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齐桓晋文之事章

合集下载

背诵第一课的第一篇《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的两段,并默写+

背诵第一课的第一篇《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的两段,并默写+

背诵第一课的第一篇《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的
两段,并默写+
《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齐桓晋文之事》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
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篇一:齐桓晋文之事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齐桓晋文之事。

相信大家对这个历史事件都有所耳闻吧。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个历史事件的详细情况。

原文是《左传》《春秋》齐桓晋文之事,大家可以翻阅一下这两部历史书籍的相关内容。

根据《左传》的记载,齐桓公自幼勤于学习,尤其熟读《春秋》。

当他即位后,他推崇文化,号召百姓“相教以文”。

他重视贤才,招纳各地人才,让他们在政府中发挥才华。

他还制定了许多有益的法律法规,使百姓得到更好的保障。

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发展国家文化、加强官员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倡礼制、尊重传统、开展政治改革,并积极推动和平外交,使得晋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翻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其主张崇德向善,推崇文化,注重治理。

这一事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它的影响力从那时一直延续至今。

要点分析:本文的写作重点在于总结和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翻译把握其精髓。

用词方面,文章选用了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表述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扼要概括的方法,展示了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影响。

篇二:论齐桓晋文之事的影响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齐桓晋文之事的影响。

这个历史事件虽然发生在数千年前,但历久弥新的影响依然深刻。

首先,齐桓晋文的思想以崇尚德行、强调文化教育为主要特点。

这样的思想成为后来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齐桓晋文之事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齐桓公、晋文公的治理思想和策略,对于后代的君主和政治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再次,齐桓晋文之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个时期,人文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历史编纂、礼制、诗词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齐桓晋文之事1

齐桓晋文之事1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 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 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 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 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 庠序:都是学校。 申:重复,指反复说明 悌:孝顺兄长。 颁白:通“斑白”, 头发花白 负:背(东西)。 戴:用头顶(东西)
孟 子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 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帮忙(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 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惛:思想昏乱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不敏:古人自谦之词。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 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 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 使是凶年饥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 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 从了。 制:规定。 仰:指对上。 俯:指对下。 乐岁:丰年。 驱:驱赶,这里指督促。 之:到···去。 轻:容易。 ···
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
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 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 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 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 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 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 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 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 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论,也让人听得顺耳。 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 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46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46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作品简介: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轲晚 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 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 取材依据。
王问“吾可保民” 孟子答“可” 齐王问“何由知吾可”
孟子问“牛羊何择”指出矛盾
孟子举例“以羊易牛” 提出非爱而为不忍
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策略:肯定善心 ,取得信任。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孟子的证明题 ——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大前提: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 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
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 人物,元朝追封为“的学说,提倡“以民为本”,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思想,
话题四:如何具体实施王道?
1.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聊天策略: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今也制民之产。 论点: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有兴致
开心 好奇 好奇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课】【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一、通假字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非”作标志)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也”“非”)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非”)是乃仁术也(“乃”“也”作标志)是不为也(“是”“也”)是诚不能也(“是”“诚”“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为不用力焉(“为”)为不用明也(“为”“也”)为不用恩也(“为”“也”)见牛未见羊也(“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也”)夫子之谓也(“也”)是诚不能也(“也”)(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也(是以:以是,因此)臣未之闻也(未闻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如何)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牛何之(之何:去哪里、到哪去)夫子之谓也(谓夫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何)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以何)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三)省略句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四)介词结构后置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于”作标志)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于”)有复于王者曰(“于”)天下可运于掌(“于”)刑于寡妻(“于”)构怨于诸侯(“于”)然后快于心与(“于”)吾何快于是(“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于”)耕者皆欤耕于王之野(“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六)被动句一羽之不举(举:被拿起来)舆薪之不见(见:被看见、被发现)百姓之不见保(“见”)三、一词多义1.王齐宣王问曰(国君的称呼)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称王)王坐于堂上(大王)是心足以王矣(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称王)2.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当成、是)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做、担当)为长者折枝(给、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结构助词,的)为肥甘不足与口与(因为、为了)否,吾不为是也(因为、为了)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行为)尽心力而为之(做)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做)罔民而可为也(做)3.于王坐于堂上(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君子之于禽兽也(对、对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与、同)有复于王者曰(向)天下可运于掌(在)刑于寡妻(为、给)至于兄弟(到)以御于家邦(动宾之间,不译)构怨于诸侯(与、同)吾何快于是(对)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动宾之间,不译/对、对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在)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到、向)吾惛,不能进于是(到)凶岁免于死亡(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4.以是以后世无传焉(因、因为)无以,则王乎(同“已”,止住)将以衅钟(介词,用)以羊易之(用)是心足以王矣(连词,来、用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把。

课件2: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2: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以……为……——认为……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Nhomakorabea以羊易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宜——应该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悦 之所以——……的原因
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通假字 说——悦 与——欤 盖——盍 涂——途 愬——诉 罔——网 刑——型
虚词 以——无以 诸——不识有诸
实词 恶——以大易小,彼恶知之?
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构怨于诸侯 吾何快于是 何以异于邹敌楚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
发布政令,施行仁义
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
商贾皆欲(把货物)藏于王之市
通“途”
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憎恨
通“诉”
赴愬于王——赴于王愬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倒装,宾语前置)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不明白,糊涂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
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我没有听说过桓 文之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王——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不识有诸?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合音词
老1——意动用法。尊奉。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PPT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课件PPT

基础知识
疏通文意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 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 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 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 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 用。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 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 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 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 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 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 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 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 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 “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 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 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 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告诉,名作动
20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
挟着(夹在腋下) 相当于“而”,表修饰
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这类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肥甘: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做名词,轻暖的衣服
抑:还是
采:通“彩”
声音:指音乐 便嬖:左右的宠臣
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8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主谓倒装句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 没有妨碍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吃,动 因此 远:远离,形作动 ;厨房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 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 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
挟: 夹在腋下。 超: 跳过。
太山:泰山。
北海:渤海。 枝: 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 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 长者攀摘树枝。皆பைடு நூலகம்轻而易举之事。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 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 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大过:大大超过。 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度:用尺量。后一个“度”是“思量”的 意思。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 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 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 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 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 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 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 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 吧!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 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 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 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 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说: “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 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 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十月,齐人执晋桓公于阳城之市。

劳公于曹氏之庙。

臧文仲入见曰:“吾闻君之不可以连复。

”对曰:“然。

”文仲曰:“晋国桓公曰:『大夫无作讼,事君谋。

』诸侯从之,而晋国既乱。

公尝事晋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亦尽言诸侯,诸侯益请。

以故吴、楚之言行国让,诸侯之用相请,皆由其门者,故晋叔向有言曰:『贤者使国无士。

』今晋国有宗廪之多、宠溺之士,微仪于他国,不遑正己,以事天子、诸侯。

夫是之谓失国,弗能久也。

今君在虢、阳,无乃不发大事乎!”君曰:“吾弗堪也!且观吾宜何如。

”文仲曰:“君无与此民戕戕,而群臣出命。

不吝班之,而卒偿之,奸贼且塞。

败之则将相补也。

”遂见群臣,群臣不敢对曰:“文仲知之。

”冬十有二月己已,公脱于阳。

实十有之日,晋侯崩。

文仲曰:“始吾闻矣,知其将然。

忠劝以瘖,纵弛以百川,助之以五合,结之以夏台,卒有其志。

始公审事也,终公有终,百事不回。

”以武公有春齐国夺爵于晋。

春乃反于曹氏之庙。

翻译:《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冬天,十月,齐国人将晋国的桓公拘禁在阳城的市场上。

晋国诸侯在曹氏的宫庙中劳苦公。

臧文仲进见说:“我听说君主不能连续地统治。

”桓公回答说:“是的。

”文仲说:“晋国的桓公曾说过:‘大臣们不要争讼,要一同为君主策划。

’诸侯都遵循这个说法,结果晋国混乱不堪。

公曾经侍奉晋国的陈文子、蔡瑕,文子、瑕也曾劝告过其他诸侯,诸侯进一步请求。

因此,吴国、楚国言行谦让,各诸侯之间的请求,都是缘于他们家门之内的人。

所以有人说晋国的叔向曾经说过:‘贤者让国家不论士人。

’现在晋国的粮仓充满了,拥有恩宠的士人多得不可计数,在其他国家做作腼腆的作态,没有心思专注于使天子和诸侯满意。

这样的做法就是失去国家,不能长久。

现在君主居住在虢国、阳地,岂不是没有展开大事业的心思吗!”君主说:“我无法忍受啊!而且我还要观察应该如何行事。

”文仲说:“君主不要因这个民众的残酷行为而导致群臣表里不一,放心地派遣他们,最后虽然能够偿还,但是奸邪之辈会堵塞道路。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课件4: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4: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⑨王坐于堂上 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
⑩牛何之 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⑪将以衅钟 _省__略__句_____________ ⑫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__倒__装__句____________ ⑬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⑭百姓之不见保 __被__动__句____________ ⑮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_ ⑯构怨于诸侯 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 ⑰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
⑩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小__国__家__,__大__国__家___
⑪以一.服八. _数__词__作__名__词__,__一__个__州__,__八__个__州_____
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视__力_____________
◎作者卡片
姓名
孟子
朝代/生卒年 战国中期约前372~前289
字号称谓
名轲,字子舆
籍贯 主要成就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人称其为“亚圣”
代表作品
《孟子》
◎背景呈现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 勃勃地谋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对外连年征 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 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 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齐桓晋文之事(完整版)

齐桓晋文之事(完整版)

•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 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
•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 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
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句。夫子,古代对男
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
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意思是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 为什么。〔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 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
• 曰:“是心足以王(四声)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 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 羊易之也。”
• 是:这。
• 足以;足够用来
• 皆以王为爱:皆,都;以...为,认为...是;爱, 吝惜,舍不得。 固:诚然。之: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 曰:“否,吾不为是也。”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
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 • 王曰:“若是其甚与?” •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 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辟:开辟。 • 朝:使.....朝见。 • 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视,指统治。中国,古代 指中原地区。 • 以:凭借。 若:如此。 • 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 达不到目的。 • 殆:恐怕,可能。 • 虽:即使。

齐桓晋文之事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关于推行王道、实行仁政的对话。

在这篇课文中,孟子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阐述道德伦理,强调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只有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

同时,孟子还提到了"霸道"和"王道"的概念。

他指出,齐宣王所追求的霸道并非真正的王道,因为霸道依靠武力和权势,而王道则依靠仁爱和道德。

因此,孟子劝诫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关注百姓的利益和福祉,才能真正得到民心。

总的来说,《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经典的儒家思想文献,它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仁政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孟子对于天下一家的理念。

这篇课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也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关注民生福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齐桓晋文之事章》精讲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章》精讲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 舆。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 《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 《万 章》、《告子》、《尽心》
各章都分为上下篇 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有关孟子重要思 想的一些言论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然,对。诚,的确,确实。何,怎么。即,就是。故,所以。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 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无异,意动,不要感到奇怪。于,介词,对于。之,主谓间。 小,大,都是形容词的名词用法。恶,疑问代词,怎么。之, 代词,文中指“您的用意”。若,如果。隐,怜悯,痛惜。则, 那么。何择焉,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是,这。诚,到底。而,因果关系。易之以羊,就是 “以羊易之”,状语后置。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就是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应当,理所当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 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通“欤(yú)”,语气词, 表疑问 。何可,哪能。以,用。易,换。识,知道。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 不忍也。”
是,这样的。以,认为。爱,吝啬,舍不得。固,本 来。之,主谓间。 忍,忍心。
作品背景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情。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为由,拒绝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转而探讨“保民而王”的可能性。

他认为,只要齐宣王能够施行仁政,就能够称王于天下,而不必通过武力征服。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表示自己有“保民”的意愿。

孟子通过讲述“以羊易牛”的故事,进一步阐述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并指出这种不忍之心可以成为推行王道的基础。

他认为,齐宣王可以通过推广这种不忍之心,来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

然而,齐宣王对于如何推行王道仍然存在疑虑。

孟子于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推理,向齐宣王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方法和意义。

他指出,推行王道并不难,关键在于齐宣王是否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和行动。

他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例,说明齐宣王只要有推行王道的决心,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齐宣王对孟子的观点表示认可,并表示自己愿意推行王道。

孟子于是进一步阐述了推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包括“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等。

他认为,只有让人民有足够的财产和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文章的孟子对齐宣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他指出,齐宣王已经有了推行王道的基础和决心,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保民而王”的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推行王道的方法。

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生动的比喻、严密的推理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孟子的智慧和口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窗口。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课文解读
曰:“王无异于⑩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 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⑪也。”
注释:⑯“挟太山”二句:挟,用胳膊夹着。太山,即泰山。超,越过。语(yù),告诉。 ⑰折枝:折取树枝。 ⑱“老吾老”二句:把别人的父母当作我的父母,把别人的孩子当 作我的孩子。“老吾老”“幼吾幼”均是意动用法。 ⑲可运于掌:可在手掌中运转。形容极为容易。
课文解读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 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⑯‘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⑰,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 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⑱:天下可运于掌⑲。
课文解读
曰:“王无异于⑩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 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⑪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 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 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 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 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課齊桓晉文之事章
一, 主旨
孟子避開齊宣王詢及之齊桓公、晉文公霸業之事,反而向他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

孟子認為國君如能關心人民疾苦,愛護百姓,推廣恩德,便能稱王於天下。

二, 段落大意
全文共二十二段,可分四部分:
(1)1- 4段孟子避開齊宣王詢及齊桓公、晉文公所創立的霸業之事,提出「保民
而王」的主張。

(2)5-14段孟子舉「出以羊易牛」一事,說明宣王有不忍之心,已具備「王天下」
的條件。

(3) 15-20段說明宣王未能王天下,是「不為」,而非「不能」。

(4) 21-22段孟子通過論證推恩的方法與效果,比較推恩與否的利害,說明能推恩
即可實行王道,澤及百姓。

三, 寫作技巧
(1)掌握心理,因勢利導。

(2)結構嚴謹,說理透闢。

(3)善用比喻,氣勢迫人。

(4)運用對比,加強說理。

(5)善用修辭,增加文釆。

1.對比 3.對偶 5.排比
2.反詰 4.引用 6.明喻
四, 思考題
1. 《齊恒晉公之事章》是什麼體裁的文章?
答:本文是用對話形式寫成的議論文,闡述國君如能「推恩百姓」,便能「王天下」的論點。

2. 孟子認為國君要怎樣才可以「王天下」?為什麼?
答:孟子認為國君要愛護百姓關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為國君以德服人,才會得到百姓的擁戴。

3. 齊宣王如何解釋他「以羊易牛」釁鐘做法的原因?
答:宣王說他這樣做的原是見到牛臨死時恐懼發抖的樣子,像沒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場處死而產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釁鐘。

4. 齊國百姓對此事有什麼看法?
答:齊國百姓認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於吝嗇,因為這樣做是以小換大,以價值高換價值低的,否則如說不忍心生無辜被殺而用羊替換,那麼牛和羊又有什麼分別呢?
5. 孟子又是怎樣看待此事的?
答:孟子認為齊宣王「以羊易牛」是非出於吝嗇,而是出於不,忍由於宣王見牛未見羊,才會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沒有考慮到兩者的大小和價值的高低。

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6. 「不能」與「不為」有什麼分別?
答:「不能」是指有能力做而不去做的,如替上年紀的人折樹枝作杖拐,說「不能」,其實是不願去做。

7. 孟子為什為說齊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答:齊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於禽獸,而沒「有推恩」於百姓,他缺欠的是「仁術」,即沒有愛護自己的百姓,其實他有能力去做,只不過他他不去做罷了。

因此對他來說,是「不為」,而非「不能」。

8. 為什麼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答:因為有敬老護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廣到愛護百姓,令人民安居樂業,必定會得到人民擁戴。

這樣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運轉丸珠那麼易了。

9. 孟子在本文如何用「因勢利導」和「逐層推進」的論說技巧?
答:孟子巧妙地避開齊宣王對齊桓公、晉文公霸業的詢問,改變話題,向宣王宣傳「保民而王」的主張。

孟子運用的逐層推進技的層次如下:
1)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釁鐘之事,說明他有不忍之心具備「王天下」的條件。

2)孟子替齊宣王開解,認為他並非吝嗇只是「見牛未見羊而已。

3)孟子舉出「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見輿薪」
兩個事例,說明宣王之所以不行王道,是「不為」,並非「不能」又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作譬喻,說明「不為」和「不能」的區別。

4)如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然後指出
推恩和不推恩的兩種效果,請宣王考慮。

會考題
1. 《孟子齊桓晉文事章》一文所用「以羊易牛」、「為長者折技」、「刑於寡妻,至於兄
弟,以御於家邦」三例,分別屬於論說上的哪種例證?又三者分什麼道理?(1993年) 答: 「以羊易牛」屬於事例,說明齊宣王具有「仁心」,他看到牛恐懼發抖無辜被宰,而
產生不忍之心。

②「為長者折技」屬於設例,說明齊宣王雖然具備仁心,但沒有施行仁政,其實不是做
不到,而是不肯做。

③「刑干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為語例,引《自詩經》意思是說,如以身作則,
作妻子和兄弟的榜樣,可以推廣到治理國家。

2. 據《齊恒晉文之事章》一文,解答下列各題(1995年)
①文中「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句話表明孟子的立場是怎樣的?「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這句話可見齊宣王的想法是怎樣的?
答:這句話表明孟子主張以仁義治天下,反對霸政,齊宣王示自己並非吝嗇,而是出於不忍之心,所才「以羊易牛」釁鐘。

②孟子遊說齊宣王行仁政,也鋪排子什麼論點他認為怎樣才可以達到目標?
答:孟子所鋪排的論點如下:
1.行仁政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2.齊宣王具備行仁政的條件;
3.指出行仁政的具體方法。

4.孟采認為行仁政的具體做法是:
5.推廣恩德(推己及人),不但使禽獸惠,而且使百姓蒙受恩惠;
6.善待老幼,愛人如己,將別人的親人看作自己的親人;
7.以身作月則,先做妻子的榜樣,再做兄弟的榜樣,然後將國家治理好。

③孟子游說時用了什麼技巧試舉出二項,引例說明。

答:孟子游說齊宣王時運用了如下的技巧:
1. 因勢利導—孟子明白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接表明對齊宣王建主霸的立場,而是舉出齊宣
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誘導他論本來不感興趣的「行仁政」問題,說明國君如能「保民」,同樣可以「王天下」。

2. 層層推進—孟子逐步解說,由淺入深,使齊宣王明白「德」、「保民」、「不忍」、「推
恩」的意思,逐層深入,最後解釋「王天下」的道理。

3.正反對比—孟子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寸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
從而指出齊宣王不行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

離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