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书法中的“涩”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
一
注:I 汉语 大字典壕辑委 员会 : l 】 汉语 大字典( 墙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 , . 四川辞书 出版社, 9 2 【 华东师 范大 学古着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 19 . 】 2 文选 , 上海书画出版社 ,9 9 【 华 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 完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 , 17 . 】 3 上海书画出版社 ,9 9 17.
文化之窗
2 1年0 月 00 4
试探书法中的 “ 涩"势
文/ 况林
中图分类号 :J 9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9 6 2 1 )0 1C一0 0— 1 0 9 1 6( 0 0 1() 1 6 0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关键要素 ,所以线条的质量成了衡 道 德的高 度 。 翰林禁经 云 ,笔贵饶左 ,书 尚迟涩,此君臣之道 量书法作品的一个标尺。在书法历史长河 中,尽管历代书 家 各 自的风 格不 一 ,但他 们对 于线 条 质量的追 求 是始 终如 也。 ( 拨镫序 ) 那么 ,那怎样才能用毛笔写出高质量的具备 “ 涩势” 的。本文试梳理关于历代书论中关于涩势的书论,揭示 ( 授笔要说)认为藏锋在其中 ) 涩势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在技法层面上如何运 的书法线条呢?唐代韩方 明 ( 用涩势来体现书法线条的力量感。 起 着关 键 的作用 : 夫执笔在乎便稳 ,用笔在乎轻健 ,故轻则须沉,便则 魏晋唐书论中的涩势 笔法作为书法的核心 ,历来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元代 须涩,谓藏锋也。 二 唐 以后书论 中的涩势 赵孟 曾说过 “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 字 因时相 传 ,用笔 千古 不易 。”那 么 ,千 古不 易的 笔法究 可以 说 ,在宋 元以 前 的书家 都是 十分 重视 书法 中 竟包含着那些内容呢?用笔取涩势可以说在其中起着十分 “ 涩”的表达的,并有相当多的论述 。而宋元明三代,书 家则较少谈及涩势。只有一些较少的跟涩势相关的评论 , 关键 的作 用 。 以 在历代书论 中,论及涩势的书论占有不少的数量 。历 如赵 构 翰墨 志》 里谈 到米 芾 的书法 “ 芾收 六朝 翰 墨 , 代的书家从各 自的艺术实践出发 ,以不同的角度阐释 了自 副在笔端 ,故沉著痛快 ,如乘骏马 ,进退裕如 ,不烦鞭 勒 ,无不 当人意。” “ 沉著痛快”一语算是涩势的另一种 己对涩势的理解。 表达。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 出,某时代有某 首先 ,让我们来看一下, “ 涩”的意义 : 说文解字诂林 ・ 续编 : “ 说文解字》无 ‘ ’ 种现象 ,谓之积极的史料 ;某时代无某种现象,谓之消极 涩 字 , 止部 : ‘ ,不滑也 。从四止 ,色立切 。’即 的史料。消极史料正以无史迹为史迹,恰如度曲者于无声 处寄音节 ,如作书画者于不著笔墨处传神。由于元明及清 ‘ ’字。 涩 涩势”的认识并不够 ,再加上一些主客观因素, 不是一滑而过 ,而是行中有留,这可以说是 “ 涩”的 前期对 “ 本义 。那么怎样在书法中体现这种涩势呢?东汉蔡 邕在 特别是明代台阁体和清代馆阁体的影响,对当时及后代的 书法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然而清代中叶碑学大兴 ,在 九势 》中说 : 定程度上扭转 了这样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 , “ 涩 涩势,在于紧 战行之法。 点画行笔过程 中谨慎地用 力,逆势而进 ,使笔毫行墨 势”又重新进入了书家的视野: 北朝人书 ,落笔峻而结体庄和 ,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留得住而产生迟涩的笔势 ,也就是蔡邕所说的 “ 战行 紧 万毫齐力 ,故能峻 ;五指齐力 ,故能涩 。 ( ・ 清 包世臣 之法”。蔡邕在 石室神授笔势 中又说: 书有二法 ,一日 “ 疾” ,二 日 “ 涩”,得 “ 疾涩”二 艺舟 双楫 》 ) 逆 入 、涩行 、紧收 ,是 行 笔要 法 。古 人论 用 笔 ,不 外 法 ,书 妙矣 。 疾 疾和涩本来是对立统一的,偏重或者离开任何一方都 “ … 涩” 二字 。涩 非迟 也 ,疾 非 速也 。以 迟速 为疾 涩 是错误的 ,应该在书写中把它们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传王 而能疾涩者,无之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 羲之 记白云先生书诀 中说 : “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 ,竭力而与之争,斯 力圆则润 ,势疾则涩。”指出笔势疾速点画容易表现出涩 不期涩而 自涩矣。 ( ・ 清 刘熙载 艺溉 ) 北碑当魏世 ,隶楷错变 ,无体不 有。综其大致 ,体 重的效果 ,这里的 “ 疾”不能理解为一味的快速,它是与 “ 涩”相辅相成的。因为用笔快则比较易于浮滑而势不能 庄茂而宕以逸气 ,力沉著而 出以涩笔 ,要以茂密为宗。 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 涩,用笔太慢则笔势易于凝滞而势不能疾 ,只有疾涩相辅 ( ・ 当然 ,对于所提倡的 “ 涩势”,在含义上清代碑学家 相成 ,才能 做 到 “ 疾则 涩” 的效果 。 势 唐代 ,偏爱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同样体会到了涩势在 不一定与魏晋唐书家完全一致。但不管怎样 ,这一时期的 书法家确实开始思考书法中这个重要的观念。正如本文开 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 篇所提到的线条质量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当停止了对线 为画必勒 ,贵涩而迟。 ( 笔法诀》) 与李世民相似 ,张怀璀改变了孙过庭的 “ 平正一险绝 条质量的追求,便造成了书法界的低谷期。碑学对帖学的 平正”三段论,提倡对于学习目的的追求不断深化。在 攻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当然 ,碑学的兴起并不是替代了 《 玉堂禁经》里 ,他认为 “ 迟涩”是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 帖学的位置 ,而是给书法开辟了帖学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力量感作为书法艺术所追求的一个重要 目 , 标 是人类 的一个环节 : 力”的追求在艺术中的体现。历代杰出的书法作品留 夫人工书 ,须从师授。必先识势 ,乃可加功 ;功势既 对 “ 明 ,则 务迟 涩 ;迟 涩分 矣 ,无 系拘 ;拘 既亡 ,求诸 变 给我们两条规律 。第一 ,中锋行笔;第二 ,用笔藏锋。当 态 ;变 态之 旨 ,在于 奋斫 ;奋 斫之 理 ,资于 异状 ;异状 之 然这是两条最基本的规律 ,那如果想再增加线条的质量 变 ,无溺荒僻;荒僻去矣 ,务于神采;神采之至 ,几于玄 呢?在遵循这两条规律的基础上再增加毛笔行进的阻力 , 取涩势逆行以争取到更强向前的力。笔者认为这是在技法 微 ,则宕逸无方矣。 涩势”的途径。 唐代林蕴在张怀瑾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 ,认为书中之 层面上达到 “ 作 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研 究所 “ 涩”是君臣之道的体现 ,把书法的用笔上升到儒家伦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
一
注:I 汉语 大字典壕辑委 员会 : l 】 汉语 大字典( 墙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 , . 四川辞书 出版社, 9 2 【 华东师 范大 学古着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 19 . 】 2 文选 , 上海书画出版社 ,9 9 【 华 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 完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 , 17 . 】 3 上海书画出版社 ,9 9 17.
文化之窗
2 1年0 月 00 4
试探书法中的 “ 涩"势
文/ 况林
中图分类号 :J 9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9 6 2 1 )0 1C一0 0— 1 0 9 1 6( 0 0 1() 1 6 0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关键要素 ,所以线条的质量成了衡 道 德的高 度 。 翰林禁经 云 ,笔贵饶左 ,书 尚迟涩,此君臣之道 量书法作品的一个标尺。在书法历史长河 中,尽管历代书 家 各 自的风 格不 一 ,但他 们对 于线 条 质量的追 求 是始 终如 也。 ( 拨镫序 ) 那么 ,那怎样才能用毛笔写出高质量的具备 “ 涩势” 的。本文试梳理关于历代书论中关于涩势的书论,揭示 ( 授笔要说)认为藏锋在其中 ) 涩势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在技法层面上如何运 的书法线条呢?唐代韩方 明 ( 用涩势来体现书法线条的力量感。 起 着关 键 的作用 : 夫执笔在乎便稳 ,用笔在乎轻健 ,故轻则须沉,便则 魏晋唐书论中的涩势 笔法作为书法的核心 ,历来为历代书家所重视 。元代 须涩,谓藏锋也。 二 唐 以后书论 中的涩势 赵孟 曾说过 “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 字 因时相 传 ,用笔 千古 不易 。”那 么 ,千 古不 易的 笔法究 可以 说 ,在宋 元以 前 的书家 都是 十分 重视 书法 中 竟包含着那些内容呢?用笔取涩势可以说在其中起着十分 “ 涩”的表达的,并有相当多的论述 。而宋元明三代,书 家则较少谈及涩势。只有一些较少的跟涩势相关的评论 , 关键 的作 用 。 以 在历代书论 中,论及涩势的书论占有不少的数量 。历 如赵 构 翰墨 志》 里谈 到米 芾 的书法 “ 芾收 六朝 翰 墨 , 代的书家从各 自的艺术实践出发 ,以不同的角度阐释 了自 副在笔端 ,故沉著痛快 ,如乘骏马 ,进退裕如 ,不烦鞭 勒 ,无不 当人意。” “ 沉著痛快”一语算是涩势的另一种 己对涩势的理解。 表达。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 出,某时代有某 首先 ,让我们来看一下, “ 涩”的意义 : 说文解字诂林 ・ 续编 : “ 说文解字》无 ‘ ’ 种现象 ,谓之积极的史料 ;某时代无某种现象,谓之消极 涩 字 , 止部 : ‘ ,不滑也 。从四止 ,色立切 。’即 的史料。消极史料正以无史迹为史迹,恰如度曲者于无声 处寄音节 ,如作书画者于不著笔墨处传神。由于元明及清 ‘ ’字。 涩 涩势”的认识并不够 ,再加上一些主客观因素, 不是一滑而过 ,而是行中有留,这可以说是 “ 涩”的 前期对 “ 本义 。那么怎样在书法中体现这种涩势呢?东汉蔡 邕在 特别是明代台阁体和清代馆阁体的影响,对当时及后代的 书法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然而清代中叶碑学大兴 ,在 九势 》中说 : 定程度上扭转 了这样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 , “ 涩 涩势,在于紧 战行之法。 点画行笔过程 中谨慎地用 力,逆势而进 ,使笔毫行墨 势”又重新进入了书家的视野: 北朝人书 ,落笔峻而结体庄和 ,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留得住而产生迟涩的笔势 ,也就是蔡邕所说的 “ 战行 紧 万毫齐力 ,故能峻 ;五指齐力 ,故能涩 。 ( ・ 清 包世臣 之法”。蔡邕在 石室神授笔势 中又说: 书有二法 ,一日 “ 疾” ,二 日 “ 涩”,得 “ 疾涩”二 艺舟 双楫 》 ) 逆 入 、涩行 、紧收 ,是 行 笔要 法 。古 人论 用 笔 ,不 外 法 ,书 妙矣 。 疾 疾和涩本来是对立统一的,偏重或者离开任何一方都 “ … 涩” 二字 。涩 非迟 也 ,疾 非 速也 。以 迟速 为疾 涩 是错误的 ,应该在书写中把它们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传王 而能疾涩者,无之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 羲之 记白云先生书诀 中说 : “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 ,竭力而与之争,斯 力圆则润 ,势疾则涩。”指出笔势疾速点画容易表现出涩 不期涩而 自涩矣。 ( ・ 清 刘熙载 艺溉 ) 北碑当魏世 ,隶楷错变 ,无体不 有。综其大致 ,体 重的效果 ,这里的 “ 疾”不能理解为一味的快速,它是与 “ 涩”相辅相成的。因为用笔快则比较易于浮滑而势不能 庄茂而宕以逸气 ,力沉著而 出以涩笔 ,要以茂密为宗。 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 涩,用笔太慢则笔势易于凝滞而势不能疾 ,只有疾涩相辅 ( ・ 当然 ,对于所提倡的 “ 涩势”,在含义上清代碑学家 相成 ,才能 做 到 “ 疾则 涩” 的效果 。 势 唐代 ,偏爱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同样体会到了涩势在 不一定与魏晋唐书家完全一致。但不管怎样 ,这一时期的 书法家确实开始思考书法中这个重要的观念。正如本文开 书法中的重要作用 : 篇所提到的线条质量在书法中的重要作用,当停止了对线 为画必勒 ,贵涩而迟。 ( 笔法诀》) 与李世民相似 ,张怀璀改变了孙过庭的 “ 平正一险绝 条质量的追求,便造成了书法界的低谷期。碑学对帖学的 平正”三段论,提倡对于学习目的的追求不断深化。在 攻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当然 ,碑学的兴起并不是替代了 《 玉堂禁经》里 ,他认为 “ 迟涩”是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 帖学的位置 ,而是给书法开辟了帖学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力量感作为书法艺术所追求的一个重要 目 , 标 是人类 的一个环节 : 力”的追求在艺术中的体现。历代杰出的书法作品留 夫人工书 ,须从师授。必先识势 ,乃可加功 ;功势既 对 “ 明 ,则 务迟 涩 ;迟 涩分 矣 ,无 系拘 ;拘 既亡 ,求诸 变 给我们两条规律 。第一 ,中锋行笔;第二 ,用笔藏锋。当 态 ;变 态之 旨 ,在于 奋斫 ;奋 斫之 理 ,资于 异状 ;异状 之 然这是两条最基本的规律 ,那如果想再增加线条的质量 变 ,无溺荒僻;荒僻去矣 ,务于神采;神采之至 ,几于玄 呢?在遵循这两条规律的基础上再增加毛笔行进的阻力 , 取涩势逆行以争取到更强向前的力。笔者认为这是在技法 微 ,则宕逸无方矣。 涩势”的途径。 唐代林蕴在张怀瑾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 ,认为书中之 层面上达到 “ 作 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书法研 究所 “ 涩”是君臣之道的体现 ,把书法的用笔上升到儒家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