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讲讲义
《汉语史》第十讲讲解
也。”僖二十二年《左传》:“虽及胡耇gǒu 。”
杜预注云:“胡耇 ,元老之称。”《说文》: “湖,大陂也。”《尔雅》:“壶枣。”郭璞注云: “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方言》:“蜂 大而蜜者,燕赵之间谓之壶蜂。”义并与胡同。 《贾子·容经篇》云:“祜hù ,大福也。”祜与胡 亦声近义同。
(4)《说文解字》引证群书,保存异说。 1)《说文》引证的书以五经为主,且都是古
文家的经传。 2)《说文》还引证多家通人之说。 3)《说文》的说解以古文家说为主,但也往
往也采用别家的异说。
54
吃 《说文》:“吃,言蹇难也。” 羊狠狼贪 《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
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庄子渔父》:见过而不更,闻谏而愈甚,谓之很。 很(狠):乖戾、违拗、犟 《说文》:很,不听从也。 唐 《说文》:唐,大言也。
《周易》一卷,《古文尚
注释音义,绝大多数
书》二卷,《毛诗》三卷, 字都标明反切或直音。
《周礼》二卷,《仪礼》 一卷,《礼记》四卷, 《春秋左氏传》六卷, 《公羊传》一卷,《谷梁 传》一卷,《孝经》一卷,
作者不仅为经典本文 注音,而且还为注文 注音,全书共收录汉 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
《论语》一卷,《老子》
5
《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6
《尔雅》的内容
释诂
释言 释训
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释亲: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
释宫: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
释器: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
释乐:解释乐器的名称
释天: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
释地 释丘
解释地理名词
汉语史(全套课件247P)
外部原因指某种社会条件引起的语言变 化。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朕”,先秦本 为上下通称,自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 曰‘朕’”以后,这个词就变成皇帝的 专称。“癌”,《中华大字典》(1915) 读若“喦(yán)”,注云:“脏腑所生毒 瘤也。” 1953 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仍 然音yán。1961年《新华字典》大修,才 改 音 ái , 使 “ 癌 症 ” (cancer) 跟 “ 炎 症” (inflammation) 有所区别。这些变 化都不是语言的的产物,为 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性。个人不能创造语言, 也不能违背语言的规则去使用语言。古书里的 词语通常都会多次出现,而不会只出现—次, 这也是社会性的体现。《论语》里动词“问” 的间接宾语前面一定要用介词“于”。如“叶 公问孔子于子路”(《述而》),“季康子问政 于孔子”(《颜渊》),“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 贾”(《宪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泰伯》)。《左传》里“问”的用法也 是这样。这不是哪几个人的规定,而是社会约 定俗成的结果。
二、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 研究汉语史就 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语 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 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研究汉语史的意义有: (1) 为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服务 。通过对汉语史的研究, 我们不仅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 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解决中国古 代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 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这样 研究汉语史就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作出学科研究的实际贡献。其实, 建立科学的汉语史本身,就是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汉语史绪论课件2011
绪论王力先生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早年家境贫寒,14岁时,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27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从此致力于汉语语言科学大厦的构建工作。
五十多年里,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是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王力一生著作等身,写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40多种,论文近2O0篇。
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
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20卷)。
第一节一、汉语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意义1.对象:汉语的历史,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演变历史。
2.任务:研究汉语史,就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特别是特殊的内部规律。
3.意义:(1)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2)有助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学好普通话(3)有助于中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法律思想史、民俗史等学科的研究(4)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普通语言学理论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部分。
研究语音史,韵文最为重要。
先秦古音的韵部主要就是根据《诗经》《楚辞》及先秦散文中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
研究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历代文学、哲学、政治、医学、科技等方面的著作非常重要。
甲骨卜辞是研究上古汉语最为可靠的材料。
春秋战国,学术繁荣,典籍大大丰富。
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论语》,诸子散文《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战国策》《楚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研究语料。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汉语史•“漢”本是水名。
《尚书•禹贡》:“嶓塚导漾,东流为漢。
”(嶓bō塚冢zhǒng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以下为漢水。
)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说文》)①史即历史。
历的繁体:《说文》:历,过也,传也。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录。
3、汉语史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地球上发生的事,都通过光以30万公里/秒向太空传播。
《一个1810年长度中国石笋记录对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和文化关系的检验》4、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Eg “格”字义的演变——a.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
(北周•庾信《小园赋》)b. 格物致知c. 格杀勿论d. 格律诗《说文》:格,木长貌。
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格:树木长枝条→栅栏→阻止→抵挡→打杀(本义)↓方格→格式、规格、格律(引申义)到→穷究(假借义)第二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尔雅•释诂》:训,道也。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训”可做名词用。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2、“诂”•《說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訓者,說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3、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汉语史》第十讲
• 5、平水韵 • 一般所言平水韵源于1252年江北平水 一般所言平水韵源于1252 1252年江北平水 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 此前韵书所标同用之韵合并, 107韵 此前韵书所标同用之韵合并,成107韵。 金代王文郁编写《平水新刊韵略》 金代王文郁编写《平水新刊韵略》, 把平水韵并为一百零六韵。 把平水韵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 来通行的“平水韵” 来通行的“平水韵”。
• 4、《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 • 1037年,丁度等修成《礼部韵略》。 1037年 丁度等修成《礼部韵略》 • 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 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 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 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 韵略》 它事实上是《广韵》 的《韵略》,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 本。
• 2、文学形式的发展需要研究音韵。 文学形式的发展需要研究音韵。 • 魏晋以来,特别是六朝,骈文、韵文蓬勃 魏晋以来,特别是六朝,骈文、 发展,出现了一批韵书。 发展,出现了一批韵书。最早出现的韵书 是三世纪魏李登的《声类》 是三世纪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 韵集》 以后韵书大为发展。 《韵集》。以后韵书大为发展。 • 3、识字读音需要研究音韵。 识字读音需要研究音韵。 • 汉魏以后,汉字的形体由篆文、古文变成 汉魏以后,汉字的形体由篆文、 隶书、楷书, 隶书、楷书,使谐声字的声符标音作用渐 渐不太明确。 渐不太明确。
• 上声: 上声: •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 八荠、九蟹、十贿、 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 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 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 十六铣、十七篠 十八巧、 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 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 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 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 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 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 豆兼) 九(豆兼)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
宋代训诂学方面的变革
摆脱汉唐旧说,大胆创发新义
欧阳修:“《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
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对汉唐旧注多所驳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周行”为“周之列位”,郑笺为 “周朝廷臣” ,朱熹传为 “大道” 。
对语法认识的深化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分为发端、句中、句末三种助辞。
05
一、先秦的训诂:萌芽时期
《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有《内储说》和《外储说》。
《解老篇》和《喻老篇》是对《老子》的注解。
《内储说》和《外储说》,先列经文,后加解说。
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训诂的方法、体式多种多样。但比较系统、专门的训诂工作和研究直到汉代才开始。
《易》四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 《书》三家: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 )。 《诗》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婴)。 《礼》两家:大戴(德)、小戴(胜)。 《春秋》两家:颜安乐、严彭祖。
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汉文帝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习《尚书》,记录《尚书》二十八篇。
汉成帝命刘向校书撰《别录》,刘歆完成图书总录《七略》。
欧阳修收集历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作《集古录》。
跋,通“茇”。 (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
《集古录》即《集古录跋尾》,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 400多篇。其中碑刻跋尾占绝大多数,铜器铭文仅20多篇。跋尾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补正史传之阙谬,以传后学。
汉语史课件11
3、日语借词
日本人除用汉字构词来翻译西洋作品外, 自己还创造了一些新词,这些也用汉字构成, 后来借入中国。跟“来自西洋,路经日本”的 日译词不同,这些词是真正的日本产物,数量 有几百个之多。
清朝统治者对外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中西 交通几乎陷于停顿、到了雍正时候,“大开洋 禁,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中西交通重新开 始繁荣起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 巨变。
帝国主义的大炮和军舰吓坏了清朝统治者,也
使一部分人认识到老一套不行了。他们强调办理洋务,
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开设学堂,创办制造局。
近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
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基础上,近代同义词 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上古和中古产生的 同义词,有许多近代仍然广泛应用,成为近代 汉语同义词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近代汉语词汇的口语方言词
大量口语方言成分涌入文学语言,是近代 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它们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相应的普通 词语并存。这些词在发展中显示了不同的生命 力。有的生命力强,逐渐融化于普通词汇之中 一直流传到现在,有的现代普通话已不用了, 但在方言里保存着;有的现代形式上存在,意 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则在发展中逐渐消亡了。 这类词往往可以写成不同的书面形式,当时不 难听懂,后人看起来却不免增加困难。
这些词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借用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二是印欧语借词 三是自造新词或旧词新用
一、日译词和日语借词
1、日译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翻译了西方的
文化科学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用汉字
构造新词进行意译的。后来中国人把这些词连
汉语史讲课提纲
漢語史講課提綱參考教材:王力《漢語史稿》、向熹《簡明漢語史》期中作業:××方言中保留的漢語史資料要求:1.必須查找相關資料,文後必須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要標明作者、書名(論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年(期刊年份和期數)、頁碼;(參照《中國語文》著錄方式)2.用繁體字,字數不少於500字;3.禁止抄襲,一旦發現抄襲,成績作0分處理。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發展內部規律的科學。
語言的發展有它的一般內部規律和特殊內部規律。
漢語史的任務是要研究漢語發展的特殊內部規律。
二、漢語史與現代漢語、漢語方言學、普通語言學、中國歷史等學科都有密切聯繫。
1.與現代漢語:(1)好歹的“歹”,來源於蒙古語。
蒙古字母“”(來源於藏文字母“”),讀作tai,意思是“不好,壞”。
漢語借入了這個詞,字形最初寫作“”,變作“”,最後寫作“歹”,與“死”、“殘”等所从的由“歺”變來的“歹(è)”同形。
元關漢卿《竇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2)車站的“站”,是蒙古語ǰam的音譯,指驛站,爲陸路傳遞信息换馬之所或水路停留舟船之所。
《元史·兵志四》:“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
”2.與漢語方言:(1)“土坯”(用黏土放在模型裏製成的長方形土塊),古代叫作“墼”。
《説文·土部》:“墼,未燒也。
”《廣韻·錫韻》:“墼,土墼。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2)古代竹席叫“簟”。
《説文·竹部》:“簟,竹席也。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3.與普通語言學:漢藏語系(《漢語史稿》31)、印歐語系“主—動—賓”的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基本語序。
但在上古漢語裏,代詞賓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汉语史(全套课件582P)
音韵研究方面;
训诂研究方面; 辞典编撰方面; 古文字研究方面。
《老子· 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汉语史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和基本音韵术语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普通语音学知识复习 现代汉语语音的结构和系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
世纪为过渡) 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 十三世纪为过渡)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第四节 汉语语音史的分期
2.吕叔湘先生的“二分法”
清初;3)现代汉语 清初之后至现在
第五节 汉语史研究简史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到 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南北朝初期至 明末,是语音研究阶段;清初至今,是全 面发展阶段。
语义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
《方言》类、《释名》类等。东汉许慎的著名 著作《说文解字》也出于这一时期,但在性质 上与上述著作有所不同,它是后世汉字学的代 表著作,其影响历近两千年而不衰。
区分:
①发音部位, ②发音方法。
辅音(二)
音节(一)
汉语音节结构⑴:
音质 音高
结构: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可以没有 必须有
例:
宾 批 因 衣
声母(一)
声母和韵母的位置:
音节:辅音 + 元音 + 辅音 + 声调
声母 韵母
汉语史授课讲义
汉语史授课提纲王建军编撰苏州大学文学院20010年3月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描写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勾勒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归结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探索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原因,进而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简言之,汉语史就是研究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
(二)研究的对象历代口语,确切一点说,就是历代的口语性文献。
(三)研究的性质汉语史研究属于典型的语料库语言学。
所谓语料库语言学就是以语料为语言描写的起点或以语料为验证有关语言假说的方法的语言学,包括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和标注、对已标注好的语料进行研究和开发。
(四)研究的目的1.建立科学的汉语史,增进对汉语自身历史的把握与了解。
2.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学习与研究。
例如:中国队大胜日本队=中国队大败日本队3.有助于建立与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
4.可以为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例如:其一: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链接:南无阿弥陀佛;酒干倘卖无其二: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研究的方法1.描写:详细、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不夸张、不贬低、不任意取舍。
2.归纳:立足语言事实,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提取规律。
3.比较:比勘各种语言现象,寻找共性与个性。
比较有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两种。
4.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究中的主观偏差,增强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统计按内容可分为专书统计、专题统计,按方法可分为穷尽统计和抽样统计。
5.实证:通过列举大量的语言实例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与消亡,杜绝想象与臆测。
据张万起统计,《马氏文通》全书搜集的文言例句有7326例之多,涉及文献达36种。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 篆体
• 金文
• 2、什么叫历史 • 《说文》:历,过也,传也。 •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 移动。
•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 录。
• 3、什么是汉语史
• 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 学。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 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睢》)
•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邶风·新台》)
• 戚施:驼背。
• 《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 施。” 毛传:“戚施,不能仰者。”
二、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汉语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1、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
• 汉语发展的两个系统:口语和书面语 • 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 中古以后出现两种书面语:文言和古白话。 •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
汉语史
第一讲 绪论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 1.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 • 2.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7年; • 3.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应用音韵学》,山西
教育出版社,1990年; • 4.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5.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 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来了极大 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 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 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古音标注
• 古音研究成果分为音类和音值两个层次。 • 用汉字作为语音的代表符号,主要功能是区
《汉语史》讲义(POWPOINT)
(二)汉语的发展与汉族社会 我们说,汉语史的分期与汉语社会历史分期不同。 也就是说,社会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内部的 爆发性的质变。但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 会现象,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将对语言的分化和统 一产生影响。因而,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也离 不开对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观察。 (三)汉字发展和汉语发展史 文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记录,其对汉语语言本身的 相在及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汉 字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也是十 分有用的。
等诸要素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内的语言要素之间应大致相 若,而不同时期的语言要素则须有殊异。 分期情况: 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世 纪为过渡) 2)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十 三世纪为过渡)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l.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4.1古代语言是沿著什么方向发展到今天的; 4.2今天的语言又将朝哪一个方向走。 5.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6.区分通例和特例。
五、与汉语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史的分期 分期原则: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
国内对敦煌文献进行研究之著名学者的:陈垣《敦
煌劫馀录》;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 子词》;姜亮夫《敦煌—一伟大的文化宝藏》, 《瀛涯敦煌辑韵》;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 等合编《敦煌变文集》;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 蒋礼鸿《刻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 注》;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集校议》。 敦煌文书的目录有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国内从事敦煌文献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和浙 江大学,有一大批的学者,一大批著作。 禅宗语录:《六祖坛经》(六祖为慧能);《神会 语录》;《祖堂集》。 唐诗、五代词、小说、笔记、杜甫、白居易、寒山、 拾得诗;唐传奇《李娃传》等;笔记如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汉语史讲义
汉语史讲义第一讲绪论思考题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内容提纲: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一般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雅•释言》“徇,营 也。” 徇名 (舍身以求名); 徇利 (不惜身以求利); 徇命(捐躯) 《广雅•释言》“韪,是 也。 ” 《广雅•释言》“购,偿 也。” 《广雅•释言》“将,扶 也。 ”
2、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念孙广稽典籍,校订《广雅》讹误,为每字词的 义训提供充足可信的依据,并多有创见,集训诂学 之大成。 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因声以见义”等训诂原则和方法,解决了前人未 曾解决的问题. 《释诂》:“胡,大也。” 疏证:胡者,《逸周书· 谥法解》云:“胡,大 也。”僖二十二年《左传》:“虽及胡耇gǒu 。” 杜预注云:“胡耇 ,元老之称。”《说文》: “湖,大陂也。”《尔雅》:“壶枣。”郭璞注云: “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方言》:“蜂 大而蜜者,燕赵之间谓之壶蜂。”义并与胡同。 《贾子· 容经篇》云:“祜hù ,大福也。”祜与胡 亦声近义同。
清朝学者为《说文》作注的有几十家。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5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吃 《说文》:“吃,言蹇难也。” 羊狠狼贪 《史记项羽本纪》:(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 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庄子渔父》:见过而不更,闻谏而愈甚,谓之很。 很(狠):乖戾、违拗、犟 《说文》:很,不听从也。 唐 《说文》:唐,大言也。
55
《说文》四大家
45
3、《玄应音义》、《慧琳音义》
佛经音义:解释佛教 典籍中难读难解的字 音、字义专书的通称。 《玄应音义》:《一 切经音义》,又称 《众经音义》,唐玄 应著。25卷。该书注 释大、小乘的经、律、 论458部,为现存最早 的佛教音义的著作。 经、律、论就是三藏。
《慧琳音义》 :《一 切经音义》,唐慧琳 著。100卷。在《玄应 音义》 基础上,内容 增多,注释加详,所 引古音韵典籍更为广 泛。
5、《转语》
清戴震著。《转语》的科学价值,在于对 声转原理的探索。 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 转变的词。
33
6、《文始》
章炳麟撰。这是一部探索汉语语源的著作。探索 语源的方法如下: (1)把《说文》所载的独体字叫“初文”,准独体 字叫“准初文”,两者共510字。 全书共分437条,一一按照字的声韵,分析其变易、 孳乳的条理。 (2)以上古语音研究为基础,先定古韵为23部,并作 “成韵图”,以阐明对转、旁转的道理;又定古声 母为21纽,然后把初文、准初文分为九类,用声音 把意义串联起来,以推求汉字、汉语变易孳乳的由 来。 (3)提出“立语根”、“建词族”、“列词序”三 种法式,使语源研究显得有条理。
53
(3)说解文字,先释其义,次解其形,然后注 明读音,或就形以说义,或因声以求义,把文 字、声韵、训诂融为一体。 (4)《说文解字》引证群书,保存异说。 1)《说文》引证的书以五经为主,且都是 古文家的经传。 2)《说文》还引证多家通人之说。 3)《说文》的说解以古文家说为主,但也 往往也采用别家的异说。
34
7、《语助》《助字辨略》《经传释辞》《词诠》
虚词在古代称为 “词”、“辞”、 “语助”、“语辞”、 “虚字”。 《语助》:元卢以纬 撰。是最早专门解释 虚词的著作。 《助字辨略》:清刘 淇撰。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 的虚词专著。全书共 收虚词四百七十六个。
35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撰。是一部 系统研究西汉以前经 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 共收虚字160个 。它 征引材料丰富,解释 虚词精当;某些方面 超过了《助字辨略》。
6
《尔雅》的内容
释诂 释言 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释训 释亲: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 释宫: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 释器: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 释乐:解释乐器的名称 释天: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 释地 解释地理名词 释丘
7
《尔雅》的内容
1、《经典释文》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 书。唐陆德明撰,30卷: 《周易》一卷,《古文尚 书》二卷,《毛诗》三卷, 《周礼》二卷,《仪礼》 一卷,《礼记》四卷, 《春秋左氏传》六卷, 《公羊传》一卷,《谷梁 传》一卷,《孝经》一卷, 《论语》一卷,《老子》 一卷,《庄子》三卷, 《尔雅》二卷。
26
《广雅》
三国魏张揖撰《广雅》,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 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 《尔雅》的续篇。 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 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 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 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 多年,由于生产和文化的 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 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 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 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 语言文字著作。
22
(3)《尔雅》的价值
23
《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 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 丘。”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 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24
(4)《尔雅》的缺陷
1)《尔雅》所收词语 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 (目的为释经) 2)《尔雅》在分类方 面也有些不科学的地 方。 (释宫把道路、桥梁包 括进去了,把某些木 本植物当草类) 3)《尔雅》在释义方 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 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 明确。
4
(2)《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1)内容:《尔雅》释古今 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 物。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 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 别分为现存十九篇:释诂、 释言、释训、释亲、释宫、 释器、释乐、释天、释地、 释丘、释山、释水、释草、 释木、释虫、释鱼、释鸟、 释兽、释畜。
5
《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一)单解语义的专著
1、《尔雅》 (1)《尔雅》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尔,迩也,近的意思。雅,正也。尔雅,近于雅 正,即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语、 方言和俗语。 成书年代及作者三说: 1)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所作; 2)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弟子所作; 3)秦汉间学《诗》者纂集,汉初问世。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 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专掌经学传 授的学官),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qiá n为文 学的《尔雅注》。
52
《说文解字》的价值
(1)不仅说解形、音、义,而且创立了“分 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辑体例。 1)把所收字按字形结构分为540部,每部各 建一个部首。 2)540部之间“据形系联”, 秩然有序。 3)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以义相连,先名 后事。 (2)解析字形结构,在每一字下,用不同的说 解揭示其造字方法。发展六书之说,阐明六 书要旨。
《汉语史》第十讲 训诂体式(二)
1
三、通释语义的专著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相对于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 释语义的专著与随文释义的注疏之区别: 1)随文释义的注疏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 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 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不一定 相同。 2)通释语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 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 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解释地理名词 解释植物名称
解释动物名称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体例:分类释词。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 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 来编纂的词典。
21
(3)《尔雅》的价值
36
《词诠》
杨树达著。收录虚词530个。释义“首别其 词类,次说明其义训”,是我国最早把传 统训诂学与现代语法学结合起来对虚词进 行解释的专著。
37
8、《方言》
西汉扬雄撰我国第一部方 言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 释别国方言》,保存汉语 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 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 丰富资料。被称之为“悬 诸日月不刊之书”。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 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 的“绝代语”的释义,就 是古代语言的解释。 “别国方言”:是就地域 而言,即当时各地方言。 东晋郭璞《方言注》,戴 震《方言疏证》,周祖谟 《方言校笺》。杭世骏 《续方言》。
25
《尔雅· 释诂》:“台、 朕、赉、畀、卜、阳, 予也。” 《尔雅· 释诂》:“治、 肆、古,故也。肆、 故,今也。” 《尔雅· 释水》:“水 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注谷曰沟,注沟曰浍 kuà i ,注浍曰渎dú 。”
《尔雅》类专著
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 注》。 《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 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 《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郝懿行《尔雅义疏》是众多疏解《尔雅》的著作 中最为详赡、极便初学的一种。 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 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
38
《方言》卷一:“怃、 (忄奄) 、怜、牟: 爱也。韩郑曰怃;晋卫 曰(忄奄 );汝颍之 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 或曰怜。怜,通语也。” 《方言》卷一:“嫁、 逝、徂、适:往也。自 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 出为嫁也。逝,秦晋语 也。徂,齐语也。适, 宋鲁语也。往,凡语 也。”