则

论述秦朝主要的刑罚原则
秦朝的刑罚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酷的刑罚:秦朝的刑罚相当严厉,以苛刻著称。
尤其是对于反抗秦朝统治、犯有叛乱罪、贪污盗窃等重罪的罪犯,常常采取极端手段,如割鼻、刺眼、削耳、刳腹等残酷刑罚,以显示其震慑力和威严。
2. 集权统一的刑罚体系:秦朝实行强大的集权统治,对于各地的刑罚也进行了统一规范。
这使得刑罚执行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保证了刑罚的公正和一致性。
3. 追求与法治相符的刑罚:秦朝以法治为原则,倡导法律的严格执行。
刑罚不再由个人随意决定,而是依据一定的罪刑相当原则,实行定罪审判程序,使刑罚更加合乎法律的规范。
4. 实行重刑峻法的震慑政策:秦朝以快速平定战乱、统一天下为目标,因此对于犯罪分子采取了极为严厉的刑罚,旨在通过刑罚的威胁和示范效应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综上所述,秦朝主要刑罚原则为严酷刑罚、集权统一的刑罚体系、追求与法治相符的刑罚以及实行重刑峻法的震慑政策。
这些原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维护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稳定的强力行动。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秦统治经长期的司法实践,总结前代的经验,根据犯罪主体、客体、动机和后果以及其它因素所形成的一些刑罚适用原则。
下面,教育网的小编为考生整理了这部分内容,请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凡属未成年犯罪,不负刑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以身高判成年定是否成年,约六尺五寸为成年身高标准,低于六尺五寸的为未成年。
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故意诬告者,实行反坐,主观上没有故意的,按告不审从轻处理。
3.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把赃值划分为一百一十钱、二百二十钱与六百六十钱三等,依据不同等级的赃值,分别定罪。
4.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共犯罪较个体犯罪处罚从重,集团(5人以上)较一般犯罪处罚从重。
5.累犯加重原则--本身已犯罪,再犯诬告他人罪,加重处罚,除耐为隶臣外,还要判处城旦苦役6年。
法律敎育网?
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处罚。
教唆未满15岁的人抢劫杀人,虽分赃仅为十文钱,教唆者也要处以碎尸刑。
7.自首减轻处罚的原则--凡携带所借公物外逃,主动自首者,不以盗窃论处,而以逃亡论处。
如隶臣妾在服刑期间逃亡后又自首,只笞五十,补足期限。
若犯罪后能主动消除犯罪后果,可以减免处罚。
8.诬告反坐原则--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秦律刑罚的适用原则(下)

作者: 刘海年
出版物刊名: 法学研究
页码: 63-68页
摘要: <正> 第六、考虑行为人对待罪行的态度考虑犯罪人对待其所犯罪行的态度,也是秦刑罚的适用原则之一。
战国时著名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思想家荀况曾经说过:'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者也。
'意思是说同官爵和赏庆是对功劳的报赏一样,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报复。
他认为这一方面可以惩罚犯罪者本人,同时对其他人也是一种警告,即所谓'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惩)其未也。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
2018年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2018年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2017年司法考试已经结束,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小编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一、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1.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未成年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判断成年与否的标准为身高,身高在六尺五寸以上者为成年,低于六尺五寸者为未成年。
2.区分故意与过失原则;
3.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
4.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
5.累犯加重处罚;
6.教唆犯加重处罚;
7.自首减轻处罚;
8.诬告反坐原则:
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
【真题】秦汉时期的刑罚主要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等,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徒刑?(12-1-56)
A.候
B.隶臣妾
C.弃市
D.鬼薪白粲
二、司法制度
1.廷尉:
秦时,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廷尉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审理全国案件。
2.“公室告”与“非公室告”
秦代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
“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为“非公室
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强行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
【记忆口诀】必须受理公室告,不予受理非公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
适用原则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司考法制史: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秦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秦统治经长期的司法实践,总结前代的经验,根据犯罪主体、客体、动机和后果以及其它因素所形成的一些刑罚适用原则。
下面,教育网的小编为考生整理了这部分内容,请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凡属未成年犯罪,不负刑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以身高判成年定是否成年,约六尺五寸为成年身高标准,低于六尺五寸的为未成年。
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故意诬告者,实行反坐,主观上没有故意的,按告不审从轻处理。
3.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把赃值划分为一百一十钱、二百二十钱与六百六十钱三等,依据不同等级的赃值,分别定罪。
4.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在处罚侵犯财产罪上共犯罪较个体犯罪处罚从重,集团(5人以上)较一般犯罪处罚从重。
5.累犯加重原则--本身已犯罪,再犯诬告他人罪,加重处罚,除耐为隶臣外,还要判处城旦苦役6年。
法律敎育网?
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处罚。
教唆未满15
岁的人抢劫杀人,虽分赃仅为十文钱,教唆者也要处以碎尸刑。
7.自首减轻处罚的原则--凡携带所借公物外逃,主动自首者,不以盗窃论处,而以逃亡论处。
如隶臣妾在服刑期间逃亡后又自首,只笞五十,补足期限。
若犯罪后能主动消除犯罪后果,可以减免处罚。
8.诬告反坐原则--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